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目的 总结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影响机制及LSG联合胃底折叠术对肥胖伴GERD治疗效果的研究进展。方法 检索国内外LSG与GERD关系的相关研究以及LSG联合胃底折叠术与GERD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LSG对GERD的影响结论不一,但有证据表明,单独LSG可能会恶化原有GERD或新发生GERD,主要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的破坏、His角的钝化、胃内压的升高、袖状胃形状等因素造成。当前已有LSG联合胃底折叠术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肥胖伴GERD,短期随访结果发现能达到减重与抗反流的双重效果,但还需要更多研究和更长时间随访来评估其长期疗效。结论 LSG后存在恶化原有GERD或新发GERD的风险。LSG联合胃底折叠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在弥补了单独LSG对GERD不利影响的同时,还达到了同LSG相似的降低体质量的效果,为肥胖伴GERD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肥胖是GERD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在减重代谢手术中越来越普及, 并且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 但在治疗肥胖患者术后抗反流疗效方面仍存在争议。有研究报道, LSG可能破坏抗反流屏障功能, 如His角功能改变、膈肌连续性的破坏以及术后食管裂孔疝增加。His角是胃食管连接处的重要抗反流屏障之一, 重建His角已被证实能有效缓解GERD症状, LSG联合His重建术有望成为有效预防肥胖术后GERD的措施。因此, 本文主要就减重手术预防GERD的研究做一综述, 旨在探讨肥胖患者术后GERD的有效治疗, 以改善患者GERD的症状以及其生活质量, 为GERD的外科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胃袖状切除术(LFDSG)治疗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分析自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腹腔镜、腹壁疝外科收治的60例符合减重手术适应证的肥胖病人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LSG组(30例)和LFDSG组(30例)。两组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病人术后减重和抗反流效果。结果 两组术后12个月的BMI和多余体重减少百分比(%EW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SG组相比,LFDSG组GERD症状缓解评分(8~13分及14~18分)分布以及术后12个月酸反流(pH≤4)次数、食管近端酸反流(%)、DeMeester评分、食管下段括约肌残余压、食管远端收缩积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FDSG组治疗后抗反流有效率显著高于LSG组[28例(93.3%) vs. 21例(70.0%),P<0.05]。LFDSG组病人无并发症发生,LSG组病人住院期间1例发生并发症,出院后3例发生并发症。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LFDSG治疗肥胖合并GERD的效果较好,可达到抗反流与减重的双重目的,有效防治GERD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胃袖状切除联合食管裂孔疝修补术(LSG+HHR)治疗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499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LSG+HHR手术前后BMI(MD=11.92,95%CI 12.68~13.15,P<0.001)、GERD症状(OR=3.35,95%CI 1.15~9.75,P=0.03)以及术后GERD症状缓解率(OR=0.53,95%CI 0.19~0.87,P=0.0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SG+HHR可改善GERD病症,也可预防无症状病人中新GERD症状的出现,术后GERD症状缓解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胃袖状切除联合食管裂孔疝修补术(LSG+HHR)治疗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499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LSG+HHR手术前后BMI(MD=11.92,95%CI 12.68~13.15,P<0.001)、GERD症状(OR=3.35,95%CI 1.15~9.75,P=0.03)以及术后GERD症状缓解率(OR=0.53,95%CI 0.19~0.87,P=0.0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SG+HHR可改善GERD病症,也可预防无症状病人中新GERD症状的出现,术后GERD症状缓解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Overlap法管型胃食管吻合在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fic junction,AEG)中临床应用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胃肠中心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30例行腹腔镜辅助下近端胃切除的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患者临床资料。2019年5月以前的18例行传统食管胃吻合(A组),2019年5月及以后的12例行Overlap法管型胃食管吻合(B组)。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反流性疾病问卷表(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评分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术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等计数指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A组与B组的术后1、3个月RDQ评分分别为(13.83±5.09)分比(9.08±3.63)分、(13.16±4.97)分比(8.67±3.68)分。2组的术后1、3个月诊断为GERD的患者分别为9例比2例、10例比2例,经胃镜证实术后RE为A组7例、B组1例;术后RDQ评分B组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RE及GERD发生率比较,B组明显低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辅助下Overlap法管型胃食管吻合较传统胃食管吻合具有更好的抗术后反流的疗效,且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手术前后的胃食管反流病,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行袖状胃切除术61例。术前、术后1个月及6个月行GERD Q评分,术前和术后6个月行胃镜检查。结果:本研究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时多余体重减轻为42.65%,总体重减轻为11.69%;6个月时多余体重减轻为96.38%,总体重减轻为28.81%。术前存在GERD的病人14例(23%)。按BMI分级,Ⅰ°肥胖GERD的发生率为15.4%,Ⅱ°肥胖19.0%。Ⅲ°肥胖29.6%。术后1个月时35.7%缓解,6个月时64.3%缓解。未缓解的病人GERD Q评分也无明显升高。术后新发GERD在1个月时为59.6%,6个月时为34.0%。结论: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会出现新发GERD病人。术前存在GERD的病人不应成为手术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干燥综合征合并严重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临床特点和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应用于此类患者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干燥综合征所致严重GER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经过。结果 2例患者均为女性,确诊为干燥综合征1年以上,均有严重的反酸、烧心等症状数年。入院后行胃镜、胃肠功能动力测压和24小时反流监测等检查均发现LA-C级食管炎、严重食管功能障碍和异常酸暴露。诊断为干燥综合征继发性GERD,反流性食管炎(LA-C)。行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术后分别随访23个月和14个月。2例患者的GERD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1例出现吞咽困难,1个月后自行缓解。结论腹腔镜下Toupet胃底折叠术对于无法停用抗反流药物的合并严重GERD可能是安全并且有效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hiatal hernia,HH)修补术加胃底折叠术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合并HH及哮喘症状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第二炮兵总医院收治的GERD合并HH患者。问卷随访和评价术前及术后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症状和哮喘症状评分和并发症。结果共纳入和成功随访476例,其中Ⅰ、Ⅱ、Ⅲ、Ⅵ型HH分别占90.8%、1.1%、5.9%和2.3%。补片植入56例,Nissen和Toupet胃底折叠术分别为310例和166例。平均随访(4.4±1.3)年,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手术总有效率为95.5%,胃食管反流典型症状评分和哮喘症状评分分别从(13.4±2.0)和(18.2±2.9)下降至(3.1±1.7)和(5.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7、14.4,P均0.001),术后症状评分缓解率分别为76.9%和71.4%。结论腹腔镜下HH修补术加胃底折叠术能有效控制GERD的典型症状及哮喘症状,并且安全性良好。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和哮喘三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LSG)联合食管裂孔疝修补术(HHR)治疗肥胖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接受LSG+HHR治疗的23例肥胖合并OS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2例,平均(38.13±11.84)岁,体质量指数平均(37.84±4.03)kg/m2;记录术前、术后6个月患者体重、BMI、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量表评分、24 h pH检测及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最低血氧饱和度等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临床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数据间的相关性。结果:术后6个月,患者体重由术前的(100.78±9.11)kg降至(80.74±7.74)kg;BMI由术前的(37.84±4.03)kg/m2降至(28.98±2.36)kg/m2;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由术前的(34.04±13.8)降至(5.67±3.35);最低血氧饱和度由术前的(72.3±4.19)提至(85.97±5.27),OSAS轻度、中度、重度组胃食管反流病阳性率分别为33.33%(2/6)、37.5%(3/8)与66.6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体重、酸反流及睡眠呼吸相关指标均明显改善。结论:LSG+HHR治疗肥胖合并OSAS的效果较好,可达到抗反流、减重及改善OSAS等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远期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 Med、EMBASE、万方、CNKI、维普及Cochrane图书馆,对1990年8月至2015年8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腹腔镜抗反流手术(laparoscopic anti-reflux surgery,LARS)治疗GERD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采用Rev Man 5.1软件对再手术率、术后反流症状、患者满意度及抑酸药物应用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文献进行分析,包括862例患者,其中448例行LARS,414例行开腹抗反流手术(open anti-reflux surgery,OARS)。结果提示两组患者均无术后死亡病例,术后再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抑酸药物应用方面亦无明显差异,但在术后反流症状方面LARS优于OAR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OARS相比,LARS在未增加再手术率与抑酸药物的应用,未降低患者满意度的前提下,可取得更好的反流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为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口腔(包括咽喉)和(或)肺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终末器官效应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据估计44%的美国人口受到GERD不适症状的影响。GERD患者医疗资源需求更多,工作缺勤率更高,日常生产力下降。据估计,有频繁GERD症状的患者其医疗保健系统的成本用增量式的健康效益成本估计为每年230亿美元,超过非GERD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老年重度胃食管反流病(gas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行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laparoscopic Nissen fundoplication,LNF)的长期随访结果和对照组对比分析,评价该方法远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分析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因重度GERD行LNF治疗的老年患者21例,与同期对照组4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行LNF治疗,术后早期症状均获得缓解,手术时间和术后短期并发症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胃镜见食管炎症状均较术前有所好转。术后平均随访7.4年,两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远期吞咽困难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结论LNF治疗老年重度GERD安全、有效,但远期吞咽困难发生率较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合并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HH)患者抗反流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科住院部自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78例GERD合并HH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观察组行腹腔镜HH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42例),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术(36例)。随访观察2组患者手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RDQ和GLQI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及6个月随访中,观察组的RDQ评分低于对照组,GLQ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GERD合并HH患者,采用腹腔镜HH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的手术方案,手术情况及抗反流效果更好,患者生活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1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临床表现、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2月共110例行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的GERD临床资料。18例以反酸、烧心、嗳气、反食、胸痛等食管内症状为主,92例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等呼吸道症状为主(6例无反酸、烧心等消化道症状)。结果中转开腹1例,余均成功实施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手术时间30~245min,平均67.8min;术中出血量5~450ml,平均28.8ml;术后住院时间2~8d,平均4.1d。术后102例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13个月,8例失访。其中66例仅接受电话随访。102例按照症状频次、程度问卷表对其症状进行评分,参考反流性疾病问卷(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评分标准症状评分,术后6个月反酸、烧心、胸痛、咳嗽、喘息、憋气、咽异物感、喉部发紧、声音嘶哑的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87例手术有效,15例手术无效。术后62例(60.8%)出现进食困难,经饮食训练2~6周后60例消失,2例症状严重,经胃镜扩张后缓解。1例术后2个月食管裂孔疝复发,再次腹腔镜手术修补。36例术后3个月选择性地进行了胃镜、24h食管pH监测和食管压力监测复查。28例食管炎患者复查胃镜,25例恢复正常,1例从Ⅲ级转为Ⅰ级,1例从Ⅱ级转为Ⅰ级,1例无变化;31例复查24h食管pH值监测,DeMeester评分恢复正常30例,1例从中度降至轻度;18例复查食管测压,下食管括约肌(LES)静息压从术前的1.2~34.1(中位数14.3)mmHg升至14.3~33.0(中位数20.0)mmHg(Z=3.72,P=0.000)。结论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是治疗GERD的有效方法,具有微创、损伤小、病人恢复快和操作安全的优点,对诊断明确的以食管外症状为主要表现的GERD特别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且采用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的20例GERD合并COPD患者,对所有患者采用反流诊断量表、肺功能、肺功能评估测试量表、24 h食管pH-阻抗监测和食管压力测定并对其结果作相关性分析。所有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后选择腹腔镜下抗反流手术,12个月后完成随访,并再次对治疗前、后COPD和GERD相关参数结果进行对比,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本组20例GERD患者均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无疝补片修补患者,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未发生食管破裂、出血、感染等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后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和1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均自行缓解。对20例GERD合并COPD患者在术后随访1年,无一例失访。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的GERD症状评分、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COPD评估测试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率和FEV1/用力肺活量(FVC)均明显升高(P<0.05)。按照全球创议慢性阻塞性肺病分级标准,8例痊愈患者中5例Ⅰ级、2例Ⅱ级、1例Ⅲ级,9例改善患者中1例Ⅰ级、4例Ⅱ级、4例Ⅲ级,3例无效患者中1例Ⅰ级、1例Ⅱ级、1例Ⅳ级,总有效率85%(17/20)。结论 COPD与GERD密切相关,腹腔镜抗反流术的治疗不仅能治疗GERD,还可以明显改善COP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短松Nissen和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合并重度食管炎的疗效。方法 GERD合并重度食管炎病人80例,随机分为短松Nissen胃底折叠术组40例,Toupet胃底折叠术组40例,评价和比较术前及术后两组病人的GERD症状评分、食管炎分级、抗反流用药、手术满意度和并发症。结果 Nissen组和Toupet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3.9±1.1)年和(4.3±1.1)年。Nissen组术后消化道症状评分为(5.5±3.1)分、呼吸道症状评分为(13.0±4.6),术前分别为(16.7±3.5)分和(14.8±7.2)分;Toupet组术后消化道症状评分为(4.9±2.7)分、呼吸道症状评分(4.3±4.1)分,术前分别为(16.6±4.3)分和(12.6±7.0)分,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病人术后食管炎愈合情况、质子泵抑制剂减药和停药情况以及疗效满意率均明显改善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早期不同程度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52.5%和47.5%,长期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复发率分别为2.5%和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短松Nissen胃底折叠术(360~°全周折叠)还是Toupet胃底折叠术(270~°部分折叠),对于GERD合并重度食管炎病人的治疗均有相似的良好疗效和安全性,并发症和复发率可接受。两种术式均可以作为GERD合并重度食管炎病人抗反流手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正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液或十二指肠液反流进入食管甚至口腔,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类疾病。GERD患病率在不同国家、地区会有差别,在西方国家GERD患病率相对较高,以每周至少发生一次烧心或反流为诊断标准,西欧和北美的患病率为10%~20%[1]。我国典型症状GERD的患病率为2. 5%~7. 8%[2],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同时进行的人群调查结果显示GERD的患病率为5. 77%[3]。随着老龄化和肥胖人群增多,GERD在中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GERD的治疗必然是未来医疗服务的重要内容。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国内开展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检索万方、知网数据库、Pub Med数据库,查找有关国内施行SLG治疗肥胖患者的文献,制定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提取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文献共13篇,共计453例。国内LSG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食管反流等,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7.95%(36/453),总体死亡率为0。结论:SLG作为外科减肥手术具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安全、操作简单的优点,可作为国内病态性肥胖患者减重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0.
<正>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由于操作相对简单、学习曲线短、疗效确切等优点,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亚洲受到广大外科医生和肥胖患者的欢迎,开展数量急剧上升[1,2]。残胃漏是其术后严重并发症,Deitel[3]与Rosethal[4]分别对19 605例和12 799例LSG进行分析,LSG术后残胃漏发生率约为1.1%~1.8%,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