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在犬室颤模型中,检测主动性心肺复苏自动仪是否能改善复苏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方法 选6只犬以交流电经胸壁电击制作心室颤动心脏骤停模型,待室颤持续1 min后,开始基本心肺复苏.在同一犬室颤使用2种复苏方法即标准心肺复苏术(CPR)与主动按压-减压CPR,其顺序随机确定,按压周期为2 min,每一复苏方法重复4次.观察主动性心肺复苏自动仪按压的深度、频率、力度、按压/减压时限比、抬举胸壁的高度,并与标准CPR相比,研究主动性心肺复苏自动仪对犬室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 主动性心肺复苏自动仪按压的深度、频率、力度、按压/减压时限比、抬举胸壁的高度可以稳定的达到预期目标值,与标准CPR相比,主动性心肺复苏自动仪可以提供较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主动脉的收缩期压力最大值CPR为(68.91±1.31)mm Hg(1 mm Hg=0.133 kPa),主动按压-减压CPR为(71.11±1.80)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 主动性心肺复苏自动仪能够稳定的主动按压和造成胸腔负压,在改善心肺复苏的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标准CPR.  相似文献   

2.
高滨 《医学信息》2010,23(4):1064-1065
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导致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如不及时抢救就会导致患者不可逆的死亡,如果在患者发病的4-6min内对其进行及时的心肺复苏和复苏后细心的护理,可大大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我院通过对12例心源性猝死的患者的紧急心肺复苏及护理,及时的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院内、外心脏停搏心肺复苏(CPR)后昏迷患者神经学结局的影响。方法53例心脏停搏患者,在心肺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后,随机接受亚低温治疗(中心体温降至32~34℃,并维持24h)或常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后第1d、3d和7d时GCS评分以及6个月时神经学结局良好率。结果在心肺复苏后第7d,亚低温组患者GCS评分明显高于常温组(P<0.01);在复苏后6个月,亚低温组52%(14/27)患者神经学结局良好(脑功能评级为1或2),明显高于常温组23%(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有助于改善院内、外心脏停搏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学结局。  相似文献   

4.
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心肺复苏技术不断完善,及时准确的心肺复苏能成功挽救病人的生命,但有效的脑复苏仍是当前比较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心跳呼吸停止时间较长的患者。本文报告我院10例心肺复苏术后患者脑电图结果,探讨脑电图(EEG)对脑复苏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长QT综合症是指在心电图上表现QT间期延长,易产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导致晕厥、癫痫样抽搐发作和心脏骤停,心脏性猝死的一组综合症,分先天性长QT综合症及获得性长QT综合症。我科于2014年8月成功救治1例长QT综合症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除颤4次,予临时起搏器置入及射频消融治疗后置入置入型心脏转除颤器(ICD)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我院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败的相关因素,探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对本院2002至2008年6年来记录完整的686例患者CPR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疾病种类、CPR开始时间、复苏药物、电击除颤、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成功率及脑复苏成功率等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创伤后CPR病例数量居首位;心脏停搏时间大于10min者CPR成功率明显低于10min内开始CPR者(P〈0.05);322例复苏成功,CPR成功率为44.02%,24h生存率12.2%,脑复苏成功率仅5.4%;CPR成功率与心脏停搏时间、有无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有无早期电除颤等有关。结论CPR成功率较低,脑复苏成功率则极低,早期生命支持“生存链”未得到切实应用;尽早识别心跳骤停、及早CPR、及早气管插管和及早电击复律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心博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CPR)的应用效果比较分析,探讨CPR仪在CPR中的使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3月~2014年3月210例成人心博骤停患者按抢救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采应用复苏仪复苏为B组(102例),用传统徒手心肺复苏为A组(108例)。结果A、B两组复苏成功率复苏率比较,A组比B组复苏时间缩短,复苏成功率高,但不能提高存活率。结论应用心肺复苏仪能有效使心博骤停患者心脏血管雨灌注,恢复自主心跳效果优于徒手心肺复苏,但不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心室纤颤是心脏病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关于交感神经兴奋使室颤阈降低的受体机制以及α和β受体激动在室颤发生中的相对重要性,仍在争论。因此阐明影响室颤的各种因素和设法提高室颤阈,对防治室颤所致猝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α和β受体阻断剂对麻醉大鼠心脏电刺激致颤影响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心肺脑复苏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心肺腑复苏有了新的认识。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要求对心肺脑复苏的方法及其装置都必须有新的突破。因此,研制新的心肺脑复苏的装置极为重要。本文分别对现代意义上心肺脑复苏的概念、发展历史、体外膜式氧合在脑复苏中的应用、亚低温技术与脑复苏的关系进行了叙述。并提出了研制集新型膜肺技术、亚低温技术、离心血泵技术为一体的,辅以肝素涂复技术和血液分流技术的心肺脑复苏装置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引起心脏骤停(CA)的原因和进行心肺复苏(CPR)结果。方法总结我院近2年抢救的16例CA临床资料,对所致CA原因及进行CPR主要抢救措施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复苏成功7例(43.75%),失败9例(56.25%),低血钾、部分医疗操作可诱发CA,室颤、窦性停搏、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等是CA的直接原因,及时并积极有效地进行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结论及时发现和处理引起CA的诱因是避免CA发生的关键因素,机械通气、脑保护,对提高CPR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2007年1月~2010年12月52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抢救过程进行总结,探讨改进后的心肺复苏方法对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对52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10秒内迅速判断并进行高频率、高深度胸外心脏按压,尽可能缩短除颤与胸外按压之间的间隔时间.结果 52例患者抢救成功16例,成功率为30.7%.结论 及早行高频率、高深度胸外心脏按压及通过团队合作缩短电击与按压的间隔时间可提高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我院在2006年-2011年,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脑复苏,共成功复苏了6例病人,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急诊内科遇到心脏骤停患者中,心肺脑复苏成功6例,其中5例为男性,女性1例;年龄13~58岁,平均41.2岁.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1例,糖尿病1例,尿毒症1例,其余3例既往健康;送到时6例均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心音听不到;心电图显示一直线2例,室颤4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心肺脑复苏抢救过程中应用纳洛酮治疗的体会,以提高复苏成功率。方法:将各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纳洛酮组及常规组各20例。常规组给予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电击除颤、静脉用药(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及支持对症治疗。纳洛酮组除上述治疗措施外,同时给予盐酸纳洛酮2.0mg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液250ml中静脉滴注,观察2组心肺脑复苏情况。结果:纳洛酮组20例复苏成功11例,成功率55.0%;常规组20例,复苏4例,成功率20%。纳洛酮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常规复苏基础上加纳洛酮能显著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微型电动心脏按压器。本系统利用脉宽调制技术控制直线步进电动缸的运动,以实现按压频率和按压深度的精确控制和实时调节,达到在心肺复苏(CPR)过程中长时间连续稳定的胸外按压的目的,从而提高CPR的成功率。同时,该按压器可产生不同类型的按压波形,包括梯形波以及三角波。最后选用梯形按压波形,通过成熟的心脏呼吸骤停的大鼠CPR模型验证了机械按压较人工按压有更好的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15.
心跳骤停是导致临床死亡的常见意外事件之一,必须争取时间进行心肺脑复苏,以挽救病人的生命。心肺脑复苏是急诊抢救技术中的最紧急状态,需医护默契配合,护士的应急反应能力、娴熟的操作技术,细微的病情观察、主动的医护配合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和重要保证。现对配合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心脏性猝死的定义和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并对其多个无创危险预测指标的定义、研究现状及应用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肖娟  李红英 《医学信息》2018,(18):172-173
心肺复苏的关键在于复苏过程中需要进行连续的按压,要保证按压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心肺复苏仪能保证恒定、连续、力量不变的按压,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循环,从而提高心肺复苏有效率以及抢救成功率。对2016年11月17日本院收治的1例3 h内2次“心脏骤停”患者予以超长心肺复苏,采取心肺复苏仪,除颤,气管插管及药物生命支持等抢救,同时进行护理干预,患者抢救成功,住院11 d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优化治疗和常规ICU治疗对急诊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8月~2016年4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尚未开展心肺复苏后优化治疗,进行常规ICU治疗的院内心肺复苏术后的患者38例设为对照组;2016年4月~2018年7月开展优化治疗的院内心肺复苏术后的患者36例设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后心脏及循环功能的恢复程度,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同时对比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CI、CO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V较对照组下降,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患者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癫痫及心律失常的疾病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优化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心脏功能及自主循环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提高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李磊  王振杰 《解剖与临床》2010,15(6):448-451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现状,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应用PubMed、SpringerLink、中国知网医学全文期刊等数据库,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总结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结果:现阶段,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以限制性液体复苏、改善微循环为主,抗炎性介质、抗氧自由基、抗内毒素及中医中药等治疗显示出较好的临床前景,但仍处于辅助地位.结论:把液体复苏、免疫、炎症反应调控和抗氧化等临床治疗手段与细胞内氧复苏相结合是休克治疗领域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68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预防与急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源性猝死患者可能的病因及有效救治措施,以预防和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也是已发生猝死的病人得到更有效的救治.方法 作者对经历的68例猝死患者进行了回访性调查分析总结,首次提出了心源性猝死的可能病因.通过对复苏成功的病例总结了三步十六法的急救经验.结果 68例患者年龄在30~50岁之间发病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上人群;男性高于女性;院内发生猝死抢救成功率远高于院外;猝死发生3分钟之内心肺复苏开始者存活率67%;6分钟之内者仅33%;超过10分者存活率极小.结论 对有潜在性心脏病、呼吸暂停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等患者出现猝死先兆表现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诱发因素,就能预防猝死的发生.即使发生猝死只要早期、及时、准确、有效的抢救,病人是可以得救的,急救开始时间越早,存活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