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敏  沈国莲  陈钰欣   《护理与康复》2020,19(10):5-9
目的观察基于指南的儿童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血管可视化技术循证实践效果。方法将静脉输液治疗标准指南中得到的相关最佳证据应用到儿科病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血管可视化技术的护理实践中,以渥太华证据转化模式为指导框架,通过研究场所的现场评估、团队讨论构建循证策略和实践方案、循证方案临床实践以及对实践效果的系统审核和过程反思4个阶段的临床实践,比较循证护理实践前后护士对循证实践方案中各临床审查指标的依从性,护士进行留置针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和穿刺时间以及患儿家长对血管可视化技术使用的满意程度。结果循证实践后护士对各审查指标的依从性显著提高(P<0.05);护士静脉留置一次穿刺成功率由82.98%提高到91.91%(P<0.05),留置针穿刺时间明显缩短(P<0.01);患儿家长对留置针穿刺的满意度提高。结论基于指南的儿童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血管可视化技术循证实践可提高儿童静脉留置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提高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留置静脉穿刺针后外周静脉分层级管理用于儿科的效果与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2017年5月~2018年5月静脉留置针后予以常规护理的45例患儿为对照组,2018年6月~2019年6月静脉留置针后予以外周静脉分层级管理的50例患儿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静脉穿刺效果、不良事件发生率、患儿舒适度、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为78.00%,高于对照组的57.78%(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低于对照组的20%(P0.05);观察组患儿舒适度、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后予以外周静脉分层级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可明显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患儿舒适度和家属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能级对应模式应用于儿科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3月至5月儿科住院并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儿,设为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17年6月至8月儿科住院并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儿,设为观察组,接受能级对应模式输液治疗。评估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首次成功率、静脉输液重复穿刺率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01);静脉输液重复穿刺率低于对照组(P<0.001);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08)。结论:在儿科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中应用能级对应模式,可有效提高首次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降低重复穿刺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外周静脉穿刺评估指南在住院患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消化科病房接受输液治疗的1436例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718例)和观察组(718例);对照组患儿在穿刺前常规评估穿刺部位皮肤、血管,由责任护士进行穿刺;观察组患儿在穿刺前应用《儿童患者外周静脉穿刺评估指南》进行评估和分级,根据评估分级结果选择相应层级的护士穿刺,比较两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及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应用评估指南后,穿刺成功率及家长的满意度显著提高,护士工作质量评分显著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外周静脉穿刺评估指南应用于住院患儿能有效提升静脉穿刺成功率和家长满意度,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同时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静脉输液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循证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6年10月我院儿科收治的96例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住院患儿作为对照组,另选2017年2月~2017年10月105例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住院患儿作为观察组。在穿刺过程中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8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96.2%)显著高于对照组(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患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实施循证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减少儿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5~10月在儿科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16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输液护理。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4月在儿科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16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在常规静脉输液护理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比较2组患儿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9.416,P=0.002);患儿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Z=-3.186,P=0.001)。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可显著减少儿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急诊患儿静脉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1月—2020年4月在本院急诊科就诊的320例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160人。对照组采取急诊科静脉留置针输液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患儿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措施比较,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延长急诊患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降低静脉留置针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急诊输液患儿家属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将基于循证的小儿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规范儿科护士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操作,提升静脉治疗专科护理质量。方法检索静脉输液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原始研究等循证资源。通过文献质量评价,纳入2篇指南和1篇系统评价作为证据资源的参考文献。总结12条证据,通过可行性、适宜性和临床意义进行评价,产生7条最佳证据,并转化为4条临床审查指标。遵循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护理中心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的标准程序进行证据的临床应用,采用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法、访谈、查阅护理记录收集数据。以护士每条审查指标执行率、静脉炎和意外拔管的发生率及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评价证据应用的效果。结果 基线审查中外周静脉敷料出现潮湿、松脱和(或)明显污染时护士应更换敷料等3条依从性差的执行项目,在证据应用后执行率显著提高(P0.001)。证据应用后禁食和非禁食患儿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证据应用前后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意外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基于循证的小儿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的最佳证据,可规范护士外周静脉导管敷贴固定和更换操作的护理行为,延长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降低意外拔管发生率,提高儿科静脉治疗专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基于循证的儿科外周静脉导管建立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规范儿科护士外周静脉导管穿刺的护理行为,提升静脉治疗专科临床护理质量。方法确定循证问题,通过文献检索、文献评价等进行证据总结及质量审查指标的制订。遵循JBI循证护理中心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的标准程序开展证据应用项目,即基线审查、实践变革和证据应用后变革效果的再审查。同时,比较最佳证据应用前后最佳证据的执行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护士静脉导管置入的相关知识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在最佳证据的执行率中,最佳证据应用后指标1、指标3、指标4、指标6、指标8、指标9、指标10、指标11及指标12的执行率高于应用前,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佳证据应用后一次穿刺成功率、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护士静脉导管置入的相关知识得分及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应用前,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基于循证的儿科外周静脉导管建立的最佳证据,可规范护士外周静脉导管建立的护理行为,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和儿科静脉治疗专科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互联网平台在门急诊输液室患儿外周静脉留置针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门急诊儿童输液室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的1 000例患儿及其主要照护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建立互联网平台前收治的500例患儿纳入对照组,将建立互联网平台后收治的500例患儿纳入观察组,比较2组患儿静脉留置针居家护理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留置时间和照护者的院外认知水平、护理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患儿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静脉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照护者的院外认知水平、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结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医院家庭协作性延续护理可降低小儿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并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不完全置入法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8月—2017年8月选取儿内科5岁的600例学龄期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0例,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完全置入法置针,观察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不完全置入法置针,比较两组患儿穿刺成功率、穿刺依从性、静脉针留置时间及留置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置管依从率及患儿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静脉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护士调节输液位置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刺部位红肿、渗血、漏液、静脉炎、穿刺部分感染、堵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科患儿行静脉注射时行外周静脉留置针不完全置入法能有效减少患儿留置并发症,延长留置时间,避免反复穿刺,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以品管圈活动为框架的护理管理模式对控制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风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8月实施以品管圈活动为框架的护理管理模式前接收的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185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实施该模式后接收的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185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护士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掌握情况、自身素质,对比两组患者留置针使用规范性情况、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士理论及操作技能成绩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护士自身素质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留置针使用不规范、护理风险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中应用以品管圈活动为框架的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护士业务能力及自身素质水平,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刘珊 《当代护士》2018,(6):122-123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降低幼儿输液渗漏率及家长对护士静脉输液满意的效果。方法选取本科室2017年1~6月的输液幼儿期患儿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儿在输液过程中采取传统的静卧护理方法,观察组患儿及其家长辅以音乐疗法。比较两组患儿输液渗漏率及家长对护士静脉输液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输液渗漏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对护士静脉输液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音乐疗法用于儿科患儿静脉输液中可降低静脉输液渗漏率,提高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探讨分析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临床护理措施。选择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9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输液存在的潜在风险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对比观察风险事件的发生及患儿家属满意度。观察组药物发放错误、剂量不当、输液速度不合理等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4%和22.2%,同时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7.8%和82.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结分析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留置针在儿科门诊婴幼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儿科门诊收治的静脉输液婴幼儿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头皮针穿刺输液,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家属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科门诊婴幼儿静脉输液采用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中能提高患儿穿刺的成功率,有效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且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门诊输液患儿静脉留置针风险中的作用。方法:将2015年1月实施品管圈活动之前的265例门诊输液患儿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6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的267例门诊输液患儿作为观察组,对入选患儿从穿刺成功到留置针拔出的风险进行调查统计,分析门诊患儿应用留置针期间发生风险的原因并制定对策,实施对策,进行效果确认。比较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风险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门诊输液患儿静脉留置针期间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门诊输液患儿静脉留置针风险,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腋静脉留置针在患儿输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40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观察组采用腋静脉置留置针,对照组采用四肢或头皮浅静脉置留置针;对2组静脉留置后留置时间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患儿进行腋静脉留置针输液可以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身心痛苦,为患儿抢救、治疗提供了及时用药的静脉通道,提高了患儿的抢救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接受输液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穿刺输液,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输液;两组分别对患儿家长的满意度、视觉恐惧和焦虑情绪进行评分,并记录在输液过程中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穿刺前后儿童的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恐惧、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的不良反应、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穿刺后生理与情感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优于观察组穿刺前(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在儿科输液中应用较传统穿刺输液具有家长满意度高,患儿恐惧与焦虑轻,一次穿刺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生理和情感功能评分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郑娟娟  林芳 《全科护理》2020,18(25):3344-3346
[目的]探讨日点评分析法在门诊儿童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8月—2019年2月采用日点评分析法对每日门诊儿童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护理质量缺陷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整改及评价,并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措施。比较实施前(2018年2月—2018年7月)及实施后(2018年8月—2019年2月)门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患儿静脉炎、堵管、意外拔管、渗漏、换药不及时、换药顺序错误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儿家属对门诊输液环节管理、静脉穿刺护理、护理服务态度、突发事件处理、输液安全性管理等方面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日点评分析法能有效降低门诊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对门诊输液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儿科门诊输液患儿使用静脉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门诊使用静脉留置针的2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92例)和干预组(108例)。对照组实行常规留置针护理,干预组在常规留置针护理的基础上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比较2组留置针的使用情况、置管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1);干预组患儿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1)。结论实施健康教育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患儿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留置时间,提高满意度,有利于治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