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防城口岸鼠类种群、密度及鼠疫监测情况.本次调查共捕获鼠类301只,属2目2科4属7种,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全年平均鼠密度为8.48%,夏秋两季为鼠密度高峰期.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防城口岸鼠类种群、密度及鼠疫监测情况。本次调查共捕获鼠类301只.隶属2目2科4属7种,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全年平均鼠密度为8.48%,夏秋两季为鼠密度高峰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绥芬河口岸鼠类的本底情况,为控制检疫传染病和人鼠共患疾病的传播提供依据。[方法]从1999年6月~2000年6月对绥芬河口岸的鼠类进行了本底调查。[结果]共捕获鼠类282只,隶属1目3科7属8种;鼠类种群构成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年平均鼠密度为15.67%;5~9月是鼠类活动的高峰期;3个不同的生境中,野外捕获的鼠类最多,占捕获鼠类总数的90.43%。[结论]为控制鼠传播疾病的发生,应根据绥芬河口岸鼠类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灭鼠工作,保护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内江市建城区范围内鼠类监测,掌握内江市鼠类季节消长、不同鼠类生境分布情况;分析比较2种监测诱饵对不同鼠类的适口性,为控制鼠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于2011-2014年对内江市建城区范围内鼠类进行监测。2011-2013年以卤肉为监测诱饵,2014年以花生米为诱饵。结果内江市监测点累计捕获鼠406只,密度为0.12%;捕获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鼠密度在2月及6-9月间最高;褐家鼠和黄胸鼠主要分布于餐饮业,小家鼠和四川短尾鼩主要分布于农村自然村;卤肉诱饵对褐家鼠的适口性较好,花生米诱饵对四川短尾鼩的适口性较好。结论内江市可在每年的2月及6-9开展灭鼠工作,餐饮业可采用卤肉毒饵,农村自然村采用花生米做毒饵。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泰州口岸的鼠类密度,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指导制定有效的长期的鼠类防制措施。方法 于2001年5月1日起采用夹日法对泰州港高港港区和杨湾港区进行鼠情调查。结果 经过一年的调查,共捕啮齿动物131只,经过鉴定啮齿动物种群构成有2目2科4属4种,其中优势鼠种为小家鼠,占62.6%。9月份鼠密度最高为2.3%。12月份最低为0.4%。全年平均鼠密度为1.2%。结论 做好口岸本底调查工作,在鼠类繁殖高峰期前采取有效的灭鼠措施。可降低口岸的鼠密度。  相似文献   

6.
企沙港鼠类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鼠类常规调查方法,对企沙港鼠类本底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共捕获鼠类126只。经鉴定为2目2科4属8种。鼠密度为9.45%,以臭鼩鼱和黄胸鼠为优势种,采集36份血清作鼠疫Fl抗体间接血凝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7.
1998年对珠海白石集装箱查验场鼠类进行了调查,应用ELTiON夹夜法共捕鼠41只,隶属2目2科2属3种,鼠类种群构成有褐家鼠、臭鼩鼱和黄胸鼠,其中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年平均鼠密度为5.19%,1月、5月和9月鼠密度较高,此时期为集中灭鼠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搞清首都机场地区鼠类的种类、组成及其季节消长,为鼠害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在T2航站区采用粘鼠板法调查鼠密度,在毒饵盒中放置粘鼠板,1周检查1次。鼠类控制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即控制鼠类的食物来源和隐蔽场所,根据鼠密度监测结果,使用鼠夹、粘鼠板和毒饵进行防治。原粮毒饵和蜡块放在毒饵盒中投放,毒饵的有效成分为溴敌隆。结果首都机场地区鼠类由小家鼠、黑线姬鼠、褐家鼠3种鼠组成,全年平均鼠密度2006年为1.32%,2007年为0.31%。小家鼠为优势鼠种,2006年和2007年鼠种组成有明显的差异,且2007年平均鼠密度低于2006年。结论首都机场地区室外环境小家鼠为优势鼠种,是今后鼠防工作的重点防治对象,室内褐家鼠是重点防治对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马鞍山市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农村自然村、城镇居民区2种类型监测点各1个,餐饮业2个,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 2010-2012年共捕获鼠类42只,平均鼠密度为0.20%,小家鼠(52.38%)与褐家鼠(47.62%)为城市优势种,不同生境鼠密度居民区﹥餐饮业﹥自然村;全年有两个密度高峰期即4月(0.39%)和6月(0.5%),5月、7-10月一直维持低密度,平均鼠密度与月平均气温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67,P<0.01)。结论基本掌握了马鞍山市鼠种群构成及消长规律,建议根据鼠类栖息习性及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疫区鼠类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疫区鼠类的密度构成与种群分布;方法:夹日法,村内、村外同时布夹,每次布夹不应少于2昼夜;结果:村内密度为20.16%,村外密度为10.21%,村内鼠种较村外丰富,黑线姬鼠为优秀种,褐冢鼠、小家鼠、大仓鼠为常见种;结论:防制流行性出血热发生的最佳灭鼠时机应在每年的3月和10月进行。  相似文献   

11.
2009年深圳市龙岗区病媒生物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深圳市龙岗区病媒生物的种类、密度、分布情况,为该区域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9年3-6月在龙岗区4个街道(平湖、布吉、坂田、坪山)开展病媒生物监测。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蚊类监测采用诱蚊灯法;蝇类监测采用粘捕法;蜚蠊监测采用蟑螂屋诱捕法。结果平湖、布吉、坂田、坪山4个街道的鼠密度分别为4.21%、0、12.09%和13.75%;蚊类密度依次为2.04、0.84、3.13和0.66只/h;蝇类密度依次为2.02、1.43、1.19和0.66只/(条·d);蜚蠊密度分别为1.04、1.80、1.03和1.91只/张。结论基本摸清了龙岗区病媒生物的基本情况,为该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积累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岗区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分布特征,为出生缺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深圳市龙岗区2002~2007年出生缺陷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年间共发现出生缺陷儿1 528例,平均出生缺陷率为12.67‰;流动人口平均出生缺陷率为13.52‰,高于常住人口平均出生缺陷率9.53‰(χ2=25.40,P<0.001);74.41%出生缺陷儿的母亲为初中及小学文化。2002~2007年龙岗区人口出生缺陷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趋2=29.86,P<0.001)。前5位出生缺陷为:多指(趾)和/或并指(趾)、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和足外翻、胎儿水肿综合征、唇腭裂,其发生率分别为2.16‰、1.73‰、1.08‰、0.95‰和0.85‰。结论深圳市龙岗区2002~2007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应加强卫生知识宣教和婚前医学检查、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以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深圳龙岗区37起有机溶剂职业性损害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深圳市龙岗区1995~2003年间共发生的37起有机溶剂职业性损害事故,为防治职业性有机溶剂中毒提供科学资料.方法按有机溶剂职业性损害诊断标准对收集的37起有机溶剂损害事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7起事故中,中毒183人,死亡9人,病死率4.92%.三氯乙烯所致职业病危害事故16起,列首位(43.24%);受损害19人,死亡7人,病死率高达36.84%,也占全区有机溶剂死亡人数构成比的首位(77.78%);正己烷中毒人数为94人,占总中毒人数的首位(51.37%).结论三氯乙烯和正己烷是引起我区主要职业性损害的有机溶剂;造成事故原因主要为密闭通风、排毒措施不佳,个人防护较差,职工缺乏安全防护知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成蚊携带登革病毒状况与健康人群登革病毒抗体水平,为登革热的流行风险评估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于2009—2011年对龙岗区10个街道和21个大运场馆进行蚊种构成及密度监测,检测成蚊携带登革病毒和健康人群的登革病毒IgG抗体水平。结果 2009—2011年龙岗区共捕获25 556只成蚊,其中东乡伊蚊和白纹伊蚊分别占2.45%与1.60%;学校和工地的诱蚊诱卵指数均高于平均水平,分别为18.34%和11.29%;不同生境成蚊密度以医院最高,达27.67只/灯;从2批伊蚊标本中检测有登革病毒,其中1批标本经测序分析与登革病毒II型流行株同源性最高,达98%;检测884名健康人群中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4.20%(37/884)。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伊蚊密度较低,但伊蚊携带登革病毒的效能较高,登革病毒已经在龙岗区自然界中存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11年深圳市龙岗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的分布规律和免疫状态,为实施有效的控制预防及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采集7个年龄组共407名健康人血清,检测麻疹IgG抗体水平,并对不同人群的麻疹抗体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阳性率为73.2%,各年龄组之间抗体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99.593,P0.05),不同性别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37,P0.05)。结论部分年龄组人群的抗体水平较低,应加强计划免疫工作,使整个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狂犬病暴露情况,为防治狂犬病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2005—2010年狂犬病暴露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05—2010年该区狂犬病暴露人数逐年递增,年平均暴露率为773.28/10万;伤人动物主要是宠物犬,夏秋季为致伤高峰;暴露者主要是青壮年,以四肢伤为主(92.78%),女性略多于男性(1∶1.08);患者大部分及时规范地进行了伤口处理(86.6%)并接种了狂犬疫苗,但Ⅲ级暴露者中仅有极少数人(3.11%)联合使用了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结论该区应加强动物狂犬病的防治工作。落实人间狂犬病的防控措施,对狂犬病暴露人群及时、规范进行处置,加大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等是防制狂犬病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谢淑娴 《疾病监测与控制》2012,6(12):724-724,723
目的 了解2011年深圳市龙岗区某街道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该街道2011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上报的病毒感染性腹泻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年深圳市龙岗区该街道共报告病毒感染性腹泻371例,发病率为14.33/10万.3月份开始发病数逐月增加,7月份月达到高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岁儿童和>20岁成人两个年龄段,分别占总例数的56.33%(209/371)和36.66%(136/371).男性204例,女性167例,男女性别比为1.22:1.发病人群职业分布呈多样化,其中以幼托儿童发病人数最多,共120例,占总发病数的35.04%.A、B、C三个社区发病数为205例,占全区总例数的65.50%.结论 应针对深圳市龙岗区该街道2011年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流行规律,做好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破伤风流行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龙岗区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特征,掌握其流行动态,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降低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方法:利用深圳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系统获得新生儿破伤风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龙岗区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病例全部为流动人口;分娩方式均为院外分娩;94.74%的病例发病年龄在生后2周内;只有13.16%的母亲在孕期到医院进行过产前检查(次数≥1),85.09%的母亲未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疫苗。结论:结合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特点,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普及住院分娩、新法接生、开展育龄妇女破伤风类毒素接种是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岗区2009年4月-2010年5月流感流行规律,为有效防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对深圳市龙岗区流感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深圳市龙岗区2009年4月-2010年5月监测流感样病例(ILI)43 249例,占监测就诊病例总数的8.42%;全年均有病例发生,6月和7月ILI病例数最多;流感样病例主要集中在0~和5~岁年龄组,占79.4%;采集ILI鼻咽拭子标本520份,分离出91株流感病毒,阳性率为17.5%,新甲型H1N1 19株,H1N1亚型7株,H3N2亚型14株,B(Victoria)亚型51株。流感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占81.2%。核酸检测以季节性甲流和新甲型H1N1流感为主(81.2%)。结论深圳市龙岗区全年均有流感样病例发生,以夏季和冬季为高发季节,主要流行株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和B型流感病毒(Victoria系),流感监测对预防流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深圳市龙岗区学生超重与肥胖现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深圳市龙岗区监测点学校7~10岁学生肥胖与超重的现况。方法 2005年4~5月,对辖区内3所监测点学校4758名一~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按照国际生命科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采用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中3836名7~10岁学生的资料,筛选出肥胖组、正常体重对照组学生各240名。结果 3836名学生的总肥胖率为7.22%,超重率为10.53%;以7岁年龄组肥胖率最高,10岁年龄组超重率最高。男生与女生之间的肥胖率、超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龙岗区学生的肥胖、超重问题不容忽视,家长及学校应着重培养其生活饮食及运动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