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增强CT检查患者采用静脉血管通路耐高压预警评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5月在我院接受增强CT检查的受检者7 660例。按登记时生成的ID尾号,单号者为对照组,双号者为观察组,每组各3 8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静脉血管通路耐高压预警评分。观察比较2组患者静脉穿刺困难发生率、渗漏发生率、图像质量、碘对比剂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比剂渗漏发生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Z=2.532,P=0.011),2组增强CT检查患者静脉穿刺困难发生率、图像质量、碘对比剂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检查患者应用静脉血管通路耐高压预警评分,可降低其对比剂渗漏发生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颈外静脉高压注射碘对比剂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穿刺特别困难者提供一条安全的增强检查途径。方法选择上肢静脉穿刺注射碘对比剂者为对照组(n=50);选择颈外静脉穿刺注射碘对比剂为观察组(n=40),观察组均为上肢血管条件特别差、穿刺困难者。建立不同路径静脉高压注射碘对比剂评价表,其观察指标包括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渗漏率、碘对比剂剂量、注射速度、延迟时间、图像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注射前后心率、血压的变化等。结果对照组有1例穿刺失败,穿刺成功率为98%,无渗漏发生;观察组全部一次性穿刺成功,2例穿刺后等待检查过程中留置针滑出。对照组和观察组注射前后心率[(3.25±11.53)次/min比(-1.31±7.91)次/min]、舒张压波动值[(-6.75±24.24)mmHg比(3.04±8.82)mm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59,-1.91;P均〉0.05),收缩压波动值[(-2.60±13.09)mmHg比(7.39±13.52)mmHg],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2,P〈0.05);两组均无临床症状及碘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图像质量高;对血管条件特别差的患者选择颈外静脉穿刺提高了穿刺成功率,缩短了穿刺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只是技师在进行扫描时适当调整碘对比剂的剂量、扫描延迟时间。结论采用颈外静脉穿刺注射碘对比剂对于心功能正常者安全可靠,对穿刺特别困难者进行增强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临床需要进行增强扫描的患者增多,特别是行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的患者越来越多.CTA检查需要高流速、高压力静脉团注碘对比剂,才能使目标血管内碘对比剂达到较高的浓度,满足血管成像的需要.静脉头皮针及普通套管针不能满足高速注射对比剂的要求,需要使用特殊的静脉套管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穿刺技术在急性脑卒中患者行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收入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45例;两组均行CT增强扫描,研究组应用颈外静脉穿刺,常规组应用四肢浅静脉穿刺。比较两组外周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穿刺所需时间、穿刺舒适度[采用舒适度量表(BCS)]、碘对比剂外渗率、患者满意度差异,并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碘对比剂渗漏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与常规组比较,穿刺一次性成功率、碘对比剂外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穿刺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BC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Logistics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静脉通路护理不当是碘对比剂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CT增强扫描选择颈外静脉穿刺,成功率、安全性均较高,并且可以缩短穿刺时间、提高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摄影(CT)增强及血管成像扫描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CT增强及血管成像扫描的受检者,统计碘对比剂外渗发生情况,并收集所有受检者的一般资料,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引发碘对比剂外渗的影响因素。结果60例实施CT增强及血管成像扫描的受检者中发生碘对比剂外渗12例,发生率为20.00%。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检者有合并症、注射速度2~4ml/s、碘对比剂浓度370mg/ml、注射人员资历≤2年、受检者年龄≥60岁是引起碘对比剂外渗的危险因素。结论受检者有合并症、注射速度快、碘对比剂浓度高、注射人员资历短、受检者年龄高是引起碘对比剂外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使用螺旋CT高压注射器增强扫描应用中,选择不同类型穿刺套管针的作用。方法 对255例行螺旋CT增强检查病人分别采用蝶式穿刺针和静脉留置针与高压注射器配合使用,在身体不同部位、使用不同注射速率,比较其增强后CT血管成像效果及对比剂外渗情况。结果 40例选用蝶式穿刺针行头部增强检查和85例选用静脉留置针行体部增强检查的病例,其CT血管成像效果全部为优良,且无1例发生对比剂外渗;另外130例选用蝶式穿刺针行体部增强检查的病例中,仅30例CT血管成像效果优良,其余100例均为一般,且4例发生不同程度外渗。结论 蝶式穿刺针和静脉留置针在与螺旋CT高压注射器结合使用中各有优势,应根据具体的检查部位和成像要求选择性地使用。  相似文献   

7.
高压注射器腕上区“平行”静脉穿刺法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压注射器腕上区平行静脉穿刺法的效果。方法:应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对比剂行CT增强扫描患者2929例,分成观察组1292例和对照组1637例,对照组按照常规穿刺,观察组采用腕上区平行静脉穿刺法,比较两组对比剂外渗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剂外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腕上区平行静脉穿刺方法能明显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和CT增强扫描成功率,能有效减少对比剂外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256层螺旋CT进行下肢静脉检查的最好方法及影像护理管理。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间70例接受双下肢静脉CTV成像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比较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用256层螺旋CT扫描进行下肢静脉血管造影检查(CTV),稀释的碘造影剂从足背静脉穿刺或肘静脉通过双筒高压注射器进行下肢静脉成像,同一医师分析比较患者的下肢静脉CT图像质量情况。结果:70名患者均接受了完整而清晰的下肢静脉CT图像。其中间接法成像患者27例,CT图像优良率为74.1%;直接法成像患者43例,CT图像优良率为86.0%。结论:在使用256层螺旋CT进行下肢静脉检查时,稀释的碘造影剂从肘静脉直接通过双筒高压注射器进行下肢静脉成像后的CT图像质量优于间接法,但医护人员还应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和碘对比剂,正确运用不同方法中碘对比剂的最优浓度和剂量,打药速率,同时给予检查者充分的人文关怀等提高患者检查的成功率,降低患者造影剂的风险,提高影像科室的效率和护理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中两种预注射生理盐水的方式对预防对比剂外渗的效果,以期更有效地降低对比剂外渗发生率,提高CT检查的成功率。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1982例患者为手动组,方法为注射对比剂之前使用手动旋钮注射生理盐水30 ml,速率约为1 ml/s;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2095例患者为高压组,方法为注射对比剂之前使用高压注射器以5.5 ml/s的速率注射生理盐水30 ml。比较两组患者对比剂的外渗发生率。结果手动组患者对比剂外渗率为0.80%(1例),而高压组仅为0.07%(1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50,P0.001)。结论高压预注射生理盐水能更好地预防对比剂的外渗,更有效地保护患者血管,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耐高压双腔PICC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胃肠肿瘤内科的患者100例,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将CT增强扫描首次使用普通留置针(Y型BD静脉留置针20 G)作为对照组,而第2次CT增强扫描经耐高压双腔PICC作为观察组.观察比较2组患者对比剂外渗发生情况及CT增强扫描成像质量.结果 CT增强扫描患者对比剂发生外渗情况,对照组有6例(6.0%),观察组有1例(1.0%),2组对比剂外渗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T增强扫描成像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置入耐高压双腔PICC患者,行CT增强扫描时,检查前无须进行血管穿刺操作,减轻患者疼痛,减少对比剂外渗发生,改善CT增强扫描成像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留置针限速技术在儿童CT增强检查中的优势。 方法 利用留置针限速技术对431例患儿行腹部CT增强检查。记录全部样本的年龄、体质量、对比剂剂量、注射速率、注射时间和动脉期腹主动脉密度,以及灼热感、呕吐、荨麻疹、过敏反应及对比剂外渗等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21例(74.48%)患儿接受手背静脉穿刺,274例(63.57%)使用24G留置针穿刺。平均对比剂注射速率(1.44±0.50)ml/s。仅1例患儿发生对比剂外渗现象,外渗率为0.23%。 结论 留置针限速技术提高了高压注射器对比剂注射方案在儿童CT增强检查中的安全性,降低了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率,并且动脉期靶血管增强效果可达到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前瞻性研究64层CT上肢动脉成像方法和临床价值,寻找最佳的对比剂注射方式、速度、用量及最佳的扫描、后处理参数。方法用64层螺旋CT对疑诊上肢动脉病变的48例病人应用不同准直、螺距和不同的对比剂注射方式行上肢动脉CT成像。利用MIP和VR方式重建三维图像;比较不同参数和不同对比剂应用方式的CT上肢动脉图像质量。结果48例病人经足背静脉注射造影剂行双侧上肢动脉成像,其中40个上肢发现有动脉病变,且CT显示病变与手术所见基本相符。经统计学分析,层厚0.6mm螺距1.5组的VR图像评分与层厚0.6mm螺距0.9组无明显差异(t=1.21,P>0.05),而明显高于其他所有组(层厚1.0mm螺距0.9组、层厚1.0mm螺距1.5组、层厚2.0mm螺距0.9组、层厚2.0mm螺距1.5组)的评分(t=3.26,2.25,4.13,2.89,P<0.05)。高压注射器以6.0ml/s双筒依次团注70ml对比剂和50ml生理盐水与单筒以同样速率团注100ml对比剂成像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t=1.30,P>0.05)。结论最佳的参数设置为:螺距1.5,准直64×0.6,层厚0.6mm,重建间隔50%;最佳的对比剂的应用方式为:先70ml对比剂(370mgI/ml浓度)后50ml生理盐水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分别以6.0ml/s的注射速度团注入足背静脉,追踪触发扫描方式待主动脉弓CT值达100Hu时再延迟7s开始扫描双侧上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螺旋CT増强扫描使用密苏里? XD 2001 CT-高压注射器注射碘对比剂过程中重要环节的控制。方法 2018年1月至6月江苏省肿瘤医院影像科使用GE公司lightspeed VCT 64排螺旋CT和密苏里? XD 2001 CT-高压注射器进行CT增强扫描患者。将2018年1月至3月CT增强扫描患者8 263例设为对照组,分析检查过程中高压注射器报警和碘对比剂外渗的原因,成立质量持续改进小组,制定评估、静脉留置针穿刺和高压注射流程,组织相关培训和考核,并应用于后续的检查中(2018年4月至6月检查8 920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高压注射器报警率、碘对比剂外渗率。结果 实施环节质量控制后,高压注射器报警率由8.79%下降到3.34%(P<0.05);碘对比剂外渗率由0.42%下降到0.27%(P>0.05)。结论 实施重点环节质量控制有利于患者CT增强扫描顺利、安全的进行。  相似文献   

14.
以高压团注方法进行头颈部CT增强扫描已得到广泛应用。常规采用经肘静脉途径注射含碘对比剂时,易发生头颈静脉对比剂反流,反流的高浓度对比剂聚集在头颈部静脉系统内,一方面影响图像质量,另一方面也造成对比剂的浪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42例头颈部增强扫描中发生头颈静脉对比剂反流的病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的飞速发展,对比剂的应用日益广泛[1]。尤其是多层螺旋CT的问世,使增强技术成为动态CT的重要程序[2]。以美国为例,每年约有5000万人次CT检查,其中50%的患者需要静脉注射碘对比剂[3];而静脉外渗是注射碘对比剂的主要并发症之一[4]。对比剂静脉外渗损伤是一种皮下组织非感染性炎性损伤,它的临床表现变异很大,可从轻微的皮肤反应到严重的皮肤坏死或溃疡、血管和神经萎缩,甚至发生筋膜间隔综合征[5]。国外研究报道,CT增强扫描中常规应用高压注射器前、后碘对比剂静脉外渗的发生率分别为0.03%~0.17%[6-7]、0.25%~0.9%[8-10]。尽管外渗的发生率不高,但是由于CT受检人群的基数大,外渗的绝对数是不容忽视的。外渗的发生不仅增加医疗费用,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还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抢救和检查诊断。本文就碘对比剂静脉外渗的损伤机制、风险因素及其干预措施作一综述。1碘对比剂静脉外渗损伤的机制1.1细胞毒性早期实验研究[4]发现,于动物皮下注射离子型对比剂,6h后注射部位会出现急性炎症反应,并于24~48h达到高峰,同时伴有坏死、水肿和出血,随后在8周内转为慢性炎症反应,表现为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与评价应用颈外静脉作CT增强注射通道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5月至2002年10月期间进行CT增强扫描病例1250例,男692例,女558例,年龄分布12~86岁,平均年龄49岁。均采用美国MedradMCT310自动高压注射器,注射针头为TERUMO牌一次性头皮针21G,造影剂为德国先灵公司65%优维显(Ultravist)2~3ml/kg。全部患者均先采用手背静脉或前臂静脉穿刺注射造影剂,大多数获得满意效果。其中96例患者因上肢静脉状态不佳或穿刺失败后即改用颈外静脉作注射造影剂通道获得成功。结果颈外静脉作为CT增强注射通道均获一次穿刺成功。结论行CT增强检查的患者大多年老体弱,恶病质或前臂及手背血管经化、放疗后状况不佳,而CT增强又需快速(Bolus注射)、大量地注射造影剂,颈外静脉恰有距心脏近、管腔粗大、位置表浅、易成功穿刺等特点。经我们96例临床验证认为对临床在手部较难穿刺的患者颈外静脉作为CT增强检查时的静脉注射通道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在CT增强扫描检查过程中高压注射对比剂外渗的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关因素,为预防外渗、减少患者损伤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四川省肿瘤医院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62 80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计算CT增强扫描检查中高压注射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率,并对发生外渗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T增强扫描检查过程中高压注射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率为0.14%(90/62 803),其中,以轻度外渗为主(77例,85.56%)。对比分析显示:发生外渗组患者的年龄、是否为恶性肿瘤、是否化疗与无外渗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体表现为:年龄越大、恶性肿瘤患者及有肿瘤化疗史患者的高压注射对比剂的外渗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龄、非恶性肿瘤和无肿瘤化疗史患者。结论:在CT增强扫描检查过程中,高压注射对比剂存在外渗发生风险,其中,年龄越大、恶性肿瘤患者及有肿瘤化疗史患者的对比剂外渗发生率明显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环节质量控制在降低CT增强扫描碘对比剂外渗率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放射科2015年7—12月CT增强扫描患者21564例为对照组,分析碘对比剂外渗率和发生原因.2016年1月成立降低碘对比剂外渗率持续质量改进小组,将2016年1—6月CT增强扫描患者26511例设为观察组,对检查前评估、血管选择与置管、高压注射、外渗处理等环节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实施干预措施.结果 实施环节质量控制后,碘对比剂外渗率由0.450%下降到0.245%.结论 实施环节质量控制有利于降低CT增强扫描碘对比剂外渗率和外渗程度,并缩短外渗后水肿消退时间,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良3期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和对比剂外渗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5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5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头颈CTA对比剂注射方案,观察组实施改良3期对比剂注射方案.比较2组客观图像质量、主观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Ulrich双筒高压注射器在64排螺旋CT增强检查中的护理配合效果.方法 收集2007年6-12月行64排螺旋CT增强检查的患者890例,受检查者均采用18~20G密闭式留置针行肘正中静脉穿刺,采用德国生产的Ulrich Missouri(XD 2001)全自动双筒高压注射器,快速静脉注入高浓度非离子对比剂碘帕醇后,再用生理盐水30~50 ml冲刷导管.结果 886例占99.56%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并获得有诊断价值的图像.2例占0.22%因药液外漏终止注射,经重新穿刺对侧肘正中静脉后继续检查,也获得满意的效果.2例占0.22%冠状动脉成像,囚扫描过程中患者屏气配合不好,心率波动太大(60~210次/min),致冠状动脉显影极差.结论 Ulrich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快,对比剂用量准确,熟练掌握其使用性能、操作技巧和各项护理,能提高CT增强检查的成功率,为64排螺旋CT增强检查获取各时期优质图像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