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AS与相关因素、疾病的中医证型,并力求通行。方法:将317例下肢AS患者按证候分型,分析其与相关因子的关系。结果:①血脂异常远大于其他诸因子,差异显著(P<0.005)。②痰浊阻滞>气阴两虚>瘀血阻络>阳虚寒凝>湿热湿毒,痰浊阻滞、湿热湿毒与其它各型差异显著(P<0.005)。③痰浊阻滞BMI增高为首,血脂异常次之;瘀血阻络冠心病为首,高血压、BMI增高、血脂异常、脑梗塞次之;气阴两虚糖尿病并发症为首,糖尿病次之;阳虚寒凝脑梗塞为首;湿热湿毒型占2.73%,以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BMI增高、血脂异常为主。结论:下肢AS以痰浊阻滞为主要证型,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为次要证型,阳虚寒凝、湿热湿毒型又次之。  相似文献   

2.
慢性糜烂性胃炎病位在胃,病性属本虚标实,治疗以化湿为先,兼以健脾。根据以下证型辨证用药:外感湿邪,困阻脾阳(可细分为寒湿中阻证、湿热内蕴证和寒热互见证);饮食不节,内生湿热;肝气犯胃,湿浊交阻;脾虚不运,痰湿阻滞。  相似文献   

3.
化湿法适用于湿温病、暑温挟湿证和伏暑等湿热相关的病证。是由于湿热之邪侵入人体所致的一种热性病 ,其内因与人体正气和脾胃的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常用化湿七法 :如芳香宣肺化湿法 ,适用于湿阻上然 ,湿重于热 ;燥湿化浊法 ,适用湿阻中焦 ;疏利湿浊 ,透达膜原法适用膜原证 ;化湿清热法 ,适用湿温病湿渐化热 ;清热化湿法 ,适用湿温病湿热并重 ;清热湿热 ,豁痰开窍法 ,适用湿热之邪阻于气分 ;淡渗利湿法 ,适用于湿阻下焦 ,下阻膀胱之证。  相似文献   

4.
湿邪致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因湿邪具有重浊、黏腻、弥漫等特性,易与其他病邪兼夹为病。从湿与风寒暑燥火热相兼的角度,论述风湿、寒湿、暑湿、燥湿、湿热(火)的致病特点:风湿伤关节筋脉,重着郁阻;寒湿损伤脾肾之阳;暑湿伤津耗气并腻滞伤中;燥湿湿困伤津并见;湿热以伤脾胃为主,易阻滞气机;湿火伤中兼火性炎上。  相似文献   

5.
湿阻证治心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仁泉  姜莉萍 《光明中医》2009,24(5):920-921
湿阻是脾胃病中最常见证型,其发病机制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劳逸失度致脾胃功能失调,湿邪阻滞中焦.临床辨证应在把握湿阻脾胃虚、实两组主要症状的基础上,辨明湿热的孰轻孰重.治疗应用温运脾阳,苦寒燥湿和淡渗利湿等法.其代表方为苍藿泻心汤.  相似文献   

6.
<正>冰伏证首见于赵绍琴先生《温病纵横》中"湿热病的治疗体会"。"体会"一文中将湿热病根据湿邪的多少及阻滞程度将其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冰伏为湿热证误治最重的一个阶段,其程度较寒凝更甚。并非湿热病一用寒凉即成冰伏,一般湿热证贪凉饮冷,误服寒药,轻者为湿阻,重者成凉遏、寒凝,最重者可致冰伏。故冰伏者虽亦因过用寒凉而来,多发生于素体阳虚的病人,暴进冷饮,或过服寒凉重剂,致阳气重伤,寒湿大盛,湿热之邪为寒凉所迫,深伏于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首先概述了温病湿热证,然后从岭南温病湿热证、岭南流感、岭南流感温病湿热证“湿阻”病机三个方面探讨了岭南流感温病湿热证“湿阻”病机的机制,最后分析了岭南流感温病湿热证“湿阻”病机和红细胞特殊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光明中医》2021,36(15)
不同病机形态的湿热病各具不同的特点,其治法和用药也各有差异。此文将常见的湿热病机形态归纳为湿热郁蒸、湿热郁阻、湿热蕴结、湿热蒙困、湿遏热伏、湿热痹阻、湿热成痿、湿热浸淫8种,并针对其症状特点、治法用药和代表方剂作了大致介绍。  相似文献   

9.
带状疱疹的病位在心、肝、脾三经,发病与湿、热、火、毒、瘀有关。其致病原因由湿热火毒之邪,阻滞经络,气血凝滞而成,日久可损及气阴。初期多为湿热所困,或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后期多因湿热毒邪损及阴血,经络瘀阻失养。临床辨证可分为:肝郁化火型、脾湿内蕴型、气滞血瘀型、火热伤阴型、气血两虚型。准确掌握各型辨证要点,临证加减,可达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0.
痛风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与肝脾肾功能障碍、气化失司、湿浊瘀毒内生密切相关,且贯穿痛风病的始终。本病常由外因诱发,湿浊留注四肢、痹阻关节而发病,随着病程变化演变为不同的证候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证候可见湿热浊毒证、寒湿浊毒证,并以湿热浊毒证多见;随着病情的发展,间歇期表现为痰浊阻滞证、脾虚湿阻证,进一步进展则表现为久痹正虚、气阴亏虚,或湿浊阻碍气血运行、湿热瘀阻;日久则痰浊阻滞、血脉瘀阻出现痰瘀互结而变生痛风结节;病久迁延不愈损伤肝脾肾,终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肾元衰竭,为慢性痛风石病变期的主要证候类型。但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并非表现单一证候,特别是中后期常为几个证型兼夹的多重证候,同时由于邪正、阴阳的盛衰不同,证候之间常又可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1.
痛风性关节炎分型辨治南京化学工业(集团)公司医院(210048)陈开娟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痛风性关节炎在临床上可分为湿热瘀滞阻络型和脾虚湿瘀阻滞型。现简述两型辨治原则并举验案如下:1湿热瘀滞阻络型本型特点:关节疼痛急性发作,并在1天内达高潮...  相似文献   

12.
<正> 湿热中阻,是指湿热交阻中焦,导致脾胃功能失调的病变。就其辨证论治体会略述如下:一、病因病机:大多由于饮食不节,内伤脾胃;或外感湿热之邪,留滞中宫;或素体多湿,郁久化热,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湿热中阻。具体来说:1.饥饱劳役,膏粱之变,是湿热中阻的基本因素。饥饱劳役伤脾,饮食不节伤胃;伤脾则不运化而湿聚,伤胃则不降纳而热生。若贪食膏粱厚味,或酒酪偏嗜,更易为湿热之变。《冯氏锦班秘录》说:”……脾主运化,调则  相似文献   

13.
黏滞性便秘是便秘的一种特殊类型,以粪质不干但十分黏稠,难以排出,排便费力,粪便黏便池为临床特征。本病以脾虚失运为本,湿阻气滞或湿热阻滞为标,主要分为脾虚失运证、脾虚湿滞证和脾虚湿热证三个证型。治疗应标本兼顾,主要采用健脾助运或健脾除湿导滞、健脾清热化湿法治疗。  相似文献   

14.
洪旗  马其南 《中医药学刊》2002,20(3):354-355
化湿法适用于湿温病,暑湿快湿证和伏暑等湿热相关的病证。是由于湿热之邪侵入人体所致的一种热性病,其内因与人体正气和脾胃的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常用化湿七法,如芳香宣肺化湿法,适用于湿阻上然,湿重于热,燥湿化浊法,适用湿阻中焦,疏利湿浊,透达膜原法适用膜原证。化湿清热法,适用湿温病湿渐化热,清热化湿法,适用湿温病湿热并重;清热湿热,豁痰开窍法,适用湿热之邪阻于气分,淡渗利湿法,适用于湿阻下焦,下阻膀胱之证。  相似文献   

15.
痞满为内科常见病证之一,笔者试就其辨证分型、用药和配合食疗等方面,谈谈个人看法。一、辨证分型 (一)湿热阻滞是痞满的常见证型:脾为运化水湿之脏,脾虚湿阻,郁久化热或膏粱厚味,嗜茶饮酒,酿湿生热,都可导致湿热内聚。湿热之邪既能产生痰浊,又可能阻滞气机,产生痞满。例如患者孙××,住院号69172,胃脘痞闷疼痛已16载,因饮酒症状加剧,伴拉黑便4天而来求治。入院后经用大黄粉、白芨粉等治疗后,黑便消失,胃痛缓解,但痞闷胀满不除,烦热口苦,泛恶欲吐,饮食  相似文献   

16.
正盆腔炎性疾病是指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大多属于湿热下注或湿瘀交阻为患,临床也可见脾阳不振兼夹湿热者,此类患者多因过度寒凉,或者病程迁延日久,耗伤阳气所致。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匮要略》,由薏苡仁、附子、败酱草组成,原治肠痈脓已成。方中薏苡仁排脓消肿,开壅利肠,化湿解凝,利小便,主治湿热阻滞筋脉拘急;附子温阳扶正,此轻用附子振奋阳气辛热散结;佐以败酱草解毒排脓。笔者常以此方为主,治疗病机契合脾虚气滞湿阻或伴瘀结的急、慢性盆腔炎  相似文献   

17.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载于叶氏《外感温热篇》,言简意深,兹浅释如下:陈光淞云:“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语专属湿温。”湿温者,或由湿热病邪从口鼻入,直走中道而致,或如薛生白所言,由“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而成。湿有形,属阴,其性粘滞重浊;热无形,属阳,乃熏蒸之气。两邪相合,如王孟英云:“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所以,湿热侵袭入体,最易阻滞气机,困遏阳气而出现胸脘痞闷、腹胀、面色淡黄、渴而不饮、小便不利等证。因为湿热病邪是湿温之病因,阳气被阻为湿温  相似文献   

18.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马环 《新中医》1993,25(4):39-40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特点是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的主要症状。笔者在临证中将痛风性关节炎分为湿热瘀滞阻络型和脾虚湿瘀阻滞型论治,以泄浊利湿、化瘀通络为其治疗大法,取得满意效果,兹介绍如下,供临床参考。1 湿热瘀滞阻络型本型以关节疼痛急性发作,并在1天内达高潮,疼痛多在夜间或凌晨发作,发病以远端  相似文献   

19.
高原痛风中医辨证常采用分期辨证,急性期辨证为湿热瘀阻型,慢性期辨证为脾虚湿瘀阻滞型,经中药内服结合如意金黄散外治疗后,疗效明显。用药经验上常推荐猪苓、苍术、萆薜、藏红花、宽筋藤。  相似文献   

20.
湿秘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秘,是指由湿邪所引起的便秘。笔者按证型分为湿阻胃肠、湿热阻滞胃肠及气虚湿阻胃肠3种。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1 湿阻胃肠 方某,女,38岁,1998年3月8日初诊。因便秘半年,在当地医院治疗疗效欠佳而来本院门诊。症见大便秘结不通,如不服泻药则5~8d方能解出少量烂便,伴肢体困倦,胸闷,腹胀,口淡粘腻,舌苔白腻,脉濡。辨证属湿邪阻滞胃肠,肠道传导受阻,治宜燥湿行气通便。以平胃散加减:苍术30g,姜厚朴10g,陈皮10g,茯苓10g,姜半夏10g,炒槟榔10g,莱菔子15g,薤白10g,炒枳壳10g。服7剂后大便已通,且成形,余症均减轻。以上方加减连服20余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