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重症脑梗死血流灌注及侧支循环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及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价急性重症脑梗死的血流灌注及侧支循环状态。方法选择首次发病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10例,在4d内做PWI、DWI、MRA、MRI及TCD检查,同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Glasgow昏迷评分,记录死亡者。功能磁共振结果采用Stroketool(v1·6)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90%的患者显示患侧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局部脑血容量(rCBV)呈明显下降,较对侧脑组织分别降低64·1%和49·7%,两侧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t=-4·174,P=0·001;t=-2·835,P=0·011);而健侧脑组织也处于相对缺血状态,较同侧小脑组织rCBF减少41·4%,rCBV减少33·0%,但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组MRA及TCD结果分析:患者患侧大血管(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者占100%,同时合并对侧狭窄或闭塞者占70%,患者均存在着多发而广泛的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结论首次发病即表现为重症脑梗死的患者有血管病变基础;对于急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应同时进行影像学、血管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检查,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是世界上病死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脑侧支循环及其相关评估分别在维持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和指导临床治疗方面起重要作用。脑动脉侧支循环与急性脑梗死病情轻重、血管再通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脑侧支循环形成的重要性。但脑侧支循环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可干预和不可干预因素。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促进脑侧支循环形成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治疗的关键是恢复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研究显示良好的侧支循环可减少梗死面积、改善预后。因而早期对侧支循环进行准确而完整地评估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为评估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手段,文中就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和方法作一综述,旨在为合理的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和OCSP 分型的关系. 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73例和健康体检者98例,检测两者血浆Hcy水平并进行比较,对急性脑梗死进行TOAST和OCSP 分型,比较各分型Hcy水平和SNSS评分变化. 结果:急性脑梗死Hcy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LACI型、PACI型、POCI型、TACI型中Hcy依次升高,SNSS评分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SAO型、LAA型、SUE型、CE型SNSS评分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血浆Hcy检测、OCSP 分型能较好的评估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病情预后,值得临床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在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的价值。方法:对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三件随访资料分析研究。结果:36例侧支积分>1(CC组=有侧支循环),34例侧支积分=0(NCC组=无侧支循环),两组比较,CC组的多支(双支以上)病变率较高(D<0.01),NCC组的单支病变率较高(P<0.01)。两组冠脉狭窄、迂曲、钙化程度相似(P>0.05)。随访发现,CC组前两年内心功能优于NCC组,心绞痛及再梗率低于NCC组(P<0.01),无病死者。但两组心梗后第三年预后相似(P>0.05)结论:侧支循环对心肌梗死急性期及心梗后两年内有重要保护作用,而对第三年预后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查作为一种安全、无创、廉价的实时评价脑血流循环的方法已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通过频谱波形的变化及血流方向、速度、强度的变化为临床提供不同病理生理状态下脑血流的信息。在对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眼动脉、软脑膜支、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的过程中发现颈动脉或颅内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本文就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脑侧支循环评价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Liu WH  Yu F  Li J  Zhang FX  He M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9):611-613
目的探讨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术前、术中颅内侧支循环的判断。方法1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判断前交通动脉(ACoA)、后交通动脉(PCoA)和眼动脉(OA)开放情况。术中阻断颈动脉后测量残端返流压(SP),同时TCD监测手术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vMCA)变化。结果术前TCD判断ACoA开放3例(占20%),PCoA开放5例(占33.3%),ACoA和/或PCoA开放共6例,其中有3例OA也参与了代偿,OA开放6例(40%),无侧支开放7例。术中SP≥50mmHg(1mmHg=0.133kPa)8例,SP〈50mmHg7例。mvMCA下降〈30%11例,mvMCA下降〉30%4例。判断代偿充分与否,术前TCD判断与术中SP一致9例,占60%,术中mvMCA下降与SP判断结果一致12例,占80%。术后全部ACoA、OA侧支关闭。结论术前TCD判断侧支代偿有一定帮助,但术中监测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患者MCA区采用TCD检查了解其侧支循环代偿情况,探讨其代偿方式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通过对7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行TCD检查,分别测双侧ACA、PC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进行侧支循环分级评估。结果:三组侧支循环分级显示PCA代偿组侧支循环等级主要为I级,ACA+PCA代偿组侧支循环等级以Ⅲ级为多,ACA代偿组侧支循环等级以Ⅱ级为主,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检查对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梗死区神经功能缺损的评估,针对其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评估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OCSP分型与磁共振成像分型的对应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128例脑梗死急性期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临床体征和主要症状进行筛选与进行OCSP分型,并且分别对其进行CT成像、磁共振成像比较分析.分析OCSP分型与磁共振成像分型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 93例患者的OCSP分型与磁共振成像分型一致,分型总准确率为73.03%.各亚型分型准确率分别为TACI 78.6%(11/14)、PACI 79.5%(31/39)、LACI 70%(35/50)、POCI 64%(16/25).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OCSP分型与磁共振成像分型的对应关系较为密切,有利于临床分型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基于OCSP分型及TOAST分型的脑梗死动脉溶栓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有效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OCSP分型,对TACI、PACI、POCI型患者启动动脉溶栓程序,依据脑血管造影结果及TOAST分型对动脉闭塞组患者进行动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及动脉溶栓前后患者NIHSS评分变化。结果 42例患者中TACI 9例,PACI 13例,POCI 8例,LACI 12例。脑血管造影提示有16例动脉主干闭塞,动脉溶栓后9例完全再通,3例部分再通,4例未再通。溶栓前后比较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基于OCSP分型及TOAST分型的脑梗死动脉溶栓可操作性强,临床疗效确切,溶栓方法尚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吴开毅  刘南午 《海南医学》2011,22(17):41-4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早期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及其与OCSP分型、梗死灶大小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247例发病48h内ACI患者的血清CRP水平进行测定,按照OCSP标准对患者进行病因分型,以CT或MRJ测定病灶大小,选取同期85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ACI患者血清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TACI升高最为明显,显著高于另外3个亚型。PACI较POCI和LACI显著增高,但后两者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血清CRP水平升高程度与梗死灶大小密切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各型患者血清CRP水平不尽不同,表明其在病因及病理生理学机制方面存在着-定的差异。CRP可作为AC1患者病情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综合运用扩散加权成像(DWI)和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IS)侧支循环情况进行评估。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确诊的98例AIS患者,根据影像结果显示的侧支循环情况分为有侧支循环组(n=56)和无侧支循环组(n=42)。所有AIS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常规序列、DWI和3D-ASL成像检查,测量DWI异常高信号面积(SDWI)和3D-PCASL异常灌注面积(S3D-PCASL),比较两者差异;选取DWI扩散受限及3D-PCASL灌注异常感兴趣区(ROI)和对侧镜像区,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及脑血流(CBF)值;测定两组间不同静脉引流情况及脑血流速度增加值(△CBF);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DC、CBF值及两参数联合检测对AIS侧支循环的诊断效能。结果 98例AIS患者中,病变区DWI信号均为高信号,其中S3D-PCASL/SDWI≥1.1有62例(64.17%);S3D-PCASL≈SDWI36例(36.73%);无S3D-PCASL相似文献   

13.
14.
脑血管侧支循环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是我国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其发病率、病死致残率高。侧支循环是指连接相邻动脉群的细小动脉网络。侧支循环的建立和脑梗死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良好的侧支循环对于脑缺血发生后维持正常的脑灌注和脑血流,减少梗死面积和缺血半暗带至关重要。评价侧支循环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经颅多普勒彩超(TCD)、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流体衰减恢复信号(FLAIR)、动脉自旋标记(ASL)、通透性影像、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等,尤以DSA为评价侧支循环公认的金标准。本文就近期多种脑血管侧支循环的评价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发现多种评价方式各有利弊,临床一线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选择恰当的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OCSP分型结合脑影像检查对急性腩梗死分型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5~2008年118例急性脑梗死病例根据OCSP分型,并结合CT、MR及经颅多普勒(TCD)的血管定位诊断结果 ,将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是否有溶栓指征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一般规范化治疗,溶栓组78例在规范化治疗基础上予以rt-PA溶栓治疗.结果 溶栓组血管再通率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对照组改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副作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CT、MR及TCD的血管定位与OCSF,分型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复流治疗时间窗内静脉溶栓疗法仍为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 ,OCSP法可无需依赖脑影像检查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早期分型,指导治疗和评估,根据OCSP法进行脑梗死分型、分期治疗能根据临床表现提示闭塞血管和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并可针对性治疗,避免盲目性,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治愈好转率并减少残废率.  相似文献   

16.
老年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的倒支循环代偿能力。方法对17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证实的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老年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技术检测侧支循环通路。结果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TCD显示大脑中动脉异常波型(MCAAW)68%,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降低(MCAVR)66%,眼动脉血流方向逆转(ROA)70%,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80%,后交通动脉(PCoA)开放71%。颈内动脉远段闭塞,TCD显示MCAAW90%,MCAVR68%,ROA15%,ACoA开放51%,PCoA开放61%。大脑中动脉闭塞,TCD显示大脑中动脉血流信号消失67%,MCAAW和MCAVR33%,软脑膜吻合侧支开放100%。结论TCD有助于了解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为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与脑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住院的脑梗死患者,经头部MRI检查确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根据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确定患者的侧支循环状态及相关性.结果 前交通支开放组43例,其中深穿支梗死28例,皮层梗死15例;后交通支开放组23例,深穿支梗死10例,皮层梗死13例.结论 脑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的程度与完整的Willis环及有效侧支循环的数量有关,多支侧支循环建立,更倾向于深穿支梗死.  相似文献   

18.
陈惠灵  何艳  崔穗晶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4):186-187,190
目的探讨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颅内侧支循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80例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以上或闭塞患者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了解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初次检查及经神经内科正规治疗6个月后依据美国国立卒中量表(NIHSS)分别进行评分;有侧支循环开放者为一组,无任一侧支循环开放者为一组,每组治疗前后、两组治疗后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80例患者,56例(70%)前交通枝(ACOA)开放,31例(39%)后交通枝(PCOA)开放,28例(35%)眼动脉侧支开放,11例(14%)无任一侧支循环开放。有侧支循环开放组两次评分分别为:(12.66±6.64)、(6.38±3.34)分;无任一侧支循环开放组两次评分分别为:(16.82±6.87)、(14.45±6.39)分。两组治疗前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评分差别亦显著(P〈0.01);有侧支循环开放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1),而无任一侧支循环开放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颅内侧支循环与预后关系密切,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CA)主干闭塞患者的脑血流变化、侧支循环代偿能力和血管再通情况。方法对78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证实的MCA主干闭塞患者,在急性期和随访期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结果发病24h内TCD检测,78例(100%)病侧MCA血流信号消失,72例(92%)病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6例(8%)病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56例(72%)患者血管再通,21例再通1、2d,21例再通3-7d,14例再通〉7d。结论TCD有助于了解急性MCA主干闭塞患者的脑血流改变和血管再通情况,为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韩静  魏书艳  侯岚  万莉  李轩  王佩 《中外医疗》2015,(2):120-122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4月的急性脑梗死72 h内入院,经头颅CT或MRI证实符合临床表现及相应影像学改变的80例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纳洛酮组。对照组依据其发病情况、并发疾病等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调脂、扩血管、活血化瘀中药及脑保护药物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2.4 mg+5%葡萄糖250 m L(糖尿病患者用9%Na Cl 250 m L)静点1次/d,连续应用7 d。两组研究对象分别于入院第1天、7天时抽取卧位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的水平;均在入院第1天、7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7 d后,纳洛酮组较对照治疗更能显著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1);纳洛酮组VEGF、b FGF水平均增高,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中b FGF水平呈略下降趋势(P>0.05),更能佐证纳洛酮可促进血清b FGF的高表达。结论纳洛酮作为一种新型的脑保护剂可以通过显著增加脑梗死患者血清中VEGF、b FGF的表达来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血液供应状态,减轻残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