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现阶段健康人群麻疹血清抗体水平,分析不同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与发病之间的联系,探讨麻疹防控工作的重点人群,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血清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分析现阶段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结果 2011年聊城市共成功调查检测健康人群387例,血清麻疹IgG抗体阳性人数为379例,阳性率为97.93%,IgG抗体GMT为1651.98,SD为3.09。不同年龄组间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岁和15~39岁年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偏低;不同县市区组间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茌平县高于其他县市区;不同性别组间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聊城市现阶段健康人群麻疹抗体处于较高水平;<2岁和15~39岁年龄组为麻疹防控的重点人群;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性麻疹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抽样检测阿里地区1~19岁人群麻疹IgG抗体,为制定有效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全地区7个县共随机抽样1~19岁常住健康人群1135人,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麻疹IgG抗体平均阳性率为71.19%,其中男性574人,阳性率为70.03%,女性561人,阳性率为72.37%;2岁和4岁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最高,分别为86.54%和88.57%。结论阿里地区1~19岁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为控制疫情发生,建议对重点人群进行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2014年博罗县健康人群中麻疹IgG抗体的指标结果,并对其展开综合评析。方法:随机抽取2014全年内各年龄阶层健康人群395名,采集其血液,并制成血清样本,以ELISA法实施麻疹及抗体IgG的定量评估,得出指标水平。结果:2014年博罗县接受麻疹抗体IgG指标检测的不同年龄段、不同免疫情况人群结果对比,差异较大(P<0.05)。但性别人群的检测数据对比,差异较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疾控部门要做好各环节的麻疹防控工作,实现"预防为主、严控麻疹"目的。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南山区1~40岁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雅妮 《河北医药》2006,28(6):487-488
目的了解深圳市南山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方法 2003年采集5个行政辖区健康人群血清437份,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间接法)检测麻疹IgG抗体水平.结果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4.74%,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1 000,保护率75.51% .不同性别及年龄组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及GM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麻疹抗体保护率均<85%,GMT水平不高.结论存在麻疹流行的可能,应进一步加强儿童基础免疫,提高初免和再免质量,寻找影响免疫成功率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为消除麻疹制定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方法于2010年2012年连续三年在深圳市选择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作为监测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人群麻疹抗体。结果 3年共检测血清1164份,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3.33%。2010年2012年连续三年在深圳市选择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作为监测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人群麻疹抗体。结果 3年共检测血清1164份,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3.33%。2010年2012年麻疹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9.42%、73.22%和95.29%,原特区内和特区外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5.29%和75.91%,经χ2检验,2012年抗体阳性率高于其他检测年份,原特区内抗体阳性率高于特区外(P<0.01)。0岁2012年麻疹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9.42%、73.22%和95.29%,原特区内和特区外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5.29%和75.91%,经χ2检验,2012年抗体阳性率高于其他检测年份,原特区内抗体阳性率高于特区外(P<0.01)。0岁20岁和20岁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1.32%、73.77%,为各年龄组中最低。结论应结合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麻疹疫苗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南阳市卧龙区不同人群麻疹、流脑疫苗免疫状况。方法抽取不同年龄组健康儿童的末梢血进行采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IgG抗体,用统计学方法对抗体水平进行分析。结果麻疹IgG阳性率为95.80%,其中男性抗体阳转率为96.10%,女性抗体阳转率为95.38%;流脑IgG阳性率为95.33%,其中男性抗体阳转率为95.42%;女性抗体阳转率为95.20%。结论麻疹、流脑疫苗抗体具有较高的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12年荆州区麻疹疫苗免疫状况,为制定免疫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多级抽样的方法,调查荆州区城区和所属8个乡镇1~1.5、1.5~4、4~7、7~15岁儿童共3491人,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麻疹IgG抗体。结果在采集的3491份血样中阳性例数3121例,阳性率89.40%,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36%、93.43%、88.54%、86.21%,各年龄组间阳转率差异显著(P<0.001)。不同性别、出生体质量、出生医院、户籍、乡镇间抗体水平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荆州区1~15岁儿童麻疹IgG抗体阳性率89.40%,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消除麻疹队列人群免疫力>95%的指标,且接种率与抗体阳性率不相符,说明存在接种质量问题。为按期实现国家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目标,须认真落实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接种,适时开展麻疹强化免疫,且避免用多人份疫苗,同时加强疫苗冷链系统及疫苗接种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闵行区2009年麻疹的发病情况.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麻疹IgM抗体.结果 455例就诊患者中,麻疹IgM抗体检出率为67.3%(306/455).本地与外来人口麻疹IgM抗体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峰期集中在4~6月.不同年龄组麻疹IgM抗体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儿童中广泛开展麻疹疫苗的接种与强化的同时,对孕前妇女进行麻疹疫苗接种;在注重本区常住成年人免疫接种的同时,应对外来人口加大宣传力度并进行强制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于2010年3月在我县小学中调查500名7~14岁儿童,于2010年6月对我县开展强化免疫接种的7~14岁儿童620名进行调查,用ELISA方法检测麻疹血清标志物lgG抗体,分别统计阳性率和保护率。结果 2010年06月620名儿童(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后)血清中IgG阳性率为95.5%,保护率为90.3%,2010年03月调查的500名儿童(麻疹疫苗强化接种前)麻疹基础免疫情况:IgG的阳性率92.2%,保护率为70.2%。两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次调查的620名麻疹强化接种儿童主要不良反应有发热、一过性皮疹、腹泻等。除个别高热患者需要对症治疗外,其余1~2d均自愈。结论实施麻疹强化接种后取得了良好的免疫效果,提高了人群保护率,但我们认为仍有相一部分人群处于低抗体水平,仍有被麻疹病毒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赵敏  蔡文广  赵云红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6):129-130,133
目的了解宜良县健康人群中的麻疹抗体水平,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365例≤5岁组和〉5岁组人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进行麻疹抗体IgG定性和定量监测。结果 17月龄~19岁人群抗体阳性率均为100%,为免疫人群。其余人群麻疹IgG抗体较低,是麻疹免疫空白人群,极易引起麻疹病例发生。结论〈17月龄以及〉20岁人群均容易发生麻疹,应重点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平顶山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为进一步制定麻疹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40岁部分健康人群,用间接ELISA法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抗体总阳性率为88.14%,其中25~40岁最低,为84.38%;其余各年龄组均〉85%,各年龄组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106,P=0.2044);健康人群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1038.40,2~3岁组最高,为1:1187.62;13~15岁组最低,为1:748.89。结论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加强查漏补种工作,适时开展强化免疫,是控制麻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麻疹患者发病初期的最佳采血时间,提高麻疹IgM抗体检测的准确率.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麻疹IgM抗体.结果 出疹第1~3天麻疹IgM抗体的检出率在30.7%~44.7%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合计麻疹IgM抗体检出率为33.6%,与出疹后第4天(51.2%)、第5天(65.7%)、第6天(79.8%)、第7天(82.8%)、第8天(87.1%)的麻疹IgM抗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9例疑似麻疹患者第一份血清麻疹IgM抗体检测为阴性,5~28 d内采集第二份血,麻疹IgM抗体阳性检出率为100%.结论 采血时间以患者出疹后4~8 d为宜,若5 d内采集患者第一份血清检测麻疹IgM抗体为阴性,应在1~3周内采集第二份血可提高麻疹IgM抗体检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遂宁市健康人群乙肝、麻疹、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免疫水平,为评价免疫效果,及时制定疫苗针对传染病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8年随机抽取1个县,再随机抽取7个乡镇健康人群进行了乙肝、麻疹、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免疫水平监测.结果:乙肝抗-HBs阳性率为76.01%;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94.93%;百日咳抗体阳性率为96.62%,保护率为56.76%;白喉抗体阳性率为97.64%.破伤风抗体阳性率为75.34%.结论:我市乙肝疫苗、破伤风类毒素、百日咳疫苗免疫成功率较低,麻疹疫苗、白喉类毒素免疫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深圳市南山区麻疹疫苗初免成功率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雅妮 《河北医药》2006,28(5):391-392
目的了解深圳市南山区儿童麻疹疫苗初免效果.方法 2003年对南山区104名满8月龄儿童于麻疹疫苗免疫前及免疫后1个月各采集末梢血0.5 ml,分离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间接法)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免疫前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6.73%,免疫后为100%,初免成功率为92.31%,免疫前麻疹IgG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117,免疫后为1:1 780;免疫后麻疹IgG抗体滴度≥1:800的98名占94.23%.结论局部地区初免成功率低于卫生部规定的85%,主要与免前抗体存在有关.对部分地区加强查漏补种甚至普种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婴幼儿对麻疹易感的原因并提出控制的策略。方法采集本院47例小于12月龄麻疹患儿的咽拭子和患儿及母亲的血清,同时采集13位幼年患过麻疹的育龄妇女血清作为对照。通过细胞培养测定血清中和抗体滴度,使用ELISA诊断试剂定量检测麻疹IgG和IgM抗体。根据抗体检测结果再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47例患儿中,45例(95.7%)麻疹IgG抗体阴性;(2)麻疹IgM(-)组患儿母亲IgG抗体均值为1108 mIU/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93 mIU/ml(P<0.05);(3)麻疹IgM(-)组患儿母亲麻疹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82(P<0.05);(4)8例患儿母亲麻疹IgG抗体及中和抗体水平异常升高。结论 1岁以下幼儿患麻疹的主要原因是患儿没能从母体中获得足够的麻疹抗体;育龄妇女在怀孕前加强接种麻疹疫苗,是可行而又有效的提高婴幼儿对麻疹免疫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铁岭市正常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状况,为实现麻疹控制目标,制定麻疹免疫接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铁岭市五县二区分8月龄以下,8个月龄~2岁,3~4岁,5~6岁,7~14岁,15~19岁,20岁以上本地常住正常人群为监测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正常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5.06%,保护率为88.20%,GMT为1∶2433。结论控制麻疹不但要加强麻疹疫苗初免和复种,提高免疫接种率和成功率,同时也要在重点人群中开展强化免疫,提高人群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08个月龄婴儿麻疹胎传抗体水平的分布情况,为医院提高婴儿麻疹的预防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抽取我院在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800例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应用血凝抑制试验(HI),对新生儿和3、6、8个月龄婴儿的血清中麻疹免疫球蛋白G抗体水平分布情况进行测定。结果经研究,了解到全组08个月龄婴儿麻疹胎传抗体水平的分布情况,为医院提高婴儿麻疹的预防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抽取我院在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800例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应用血凝抑制试验(HI),对新生儿和3、6、8个月龄婴儿的血清中麻疹免疫球蛋白G抗体水平分布情况进行测定。结果经研究,了解到全组08个月龄婴儿的麻疹胎传抗体阳性率,在新生儿期间为100%(210/210),在3个月龄时为59.15%(126/213),在6个月龄时为31.87%(58/182),在8个月龄时为16.41%(32/1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8个月龄婴儿的麻疹胎传抗体阳性率,在新生儿期间为100%(210/210),在3个月龄时为59.15%(126/213),在6个月龄时为31.87%(58/182),在8个月龄时为16.41%(32/1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8个月龄婴儿麻疹胎传抗体水平随着月龄的增大而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且以48个月龄婴儿麻疹胎传抗体水平随着月龄的增大而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且以48个月龄的婴儿为麻疹易感群,需要医院予以充分重视,同时可考虑将麻疹疫苗首次免疫时间提前至出生48个月龄的婴儿为麻疹易感群,需要医院予以充分重视,同时可考虑将麻疹疫苗首次免疫时间提前至出生46个月龄之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青浦区健康成年人麻疹抗体水平及免疫效果,为在健康成年人中开展免疫接种提供背景资料.  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年龄组的294名健康成年人,采集静脉血,同时随机抽取其中123人进行麻疹疫苗接种,1个月后采集静脉血,采用ELISA方法检测麻疹IgG抗体.  结果 青浦区健康成年人麻疹抗体阳性率和麻疹抗体水平均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健康成年人,特别是低抗体水平的健康成年人,在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抗体滴度有显著提高.  结论 在低抗体水平健康人群中进行麻疹疫苗接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宝安区6~15岁在校儿童高浓度麻疹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共调查宝安区6~15岁在校儿童444例,均采集静脉血1 ml,分离血清并进行麻疹IgG抗体的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并对高浓度麻疹IgG抗体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麻疹疫苗接种剂次、首针接种月龄是6~15岁在校儿童高浓度麻疹IgG抗体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首针接种月龄为6~15岁在校儿童高浓度麻疹IgG抗体的主要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麻疹发病的预防控制,对于麻疹疫苗首剂的接种,可以考虑将首剂接种月龄延后,以提高疫苗的效力。对于该年龄段的儿童可以考虑结合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20.
鲁春起  李淑兰 《天津医药》1993,21(5):277-279
报告天津地区大龄人群麻疹 IgG 抗体阳性率平均为88.07%(679/771),GMT 为1∶587.8,多集中分布在1∶400~1∶800之间。通过有无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史的分析,进一步显示和验证了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完全理想、可靠。还强调了对大龄人群麻疹 IgG 抗体水平定期监测的必要性,并建议对抗体阴性者或滴度偏低的婚前育龄妇女应实施麻疹减毒活疫苗的补种或加强接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