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讨论经股动脉穿刺PCI术后不同的沙袋压迫时间和卧床时间对穿刺处并发症、舒适感的影响。方法抽取我科经股动脉穿刺行PCI术的患者145例,随机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48例,按常规护理方法,拔除动脉鞘管后沙袋压迫6h,绝对卧床24h;B组49例,予拔除动脉鞘管后沙袋压迫2h,卧床18h;C组48例,拔除动脉鞘管后沙袋压迫2h,卧床12h。对比三组患者穿刺处出血情况、舒适感的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穿刺处出血发生率、腰背酸痛和迷走反射的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患者舒适度增强,尿潴留、焦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穿刺冠脉PCI术后沙袋压迫时间缩短至2h,卧床时间缩短至12h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同时不增加穿刺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新型沙袋对介入手术患者股动脉穿刺处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1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手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介入手术后,观察组患者在股动脉穿刺处用新型沙袋压迫止血24 h后下床活动;对照组予传统方法加压止血,即在股动脉穿刺处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 h,传统沙袋压迫止血6~8 h,48 h后下床活动。比较2组介入术后48 h穿刺处压迫止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处渗血,穿刺处产生血肿,术后6 h腰酸背痛、肢体酸痛或麻木,足背皮肤的温度、颜色改变,皮肤受损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少于对照组(χ~2=56.529,P<0.05)。结论新型沙袋制作简单,可固定,可拆洗,可消毒,能明显提高压迫止血的有效性,减少腰酸背痛、肢体麻木、皮肤受损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3.
正本院介入手术多采用股动脉处穿刺,穿刺处出血、血肿,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既往本科为防止穿刺处出血,术后使用绷带8字形包扎再用沙袋置于穿刺处上方,绝对卧床6~8 h。经临床观察,该止血方法容易引起沙袋移位、滑脱,增加护士工作量,并易引发出血,绷带紧勒腰、腿部使患者疼痛难忍,由此并发排尿困难、腰背酸痛。本科室制作了一款可调式股静动脉穿刺止血装置,应用于临床后,患者及护理人员都评价较好。现介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经股动脉和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术患者舒适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经股动脉、桡动脉冠脉介入术的住院患者198例,分为对照组(经股动脉路径冠脉介入)100例和实验组(经桡动脉路径冠脉介入)98例,对两组患者术后穿刺部位血肿及腰背酸痛、失眠、排尿困难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实验组术后失眠与中、重度腰背酸痛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46,13.9,11.95,P<0.01);两组术后穿刺部位血肿与排尿困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26,5.92,P<0.05).结论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术后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的舒适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股动脉穿刺处两种加压包扎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栓塞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加压包扎的理想方法。方法:2000年2月~2005年12月共收治肝癌患者306例,接受肝动脉灌注和(或)栓塞治疗698例次,平均2.3次。将患者每次肝动脉灌注栓塞术后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用两条4.5 cm×4.5 cm的宽胶布十字形加压包扎24 h,沙袋加压6 h、(沙袋重0.5 kg);乙组用绷带成8字型(绕过两侧髂前上棘)加压包扎24 h,不用沙袋加压。结果:两种包扎方法股动脉穿刺处出血及血肿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同样能达到止血目的。而乙组术后局部皮肤损伤、皮肤瘙痒、术肢麻木不适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甲组。结论:肝动脉灌注栓塞术后股动脉穿刺处用纯棉绷带加压包扎为一理想的加压包扎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沙袋压迫止血的最佳时间。方法将86例高龄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沙袋压迫止血时间6 h组(观察组)和8 h组(对照组),观察穿刺点出血、足背动脉搏动、排尿困难、腰背酸痛、烦躁、失眠等情况。结果两组穿刺点出血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失眠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足背动脉搏动弱、排尿困难、腰背酸痛、烦躁等并发症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提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沙袋压迫时间有缩短的可能,从而为提高患者舒适度,减轻心理压力及并发症提供了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7.
肝穿术后两种不同卧位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肝脏穿刺活检术后患者的合适体位。方法肝脏穿刺活检术后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术后平卧并沙袋压迫穿刺处8h;试验组术后卧床6h,床头抬高30°,取消沙袋压迫穿刺处。测量两组患者的血压、脉搏1次/h,并观察穿刺点疼痛、排尿困难、出血、腰背酸痛等情况。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在穿刺点疼痛、出血、低血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在能否进食、有无排尿困难、腰背酸痛等方面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术后卧床6h,床头抬高30°,取消沙袋压迫穿刺处,不仅不会增加肝脏穿刺活检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可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相似文献   

8.
“工”型沙袋套应用于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对心脏介入治疗患者术后股动、静脉穿刺口采用“工”型沙袋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采用抽签随机分]为两组,采取对照法,长方形沙袋组105例,心脏介入诊疗后股动、静脉穿刺口用弹性胶布包扎,长方形沙袋压迫6h后,穿刺口维持包扎和绝对卧床24h;“工”型沙袋组95,例心脏介入诊疗后股动、静脉穿刺口用弹性胶布包扎,“工”型沙袋套装沙袋压迫6h后,穿刺口维持包扎和绝对卧床12h。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局部并发症、舒适度评估和比较。结果“工”型沙袋组患者穿刺点血肿、淤斑的发生率与长方形沙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工”型沙袋组患者排尿困难、腰背酸痛、失眠等不适情况与长方形沙袋组相比,明显减轻,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工”型沙袋套应用于心脏介入术后患者可以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并发症,减轻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穿刺点去除沙袋"十字"加压包扎止血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153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5例),两组患者术后均严格按照股动脉穿刺点护理要求"十字"加压包扎,对照组患者加用沙袋压迫,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穿刺点发生皮下血肿及出血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均无局部皮下血肿发生,两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穿刺点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穿刺点去除沙袋"十字"加压包扎,止血效果较好,且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减轻DSA化疗后并发症及病人不适感,探讨DSA化疗后术肢制动时间与股动脉穿刺出血的关系。方法:对240例次行DSA化疗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术后穿刺处绷带加压包扎24 h、砂袋压迫6 h、下肢制动6~12 h后病人可轻微活动。对照组采取穿刺处绷带包扎后绝对卧床24 h、下肢直伸制动、砂袋压迫6 h。对PT、APTT、TT、PLT、BP指标进行观察分析,对术后出现穿刺处出血、术肢麻木、腰背酸痛、尿潴留进行总结对照。结果:二组病人术后穿刺处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x2=0.696 P>0.05,而两组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对无凝血机制障碍、无高血压及单侧股动脉无反复穿刺者,术后术肢制动6~12 h即可达到止血目的。  相似文献   

11.
刘子晗  李之华 《天津护理》2021,29(1):120-121
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4位,病死率高[1].经股动脉途径的肝动脉血管介入术是目前非开腹手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2].因股动脉穿刺后需人工压迫止血、于股动脉穿刺点处沙袋压迫或使用压迫器止血,术后患者常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穿刺点出血、水肿、皮肤青紫、水泡等,影响患者的恢复和预后[3-51.为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缩短无肝素化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卧床时间的安全性和提高术后舒适度的可行性。方法 将无肝素化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90例设为观察组,术后股动脉加压包扎和卧床制动2h。将小剂量肝素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512例设为对照组,术后股动脉加压包扎6h,卧床制动12h。比较2组患者术后24h内股动脉穿刺处出血、血肿发生率和舒适度、排尿情况。结果 (1)2组患者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观察组术后患者腰背部疼痛、术肢麻木不适、失眠、焦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3)观察组患者术后排尿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无肝素化冠状动脉造影术后2h下床活动是安全可行的.并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3.
王雅莉  游桂英  李智 《华西医学》2009,(6):1561-1562
目的:旨在探讨不予体位限制和穿刺处沙袋压迫对全麻下行介入术后的先心患儿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50例全麻下行介入术清醒后送入CCU(冠心病监护病房)先心患儿随机分成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处的前提下,对照组按常规给患儿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穿刺侧肢体制动,并沙袋压迫穿刺处8~12 h,平卧12 h或以上;实验组患儿穿刺侧肢体不予制动,穿刺处也不沙袋压迫,患儿可取任意体位(包括由父母抱在怀中休息),观察两组患儿舒适度、穿刺处出血并发症、患儿父母、医护人员等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患儿的舒适度、对患儿父母、医护人员的影响明显优于对照组,而穿刺处出血并发症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不予体位限制和穿刺处沙袋压迫对全麻下行介入术后先心患儿的影响是增加患儿的舒适度,减少患儿父母的焦虑,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而穿刺处出血并发症不增加。  相似文献   

14.
刘媛媛 《天津护理》2011,19(6):325-326
目的:探讨动脉压迫止血器在经皮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止血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住院经股动脉穿刺行心脏介入手术患者140例,按术后是否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分为两组,试验组66例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对照组74例则采用传统人工按压砂袋加压的方法止血,比较两组在肢体制动时间、出血、血肿、排尿困难、舒适度、失眠等相关内容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止血操作及肢体制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患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操作及制动时间明显缩短,既减轻了护士的劳动强度,又缓解了患者的身心不适,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斜坡侧卧位配合穴位按摩对改善肝癌介入术后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运用随机抽样法将100例原发性肝癌接受股动脉穿刺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按介入科护理常规进行术前宣教及术后指导,术后患者采取传统平卧位,穿刺侧肢体伸直位制动8~12 h;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术后进行体位干预,运用改良斜坡侧卧位配合穴位按摩的方法来改善患者的舒适度。观察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的排尿情况、舒适度、腰背痛、下肢麻木及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排尿障碍、腰背痛、下肢麻木、烦躁、失眠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 2组患者术后穿刺处出血和血肿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舒适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改良斜坡侧卧位配合穴位按摩能显著提高经股动脉穿刺肝癌介入术后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6.
鱼形沙袋在心脏介入术后压迫止血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心脏介入术常选用股动脉、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后使用绷带8字包扎穿刺口,再用沙袋置于穿刺口上方6h,目的是防止穿刺部位出血。经临床观察,该止血方法容易导致沙袋移位、滑落、并发出血,绷带紧勒腹部使病人疼痛难忍,由此并发排便困难、腰背酸痛。为此,我们制作了鱼形沙袋,用于心脏介入术后压迫止血,经临床应用36例,止血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7.
康颖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0):3180-3182
目的观察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沙袋固定装置在股动脉穿刺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4例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术后穿刺点用弹力胶布固定,直接用沙袋压迫止血;研究组穿刺点用无菌敷料包扎后,使用自制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沙袋固定装置压迫止血。观察两组股动脉穿刺术后局部并发症发生率和术侧肢体的舒适度。结果研究组在穿刺点出血、皮下瘀斑、局部血肿、渗血,局部皮肤并发症以及术后舒适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股动脉内膜增厚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沙袋固定装置对股动脉穿刺术后止血效果显著,明显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并增进了患者舒适感,临床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脑血管病患者行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应用血管缝合器或动脉压迫器止血的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1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均采用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治疗,观察组应用血管缝合器止血,对照组应用动脉压迫器止血。比较2组穿刺血管基本情况指标,止血效果指标,手术前后穿刺部位血管参数,并发症情况,及止血完成6、12、24 h采用Kolcaba舒适量表测评的患者舒适度。结果:2组患者术后检测ABI、穿刺部位股动脉周径、股动脉血流速度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平卧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一次止血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术后3 d穿刺动脉最小内径、收缩期血流峰速度均未见明显变化,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12 h Kolcaba舒适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血管病患者行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穿刺血管局部采用血管缝合器止血,与动脉压迫器止血比较,起效迅速、患者舒适度高,且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许行  王霞 《护理学报》2005,12(2):44-45
目的观察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且符合血管入选标准80例患者,分为血管闭合器组40例,沙袋压迫组40例,分别采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和沙袋止血,观察比较两组在拔除动脉鞘管后,卧床及允许下床时间、术后舒适程度、术后穿刺点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血管闭合器组与沙袋压迫组比较,拔除动脉鞘管后卧床时间明显缩短,允许下床时间明显提前,术后舒适程度明显提高,术后24h穿刺点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低,P均<0.01。但两组术后72h穿刺点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ngio-seal血管闭合器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脑血管造影术(DSA)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应用传统绷带压迫法止血与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经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术患者186例随机分为传统绷带加压包扎止血组(76例)和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组(1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舒适度.结果 动脉压迫止血器组鞘管部位渗血、血肿形成、迟发出血、迷走反射、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及腰背酸痛、术肢疼痛、腹胀、排尿反射及烦躁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传统绷带压迫止血组,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可减少术后穿刺局部的并发症,并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是一种安全、有效且能减少患者卧床时间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