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卵巢Brenner瘤是卵巢肿瘤的罕见病理类型,可分为良性、交界性/非典型增殖性及恶性。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术前易误诊,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学检查。近年研究发现卵巢恶性Brenner瘤(malignant Brenner tumor,MBT)由卵巢良性Brenner瘤逐渐进展而来,且发生过程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CCND1、鼠双微体基因2(murine double minute 2,MDM2)、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2A(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2A,CDKN2A)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ɑ(phosphoinositide 3-kinase catalytic alpha polypeptide,PIK3CA)等基因变异有关。卵巢Brenner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其中卵巢MBT术后可辅以铂类-紫杉醇方案化疗,并有望针对其致癌位点进行靶向治疗,而分期是重要的预后因素,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3.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0,(10)
正卵巢Brenner瘤是一种罕见的卵巢上皮肿瘤,仅占所有卵巢肿瘤的1.5%,大多为良性(95%~97%),交界性及恶性仅占3%~5%~([1])。卵巢恶性Brenner瘤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都极低,仅占恶性卵巢肿瘤的1%,单双侧均可发病~([2]),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复杂多变,影像学多无特异性,术前几乎不能确诊,与其他囊实性肿瘤鉴别相当困难,极易误诊~([3])。现将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1例双侧卵巢恶性Brenner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上皮性卵巢瘤是妇科学和肿瘤学的迫切问题之一。按国际卵巢瘤组织学分类(BO3,1973)Brenner氏瘤属于上皮性卵巢肿瘤。 Brenner氏瘤是少见的、特殊的卵巢肿瘤。尽管涉及这类肿瘤的文章很多,但关于增殖性和恶性Brenner氏瘤的临床内分泌特点、组织发生、发病率尚无一致意见。本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 Brenner瘤(malignant Brenner tumor,MBT)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进展,分析其临床特点,加强对卵巢恶性 Brenner瘤的认识。方法:对2017年9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卵巢恶性 Brenner瘤进行临床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目前国内外诊断及治疗的进展。结果:患者经手术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确诊,术前并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免疫组化显示锌脂结构转录因子(GATA3)阳性,细胞角蛋白7(CK7)阳性,特殊的是P53与 P63均表达阳性。结论:该类疾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物,需注意与移行细胞癌相鉴别,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标准化疗方案是卡铂加紫杉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Brenner瘤(malignant Brenner tumor,MBT)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进展,分析其临床特点,加强对卵巢恶性Brenner瘤的认识。方法:对2017年9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卵巢恶性Brenner瘤进行临床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目前国内外诊断及治疗的进展。结果:患者经手术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确诊,术前并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免疫组化显示锌脂结构转录因子(GATA3)阳性,细胞角蛋白7(CK7)阳性,特殊的是P53与P63均表达阳性。结论:该类疾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物,需注意与移行细胞癌相鉴别,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标准化疗方案是卡铂加紫杉醇。 相似文献
7.
正卵巢透明细胞腺癌(ovarian 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OCCA)较少见~([1]),占卵巢恶性肿瘤的3%~6%,研究表明其来源于苗勒管上皮,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相关,OCCA病因之一可能来源于EMs异位病灶恶变。而卵巢恶性Brenner瘤(malignant Brenner tumor,MBT)更为罕见~([2]),约占卵巢肿瘤的0.3%~0.7%,世界卫生组织(WHO)2003年将其归为卵巢上皮间质肿瘤。本文报道1例OCCA 相似文献
8.
9.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7,(12)
<正>卵巢Brenner瘤属卵巢表面上皮-间质肿瘤的一种,按其分化程度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良性Brenner瘤多见,交界性及恶性少见。恶性Brenner瘤常为单侧、囊实性肿物,预后较好。卵巢黏液性肿瘤中12%为交界性,少数黏液性肿瘤无论良性、交界性或恶性,均可伴有附壁结节,结节的性质可为良性、交界性或恶性。本文报道1例经病理确诊的卵巢恶性Brenner瘤伴交界性黏液性肿瘤患者术后随访2年情况,并 相似文献
10.
卵巢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北京协和医科妇产科自1984年至2000年收治的43例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卵巢透明细胞癌对化学药物治疗(化疗)的敏感性和生存率,与51例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卵巢透明细胞癌早期患者所占比例为14.4%,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为3.8%,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5)。行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晚期透明细胞癌化疗耐药型患者为88.9%,明显多于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患者的57.1%;1年生存率(79.0%)明显低于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患者(96.2%,P<0.01);行不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晚期透明细胞癌患者化疗耐药型的比例(83.3%)和生存率(71.4%)与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患者(94.1%和85.1%)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卵巢透明细胞癌早期患者较多,易复发,预后差,应于术后进行以顺铂为主的化疗,并严密随诊。 相似文献
11.
张玉瑾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88,(2)
本文报告1例卵巢粘液瘤并进行了讨论。病人为32岁妇女,孕2,产1,流产1。无何症状而于常规妇科检查时发现其右侧附件前方有一6×7cm活动性肿块。肿块可由右腹移动至左腹。超声检查显示子宫正常大小,前倾位,另有一回声强的团块。剖腹探查切除一活动、质硬、部分囊性(?)皮质下有茎的右卵巢肿物。未见转移。术后18个月无复发迹象。肿物的病理特征:呈卵园形,9×6.3×4.4cm大小,由珍珠样白色厚被膜包绕,有卵巢结缔组织,无被膜浸润现象。切面质硬、白色胶样、上有点状出血及多发不规则形囊泡,直径约0.4~3.0大小。镜检可见在梭形细胞和星状细胞内有均匀的细颗粒, 相似文献
12.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患者23岁,住院号130426。已婚,因月经不规则6年,发现盆腔肿块2个月于1994年3月28日入院。婚后1年未孕,曾做诊刮,病理回报:增殖期子宫内膜。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正常,宫颈光滑,宫体后位,正常大小,中等硬度,活动好,于右附件区可触及8cm×8cm×6cm大小肿块,质硬,界限清楚,表面光滑,可活动,左附件区未触及异常。诊断卵巢肿物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右卵巢8cm×6cm×6cm大小,包膜完整,表面灰白色,实性,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行右附件切除术。术后病理(病理号187265):右卵巢硬化性间质瘤。术后随访2个月恢复正常月经,术后1.5年顺产一正常男婴,至今8年无异常。 相似文献
13.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二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 (sclerosingstromaltumourofovary)是罕见的卵巢肿瘤[1] ,属卵巢性腺间质肿瘤。此瘤多发生于 30岁以下年轻妇女 ,发病率占卵巢性腺间质肿瘤的 1 5 %~7 0 % [2 ] 。 1990年至 1991年我院收治卵巢肿瘤 16 1例中 ,性腺间质肿瘤 13例 ,其中硬化性间质瘤 2例 ,占同期卵巢肿瘤总数的 1 2 % ,占性腺间质肿瘤的 15 4%。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 病例简介 :例 1为 2 1岁 ,发现下腹部包块 3个月 ,月经不规则 3年 ,月经量多。妇科检查 :宫颈光滑 ,子宫后位、正常大小、质中 ,右侧附件区可扪及约 15… 相似文献
14.
魏永和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80,(4)
作者研究了日本国立松山医院自1959~1978年约19年间尸检的各种恶性肿瘤中转移至卵巢的病例,并同临床诊断及被切除的卵巢转移瘤作对照,探讨潜在性卵巢转移瘤的卵巢早期侵入、增殖状态、原发灶及其他脏器转移等,特别提出Krukenberg氏瘤形成途径。 相似文献
15.
卵巢交界性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卵巢交界性瘤 (borderlineovariantumors,BOTs)又称为卵巢低恶性潜能瘤。因其发生与进展机制、治疗等方面不同于卵巢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 ,且治愈率较高 ,预后较好 ,因此FIGO将其划为单独的一类。在所有常见的卵巢上皮性肿瘤中 ,交界性瘤约占 10 % 15 %。其组织学特征为上皮细胞增生呈复层、有丝分裂活动增强、核异常、出现非典型性细胞 ,但经反复取材及切片检查均未见间质浸润。近年来 ,随着卵巢交界性瘤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深入研究 ,对该病的发生与进展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而且临床上在诊断方法及治疗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展。1 卵巢交… 相似文献
16.
范鄉娣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77,(4)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经Chalvardjian及Scully(1973年)首次报道,已确定为一独立罕见的卵巢间质发生之良性肿瘤。主要特征是间质瘤内区域性进行性硬化性胶元变性。至1976年,共有三篇12例报道,并进行了内分泌及超微结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重视。临床特点本瘤多见于年青妇女,资料报道12例中,从14~28岁占9例,另3例各为46、48及51岁。5例有妊娠史,无1例属更年 相似文献
17.
田扬顺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87,(5)
命名:1939年Schiller认为卵巢卵黄囊瘤是胚胎期中肾组织迷入邻近的性腺发育而成,命名为“卵巢中肾瘤”(mesonephroma ovarii);Kazancigil认为起源于生殖嵴,称为“卵巢乳头样内皮瘤”(papilloendothelioma ovarii)。1946年Teilum提出生殖细胞起源的理论,在组织学上找到了支持此瘤的胚外中胚叶的特征,名命为“胚外中胚叶瘤”(extra-embryonic mesoblastoma);1959年,他发现“肾小球样结构”与鼠胎盘的内胚窦结构明显相似,又 相似文献
18.
卵巢内胚窦瘤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卵巢内胚窦瘤76例临床分析张蓉,洪婉君,张询,吴令英我院自1961年10月~1992年12月,30年间共收治了纯型卵巢内胚窦瘤76例。现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讨论本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一、临床资料1.发病年龄及婚育情况:发病年龄平均为2... 相似文献
19.
王婷 《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5,2(4):355-355
卵巢克鲁根勃瘤(Krukenber’s tumor)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转移癌,大部分是由胃癌转移所致,而此原发部位常要等到癌症扩散之后才被发现,且大多数患者存活时间不到1年。近年来,由于消化道癌患者增多,故本病发病率亦上升,应引起临床重视。我院自1994年以来,共收治卵巢克鲁根勃瘤1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卵巢多胚瘤极罕见,迄至1988年英文文献共收集4例。巨检肿瘤最大直径往往超过10cm,剖面呈实性伴微囊,偶见伴发皮脂物质及毛发。光镜下瘤组织几乎全被众多“胚胎样体”取代;其形态类似第15~16天正常胚胎。电镜下“胚胎样体”呈现厚、薄两层外衣,前者与甲胎蛋白的合成密切有关。免疫组化单克隆抗体标记,该处AFP呈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