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采用高压静电法制备磁性海藻酸钙/壳聚糖微胶囊,Minitab全因子实验考察不同制备条件对微胶囊形貌、粒径分布及破损率的影响。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为模型药物,考察磁性微胶囊的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放性能,并初步研究磁性微胶囊的靶向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传统的给药方法相比,药物微囊系统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可将药物浓聚在病灶组织,在临床上起到巨大作用。 目的:将不同囊材与明胶复凝聚制备达卡巴嗪磁性微囊(以下简称磁性微囊),探讨最佳囊材及制备工艺。 方法: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3O4磁性材料。采用溶液复凝聚法分别制备明胶-阿拉伯胶磁性微囊、明胶-海藻酸钠磁性微囊、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磁性微囊、明胶-壳聚糖磁性微囊;再分别采用乳液复凝聚法制备明胶-阿拉伯胶磁性微囊、明胶-海藻酸钠磁性微囊、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磁性微囊、明胶-壳聚糖磁性微囊;采用单凝聚法分别制备明胶及壳聚糖磁性微囊。以微囊的包埋率、磁化率、微囊尺寸和释放性能为评价指标,确定磁性微囊的最佳制备工艺。 结果与结论:溶液复凝聚法好于乳液复凝聚法,采用溶液复凝聚法制备磁性微囊较好的囊材是明胶-海藻酸钠,药物包埋率37.90%,收率72.31%,平均磁化强度8.53 emu/g,其次是明胶-壳聚糖。单凝聚法囊材明胶好于壳聚糖,药物包埋率51.58%、收率64.50%、平均磁化强度6.93 emu/g。单凝聚法制备工艺优于复凝聚法。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荧光标记蛋白在微胶珠/囊上的吸附和渗透现象.考察了微胶囊类型、海藻酸钠粘度和壳聚糖分子量对微胶珠/囊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质在膜上是先吸附后渗透的过程;AC膜具有不对称性;不同类型微胶珠/囊的通透性依次为海藻酸钠(A)微胶珠>海藻酸钠-壳聚糖(AC)微胶囊>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ACA)微胶囊;海藻酸钠粘度越高,壳聚糖分子量越大,微胶珠/囊的通透性越低.为制备低通透率即具有较好酶屏障功能的ACA蛋白质口服控释载体提供了直观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背景:磁性载药微粒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能实现定向治疗作用,减少全身毒副作用,同时作为缓释载体,能减少药物的频繁给药,达到有效治疗目的。目的:制备5-氟尿嘧啶的磁性纳米粒,评价微球性能。方法: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作为壁材,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Span80为乳化剂,液体石蜡为分散介质,乳化-复凝聚法制备磁性纳米粒。并从外观、稳定性、磁响应性、结构、溶胀实验及体外释放实验等多方面考察纳米粒性能。结果与结论:所制5-氟尿嘧啶的磁性纳米粒形态良好,均匀圆整,分散性较好,粒径在100~300nm,具有较好稳定性和磁响应性。考察Fe3O4用量的影响,发现随着Fe3O4用量的增加,磁响应性增强,但载药量下降。红外谱图说明微粒中包裹磁性物质Fe3O4,及5-氟尿嘧啶与壁材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将5-氟尿嘧啶磁性纳米粒分别浸渍在蒸馏水,0.9%NaCl溶液和磷酸盐缓冲液(pH=7.4)中,结果蒸馏水吸水速度最快且溶胀率最大,磷酸盐缓冲液(pH=7.4)吸水程度最小且溶胀率最小。微粒的缓释性能良好,50h内释放的药物占总含药量的53.20%。  相似文献   

5.
背景:查阅文献发现在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缓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微胶囊的过程中,可以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丙酮或不同有机溶剂混合物等作为油相,而孰优孰劣尚无定论。 目的:优化包封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微胶囊制备方法,比较不同有机溶剂对微胶囊产生的影响。 方法:分别以二氯甲烷(A组)、二氯甲烷与乙酸乙酯混合液(B组)、乙酸乙酯(C组)、乙酰丙酮(D组)等4种不同类型的有机溶剂作为油相,以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三嵌段共聚物为囊材,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缓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微胶囊,检测微囊的粒径、形态及包封率。将制备的微胶囊分别与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培养14 d后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 结果与结论:A组微囊形态均一规则,微囊粒径小(4-10 µm),包封率最高;B组、C组微囊粒径分布范围较大,包封率中等;D组微囊基本难成形,包封率最低。A组、B组、C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D组(P < 0.05),A组、B组均明显高于C组(P < 0.05),A组与B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表明以二氯甲烷作为有机溶剂制备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微胶囊包封率高,形态优良且能很好地保护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生物活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从乙酰化率15.3%的市售壳聚糖(Fifteen N-acetylated chitosan,FNC)出发制备酰化率50%的壳聚糖衍生物(Half N-acetylated chitosan,HNC),探讨其在细胞生理条件下与异丁烯酸(Methacrylic acid,MAA)-羟乙基异丁烯(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HEMA)-甲基丙烯酸甲酯(Methyl methacrylate,MMA)三元共聚物(MAA-HEMA-MMA)制备微胶囊包埋肝细胞的可行性。微囊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与体外表面培养实验相比,生理条件下基于HNC构建的三维正电微环境有利于支持肝细胞的体外功能,且制备的微胶囊在培养过程中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及结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备一种高灵敏、高特异的免疫磁性微球(IMMS),为其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的应用提供借鉴.方法分别采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3-(2-吡啶二硫代基丙酸酯)(SPDP)和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EDC)作为交联剂,将鼠抗人免疫球蛋白G(IgG)偶联于磁性微球上.采用激光共聚焦检测和125Ⅰ标记抗体考察偶联效果.比较交联剂、磁球微球上功能团、间隔臂、偶联条件及抗体用量等因素对偶联效果的影响.分别对不同浓度人源IgG进行吸附,确定最低检测值.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间隔臂对偶联效果影响不大.两种交联剂均可将抗体联接于磁性微球上,EDC为交联剂,工艺更为简便,室温条件下抗体结合效果优于4℃条件下.本实验所制备的IMMS对人源IgG的最低检测值为50pg/mL.结论 本实验以人源IgG为肿瘤标记模型,成功地制备了一种高灵敏、高特异免疫磁性微球,制备简便,成本低廉,为肿瘤早期诊断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磁性微球是一种具有磁响应性的复合功能材料.以共沉淀法制备的Fe3O4纳米颗粒为铁磁性原料,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Fe3O4/PLGA磁性高分子复合微球.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貌并测定元素组成,确定合成了粒径约为15 μm的磁性高分子复合微球;激光共聚焦观察磁性微球孔洞结构;Micro-CT及紫外可见分析碘及罗丹明B的吸附...  相似文献   

9.
背景:采用壳聚糖对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表面进行改性,一方面可改善磁性纳米氧化铁颗粒的团聚性,增加其稳定性,另一方面将来可用于肿瘤热疗及基因治疗。 目的:制备将来可用于肿瘤热疗及基因治疗的磁性壳聚糖微球,评价其生物相容性。 方法:采用改良的化学沉淀法制备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采用超声乳化法将壳聚糖加入到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中制备磁性壳聚糖微球,进行以下实验:①MTT实验检测磁性壳聚糖微球浸提液的细胞毒性:分别以1640培养液、聚丙烯酰胺单体溶液、100%,75%,50%,25%的磁性壳聚糖微球浸提液培养L-929细胞。②溶血实验:在兔抗凝血中分别加入磁性壳聚糖微球浸提液、生理盐水及蒸馏水。③微核实验:在昆明小鼠腹腔分别注射含氧化铁磁流体5,3.75,2.5,1.25 g/kg的磁性壳聚糖微球混悬液、环磷酰胺及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磁性壳聚糖微球粒径200-300 nm,分散效果有所提高。不同浓度的磁性壳聚糖微球浸提液对L-929 细胞毒性为1级,属对细胞无毒性范畴。磁性壳聚糖微球浸提液的溶血率为0.69%,小于5%,符合医用材料的溶血实验要求。磁性壳聚糖微球混悬液未导致细胞DNA断裂和非整倍体化,未导致微核产生的遗传毒理作用,材料无致畸或致突变作用,因此磁性壳聚糖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0.
以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为主要原料,利用静电脉冲液滴发生器制备了一种新型微胶囊——羧甲基壳聚糖-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微胶囊(简称CCC微胶囊)。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红外光谱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研究,同时考察了CCC微胶囊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静态和动态吸附结果表明:CCC微胶囊对Pb^2 有很高的吸附能力,且重复使用性能良好。选择性吸附结果表明:其对Pb^2 的选择性要高于Ca^2 。为进一步实现以血液净化方法除铅的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