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B超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ters,PICC)中导管头端异位的应用效果,以期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9月31日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静脉输液门诊进行PICC的患者488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n=237)和观察组(n=251)。对照组患者置管时采用转头曲颈法,观察组患者置管时采用B超探头横切按压颈内静脉加以探测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发生PICC头端异位的情况。结果对照组237例中5例患者置管后X线摄片示导管尖端异位入颈内静脉;观察组251例中2例患者穿刺置管中发现异位入颈内静脉,立即调整后X线摄片示置管成功。结论 B超不仅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对PICC置管过程中防止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有着较好的定位作用。  相似文献   

2.
【】 目的 运用导管漂浮原理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方法 将2012年9月到2014年1月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0例。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超声实时观察,确认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观察组(200 例)即从末端分离导丝和导管,撤出导丝3cm, 导管送入至预测量长度。对照组(200例)采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比较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可以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导管漂浮原理预防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颈内静脉。方法将2012年9月到2014年1月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照单双号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200例。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超声实时观察,确认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试验组(200例)即从末端分离导丝和导管,撤出导丝3cm,继续送至预测量长度。对照组(200例)采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比较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无颈内静脉异位,对照组颈内静脉异位率为1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可以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用呼吸配合联合导管漂浮原理在调整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PICC置管术中颈内静脉异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改变体位法调整异位导管,观察组采用呼吸配合联合导管漂浮原理调整异位导管。比较两组一次性复位成功率、平均调管时间及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复位成功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调管时间(7.13±2.58 min)及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10.21±2.35 min)和2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术中运用呼吸配合联合导管漂浮原理可有效调整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缩短调管时间,降低操作并发症发生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行颈内及锁骨下静脉探查预防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效果。方法 对472例患者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时,当导管送达预定长度后探查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结果 472例置管患者中发现异位26例,其中颈内异位16例,锁骨下异位10例,异位发生率为5.51%,立即在超声引导下调整异位导管尖端位置,24例经调整后复位,1例送管困难,将导管拔至锁骨下静脉使用,另有1例患者出现了导管异位至对侧锁骨下静脉。结论 运用超声探查同侧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方法,能及时对异位导管进行处理,有效降低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发生率,已向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超探头压迫法在阻止PICC导管异位入颈静脉中的效果。方法将592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6例)和对照组(29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穿刺送管,即当导管即将进入锁骨下静脉中段时,嘱患者将头转向穿刺侧,下颌尽量靠近肩部;观察组在导管即将进入锁骨下静脉中段时,采用B超探头压迫颈静脉法。观察两组置管异位入颈静脉的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异位入颈静脉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P0.05)。结论超声探头压迫法能有效预防PICC导管尖端误入颈静脉,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18例在放疗模拟机下调整PICC导管异位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在放疗模拟机下分析导管异位的原因,调管中采取指压颈内静脉、改变体位等方法调整PICC导管位置。17例成功将PICC导管头端调至上腔静脉,1例因锁骨下静脉畸形调管失败。认为利用放疗模拟机调整PICC导管异位的方法,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PICC导管异位处理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撤导丝法在PICC置管预防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6月置入PICC导管的患者326例,随机将其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导丝尖端达到锁骨下静脉后撤出部分导丝,对照组在导丝尖端达到锁骨下静脉后不撤出导丝,放置PICC导管后比较两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的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后撤导丝在PICC置管中能有效预防颈内静脉导管异位,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送管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0月~2014年9月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10月~2015年9月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设为观察组,两组在PICC置管过程中,均采用传统的转颈法预防颈内导管异位发生,观察组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将穿刺侧上肢向头部上举与操作平台形成30°,送入导管至所需长度。观察两组颈内导管异位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PICC置管中,在传统的转颈法基础上,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将极低出生体重儿上肢向头部上举与操作平台形成30°,可降低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从而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PICC异位颈内静脉的复位方法改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探索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后复位至中心静脉的改进方法,提高复位成功率。对18例PICC置管时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的患者,通过X线荧光屏,根据数字化胃肠造影机的测量工具或定位片上的比例尺,测得患者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长度,先行退管,使导管头端至锁骨下静脉入口处,采用带支撑导丝,通过调整肢体角度,使穿刺侧肢体上举与颈部角度30°时复位。18例均一次成功复位至上腔静脉,复位成功率100%。  相似文献   

11.
宋峰  王自珍  张幸  董建英 《护理研究》2012,26(4):336-33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对行PICC置管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导管尖端位于不同位置时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上腔静脉组PICC留置时间长,与锁骨下静脉组及颈内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组穿刺部位渗液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最适宜的位置为上腔静脉,其留置时间长、穿刺部位渗液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对我院肿瘤科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的28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8例导管异位患者中,误入颈内静脉14例,位于锁骨下静脉5例,进入右心房5例,反折至腋静脉4例,经处理后22例置于上腔静脉,5例由于血管条件差或调整失败置于锁骨下静脉,1例反折于腋静脉者调整失败被迫拔管。全面评估、选择合适的血管、摆放正确的体位、准确的导管测量及有效的心理指导可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提高置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探头直视颈内静脉结合锁骨下静脉在判断导管异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科需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150例并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PICC置管常规操作,当导管头端近置管侧胸锁关节时由助手用超声探查颈内静脉;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当导管送至预测长度后由助手用超声探查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比较两组患者置管中导管异位的发生。结果:试验组导管异位漏诊率1.33%,对照组导管异位漏诊率12.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置管过程中超声直视颈内静脉结合锁骨下静脉能降低置管中PICC的异位漏诊率,从而降低置管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对行PICC置管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导管尖端位于不同位置时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上腔静脉组PICC留置时间长,与锁骨下静脉组及颈内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组穿刺部位渗液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最适宜的位置为上腔静脉,其留置时间长、穿刺部位渗液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四点实时检测法(穿刺点静脉、双侧锁骨下静脉中段及术侧颈内、外静脉近心端)在PICC置入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2016年5月在我院行床旁超声引导下Seldinger技术的297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155例采用四点实时检测法为观察组,142例采用单纯穿刺点检测法为对照组。两组术后均常规进行胸部正位X线透视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种PICC置入方法导管异位部位及发生率。结果两组置管后胸片提示共发生7例导管异位,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1例,导管异位发生率为0.65%;对照组发生6例,导管异位发生率为4.47%,两组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超声实时检测穿刺点、双侧锁骨下静脉及术侧颈内静脉四点可在PICC置入术中导丝拔出前对导管位置进行判断,及时调整异位导管,有效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PICC穿刺后行胸片检查发现20例患者导管异位,分别异位入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下根据影像资料,分析导管异位原因并调整导管复位,采取让患者转头、调整体位、操作者指压颈内静脉等方法调整.19例成功将导管头端调至上腔静脉,1例因锁骨下静脉严重畸形或疤痕形成调管失败.认为调整导管时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为预防机械性静脉炎,调整导管24 h后给予穿刺侧上臂湿热敷.本组患者未发生上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电监护仪在PICC导管尖端位置验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入住我科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28例,在置管时使用心电监护仪导管尖端定位,然后再到放射科行X线做导管尖端定位,双重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结果28例患者中3例异位到颈内静脉,1例在腋静脉处打折,24例到达上腔静脉。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均在心电监护仪可见P波比体表心电图升高;3例异位到颈内静脉和1例在腋静脉打折在心电监护仪中P波和体表心电图P波相比没有变化。结论通过心电监护仪EKG变化判断PICC导管尖端位置,简便、快速、准确率高,而且在导管放置同时实施监测,随时调整,简单易行。在PICC置管的同时可及时调整导管,降低导管异位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在预防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颈内静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142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实验组66例。实验组在置管过程中送管至15cm时,助手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下端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屈颈向术侧偏头的方法。观察两组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无1例导管被送人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零;对照组3例导管被送入颈内,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3.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PICC置管术送管过程中,采用小鱼际肌压迫颈内静脉法,可明显减少导管异位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护理学报》2016,23(22):33-35,36
综述了在传统PICC置管中,导管异位颈静脉的常见原因,包括血管因素、患者因素及其他因素;防止导管异位颈静脉的改良体位,上肢上举体位和低半坐卧位+指压颈内静脉阻断法;置管改进方法,包括耸肩穿刺法、脉冲冲管法、呼吸配合法、锁骨上静脉按压器及回撤部分导丝送管法等。这些方法已被证实对预防颈静脉异位有效,降低了 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风险,提高了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正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继发性异位指的是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尖端位置正常,而在患者留置导管期间导管尖端移行到腔静脉以外的位置,包括颈内静脉、无名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右心房等。有关文献报道,PICC继发性导管异位发生率约为4%~12%[1-2]。导管继发性异位是严重的导管相关并发症,且会明显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