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血管瘤周围灌注异常现象的CT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灌注异常在肝血管瘤中的三期螺旋CT表现特征,明确灌注异常与血管瘤强化速度及瘤体大小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63例病人共545个肝血管瘤的三期多层螺旋CT表现,瘤体大小采用门静脉期最大直径,强化速度根据动脉期瘤体强化范围是否超过50%体积分为快速强化和慢速强化两组。结果545个血管瘤中出现灌注异常79(14.5%)例,其中伴有动-门脉分流(APS)直接征象者14例(17.7%)。快速强化型血管瘤出现肝实质灌注异常现象(HPD)的发生率(30.2%)远远大于慢速强化型(4.5%),(P<0.01);小血管瘤(d≤2cm)出现HPD的发生率高于大血管瘤(d>2cm)(P<0.01);另外,小血管瘤的强化速度快于大血管瘤(P<0.01)。结论灌注异常现象在肝血管瘤中并不少见,其更容易出现在快速强化型小血管瘤中。  相似文献   

2.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诊断能力、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660例患者进行了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发现48例APS,其中肝细胞癌(HCC)44例,单纯性肝硬化3例,1例无明显肝脏异常。44例HCC均作过DSA检查,以DSA诊断APS为标准,对照分析MSCT诊断APS的能力及APS的CT特征。结果44例HCC在MSCT增强动脉期均发现与APS相关的阳性征象。MSCT增强表现分为:中央型(32例):(1)肝动脉期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第1级分支提早显影;(2)肝动脉期低密度门静脉瘤栓内及其周围有网状动脉显影(滋养动脉);(3)肝动脉期可见门静脉管壁强化与低密度门静脉瘤栓形成“门静脉铸形”。周围型(12例):(1)肝动脉期肿瘤所在肝叶的非癌变肝实质、肿瘤外周和肝叶边缘出现楔形或片状强化区,门静脉期该区域密度与其他部位正常肝组织密度一致;(2)肝动脉期门静脉分支呈线条状显影且与肝动脉伴行,即“轨道征”;(3)肝动脉期肿瘤内门静脉提早显影。结论MSCT诊断APS的准确性可与DSA相比。MSCT血管成像(MSCTA)对APS的诊断可望取代DSA。APS的MSCT诊断对指导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螺旋CT新征象及其发生原因。方法报道36例肝血管瘤共51个瘤灶,均作螺旋CT多期扫描。结果在动脉期:①36例中8例出现瘤周肝实质高灌注区14处;②9例肝血管瘤中出现19支门脉早显。三期螺旋CT扫描中出现瘤周肝实质高灌注区和早显门脉分支的密度变化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这两个征象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8016,P%0.05)。结论肝血管瘤这两个新征象的病理学基础可能是因瘤体内存在着不同水平的动门静脉瘘和分流等所致。  相似文献   

4.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和螺旋CT诊断肝肿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目的比较实时超声造影和螺旋CT显示肝肿瘤血流信号的特点.方法对29例肝肿瘤(原发性肝癌16例,转移性肝癌2例,血管瘤6例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5例)分别进行超声造影和CT检查.结果超声造影显示肝恶性肿瘤的整体型、血管瘤的周边型及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中央型出现率显著高于其他病变(P<0.01).CT示恶性肿瘤中94.4%(17/18) 动脉期强化、门脉期低密度;血管瘤中83.3%(5/6)呈结节状强化;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动脉期均明显强化.超声造影和CT鉴别肝肿瘤的能力无显著差异.结论超声造影和CT都能敏感地显示不同肝肿瘤的血供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肿瘤性肝灌注异常(HPD)在肝细胞癌患者中的发生率、影像学形态特征以及与动-门脉瘘、门脉癌栓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可能发生机制。方法对780例肝细胞癌患者中出现肿瘤性肝灌注异常50例的临床资料、双期CT表现、动态MR增强及肝动脉造影进行回顾性分析,肿瘤性灌注异常的影像诊断标准为:CT、MR增强动脉期表现为病灶周围肝实质楔形或不规则形一过性强化,门静脉期恢复正常,肝动脉造影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周围肝实质一过性染色,门静脉期恢复正常。结果780例肝细胞癌中出现肿瘤性灌注异常50例(6.4%),伴发门脉癌栓者HPD的发生率较不伴发门脉癌栓者高(P<0.01);伴发动-门脉瘘者较不伴者高(P<0.01)。结论肿瘤性灌注异常现象的出现与伴发肝癌动-门脉瘘、门脉癌栓有关。  相似文献   

6.
大鼠种植性肝癌的活体影像学及病理对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大鼠Walker-256种植性肝癌的活体影学表现,并与病理对照,以便更好地应用这一经典的大鼠肝癌模型。方法 种植瘤大鼠15只,10只行门静脉插管,5只行肝脉插管,所有动物均行MRI平扫检查,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DSA血管造影,活体下缓慢注入超液化碘油,新鲜肝脏软X线钼靶摄片并行病理检查,结果 (1)种植瘤的MRI表现与人肝癌相似;肿瘤经门脉CT增强及DSA造影为少血型,而经肝动脉CT增强及DSA为多血型,经门静脉注入碘油后新鲜肝脏软X线摄片显示2只肿瘤边缘内侧可见碘油,经肝动脉注入碘油后肿瘤内可见较多斑点状碘沿 。(2)光镜下经门静脉注入碘油后肿瘤中央不见碘油,但7只肿瘤边缘内侧可见碘油,经肝动脉注入碘油后肿瘤中央及边缘均可见较多油滴,光镜下15只大鼠中9只发现门脉癌栓,癌栓内的碘油来自肝动脉,结论 大鼠Walker-256种植性肝癌在肝内呈膨胀性和浸润性生长,活体状态下以肝动脉供血为主,门静脉对肿瘤边缘有供血,种植瘤易发生门脉癌栓,癌栓主要由肝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7.
巨块型肝细胞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巨块型肝细胞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3例巨块型肝细胞癌进行全肝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分析有关的CT征象。结果:①肿瘤实质均呈不均匀性强化,并可出现3种基本形态的肿瘤血管,它们与瘤内“密度更低区”有一定的关系;②部分肿瘤边缘部或包膜分别或同时在动脉期及门脉期出现环形强化;③91.9%的巨块型肝细胞癌肝内转移性子灶只在动脉期才被检出。结论:①巨块型肝细胞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强化特点及动脉期瘤内出现肿瘤血管,不但是巨块型肝细胞癌的主要特征,而且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②部分巨块型肝细胞癌边缘部或包膜存在肝动脉、门脉或动、门脉双重血供;③巨块型肝细胞癌术前必须进行全肝范围的动脉期增强扫描,以利于发现占大多数平扫及门脉期均呈等密度的肝内转移性子灶。  相似文献   

8.
肝肿瘤超声造影与增强CT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显示肝肿瘤的血流灌注特点,探讨对肝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2例肝占位性病变进行CEUS和增强CT检查,比较两种技术在不同时相的增强及灌注特征。结果原发性肝癌、血管瘤CEUS和增强CT的增强类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检验,P>0.05),肝转移癌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30例肝恶性肿瘤CEUS显示的病灶数目为134枚,增强CT显示的病灶数目为118枚。结论CEUS和增强CT能敏感地显示肝良恶性肿瘤的血供特征,CEUS对肝转移癌微小血管的灌注情况及发现微小病灶方面优于增强CT,可有效地评价肿瘤血管化程度,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9.
肝肿瘤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与动态增强螺旋CT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和动态增强螺旋CT对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肝局灶性病变患者49例,共54个病灶.其中包括原发性肝癌29个,转移性肝癌4个,肝血管瘤11个,肝局灶性结节增生7个,肝硬化结节1个,肝脂肪浸润不均2个.分别进行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和动态增强螺旋CT检查,比较肝肿瘤在两种成像方法中的表现.结果 两种成像方法显示的肝肿瘤在不同时相的表现及在动脉相的增强类型相一致.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肝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90.9%(30/33)、90.5%(19/21)和 90.7%(49/54);动态增强螺旋CT鉴别诊断肝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 90.9%(30/33)、95.2%(20/21)和 92.6%(50/54),二者鉴别肝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能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和动态增强螺旋CT均能反映肝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性,均有助于肝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通过230例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研究其疗效及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的临床随访资料。结果:总疗效为症状缓解占69.1%,肿瘤缩小占62.6%,AFP下降44.8%。半年、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0.9%、51.3%、30%、18.7%。对比分析了肿瘤的大小、门脉癌栓的有无及治疗方法等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结论:肝癌的介入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其他非手术疗法,早中期、单个肿瘤、直径<10cm、无门脉癌栓或肝动静脉瘘、治疗2次以上及栓塞完全者,疗效明显优于对应组。综合治疗将会进一步提高肝癌化疗栓塞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peripheral cholangiocarcinoma,IHPCC)是较为少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本研究对14例IHPCC患者的多排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其多排螺旋CT征象,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帮助。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多层螺旋双期CT血管造影表现及后处理技术.方法所有42例于MX8000 4层螺旋CT机上进行增强扫描,有效层厚3.2 mm,重建间隔1.6 mm,对比剂用量1.5 ml/kg体重,注射速率3 ml/s,延迟时间分别为25 s、50~55 s.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处理.结果动脉期显示肿瘤染色者18例,肿瘤血管23例.12例进行了DSA检查,MSCT所显示的肿瘤染色、肿瘤血管及供血动脉的来源与分布与DSA检查一致.门静脉期,检出门静脉瘤栓12例,门静脉闭塞14例,动-静脉分流8例.MIP、MPR及VR有利于检出肝癌的肿瘤染色、肿瘤血管、供血动脉、门静脉闭塞及动-静脉分流.结论 MSCT肝脏双期血管造影可以提供有关肝癌本身、供血动脉及门静脉改变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肝癌门静脉癌栓的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诊断为肝癌的35例患者行MS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并进行2D及3D重建图象以显示门脉情况。结果:无癌栓10例占30%,根据癌栓不同部位分为门脉主干、左、右支及肿瘤周围小分支。门静脉主干占7例,约25%,门静脉分支癌栓占17例,其中3例可见病灶区小分支癌栓,40%,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1例,占5%。结论:MSCT成像,可较好的多方位显示癌栓部位及其类型,对门静脉癌栓检出作出准确判断,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45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腹腔动脉造影X线表现进行分析,男性36例,女性9例,45例造影结果阳性40例、阴性5例。在40例阳性造影中,诊断原发性肝癌15例,继发性肝癌3例,海绵状血管瘤12例,肝硬化7例,肝脓肿、肝囊肿及胰腺肝细胞瘤各1例。本文详细叙述了各类占位性病变的X线表现。重点讨论了恶性病变的X线征象,认为肿瘤血管,动脉包绕征、肿瘤染色,动静脉分流等均为恶性病变征象,尤其动静脉分流征象是原发性肝癌区别于其它良恶性病变的特征性表现。作者最后提出了肝动脉造影在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hepatic arterioportal shunt.APS)指在肝动脉分支和门静脉系统之间的功能性和器质性交通.其结果是肝动脉血进入门脉血管灌注区并进行再分布[1].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肿瘤性APS最常见于肝癌和肝血管瘤[2].据统计,肝癌APS的发生率可达19%~63%[3].APS不仅对于肝癌有辅助诊断价值,而且直接影响着肝癌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患者预后.尤其是分流量较大的APS,因此及时检出对临床选择恰当治疗措施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肝癌合并APS的影像学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肝血管瘤、肝脏肿瘤诊断过程中实施多排螺旋CT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6月—2020年5月30例病例,均经过病理检查确诊,其中原发性肝癌患者10例、肝脏转移瘤患者10例、肝血管瘤患者10例,分别纳入1、2、3组,诊断过程中均实施多排螺旋CT。结果:1组、2组及3组占位病灶的肝血流(HBF)水平、肝动脉灌注分数(HAF)依次递减,通过时间(MTT)依次缩短(P<0.05);对比2组及3组,1组肝血容量(HBV)明显更高,3组比2组更高(P<0.05);对比三组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水平(P>0.05);1组、2组及3组病灶附近的肝动脉灌注分数(HAF)依次递减(P<0.05);对比1组及3组,2组肝血流(HBF)水平、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水平明显更高(P<0.05);对比三组肝血容量(HBV)、通过时间(MTT)(P>0.05);1组、3组及2组正常肝脏肝动脉灌注分数(HAF)依次递减,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水平也依次递减,2组、3组及1组通过时间(MTT)依次递减(P<0.05);对比三组肝血容量(HBV)、肝血流(HBF)水平(P>0.05)。结论:肝血管瘤、肝脏肿瘤诊断过程中实施多排螺旋CT,肿瘤位置不同,影像学差异显著,可诊断肝脏肿瘤良恶性。  相似文献   

17.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肿瘤性病变血供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初步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肝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肝肿瘤或肿瘤样病变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资料齐全者66例,采用CT电影技术对肿瘤中心层面进行四层同层灌注扫描,计算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供血分数(HAF)、对比剂到达时间(IRF TO).结果三组样本资料的HBF、HBV、MTT、HAF均数差别各组间具有高度统计意义.恶性肿瘤组、血管瘤组HBF、HAF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组,而恶性肿瘤组与血管瘤组之间无显著差别.恶性肿瘤组HBV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组,血管瘤组和正常肝组织组间及恶性肿瘤组和血管瘤组间无显著差异.恶性肿瘤组较正常肝组织组MTT明显缩短,血管瘤组和正常肝组织组及恶性肿瘤组和血管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CT灌注参数和函数图可定量评价正常和病理肝组织血流状态、血管通透性和肝动脉供血比例;HBF、HAF对鉴别正常肝实质或病理肝组织具有显著意义;仅根据灌注参数和函数图,尚不能鉴别肝恶性肿瘤、海绵状血管瘤抑或炎性假瘤.  相似文献   

18.
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血流动力学变化及CT表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刚  邓开鸿  周翔平 《华西医学》2002,17(2):188-190
目的:探讨肝癌门静脉癌栓时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影像特征,为肝癌的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帮助。材料和方法:经临床证实并行全肝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32例,不伴门静脉癌栓54例,分别观察动脉期和门脉期癌旁与较远处肝实质及肝癌结节的密度变化。结果:18例肝癌伴门静脉分支癌栓,动脉期主要表现肝动脉血流高灌注,相应受累肝实质呈现斑片状、弧圈形或楔形高密度影,门脉期也见少许楔形高密度影;14例主门静脉主干癌栓和54例门静脉无癌栓,绝大多数全肝密度均匀一致;门静脉有无癌栓组间,灌注异常出现率不同;门静脉癌栓时肝癌的血供分型发生变化,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明显减少。结论:肝癌伴门静脉癌栓可影响肝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肝癌结节和周围非癌肝实质的灌注异常,产生特征性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9.
超声造影在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良恶性肝肿瘤的超声造影增强时相及回声变化规律。方法 对31例共59个肝肿瘤病灶在超声造影后,观察肿瘤病灶在造影增强后各时相图像特点,对比分析良恶性肝肿瘤造影增强的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及减退时间,并对造影前后及增强CT检测的病灶数目、大小及边界清晰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7个肝细胞肝癌病灶中13个表现为典型“快进快退”,2个表现为“同进快退”,另2个表现为“快进慢退”,后经病理证实为高分化型肝癌。36个转移性肝癌病灶分为少血供转移癌组21个,表现为动脉相呈低回声环形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回声;多血管转移癌组15个,表现为动脉相呈完全高回声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回声。6个肝血管瘤中5个表现为向心性环形持续缓慢充填,另一例直径9mm的小血管瘤表现为完全快速向心充填。肝血管瘤造影增强的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及减退时间均长于肝细胞肝癌及转移性肝癌(P〈0.05)。造影后所测肿块直径大于常规超声和增强CT,所检出肿块数目多于常规超声和增强CT,造影前13个肿块边界显示不清晰,造影后显示清晰。结论 超声造影在肝肿瘤的定性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阻力指数(RI)在超声诊断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143例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病人的168个病灶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脉冲多普勒血流检查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90例103个病灶,其中并门静脉癌栓广泛形成3例;转移性肝癌4例11个病灶。肝血管瘤23例28个病灶,肝腺瘤15例15个病灶,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9例9个病灶,炎性假瘤2例2个病灶。12例肝血管瘤14个病灶经CT或(和)MRI扫描及随访得以诊断,3例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广泛形成病人经其他影像学检查及临床实验室检查证实,余者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肝脏恶性肿瘤RI明显高于肝脏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t=9.74,P〈0.05)。结论 RI在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