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及其合用缬沙坦治疗半年及2年对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心功能状态和住院率的影响,探讨苯那普利合用缬沙坦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6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苯那普利治疗组和苯那普利合用缬沙坦组,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测定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半年及2年后血浆AngⅡ、ALD和NE水平,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半年及2年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观察2年内两组患者的再住院率。结果: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NE水平明显降低(P<0.01),LVEF明显增高(P<0.01),而血浆AngⅡ、ALD水平改变不大;苯那普利加缬沙坦治疗后血浆NE、ALD水平明显降低(P<0.01),LVEF明显增高,而血浆AngⅡ水平改变不大;组间对比发现,苯那普利合用缬沙坦能更有效地降低血中NE、AngⅡ和ALD的水平(P<0.01),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治疗半年与2年后的结果相比无明显改变。联合用药组与苯那普利治疗组相比,再住院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苯那普利治疗明显降低血浆NE水平、对AngⅡ和ALD水平的影响不大;苯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治疗明显降低血浆NE和ALD水平,对AngⅡ水平的影响不大。两种治疗方法都能提高CHF患者的LVEF,改善心功能;联合用药组在降低NE、AngⅡ、ALD水平及住院率方面明显优于单用苯那普利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别予以贝那普利、缬沙坦治疗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 (NE)、肾上腺素 (E)、血浆肾素 (PRA)、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醛固酮 (ALD)、内皮素 (ET)活性变化 ,从而比较ACEI、ARB类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部分神经内分泌激素的作用效果。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10 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别予以贝那普利、缬沙坦治疗前、治疗 6个月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 (NE)、肾上腺素 (E)、血浆肾素 (PRA)、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醛固酮 (ALD)、内皮素 (ET)的活性 结果 :贝那普利治疗后血浆NE、E、ET水平明显下降 ,血浆PAR、AngⅡ、ALD活性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缬沙坦治疗后血浆NE、E、ET、PAR、AngⅡ水平有显著下降 ,ALD活性无明显变化 (P <0 0 1)。结论 :贝那普利、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均可降低部分神经内分泌激素的活性 ;贝那普利、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 (PC Ⅲ )和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含量的变化以及苯那普利对其影响。方法 用放免法检测 2 0例健康人 (对照组 )及 46例高血压病患者 (高血压病组 )PC Ⅲ和AngⅡ水平 ;观察高血压病组经苯那普利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高血压病组较对照组PC Ⅲ和AngⅡ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5 ,P <0 .0 1) ,高血压病组用苯那普利治疗后PC Ⅲ和AngⅡ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5 )。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心肌胶原合成活跃 ,苯那普利可降低血清PC Ⅲ和AngⅡ水平 ,改善心肌胶原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4.
余晓珂  高巍巍 《中医学报》2019,34(4):790-794
目的:探讨加味生脉汤联合盐酸贝那普利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及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醛固酮(aldosterone,AL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贝那普利片,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盐酸贝那普利片联合加味生脉汤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BNP、AngⅡ、ALD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明显升高,LVESD、LVESV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LVEF明显升高,LVESD、LVESV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NP、AngⅡ、ALD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BNP、AngⅡ、ALD水平明显降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生脉汤联合盐酸贝那普利片可有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较好,其对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可能与降低血浆中BNP、AngⅡ、ALD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对肾病综合征大鼠24h尿钠排泄、血浆与肾组织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si)水平的影响。方法 24只成年SD大鼠分为阿霉素肾病组、缬沙坦组、苯那普利组及正常对照组。观察28天后的24h尿蛋白、尿钠排泄,血浆与肾组织ET、AngⅡ水平。结果 缬沙坦、苯那普利均可增加肾病大鼠尿钠排泄;缬沙坦可降低肾病大鼠24h尿蛋白、降低ET水平,但不能降低AngⅡ水平;苯那普利可降低肾病大鼠24h尿蛋白,降低ET、AngⅡ水平。结论 缬沙坦及苯那普利降低尿蛋白排泄的作用可能与降低ET水平,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治疗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和风心病所致的心功能Ⅱ -Ⅳ级 (NYHA分级 )的患者 ,随机分为苯那普利 (洛汀新 ) 5mg/d组 (甲组 )和苯那普利 (洛汀新 ) 10mg/d(乙组 ) ,观察用药前后血管紧张素Ⅱ (Ang -Ⅱ )、醛固酮 (ALD)的变化和心功能改善的关系。结果 :乙组患者AngⅡ、ALD的下降和心功能改善均较甲组明显。结论 :①血浆AngⅡ和ALD水平的下降 ,可以作为判断ACEI治疗心衰疗效的客观指标 ;②在心衰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 ,适当地加用ACEI的剂量 ,有助于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ACEI)、缬沙坦(ARB)及两药联合应用对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89例伴有蛋白尿的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苯那普利组(ACEI)、缬沙坦组(ARB)和联合组(苯那普利+缬沙坦),疗程8~12周。分别检测各组的AngⅡ、TGF-β1、肾功能、24h尿蛋白定量及血压。结果苯那普利组及联合治疗组血清Ang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缬沙坦组血清AngⅡ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0.05),各组血清TGF-β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各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联合治疗组血清TGF-β1水平与单独用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蛋白尿均降低(P<0.05),苯那普利组及缬沙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降低蛋白尿疗效优于苯那普利组及缬沙坦组(P<0.05)。结论苯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可下调AngⅡ、TGF-β1的表达,进一步降低蛋白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缬沙坦与苯那普利合用对原发性高血压 (EH)左室肥厚及功能的干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将EH患者随机分为A组缬沙坦与双氢克尿噻合用 ,B组缬沙坦与苯那普利合用。于服用前及后 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其舒张期室间隔厚度 (IVST)、左室后壁厚度 (LVPWT)、舒张末期左室内径 (LVDd)、左室重量指数 (LVMI)、Ep、Ap、Ep Ap、IRT、观察血压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 6个月血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 <0 .0 1) ,IVST、LVPWT、LVDd、LVMI较前显著下降 (P <0 .0 5或P <0 .0 1) ,Ep Ap明显高于服药前 (P <0 .0 1) ,IRT较前明显缩短 (P <0 .0 5或P <0 .0 1) ,B组与A组比较Ep Ap、IRT改善更为明显 (P <0 .0 5 )。不良反应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合用具有良好的降压和逆转LVH的作用 ,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有协同作用 ,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单用、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30例单用缬沙坦 (A组 )和 2 5例单用苯那普利 (B组 )及 30例联合治疗病人 (C组 )比较 ,观察其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肝功能、血脂和不良反应。结果  3组治疗 2周后血压较治疗前都有所下降 ,联合治疗组 2~ 4周下降明显 ,P<0 .0 5。3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无明显变化 ,缬沙坦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缬沙坦和苯那普利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较单独使用更能有效的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10.
辛伐他汀联合苯那普利干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联合苯那普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作用。方法 选择CHF患者60例,随机分为二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苯那普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4周,比较二组治疗前后的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二组内IL-6,TNF-α,AngⅡ,LVEF及观察组内N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组间IL-6,TNF-α及N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AngⅡ和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联合苯那普利对抑制细胞因子有协同作用,但改善心功能与苯那普利组比较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压对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浆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 (RAAS)活性的影响。方法 :对收缩压 (ps) <10 0mmHg(1mmHg=0 .133kPa)的CHF患者 (LPCHF组 ,n =2 2 ) ,ps≥ 10 0mmHg的CHF患者(HPCHF组 ,n =2 5 )及健康人 (对照组n =18)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肾素活性 (PRA) ,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及醛固酮 (ALD)水平。结果 :LPCHF组及HPCHF组血浆PRA、AngⅡ和AL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LPCHF组血清钠、ps及脉压差 /收缩压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LPCHF组血浆PRA、AngⅡ和ALD水平高于HPCHF组 (P<0 .0 5 ) ,血清钠、Ps及脉压差 /收缩压显著低于HPCHF组 (P <0 .0 5 ) ;CHF患者脉压差 /收缩压与血浆AngⅡ及ALD呈显著负相关 (r=- 0 .5 0 2 ,P <0 .0 1;r=- 0 .439,P <0 .0 1)。结论 :CHF患者体内RAAS活性增高 ,且血压低者活性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测苯那普利、缬沙坦、缬沙坦+小剂量利尿剂在降压治疗的同时对血浆脑钠素(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7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缬沙坦80 mg组,苯那普利10 mg组和缬沙坦80 mg+双氢克尿噻(双克)12.5 mg组,共治疗4周,比较三组药物降压前后血浆BNP水平的变化,并对比三组治疗的异同。结果 (1)与单用苯那普利和缬沙坦相比,缬沙坦+小剂量双克组对收缩压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降低舒张压的效果较显著(P〈0.05)。(2)治疗前后各组自身的脑钠素水平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缬沙坦+双克组较其他两组脑钠素水平变化明显(均P〈0.05),而苯那普利组与缬沙坦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苯那普利和缬沙坦两种药物具有很好的降压疗效,同时能显著降低EH患者的血浆BNP水平,但对BNP的影响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单用苯那普利或缬沙坦相比,缬沙坦+小量利尿剂降低舒张压效果较显著,同时对BNP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及贝那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Ⅱ、醛固酮(AIdosterone,ALD)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deukin-6,IL-6)的影响.方法 将9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Ⅳ级)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厄贝沙坦、贝那普利治疗.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后Angll、ALD及TNF-α和IL-6的变化.结果 厄贝沙坦、贝那普利治疗后TNF-α和IL-6均有下降,但厄贝沙坦组较贝那普利纽下降明显,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贝那普利组血浆Angll先下降、后上升(P>0.05),ALD水平也下降(P<0.05),后上升(P>0.05);厄贝沙坦组血浆Angll水平不变或稍有升高(P>0.05),但ALD水平下降(P<0.01),且较贝那普利组明显,两组对比有显著性(P<0.01).结论 厄贝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改善作用较贝那普利明显.  相似文献   

14.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活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活性的变化。方法 :采用放免法测定收缩压 (pSB) <13.33kPa的CHF患者 (A组 ,2 8例 ) ,pSB>13.33kPa的CHF患者 (B组 ,32例 )及健康人 (对照组 ,2 5例 )血浆肾素活性 (PRA)、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及醛固酮 (ALD)水平。结果 :A组及B组血浆PRA、AngⅡ和AL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或 0 .0 1) ;A组血清钠、pSB及脉压 /pSB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或 0 .0 1) ;A组血浆PAR、AngⅡ和ALD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或 0 .0 1) ;A组血清钠、pSB及脉压 /pSP显著低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或 0 .0 1) ;CHF患者脉压 /pSB与血浆AngⅡ及ALD呈负相关 (r=- 0 .4 6 2 ,P <0 .0 1;r=- 0 .4 4 3,P <0 .0 1)。结论 :CHF患者体内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活性增高 ,且pSB<13.33kPa者高于pSB>13.33kPa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探讨不同血压水平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活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放免法测定血浆肾素活性 (PRA)、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及醛固酮 (ALD)水平 :①A组 (n =2 2 )收缩压 (SP)小于 10 0mmHg的患者 ;②B组 ,(n =2 5 )sp >10 0mmHg的CHF患者。③健康人 (对照组健康人 (n =18) 90mmHg 10 0mmHg者更高。对心衰病人伴不同水平血压应用ACEI和抗ALD制剂的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氯沙坦联合苯那普利对慢性肾衰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 将 90例慢性肾衰患者随机分成氯沙坦组 (A组 ) ,苯那普利组 (B组 )和氯沙坦加苯那普利组 (C组 ) ,治疗 12周。分别观察第 4、8、12周血压变化 ,第 12周肌酐清除率 (Ccr) ,尿蛋白量 (pro) ,卧位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水平及副作用。 结果 治疗 12周A、B两组Ccr无明显下降 ,C组有所增加。三组尿 pro均有所减少 ,C组较A、B组更明显 (P <0 .0 1或 0 .0 5 )。三组均有降压作用 ,C组控制更理想。结论 氯沙坦联合苯那普利应用对肾脏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对OMI伴心功能不全患者神经内分泌影响。方法:68例OMI伴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苯那普利组36例,对照组32例,苯那普利治疗组口服苯那普利10mg/d,地高辛0.125~0.25mg/d,双氢克尿塞25mg(或Lasix20mg/d阿斯匹林100mg/d)。对照组32例将苯那普利改为施乐凯600mgBid,余同苯那利组。6个月为一疗程,治疗前后测定血浆中PRA、ALD、CA、E、NE水平。结果:苯那普利治疗组半年后,自身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P<0.05)与对照比较(P<0.01)差异显著,临床疗效评定苯那普利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总有效率62.8%,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苯那普利可抑制OMI伴心功能不全患者神经内分泌激活,从而改善心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内脂素(Visfatin)水平的变化及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关系。方法:测定66例1DR患者、30例无DR糖尿病患者血清Visfatin、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并观察应用奎那普利治疗后DR患者血清Visfatin、血浆AngⅡ水平的变化。结果:血清Visfatin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DR)组较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明显升高(P〈0.01)。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较BDR组明显升高(P〈0.01)。血浆AngⅡ水平BDR组较NDR组明显升高(P〈O.01),PDR组较BDR组明显升高(P〈0.0)。DR患者血清Visfatin与血浆AngⅡ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698,P〈0.01)。应用奎那普利治疗后患者血清Visfatin、血浆AngI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血清Visfatin水平升高在DR痛查中发挥重耍作用。瞥素血管翳张素系统影响患者血清Visfatin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carvedilol)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78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卡维地洛组,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浆脑钠素(BNP)、去甲肾上腺素(NE)、血浆肾素活性(PP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楔压(PWP)的变化。结果卡维地洛组治疗后BNP、NE、PRA、AngⅡ、MPAP和PWP较治疗前显著降低,LVEF明显提高。结论卡维地洛能显著降低CHF患者的血浆BNP、NE、PPA、AngⅡ水平,改善CH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均给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及小剂量呋塞米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心率(HR)、血氧饱和度(SaO2)、收缩压(SBP)、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醛固酮(ALD)、血浆肾素活性(PRA)、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结果 治疗后患者HR、SBP均低于治疗前,SaO2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患者Ang Ⅱ、ALD、PRA、E、NE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患者LVEF水平高于治疗前,LVDD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无创呼吸机联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及小剂量呋塞米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可改善心功能,调节循环内分泌素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