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小儿室间隔缺损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对162例 Amplatzer 封堵器进行 VSD 封堵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38例(占23.46%)。其中脑空气栓塞2例,血栓形成和栓塞3例,左前束支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3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性停搏7例,机械性溶血2例,穿刺口出血5 例,臂丛神经损伤2例,主动脉关闭不全1例,残余分流3例。结论 VSD 封堵术具有创伤性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但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护士应熟悉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诱因,掌握有效的护理对策,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2.
黄金秀  殷富兰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5):1382-1383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特征、防治,总结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1年6月-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并成功接受经导管封堵术的166例小儿VSD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封堵术中持续心电监护和术后1~7d常规心电图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结果166例小儿VSD患者术后心律失常明显增加;术后新发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10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8例,加速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干扰性房室分离4例,左前分支阻滞4例,CRBBB加左前分支阻滞2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5例。结论小儿VSD封堵术后新发生的心律失常以心脏传导阻滞为主,早期激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及防治。方法观察本院先天性心脏病诊疗中心VSD患者763例,男352例,女411例,年龄1.6~18岁,平均(8.2±6.0)岁。分析所有患者封堵术前后心电图的变化、经胸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的VSD病变特点及植入的封堵器的情况。结果术后3~5天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其中1例术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药物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3侧术前心电图即存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封堵器型号偏大。4例经激素治疗、营养心肌治疗在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7~10天内心电图恢复正常;1例经临时心脏起搏7天后心电图恢复正常,该患者在术后3个月再次间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内科治疗无效,于15个月后安装永久起搏器。结论术前有柬支传导阻滞、术中出现一过性柬支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的膜周部VSD是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高危因素。对于这类患者,在介入操作中要动作轻柔,切忌粗暴牵拉,谨慎选择封堵器,术后强化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4.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报告 例1:女,9岁.术前超声心动图诊断室间隔膜周部缺损,测缺损口10/6 mm,听诊:胸骨左缘3/6级收缩期杂音,p2亢进.术中行经导管左窒造影,测缺损口13 mm,选用16 mm Amplatzer封堵器,封堵顺利.术前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封堵术后7 d,阵发性头晕伴意识不清5 h,ECG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交界性自主心律.经药物治疗几日后复查ECG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5.
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心电改变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后的心电图(ECG)变化,探索避免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方法记录260例介入封堵VSD术前后的ECG,据此分成术后心律失常组和无心律失常组(对照组),对发生完全性或重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患儿及时营养心肌和减轻心肌水肿治疗,必要时放置临时起搏器。结果心律失常组82例(31.5%),对照组178例。心律失常组中4例(1.5%)为完全性或重度AVB。36例(13.8%)给予营养心肌等药物处理。两组VSD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心律失常组较对照组年龄小,体质量轻(P〈0.05),选用封堵器较对照组大(P〈0.05)。心率、QRS时限、PR间期、QT间期和QTc封堵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介入封堵术中和术后需密切注意ECG改变,避免选择过大封堵器。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二度AVB者,应尽早营养心肌治疗;完全性或重度AVB者,尽早安装临时起搏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24例膜部VSD患者,超声测量VSD直径3~10 mm,左室造影测量VSD直径3~11(7.6±1.9)mm,选用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和Terumo导丝,通过室间隔建立轨道,用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治疗。结果:23例封堵治疗成功,1例因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放弃治疗,2例术后有微量残余分流,6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无封堵器脱落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VSD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安全,精湛的手术与优质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对称双盘状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近期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105例3~18岁膜周部VSD。术前经体格检查、经胸超声(TTE)确诊为膜周部VSD,左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3mm~11mm。经皮肤穿刺,在X光线影像检查指导下建立股动脉—室缺—股静脉轨道,沿导丝轨道送入传送鞘,经传送鞘送入直径4mm~16mm的双盘状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术后即刻行TTE及重复造影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全组102例介入治疗成功,其中3例因缺口大无合适封堵器,放弃介入治疗,转心脏外科行开胸手术,介入技术成功率100%。成功的患者中,95例采用国产对称双盘状封堵器,7例采用国产偏心伞封堵。术后发生并发症7例,其中残余分流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溶血3例,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后,并发症均治愈。随访1~3月,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经导管置入国产双盘状封堵器治疗VSD是一种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体表超声(TTE)导引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意义.方法 57例膜部 VSD,18例合并膜部室间隔膨出瘤;5例肌部VSD,其中1例为多发性,1例为心肌梗死所致室间隔穿孔,1例合并膜部室缺.缺损直径2~16 mm.在TTE引导下,采用4~18 mm封堵伞进行经导管介入封堵.结果 TTE明确诊断62例VSD,准确率100%.61 例VSD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98.4%.术后51例左向右分流束消失,10例残余少量左向右分流,其中6例合并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4例合并轻度二、三尖瓣关闭不全.结论 TTE导引在VSD封堵术中确定适应证,预防并发症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9.
介入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24例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24例膜部VSD患者,超声测量VSD直径3~10 mm,左室造影测量VSD直径3~11(7.6±1.9) mm,选用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和Terumo导丝,通过室间隔建立轨道,用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治疗.结果:23例封堵治疗成功,1例因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放弃治疗,2例术后有微量残余分流,6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无封堵器脱落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VSD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安全,精湛的手术与优质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并主动脉瓣脱垂(aorticvalveprolapse,AVP)介入治疗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28例VSD并AVP患儿行经皮封堵术,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进行诊断及分类。结果15例为膜周流出道型,7例为隔瓣后型,6例为膜周部型;患者均伴有局限AVP;VSD直径2.5~9.2mm,20例缺损口上缘距主动脉瓣〈2mm;介入治疗成功率89.3%(25/28);未出现三尖瓣、主动脉瓣狭窄及主动脉瓣穿孔,无Ⅲ度房窀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结论介入治疗不同类型VSD并AV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室缺)经导管封堵术后早期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100例膜周部室缺患儿,隔瓣下室缺30例、膜部室缺21例、偏流出道室缺29例、嵴内室缺20例,其中伴有成熟膜部瘤27例。患儿均采用经皮介入封堵术,术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术后早期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组介入治疗成功率97%(97/100),3例介入治疗失败,其中2例因主动脉瓣右冠瓣脱垂伴主动脉瓣中-重度反流而停止介入手术,1例封堵器移位外科手术取出;7例术后12h内发生不同类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为7.2%(7/97);体质量〈10kg及动-静脉轨道建立时间〉1h和膜周部室缺类型与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相关。结论严格手术适应证,缩短手术操作时间,有助于降低膜周部室缺介入封堵术后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i defect,VSD)是先天性VSD最常见的类型。自2002年Amplatzer膜周部VSD封堵器和国产膜周部VSD封堵器先后应用于临床以来,介入治疗膜周部VSD已广泛开展,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我院自2003年7月至2008年1月经导管介入治疗VSD患儿262例.取得了良好疗效,但术中、术后并发症并不少见,现将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膜部VSD患者,超声测量VSD直径3-10 mm,左室造影测量VSD直径3-11(7.6±1.9)mm,选用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和Terumo导丝,通过室间隔建立轨道,用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治疗。结果:23例封堵治疗成功,1例因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放弃治疗,2例术后有微量残余分流,6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无封堵器脱落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VSD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安全,远期疗效需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4.
2000—01~2005—05我科共收住行心脏介入治疗患儿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4~14岁。14例行射频消融术,其中8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0例先心病行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其中4例房间隔缺损(ASD)(继发孔型)和3例室间隔缺损(VSD)(膜部)患,3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0例先心病患于术后24h、1周行经心脏超声检查,均无残留分流,封堵成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方法]25例膜周部VSD患者,男7例,女18例,年龄3-47(32±10.3)岁,体重11~65(37±12.5)kg,左心室造影测缺损直径3~10mm,均经股静脉途径行封堵术,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置入的封堵器直径5~13mm,术后仅有1例出现短暂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结论]VSD介入封堵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封堵器置入部位与室间隔缺损治疗后的心律失常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心律失常是封堵器置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严重并发症之一,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预防方法.分析封堵器置入膜部瘤体内能否预防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方法:选择2002-1/2007-06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完成治疗室间隔缺损患儿1810例,其中采用封堵器置入治疗644例,以封堵器左盘面是否跨越左心室基底部为界分为置入膜部瘤体与置入左心室基底部两种.外科手术治疗1166例.术后严格综合监护1周,出院前复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出院后1,3,6,12,24个月作定期随访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①封堵器置入组的三度室传导阻滞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高于外科手术组(P<0.05),而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低于外科手术组(P<0.05).②对于伴膜部瘤形成者,封堵器置入组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高于外科手术组(P<0.05);而如果将封堵器置入膜部瘤体内,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及完全性左束传导阻滞均明显低于置入基底部者(P<0.05),也明显低于不伴膜部瘤形成而置入基底部组及外科手术组(包括伴膜部瘤形成和不伴膜部瘤形成)(P<0.05).③对于外科手术组,伴膜部瘤形成和不伴膜部瘤形成者术后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材料与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封堵器置入体内后血小板黏附较少,凝血功能检查、免疫系统反应(免疫球蛋白、补体)、材料表面再内皮化反应均正常,未发生炎症等宿主反应.无封堵器脱落等材料反应发生.结论:①封堵器置入膜部瘤体可有效降低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治疗后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②封堵左室基底部时应特别注意避免封堵器过大变形.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房室及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与相关血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卫 《中国综合临床》2006,22(7):579-58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不同类型房室、室内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与相关病变血管的关系.方法 98例确诊为AMI患者中发生房室、室内束支传导阻滞的13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用电影记录资料,比较各类型传导阻滞的发生与相关病变血管的关系及发生率.结果 AMI合并各类传导阻滞发生率13.27%.其中2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率为7.69%,3度AVB发生率15.38%.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发生率15.38%.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发生率15.38%.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H)发生率15.38%.RBBB合并LAH发生率23.07%.RBBB合并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发生率7.69%.病变可见于冠状动脉3支主要血管中的任何一支严重或多支病变,其中以左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近中段重度病变发生率高.结论 AMI患者新近发生传导阻滞意味着梗死面积广泛,心功能受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应及时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经皮介入封堵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VSD)术因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手术费用低,为临床广泛应用,但近年来心脏传导系统并发症,尤其是膜周部VSD紧邻主动脉瓣、房室瓣和传导系统,术中、术后更容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已引起我们临床足够的重视。本个案护理主要讲述我院今年收治1例室间隔缺损(膜周部)介入术后48小时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心室停搏;给予安置了临时起搏器(经静脉心内膜起搏),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儿心律为窦性心律,房室呈1:1传导,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9.
刘金萍 《护理研究》2005,19(7):1408-1408
病人,女,65岁,反复心悸8年,水肿1年,复发3周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痛.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心功能Ⅳ级。以往查心电图均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入院后每日服地高辛0.25mg,连服3个月。后改用西地兰0.2mg或0.4mg,每晚静脉注射1次。用后第6日晨心率突然减慢至58/min,心律不齐,09:00急查心电图示房颤,貌似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致房室分离,  相似文献   

20.
室间隔缺损(VSD)是1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VSD介入封堵治疗的成功率明显提高,但术后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封堵术中及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1%~8.6%,术后严密的观察与精心的护理可以及时发现和治疗此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