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云南省自然地理条件较为复杂,蚊虫种类丰富,是我国蚊传虫媒传染病流行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对云南省蚊虫物种种类、地理分布、季节消长、嗜血习性等重要生物学习性进行了观察,同时对重要蚊虫传播疾病媒介种类如三带喙库蚊与疾病的关系开展了大量研究。以往研究揭示,三带喙库蚊在云南省分布广泛,是当地优势蚊种,属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重要虫媒病毒性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该文对以往三带喙库蚊在云南省的地理分布、重要生物学习性及该蚊体内分离到的虫媒病毒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云南省虫媒病毒性疾病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我区过去向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流行,但对其病原及虫媒尚未进行过有效的监测,1983年9月在白沙县对常见蚊类进行了一次分离病毒的研究。结果从三带喙库蚊分  相似文献   

3.
早春猪舍三带喙库蚊自然感染乙脑病毒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温带地区早春猪舍三带喙库蚊自然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情况。方法 于 2 0 0 1和 2 0 0 2年 3月 1日~ 5月 31日 ,每日 18:0 0至次日 6 :0 0 ,对上海奉贤地区陈河洪猪舍采用诱蚊灯诱获蚊虫 ,应用逆转录一聚合酶联反应技术 (RT -PCR)进行乙脑病毒鉴定。结果  2 0 0 1年共诱获成蚊 4 4 2 8只 ,2 0 0 2年 82 6 8只 ,2年蚊种鉴定结果一致 ,均分为 4属 8种。 2 0 0 1年和 2 0 0 2年的优势蚊种均为三带喙库蚊 ,构成比分别为 5 7 81%和 72 0 4 % ;吸血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 =171 2 7,P <0 0 1)。 2 0 0 1年 5月 2 2日首先在三带喙库蚊检出乙脑病毒 ,检测 99批次标本 ,阳性率为 4 9 4 9% ;2 0 0 2年 5月 19日也是首先在三带喙库蚊检出乙脑病毒。结论 在温带地区蚊虫自然感染乙脑病毒于 5月中下旬开始 ,2年均以三带喙库蚊首先染毒 ,其带毒率明显高于其他蚊种 ,为预报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生时间和流行强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从昆虫媒介中,特别是从蚊虫标本中分离到多种虫媒病毒,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JEV)、登革热病毒、辛德毕斯病毒、盖塔病毒、Tahyn病毒、版纳病毒、辽宁病毒、Kadipiro病毒(KDV)、Cyp病毒、Toti病毒等[1-13],这些病毒的分离鉴定,不仅提示我国存在这些病毒,同时由于有了病毒分离株,还可以对病毒分子特征、病毒的分子遗传、我国毒株与国外毒  相似文献   

5.
云南三带喙库蚊分布特点及自然感染乙型脑炎病毒 …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三带喙库蚊的分布特点及乙型脑炎病毒的感染率。方法:在农村畜圈和人房捕蚊,用C6/36细胞和小白鼠法分离病毒。结果:采获成年雌蚊35种70167只,其中三带喙库蚊20464只,构成比为29.16%,季节高峰是7 ̄9月。从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出20株乙型脑炎病毒,批阳性率为6.23%,现场感染比1:772,最低带病毒率1.30‰。结论:三带喙库蚊在云南广泛分布,属优势蚊种,是云南乙型脑炎的主要传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乙型脑炎与三带喙库蚊的防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媒介是蚊虫,特别是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猪是主要扩散宿主。人感染乙脑病毒后大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症状,少数感染者有典型脑炎症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剧,有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和脑膜刺激征等。目前已有疫苗可供预防,但尚无特异性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乙脑在我国分布很广,病死率较高,后遗症严重,因此,加强对乙脑的防控,对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蚊虫中虫媒病毒的分布特点,为虫媒病毒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7月在弥勒县采集蚊虫标本,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对病毒分离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从采集到的三带喙库蚊4400只和中华按蚊2200只中分离到9株阳性分离物,经分子生物学鉴定,7株分离物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JEV),均分离自三带喙库蚊;2株分离物为淡色库蚊浓核病毒(CppDNV),分离自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结论首次在红河州弥勒县分离到乙脑病毒,从病原学证实弥勒县是乙脑流行区。流行株同源性和分子遗传进化分析证实为基因Ⅰ型乙脑病毒,为滇东南地区首次分离。  相似文献   

8.
云南三带喙库蚊分布特点及自然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的调查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研究三带喙库蚊的分布特点及乙型脑炎病毒的感染率。方法:在农村畜圈和人房捕蚊,用C6/36细胞和小白鼠法分离病毒。结果:采获成年雌蚊35种70167只,其中三带喙库蚊20464只,构成比为2916%,季节高峰是7~9月。从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出20株乙型脑炎病毒,批阳性率为623%,现场感染比1∶772,最低带病毒率130‰。结论:三带喙库蚊在云南广泛分布,属优势蚊种,是云南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9.
10.
根据全国蚊虫监测中心的要求,我们于1988~1990年在丹凤县河南乡罗家村按照定点(住房4间、牛棚2间)、定时(每旬1次,日落后1h)、定人、定方法(人工小时法)的原则,对三带喙库蚊的季节消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3年共捕获三带喙库蚊426只,占捕蚊总数的8.15%,居第3位。其中从住房捕获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蚊虫媒介的分布特点及当地虫媒病毒情况,为虫媒病毒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采集蚊虫标本,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并用RTPCR法检测常见虫媒病毒核酸;在西双版纳州采集发热患者血清及脑脊液标本,并用ELISA法检测常见病毒性脑炎IgM抗体。结果共采获蚊虫5属29种13337只,其中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带足按蚊分别占蚊虫标本总数的79.98%(10667/13337)、7.95%(1060/13337)和7.38%(984/13337),三带喙库蚊为当地优势蚊种。采用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版纳病毒、甲病毒属、环状病毒等多种虫媒病毒引物对214批蚊虫标本进行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采用多种细胞对蚊虫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结果也为阴性。用相关脑炎病毒试剂盒对采集到的52份急性期血清标本及54份脑脊液标本进行ELISA检测,发现乙脑病毒IgM阳性16例,单纯疱疹病毒IgM抗体阳性4例,腮腺炎病毒IgM抗体阳性13例,埃可病毒IgM抗体阳性3例,登革热病毒IgM抗体阳性1例。结论 2011年西双版纳地区采集到的蚊虫标本中未检测到乙脑、版纳及环状病毒等虫媒病毒,但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当地发热患者存在乙脑等多种病毒性脑炎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江西省的虫媒病毒分布状况,在当地采集蚊虫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方法 2008-2009年夏季在江西省共选择8个标本采集点,使用诱蚊灯采集蚊虫标本,通过组织培养法分离病毒,并对病毒分离物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新分离病毒的序列进行分析,完成同源性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2008年采集到3属3种共计11916只蚊虫标本;2009年采集到4属5种共计5905只蚊虫标本;共分离到4株病毒,经鉴定均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新分离乙脑病毒与基因Ⅰ型乙脑病毒的同源性最高,系统进化结果显示,4株乙脑病毒均属于基因Ⅰ型。结论在江西省分离到基因Ⅰ型乙脑病毒,与上海市和浙江省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沿岸虫媒病毒的种类和分布情况。方法使用诱蚊灯捕蚊,通过组织培养法分离病毒,并对病毒分离物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007年7月在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沿岸6个采集点采集到3属3种共3359只蚊虫标本,从中分离到11株病毒分离物,鉴定结果显示有5株为版纳病毒,3株为环状病毒样病毒,其余3株分离物有待进一步鉴定;版纳病毒新分离株序列分析结果显示,5株版纳病毒之间第12片段序列高度同源,核苷酸同源性为92.1%~99.8%;氨基酸同源性为92.8%~99.5%;并且与北京分离株和云南分离株同源性较高,核苷酸同源性为91.3%~98.7%;氨基酸同源性为90.8%~100%;系统进化分析提示,版纳病毒新分离株与北京、云南分离株位于同一个进化分支中。结论在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沿岸首次分离到版纳病毒和环状病毒样病毒,新分离版纳病毒与北京、云南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新型肠道病毒EV93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肠道病毒(HEV)分为5个组别:HEV-A、HEV-B、HEV-C、HEV-D和脊髓灰质炎病毒(PV)。HEV-A由柯萨奇A2(CV-A2)-CV-A8、CV-A10、CV-A12、CV-A14、CV-A16、EV71和4种新型病毒EV76、Ev89、Ev90、EV91组成^[1]。HEV-B由CV-A9、CV-B1-6、艾柯病毒(E)E1-7、E9、E11-21、E24-27、E29-33、EV69以及6个新发现的病毒EV73、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陕西省三带喙库蚊对DDT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方法采用WHO提供的幼虫浸渍法,包括区分剂量法和半数致死量法。结果平利和南郑县三带喙库蚊为初步抗性群体,汉滨和汉阴县三带喙库蚊为抗性群体。各地区三带喙库蚊对DDT的抗药性均在低抗水平之上。结论陕西省三带喙库蚊对DDT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青海省蚊虫标本中新分离的QH07130病毒株进行系统鉴定分析。方法采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QH07130病毒进行鉴定,并对该病毒进行系统进化特征分析。结果QH07130病毒株对C6/36细胞产生明显细胞病变;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显示,QH07130病毒株与辽宁病毒(LNV)单克隆抗体呈现阳性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QH07130病毒为12条带双链RNA病毒,与LNV的6-5-1带型一致。该病毒第10节段序列测定全长为844bp,与LNVSX0771和NE9712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5%和98.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QH07130病毒位于LNV进化分支内,并且与LNVSX0771和NE9712株的进化关系最近,确认QH07130病毒为LNV。结论青海省蚊虫中存在LNV传播,这是首次在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分离到该病毒。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东港市三带喙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辽宁省东港市三带喙库蚊幼虫和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了解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探讨我国三带喙库蚊幼虫和成蚊间的抗药性关系,为该蚊的化学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三带喙库蚊的发生高峰期,大量采集野外三带喙库蚊成蚊,用小白鼠供血获得子一代为试虫。用WHO推荐的浸渍法、药膜接触法,分别测定三带喙库蚊幼虫和成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获得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LC50及其95%置信限(95%CI)、成蚊的击倒率和死亡率,比较其抗药性程度。结果三带喙库蚊幼虫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的LC50及其95%CI分别为0.002098(0.001575~0.002866)、0.01380(0.01143~0.01664)和0.01651(0.01400~0.01949)mg/L,敌敌畏、双硫磷和杀螟硫磷LC50及其95%CI分别为25.3479(21.4949~28.3828)、48.3763(31.7172~92.4088)和0.1685(0.1085~0.2679)mg/L,仲丁威的LC50及其95%CI为0.2874(0.1803~0.4268)mg/L。与已发表文献的敏感品系比较,三带喙库蚊幼虫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5.3、2.3和3.3倍,对敌敌畏、双硫磷和杀螟硫磷的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396.1、40313.6和34.0倍;三带喙库蚊成虫对0.05%溴氰菊酯(接触1h)、0.25%氯菊酯(3h)、1%杀螟硫磷(1h)24h后的死亡率分别为15.9%、27.7%和8.2%。结论辽宁省东港市的三带喙库蚊幼虫对有机磷产生了极高抗药性,对拟除虫菊酯处于低抗水平,但是成虫对溴氰菊酯、氯菊酯和杀螟硫磷具有较高的抗药性,针对拟除虫菊酯三带喙库蚊幼虫和成蚊的抗药性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8.
海南省地处热带北缘,自然条件适合节肢动物繁殖及虫媒病毒传播,曾发生过多次登革热大流行,也是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地方性流行区.以往从海南省多种媒介和宿主动物中分离到4种甲病毒(基孔肯雅、马雅罗、盖塔和罗斯河病毒)、2种黄病毒(乙脑和登革热病毒)和1种Seadornavirus.现对海南省新分离虫媒病毒及其人畜感染状况进行回顾整理,为当地以及我国虫媒病毒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山东省历城区三带喙库蚊成蚊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了解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三带喙库蚊的化学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三带喙库蚊的发生高峰期,大量采集野外三带喙库蚊成蚊,用小白鼠供血获得子一代幼虫和现场捕获且带回实验室产一次卵后的雌成蚊为试虫;用WHO推荐的药膜接触法、幼虫浸渍法,分别测定三带喙库蚊成蚊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获得成蚊的击倒率和死亡率,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LC50及其95%置信限(95%CI),比较其抗药性程度。结果三带喙库蚊成蚊对0.05%溴氰菊酯(1 h)、0.05%高效氯氰菊酯(1 h)、0.25%氯菊酯(3 h)、0.45%氯菊酯(3 h)、0.05%氯氰菊酯(1 h)、0.45%胺菊酯(1 h)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死亡率分别为85.0%、74.6%、38.0%、92.9%、36.2%和43.6%;对1%杀螟硫磷(2 h)死亡率为16.1%;对0.1%残杀威(2 h)死亡率为16.9%;对4%DDT(4 h)死亡率为36.4%。三带喙库蚊幼虫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的LC50及其95%CI分别为0.0046(0.0037~0.0055)、0.0113(0.0092~0.0136)和0.0325(0.0289~0.0369)mg/L;DDVP、双硫磷、杀螟硫磷、马拉硫磷的LC50及其95%CI分别为4.9047(3.8612~6.4215)、9.5733(7.4644~12.5296)、1.2694(1.0280~1.5055)和0.7750(0.6060~0.9842)mg/L;仲丁威的LC50及其95%CI为4.4237(3.7406~5.2769)mg/L。与已发表文献的敏感品系比较,三带喙库蚊幼虫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11.5、1.9和8.8倍,对DDVP、双硫磷、杀螟硫磷和马拉硫磷的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76.6、7977.8、256.4和84.2倍。结论山东省历城区三带喙库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均已产生抗性,以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最为严重;幼虫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较高,双硫磷最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海南省虫媒病毒种类及分布变化。方法于2017-2018年在海南省野外采集吸血昆虫标本,所有吸血昆虫标本实验室处理后用BHK-21细胞和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同时使用RT-PCR平行检测吸血昆虫标本中虫媒病毒基因。结果共采集到4属(库蚊、阿蚊、伊蚊、按蚊)15062只蚊虫和11360只蠓虫。采集的蚊虫中三带喙库蚊居多,占蚊虫采集总数92.88%(13990/15062)。经组织培养细胞共获得4株病毒分离物,其中3株乙型脑炎(乙脑)病毒、1株盖塔病毒,在5批三带喙库蚊标本中检测到乙脑病毒基因阳性。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这3株乙脑病毒和5批PCR筛检阳性的标本均属于基因1型乙脑病毒。当地乙脑病毒的最低感染率为0.57‰(8/13990)。在5批蠓虫标本中检测阿卡斑病毒基因阳性,当地阿卡斑病毒的最低感染率为0.44‰(5/11360)。基于病毒S基因和M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这5株阿卡斑病毒处于单独进化分支形成独特的地理分布特征。结论继1980年代以来,从海南省的蚊虫标本中再次分离到乙脑病毒和盖塔病毒、蠓虫标本中检测到阿卡斑病毒。应加强乙脑病毒、盖塔病毒和阿卡斑病毒对人畜动物感染状况及疾病负担的监测,以减少对当地公共卫生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