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原位杂交检测尸检组织中SARS-CoV R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分子水平检测急性重症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的病变组织中SARS病毒(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SARS-CoV)的存在和分布情况。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因SARS死亡患者的肺、脾脏、淋巴结、垂体、胰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胃肠道、皮肤、脑、肝、肾、血管、四肢横纹肌组织、骨髓、心脏、卵巢、子宫和睾丸等组织的SARS-CoV RNA的表达和定位。结果尸检组织多部位(包括肺泡上皮细胞、气管及支气管浆液腺上皮细胞、肺内单核/巨噬细胞、脾脏和淋巴结的单核/巨噬细胞、胰腺腺泡细胞、垂体嗜酸性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甲状旁腺嗜酸性细胞、食道鳞状上皮、胃肠道上皮细胞及胃粘膜壁细胞、皮肤汗腺细胞、大脑神经元细胞、肝细胞、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骨髓早幼粒细胞及小静脉内皮细胞)SARS-CoV RNA阳性。结论SARS-CoV可侵犯全身多种器官;SARS-CoV在机体的分布情况与冠状病毒受体CD13分布相似;皮肤汗腺、消化道上皮及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SARS-CoV RNA阳性对确定SARS传播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SARS冠状病毒N蛋白单克隆抗体在SARS尸检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SARS死者的尸检组织中SARS冠状病毒(SARS-CoV)的存在与分布情况。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例尸检标本肺、脾脏、淋巴结、脑、垂体、心、肝、肾、胰腺、气管、食道、胃肠道和骨髓等组织的SARS-CoVN蛋白。结果 肺泡上皮、肺、脾、淋巴结内浸润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脑神经元、肝细胞、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胰腺腺泡细胞、垂体嗜酸细胞、甲状旁腺嗜酸性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气管及支气管浆液腺上皮细胞、食道粘膜鳞状上皮、胃肠道柱状上皮细胞及胃壁细胞、骨髓早幼粒细胞及小静脉内皮细胞等细胞质内SARS-CoVN蛋白单克隆抗体均为阳性。结论 SARS-CoV可侵犯全身多种器官和组织。SARS-CoVN蛋白单克隆抗体在胃肠道、肾远曲小管及汗腺细胞内的阳性表达,对研究SARS—CoV传播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SARS死者的尸检组织中SARS冠状病毒(SARS-CoV)的存在与分布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例尸检标本肺、脾脏、淋巴结、脑、垂体、心、肝、肾、胰腺、气管、食道、胃肠道和骨髓等组织的SARS-CoV N蛋白。结果肺泡上皮、肺、脾、淋巴结内浸润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脑神经元、肝细胞、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胰腺腺泡细胞、垂体嗜酸细胞、甲状旁腺嗜酸性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气管及支气管浆液腺上皮细胞、食道粘膜鳞状上皮、胃肠道柱状上皮细胞及胃壁细胞、骨髓早幼粒细胞及小静脉内皮细胞等细胞质内SARS-CoV N蛋白单克隆抗体均为阳性。结论SARS-CoV可侵犯全身多种器官和组织。SARS-CoV N蛋白单克隆抗体在胃肠道、肾远曲小管及汗腺细胞内的阳性表达,对研究SARS-CoV传播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贺莉  张庆玲  丁彦青 《广东医学》2006,27(9):1318-1319
目的 观察SARS急性肺损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并探讨SARS-CoV S蛋白,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在SARS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4例SARS尸检肺组织为研究对象,经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双肺广泛性实变,呈脱屑性肺泡炎及脱屑性支气管炎改变,肺透明膜形成及小灶性坏死;病变肺组织内肺泡上皮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及浆液腺腺上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SARS-CoV S蛋白及TGF-β1均呈强阳性表达。结论 肺是SARS病毒主要攻击的靶器官,严重的肺部病变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TGF-β1协同病毒致病加速急性肺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5.
SARS病变组织细胞凋亡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检测SARS病变组织标本中的细胞凋亡情况和凋亡细胞类型,探讨细胞凋亡在SAR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DNA片段原位末端检测和免疫组化碱性磷酸酶法单染和双染检测正常组织和SARS病变组织中的细胞凋亡以及白细胞分化相关抗原CD3、CD4、CD8、CD45RA、CD20、CD68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织相比,SARS病人的脾脏、肺组织和淋巴结细胞凋亡明显增多,凋亡细胞包括肺泡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各病变组织内均有大量CD68^ 单核/巨噬细胞;病变肺组织基本没有CD45RA^ /CD20^ B细胞和CD4^ /CD8^ T细胞浸润,淋巴结和脾脏的CD4^ /CD8^ T细胞、CD45RA^ /CD20^ B细胞也明显减少,现存的具有上述抗原特性的T细胞和B细胞较少凋亡。结论(1)细胞凋亡现象在SARS病变组织中普遍存在,提示细胞凋亡在SARS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2)病变组织内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说明单核细胞可能在SAR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3)淋巴结和脾脏的细胞凋亡现象和CD4^ /CD8^ T细胞及CD45RA^ /CD20^ B细胞减少提示SARS病毒可能对免疫细胞有一定的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6.
SARS病变组织细胞凋亡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SARS病变组织标本中的细胞凋亡情况和凋亡细胞类型,探讨细胞凋亡在SAR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DNA片段原位末端检测和免疫组化碱性磷酸酶法单染和双染检测正常组织和SARS病变组织中的细胞凋亡以及白细胞分化相关抗原CD3、CD4、CD8、CD45RA、CD20、CD68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SARS病人的脾脏、肺组织和淋巴结细胞凋亡明显增多,凋亡细胞包括肺泡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各病变组织内均有大量CD68 单核/巨噬细胞;病变肺组织基本没有CD45RA /CD20 B细胞和CD4 /CD8 T细胞浸润,淋巴结和脾脏的CD4 /CD8 T细胞、CD45RA /CD20 B细胞也明显减少,现存的具有上述抗原特性的T细胞和B细胞较少凋亡。结论(1)细胞凋亡现象在SARS病变组织中普遍存在,提示细胞凋亡在SARS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2)病变组织内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说明单核细胞可能在SAR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3)淋巴结和脾脏的细胞凋亡现象和CD4 /CD8 T细胞及CD45RA /CD20 B细胞减少提示SARS病毒可能对免疫细胞有一定的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和受体2(AT2)在胎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胎儿组织中AT1和AT2受体的分布及其表达量。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AT1受体主要分布在心肌纤维、肾上腺皮质胎儿带、肾近曲小管、气管纤毛柱状上皮和气管腺、皮肤表皮棘细胞层、汗腺导管和毛囊...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肺组织内被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associated coronavirus, SARS-CoV)感染的靶细胞类型, 并对SARS诱发的肺损伤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运用SARS-CoV基因组序列合成的地高辛标记cDNA探针,对北京市7例及安徽省1例确诊的SARS死亡病例的肺组织进行原位杂交检测,在原位杂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SARS-CoV感染的靶细胞类型,如Cytokeratin(CK)标记上皮细胞,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CD68标记巨噬细胞,Vimentin标记纤维母细胞, CD3标记全T细胞. 结果:原位杂交检测显示,8例患者肺组织中都表达SARS-CoV RNA,阳性信号位于靶细胞胞浆内,呈紫蓝色(NBT-BCIP).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支气管上皮细胞、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及T淋巴细胞在所有SARS病例中都受到了病毒感染.原位杂交阳性(紫蓝色,NBT-BCIP)和免疫组化阳性(红棕色,AEC)信号同时表达于靶细胞胞浆中而呈紫红色.结论:通过对SARS患者肺组织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标记研究表明,肺组织内支气管上皮细胞、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及纤维母细胞等多种细胞成分广泛受到了SARS-CoV攻击,肺组织内多种细胞成分弥漫性受损以及所释放的炎性介质在肺损伤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网状细胞肿瘤的病理表现.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观察并分析.结论恶组的病变分布特点是多中心性和不均一性,主要侵犯淋巴造血系统的器官和组织,如淋巴结、脾、骨髓和肝脏等,同时广泛累及全身其它器官和组织,如肺、皮肤、消化道和软组织等.各种类型Langerhans细胞绍.织细胞增生症均可见Langerhans细胞的增生,伴有数量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泡沫状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并有局限性纤维化.  相似文献   

10.
嗜酸性细胞在各组织中的分布并不均匀,骨髓与血液最多,胃及肠含量次之。但在寄生虫病、何杰金氏病及胃肠系癌肿等情况下,则胃及肠壁嗜酸性细胞明显增加。此种情况应理解为继发性胃肠道嗜酸性细胞浸润症。  相似文献   

11.
应用双桥 PAP 法和 ABC 法对12例肾综合征出血热尸检组织(1962~1986年)的 HFRSV抗原检测发现病毒抗原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所检测过的大脑、肾、心、肺、肝、脾、胰、肾上腺等主要脏器大部分病例为明显阳性,少数病例还保存有胃、支气管、小脑、脑垂体、甲状腺、淋巴结和扁桃体,经检测部分病例也为阳性。各组织中的阳性细胞主要为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胰腺、脑垂体、肾上腺和甲状腺上皮细胞部分病例明显阳性,另外,各组织中病毒抗原量与病程发展(病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Xu H  Ni AP  Lu ZH  Chen J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1):1810-1813
目的制备抗SARS冠状病毒的单克隆抗体,用于SARS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灭活SARS冠状病毒(PUMC01)全病毒免疫BALB/C小鼠,取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NS-1)融合,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及免疫印迹法对所获得的细胞克隆进行筛选和鉴定,并用其中一株(M2)杂交瘤诱生的腹水单克隆抗体对SARS患者尸检肺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共筛选出6株杂交瘤细胞,ELISA及IFA法证实其分泌的单克隆抗体与SARS冠状病毒有特异性反应,与其他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均无交叉反应。免疫双扩散方法鉴定1株杂交瘤细胞(M2)为免疫球蛋白IgG3型,其余5株均为IgG1型。免疫印迹试验显示1株杂交瘤细胞(M2)分泌的抗体与相对分子质量68000的蛋白有特异性反应;4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抗体与相对分子质量27000的蛋白有特异性反应,1株在免疫印迹上未见到结果。SARS患者尸检肺组织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在肺泡上皮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及巨噬细胞的胞浆均可见阳性颗粒。结论我们制备的6株单克隆抗体是抗SARS冠状病毒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用于SARS尸检肺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树鼩主要内分泌腺的组织学结构特征,建立树鼩正常的内分泌腺组织学图谱。方法 选取人工饲养的健康树鼩10只,麻醉后放血处死和病理解剖,对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及脑垂体进行病理大体检查和取材,常规病理制片,采用常规组织HE 染色技术,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结构。结果 (1)甲状腺呈淡黄色,位于气管两侧,在第2~4气管软骨环之间,呈板状,表面包有薄层被膜,被膜伸人甲状腺实质内分成若干小叶。小叶内有滤泡和滤泡旁细胞,滤泡腔内可见红染胶质。(2)甲状旁腺每侧一个,位于甲状腺颅侧或中部外表面,稍被甲状腺覆盖,呈圆形或卵圆形,其实质由主细胞和嗜酸性细胞组成,并可见腺泡样结构。(3)肾上腺呈卵圆形,赭黄色,位于肾门颅侧,与肾相连。肾上腺外包被膜,实质明显区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从外到内可分为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球状带最厚,束状带最薄,网状带介于中间。髓质部细胞形成团块或网状,髓质中央有静脉。(4)脑垂体位于蝶鞍内,没有垂体隐窝,垂体有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组成,表面包有结缔组织被膜。腺垂体分为远侧部、中间部和结节部,神经垂体由神经部和漏洞部组成。结论 基本建立了树鼩内分泌腺组织学图谱,其在组织形态学上接近于灵长类动物,可以为研究树鼩内分泌腺的功能和病变,以及建立人类相关疾病的动物模型提供组织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实验树鼩主要内分泌器官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树鼩主要内分泌器官的组织学结构特征,建立树鼩正常的内分泌器官组织学图谱。方法选取人工饲养的健康树鼩10只,麻醉后放血处死和病理解剖,对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及脑垂体进行病理大体检查和取材,常规病理制片,采用常规组织HE染色技术,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结构。结果 (1)甲状腺呈淡黄色,位于气管两侧,在第2~4气管软骨环之间,呈板状,表面包有薄层被膜,被膜伸人甲状腺实质内分成若干小叶。小叶内有滤泡和滤泡旁细胞,滤泡腔内可见红染胶质。(2)甲状旁腺每侧一个,位于甲状腺颅侧或中部外表面,稍被甲状腺覆盖,呈圆形或卵圆形,其实质由主细胞和嗜酸性细胞组成,并可见腺泡样结构。(3)脑垂体位于蝶鞍内,没有垂体隐窝,垂体有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组成,表面包有结缔组织被膜。腺垂体分为远侧部、中间部和结节部,神经垂体由神经部和漏洞部组成。(4)肾上腺呈卵圆形,赭黄色,位于肾门颅侧,与肾相连。肾上腺外包被膜,实质明显区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从外到内可分为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球状带最厚,束状带最薄,网状带介于中间。髓质部细胞形成团块或网状,髓质中央有静脉。结论基本建立了树鼩内分泌器官组织学图谱,其在组织形态学上接近于灵长类动物,可以为研究树鼩内分泌器官的功能和病变,以及建立人类相关疾病的动物模型提供组织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家犬在大剂量芥子气全身吸收中毒实验治疗后的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30只健康雄性狗作大剂量(24mg/kg LD)芥子气全身吸收中毒后实验性治疗,采用了四种治疗方案,并做病理观察。实验结果以第Ⅲ治疗方案最好,存活率达90.9%。 病理组织学观察支持临床治疗效果,突出表现在小肠粘膜上皮、脾、淋巴结、骨髓、肾上腺及睾丸等组织,在中毒后治疗均于2周内基本恢复再生。 此研究尚提供一些临床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免疫功能的恢复、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改变等,并为进一步改善治疗方案提供组织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