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晓楠  都本洁 《临床荟萃》1989,4(9):392-392
许多研究表明心电图并不能区别穿壁性与非穿壁性心肌梗塞,认为应根据心电图上病理性Q波的有无分为“Q波梗塞”及“无Q波梗塞”,但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粗糙,并有一些缺陷。首先,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ST段压低的“无Q波心肌梗塞”,忽略了ST段升高及T波的改变。在“无Q波梗塞”中,没能进一步分类。研究表明,在“无Q波梗塞”中,ST段压低为主要表现者,其住院死亡率及6至24个月内死亡率最高,仅表现为T波倒置者以上两项死亡率最低,以ST段抬高者则居  相似文献   

2.
顾晖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3):2115-211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监护1心电图1.1典型的心电图改变1.1.1缺血型T波改变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T波高耸,双支对称,波形变窄。在V1~V6导联,高耸的T波可高于QRS波。1.1.2损伤型ST段移位急性心肌梗死时,ST段移位通常表现为ST段抬高与T波融合成单向曲线,有时亦表现为严重的ST段压低,见于心内膜下心肌梗死。ST段升高0.1~1 mV不等,同时伴有对侧ST段下降。损伤型ST段移位是急性心肌梗死最重要的心电图特征。1.1.3坏死型Q波急性心肌梗死的坏死型Q波深度大于同一导联R波的1/4,宽度≥0.04 s。1.2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演变规律动态观察心电…  相似文献   

3.
非Q波心肌梗塞是指心电图上无Q波出现,而特征性表现为ST-T波改变和血浆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PK-MB)升高及缺血性胸痛至少30分钟以上的急性心肌梗塞。其发生率在4~41%之间,平均21%。梗塞后初期心脏酶测定尚未普及之前,认为出现Q波梗塞的预后比仅有ST段和/或T波变化的梗塞要差,住院死亡率非Q波梗塞为6%,Q波梗塞为29%。并指出非Q波心肌梗塞的临床病程呈良性  相似文献   

4.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合并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心电图诊断准确性。方法:将单纯性CLBBB患者的心电图与CLBBB合并AMI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对比,分析CLBBB合并AMI的ECG特征性改变。结果:CLBBB合并AMI的ECG改变表现为QRS波群及ST-T改变:Ⅰ、avL、V5、V6导联的QRS波群出现异常Q波时,则常常是合并广泛的间壁梗塞所致;当心前导联的R波高度明显降低而V5、V6有明显的S波时,则常合并前壁或侧壁梗塞所致;Ⅱ、Ⅲ、avF有异常Q波时,则考虑合并下壁心肌梗塞。左侧心前导联ST段抬高,右侧心前导联ST段抬高0.80 mV以上,或超过同导联T波高度的一半,且J点不易识别,尤其是有动态变化的规律时,即可诊断合并急性心肌梗塞。结论:CLBBB心电图中异常Q波及ST-T的特征性改变对诊断CLBBB合并AMI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出血性脑卒中似AMI样心电图改变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某些严重急性脑血管意外中,可出现酷似急性心肌梗塞的“坏死、损伤、缺血”样心电图改变,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现将临床所遇7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及典型病例介绍本文所介绍的病例是在61例经头颅CT片或腰穿确诊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心电图改变的40例之内出现酷似心肌梗塞样心电图变化的7份病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脑出血3例.4例仅有ST段上升伴T波改变,无病理性Q波;3例既有病理性Q波,又伴有ST段上升及T波缺血性改变,这3例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6.
<正> 患者陈××,女,50岁。因间歇性前胸痛伴肢体麻木二天,于1990年2月19日急诊入院。心电图报告: 第一次心电图(图一): Ⅱ、Ⅲ、aVF呈qR型,ST段抬高2~4.5mm,T波直立;Ⅰ、aVL的ST段压低2~3mm,aVL的T波倒置,无病理性Q波;左胸导联V_2~V_5的ST段轻度上斜型压低,惜未作右胸导联。诊断:早期(或超急性期)下壁心肌梗塞。第二次心电图(图2):Ⅱ、Ⅲ、aVF显示病理性Q波,ST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88年以来患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58例,针对其早期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伴有此种心电图改变都应高度怀疑合并有右室梗塞(RVI)的可能。 1 资料与方法 全部病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心电图均具有损伤性ST段抬高及病理性Q波,并伴有ST-T的动态演变。全部资料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40~84岁。陈旧性或急性前壁,侧壁心肌梗塞、心室肥大、心包炎、预激综合征、束支阻滞等影响ST段改变的病例不在统计范围之内。 ST段压低的测量方法:以T-P段为等电位线,从j点后开始测量并记录V_1~V_6导联ST段压低的  相似文献   

8.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改变及鉴别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心电图改变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及与病理性ST—T改变的鉴别。方法对47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早期复极综合征以男性多见(82.97%)。ST抬高及高耸T波改变以V3—V5导联最为明显(87.23%),大多伴J波(89.36%),ST—T改变较恒定,运动试验可使ST段暂时回落基线。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正常变异的心电图改变,临床无需治疗。因其表现ST段抬高易与病理性ST—T改变混淆,需结合临床病史,心电图动态观察及血清酶学改变等与超急期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心包炎等病理性改变心电图鉴别。  相似文献   

9.
非Q波心肌梗塞是指心电图无Q波出现,而特征性地表现ST—T波改变和血浆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升高及缺血性胸痛至少30分钟以上的急性心肌梗塞。其发生率在4~41%之间不等,平均21%,也就是说约5名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塞而入冠心监护病房的患者中,就有1例是非Q波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10.
高太有  王育勤 《临床荟萃》1992,7(11):507-508
为探讨心肌梗塞后剩余心肌缺血与室早搏的关系,求早期防治,我们对117例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了定期心电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患者均系军人。其心肌梗塞诊断标准不仅符合wHO规定标准,而且系静息心电图均有异常Q波的心肌梗塞患者。根据静息或运动心电图中远离梗塞部位的导联有无缺血性ST—T改变,将心肌梗塞患者分为A、P两组,A组为梗塞后有剩余心肌缺血患者,B组为无剩余心肌缺血患  相似文献   

11.
无Q波心肌梗塞—心肌梗塞的现代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世鹏  程刚 《临床荟萃》1991,6(3):99-102
自从1944年心电图胸前导联应用以来,临床医生从心电图角度将心肌梗塞分为二种类型:穿壁性心肌梗塞(Transm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TMI)和非穿壁性心肌梗塞(Nontransmuralmyocardial infarction,NTMI)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体表心电图(ECG)是否出现病理性Q波为两者的区别标志:梗塞伴有病理性Q波出现为TMI,而仅特征性地表现为ST段和T波改变,无病理性Q波形成者为NTMI.病理上:TMI是指从内膜到外膜整个心壁的心肌发生坏死,NTMI指心肌坏死不累及整个心壁或仅局限在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范围在室壁2/3以内.近年来,随着对心肌梗塞心电变化及病理、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2.
急性Q波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是异常Q波,ST段呈弓背型台高与直立的T波形成单相曲线;急性非Q波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仅显示缺血性ST段下降(≥0.1mv),T波对称性倒置持续48小时以上或只有R波的异常改变,但不出现病理性Q波,此型占心肌梗死的20-40%,为不导致遗漏诊断,将多年工作中遇到的几种常见类型介绍给同行们。  相似文献   

13.
四、心肌梗塞的鉴别心电图对心肌梗塞的诊断既可定性,又可确定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对它的严重并发症,也能指示其性质;对它的预后判断也极有价值。心肌梗塞时心电图的主要依据是ST段抬高、T波倒置和出现异常Q波,但是其他疾病也可出现上述三种变化。为避免误诊和漏诊,应做以下鉴别:  相似文献   

14.
AMI早期心电图的不典型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临床与病理观察,心电图对诊断心肌梗塞的可靠性为61.2%,对定位诊断准确性为49%。特别是对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由于梗塞时间过短,梗塞面积过小,或是梗塞部位为心内膜下小部分,或为高侧位及正后壁梗塞,心电图改变常不明显,急性心肌梗塞早期不出现典型的ST及T波改变,也无有病理性Q波,但梗塞早期常出现一些不典型心电图改变,根据这些变化,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 1 心肌梗塞早期P波幅度的异常改变 在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初2日内,约有56%病人可出现假性肺性P波,其幅度可高达2.3~3.4mm,以Ⅱ导联最明显,产生原因与心肌梗塞引起急性左心室功能不全,导致继发性肺瘀血有关。  相似文献   

15.
刘红燕  陈宁  陆民 《临床荟萃》2011,26(23):2065-2066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电图检查中最具特征性改变的一种因急性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坏死的疾病,它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心肌梗死在心电图中主要表现为坏死型Q波出现,异常ST—T改变,而尤以ST段形态改变最为特征性表现。所谓ST段墓碑形改变是指:  相似文献   

16.
传统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包括T渡、ST段及Q波的变化.然而,急性心肌缺血对心肌除极和复极产生影响,其心电图各渡均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孔令振 《临床医学》2004,24(4):56-56
无Q波型心肌梗死(NQMI)的心电图上始终不出现特征性的Q波,仅出现的ST段及T波改变又缺乏特征性,易被误诊。为探讨NQMI的心电图变化,掌握与类似心电图的鉴别.现将我院所收治的50例NQMI的心电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对急性Q波型下壁、前壁心肌梗塞远隔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做初步探讨。 1 资料方法 1.1 对象 157例旨次急性下壁,前壁以及下壁合并前壁Q波型心肌梗塞患者,临床、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改变均符合急性心肌梗塞诊断。其中男125例、女32例,年龄39~90(平均65.2±14.3)岁。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入院即刻、12、24、48小时采血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浓度,并于发病24小时内常规记录12导联心电图,以各导联ST段下移≥0.1mv为诊断标准。分为3组:组Ⅰ,急性下壁Q波型心肌梗塞56例,伴心前导联ST段压低者(简称组Ia)36例(占64.3%),不伴ST段压低者(简称组Ib)20例(占35.7%);组Ⅱ急性前壁Q波型心肌梗塞76例,伴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简称组Ⅱa)28例(占36.8%),不伴ST段压低者(简称组Ⅱb)48例(占63.2%);组Ⅲ;急性下壁合并前壁Q波型心肌  相似文献   

19.
<正> 患者牟××,男,56岁,因发作性心前区闷痛5天,加重2天,于1991年10月23口急诊入院。一、心电图报告 (一)第一次心电图(图一见加页)窦性心律,电轴左偏-1°,无明显ST—T改变。 (二)第二次心电图(图二见加页)I.AVL呈R型,T波倒置,ST段无明显改变,V-(1-2) rS型,V_(3-6)呈Rs型,无病理性Q波,TV_5深倒置,TV_(2-6)倒置,ST段斜下型压低1~3.0mm,结合病人剧烈心前区闷痛,持续30分钟至1小时,初诊:急性前壁非Q波型心肌梗塞。 (三)第三次心电图(图三见加页)V_(1-6)波形同上,无病理性Q波出现,TV_(2-4)倒置较前进一步加深,ST段斜下型下移1~3.0mm;TV_(5-6)倒置,ST段斜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52例急性心肌梗塞的首次心电图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表明首次心电图有典型改变的占63%。当心电图有AMI超急性期的T波高耸或宽大的改变时,宜15—30分钟随访一次,单个导联异常Q波要注意相应导联的ST段改变;ST段为缺血性压低时,应跟踪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