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安徽省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农村自然村、特殊行业和城镇居民区3种类型监测点各1个,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 2011年共捕获鼠类104只,平均鼠密度为0.49%;小家鼠(66.35%)及褐家鼠(30.77%)为优势鼠种,不同生境鼠密度农村自然村>城镇居民区>特殊行业;总体鼠密度、不同生境鼠密度均呈典型的三峰形曲线,3月出现第1个鼠密度高峰、5-6月和8-10月又出现2次高峰。结论 基本掌握了安徽省鼠类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建议根据鼠类栖息习性及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并加强对鼠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和防制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慈溪市鼠类种群调查及其防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慈溪市鼠类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整理1996—2005年鼠情监测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10年中共捕获鼠形动物6种3412只,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小家鼠、臭鼠句鼯为常见种;农村自然村捕鼠数量最多,城区居民区捕鼠数量最少;城区、特殊行业、农村自然村平均鼠密度分别为1.91%、3.51%和3.00%;2000年前鼠密度有春、秋2个高峰,2000年后鼠密度高峰集中在4—5月。结论应根据鼠类种群消长规律科学防制鼠类。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内江市建城区范围内鼠类监测,掌握内江市鼠类季节消长、不同鼠类生境分布情况;分析比较2种监测诱饵对不同鼠类的适口性,为控制鼠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于2011-2014年对内江市建城区范围内鼠类进行监测。2011-2013年以卤肉为监测诱饵,2014年以花生米为诱饵。结果内江市监测点累计捕获鼠406只,密度为0.12%;捕获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鼠密度在2月及6-9月间最高;褐家鼠和黄胸鼠主要分布于餐饮业,小家鼠和四川短尾鼩主要分布于农村自然村;卤肉诱饵对褐家鼠的适口性较好,花生米诱饵对四川短尾鼩的适口性较好。结论内江市可在每年的2月及6-9开展灭鼠工作,餐饮业可采用卤肉毒饵,农村自然村采用花生米做毒饵。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马鞍山市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农村自然村、城镇居民区2种类型监测点各1个,餐饮业2个,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 2010-2012年共捕获鼠类42只,平均鼠密度为0.20%,小家鼠(52.38%)与褐家鼠(47.62%)为城市优势种,不同生境鼠密度居民区﹥餐饮业﹥自然村;全年有两个密度高峰期即4月(0.39%)和6月(0.5%),5月、7-10月一直维持低密度,平均鼠密度与月平均气温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67,P<0.01)。结论基本掌握了马鞍山市鼠种群构成及消长规律,建议根据鼠类栖息习性及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滁州市鼠类密度、种群构成及其季节消长趋势,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6年,选取滁州市居民区、餐饮业和农村3种类型的监测点各1个,采用夹夜法,全年每月监测1次,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1—2016年滁州市共布放有效夹41 383只,捕获鼠类404只,平均鼠密度为0.98%,以2012年鼠密度最高(1.08%),2015年最低(0.86%);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捕获总数的56.93%;不同生境鼠密度依次为农村自然村(2.58%)城镇居民区(0.19%)餐饮业(0.15%);6年的月平均鼠密度最高峰在8月(1.63%),次高峰在3月(1.37%)。结论 2011—2016年滁州市鼠密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当前鼠类防治工作的重点仍是农村,不同生境的鼠种构成和季节消长趋势不同,开展灭鼠活动时应要根据监测结果采取不同的灭鼠措施,从而达到控制鼠传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辽宁省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订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城镇设置居民区和特殊行业2种类型监测点,农村设置村内和村外2种类型监测点,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 2009-2013年辽宁全省共布放鼠夹506 806夹次,有效夹485 792夹次,捕获鼠类7548只,平均鼠密度为1.55%,农村(2.25%)远高于城市(0.93%),自然村(2.25%)>特殊行业(1.09%)>居民区(0.78%);总体鼠密度、各年间鼠密度和不同生境鼠密度季节消长均呈典型的双峰型曲线,在4-5月和9-10月出现2个密度高峰;褐家鼠为辽宁省优势鼠种。结论 2009-2013年鼠密度呈小幅升高趋势,鼠密度季节消长均呈典型的双峰型曲线;农村鼠密度应重点防控。鼠类防控应根据其季节消长特点,在2个密度高峰期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降低鼠密度,达到控制鼠传疾病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广州市2006-2012年鼠类监测结果分析,掌握鼠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为广州市鼠类及鼠传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鼠笼法进行鼠密度监测,每月1次,每个监测点包括居民区、餐饮业和农村自然村3个监测类型。结果 广州市2006-2012年平均鼠密度为3.43%,主要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其次为小家鼠、黄胸鼠,构成比分别为69.55%、12.46%、11.26%。冬季鼠密度相对较低,其他月份鼠密度均值为3.66%,呈现一定的季节性。不同环境类型的鼠密度有显著性差异,农村最高,达4.54%;黄胸鼠的比例高于小家鼠,在9-10月份有一个密度高峰。结论 近年来广州市的鼠密度维持在较高水平,鼠传疾病增加可能与此有关,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鼠密度,以控制鼠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南昌市不同生境鼠密度及种群构成,为制定鼠类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居民区(城区)、农村自然村(农村)和食品餐饮业,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 2011—2019年南昌市全市共布放鼠夹177 719夹次,有效夹170 017夹次,捕获鼠类1 322只,平均鼠密度为0.78%,9年间鼠密度呈下降趋势(χ2=63.127,P<0.001)。不同生境鼠密度:农村自然村(2.13%)>食品餐饮业(0.62%)>居民区(0.36%)(χ2=811.905,P<0.001)。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为南昌市优势鼠种,居民区和农村自然村优势种为褐家鼠,小家鼠为食品餐饮业的优势种。褐家鼠在居民区生境的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χ2=22.205,P=0.005),在食品餐饮业和自然村生境均呈先升后降趋势。黄胸鼠在自然村生境、小家鼠在食品餐饮业生境的构成比均呈先降后升趋势。小家鼠在自然村生境呈下降趋势(χ2=34.114,P<0.001)。结论 2011—2019年南昌市鼠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西安市区鼠类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依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晚放晨收,每2个月监测1次。结果 2012-2013年共捕获鼠类4种152只,经鉴定后分别为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鼠类总平均密度为0.33%,其中褐家鼠占51.32%,为优势鼠种;小家鼠和黑线姬鼠分别占39.47%和7.42%,为常见鼠种。密度在8月份呈现高峰。结论 西安市鼠种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每年的8月份监测结果较高,应根据鼠类的活动及消长规律适当在春秋两季加强灭鼠工作可有效降低鼠密度,减少鼠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和掌握沈阳市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规律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订鼠类防控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共设立3个鼠类监测点,分别为居民区、餐饮业和农村自然村,监测点相对固定。结果 2002-2014年平均鼠密度为1.03%,共捕获鼠类886只,鉴定鼠种分别为褐家鼠、黑线姬鼠、小家鼠和黑线仓鼠4种,其中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鼠类总数的57.6%;不同年度鼠类构成比和密度有所不同;不同生境的平均鼠密度以农村自然村最高(1.96%),其次是居民区(0.36%)和餐饮业(0.34%),2008年之前不同生境鼠密度变化较大,且数值较高,2008年之后变为较平稳的状态,且数值较低;全年均有监测到鼠,不同月份鼠密度呈现双峰型曲线,高峰分别出现在7月和9月,而1-2月和12月鼠密度为全年中最低值。结论应根据鼠类的活动及季节消长特点,在高峰期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鼠密度,从而减少鼠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温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相关鼠形动物种群密度季节消长,为控制其孳生和繁殖及其鼠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5-2010年用夹夜法监测温州市鼠形动物种群、密度季节消长变化情况,收集温州市2005-2010年HFRS发病资料。结果 2005-2010年共捕获室内外鼠形动物4种390只,以褐家鼠、小家鼠为主,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4.36%和33.33%,鼠密度分别为1.28%、1.11%、0.86%、0.88%、0.96%和0.80%,平均鼠密度为0.98%。鼠形动物全年均有分布,密度高峰期在6-8月;HFRS发病无明显季节分布,发病数随鼠形动物年平均密度下降而减少,鼠形动物密度季节消长与HFRS发病无相关关系(r=-0.066,P=0.840)。结论 温州市鼠形动物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HFRS病例时有报告,应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鼠形动物及鼠传疾病监测预警,防范鼠形动物危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南昌市不同生境的鼠密度及主要鼠传疾病流行情况,并对鼠传疾病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鼠种调查采用夹夜法,主要鼠传疾病资料来自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风险评估采用风险评价指数矩阵法。结果 2006-2008年南昌市平均鼠密度为1.03%,褐家鼠为优势种,占52.55%;其次为小家鼠和黄胸鼠,分别占18.88%和17.35%。3种生境中以农村自然村鼠密度最高,达1.83%;其次是特殊行业,为0.89%;居民区最低,为0.56%。2006-2008年南昌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年平均发病率为0.68/10万,3年未见人间鼠疫及鼠间疫情,未来HFRS在南昌市发生的风险为很有可能,鼠疫为有可能发生。结论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有助于预测疾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了解辽宁省主要病媒生物(鼠、蚊、蝇、蟑螂)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相关传染病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在辽宁省14个市进行监测,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蚊密度监测采用灯诱法,蝇密度监测采用诱蝇笼法,蟑螂密度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 2017年辽宁全省平均鼠密度为1.27%,城市(居民和餐...  相似文献   

14.
2005-2010年浙江省磐安县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浙江省磐安县主要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监测蚊密度,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粘捕法监测蜚蠊密度,夹夜法监测鼠密度。结果 2005-2010年磐安县蚊类平均密度为2.04只(/灯·h),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71.81%;蝇密度指数为1.83只/笼,优势种为家蝇和大头金蝇,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2.62%和37.81%;蜚蠊密度为0.91只/张,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92.10%;鼠密度为0.89%,优势种为针毛鼠,占捕获总数的37.60%。蚊和蝇5月开始活动,蚊类于7月达到高峰,蝇类6-8月达到高峰;蜚蠊和鼠全年均有活动,3-10月蜚蠊密度较高,鼠密度高峰一般出现在9月。结论基本掌握了磐安县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鼠密度监测,掌握镇江市鼠类的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为科学防治鼠的危害和灭鼠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卫生部《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设城镇居民区、特殊行业和农村自然村3个类型的监测点各1个,采用中号钢板鼠夹,以生花生米为诱饵,每次布放200有效夹夜,晚放晨收。结果 5年平均鼠密度为0.56%,捕鼠6种,褐家鼠为镇江市优势鼠种,2007年鼠密度最高1.26%;2008年最低0.28%。结论镇江市口岸每年停泊上万艘船舶,监测到新的鼠种-黄毛鼠;农村因没有开展灭鼠活动,造成鼠密度很高,容易引发鼠类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发生;5年一次的"灭鼠先进城市"的复查,能控制鼠密度在一个相对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防止因水库修建和蓄水,造成生态环境改变、鼠类迁移,引起鼠传疾病的暴发、流行,对青海省黄河康扬水电站淹没区进行灭鼠,并对鼠密度、鼠种及其分布情况进行调查。方法化学药物灭鼠,鼠夹法调查密度、综合分析。结果灭鼠前鼠密度为7.55%,灭鼠后为0.84%,灭鼠率为88.87%,灭鼠工作取得预期效果,优势鼠种为食虫目。结论库区灭鼠的重点是耕作区和居民区,用溴敌隆灭鼠,适口性好,灭鼠效果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和掌握辽宁省蚊虫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蚊虫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辽宁省14个市共设立100个蚊虫监测点,采用诱蚊灯法,分别开展农村和城市蚊虫监测。结果2010-2012年共捕获蚊虫67 034只,平均蚊密度为8.12只/(灯·h),淡色库蚊和刺扰伊蚊为优势蚊种,分别占捕蚊总数的44.4%和32.9%。不同生境蚊密度为牲畜棚〉农户〉公园〉医院〉居民区。辽宁省蚊虫密度季节消长明显,活动高峰一般在8-9月,5-6月和10月蚊活动较少。结论初步掌握了辽宁省蚊虫密度、种类、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虫防治以及蚊媒疾病的预防奠定了基础。建议加强蚊虫高峰季节前的控制,加强对蚊虫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家栖鼠种类组成与数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1985~1991年城乡家栖鼠鼠情监测资料为主要依据,揭示了辽宁省城乡家栖鼠种类组成与数量的月变动及七年来年变动趋势。城乡1年内均有两个数量商峰,城市数量高峰为4~5月与9~10月,农村数量高峰为3~4月与10~11月。城市家鼠数量明显呈下降趋势,鼠密度被控制在1%以下;农村鼠密度也下降,但平均密度高于2%。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2006年蚊类种群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掌握浙江省蚊类种群分布和季节性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方法统一使用诱蚊灯法诱捕。结果全省绝大多数地区以淡色库蚊为主,蚊虫在7—9月为活动的高峰期。结论淡色库蚊现为全省的主要优势种,三带喙库蚊在宁波和丽水两个地区为主要种群,白纹伊蚊在全省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提示各地防治蚊媒传染病,控制蚊密度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2006-2012年青岛市鼠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青岛市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2012年,选择青岛市城镇居民区(居民室内外)、特殊行业(厨房、库房)、农村住户(室内外)各一处,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2006-2012年青岛市共布夹47316次,捕鼠179只,平均鼠密度为0.39%。平均鼠密度,2006-2012年分别为0.57%、0.40%、0.23%、0.21%、0.42%、0.33%、0.59%;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分别为51.96%、45.81%、2.23%;鼠密度高峰在10月份,为0.49%;农村住户平均鼠密度最高为0.65%。结论2006~2012年鼠密度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