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早期下床活动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中有关早期下床活动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影响的临床对照试验,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合计1 55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被动电极起搏器植入术后3~24h下床活动对电极脱位、囊袋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酸背痛、尿潴留、便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被动电极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不仅没有增加电极脱位、囊袋出血的风险,而且能降低腰酸背痛、尿潴留、便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等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植入术后相关并发症如术后感染、囊袋血肿等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早期准确的识别出相关并发症并加以处理,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就现阶段永久性起搏器术后并发症及护理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影响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病人早期活动的原因。[方法]对64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病人担心电极脱位、缺乏详细指导、医护意见不同为主要原因。[结论]应通过健康教育,指导病人进行早期活动,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心脏起搏器是以一定强度的频率和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的心脏能够激动,并以一定的频率有效的收缩.随着永久心脏起搏器的发展,不但越来越多的心律失常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而且拯救了许多生命,我科2005年3月至2011年3月共安装永久式人工心脏起搏器339例,通过术前良好准备,术中常规测试起搏器相关心内参数,术后密切观察及护理,使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由起搏器发放一定形式的脉冲电流通过起搏器电极传到心肌,局部心肌兴奋并向周围传导,最终使整个心室或心肌兴奋收缩,从而代替心脏自身起搏点,维持有效心搏的技术[1],是治疗慢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起搏器植入术后近期(约1周内)可能出现如囊袋出血、感染、起搏器综合征、电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早期3 h下床活动对电极性能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接受单或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226例患者,均使用双极主动螺旋电极,按随机奇偶数分为观察组107例与对照组119例,观察组术后3 h下床活动,对照组术后24 h下床活动。比较两组患者术毕、出院前以及出院后1、3、6个月随访时平静状态下测定的起搏器电极参数。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在A和V波振幅、起搏阈值、电极阻抗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24 h下床活动相比较,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早期3 h下床活动并不影响起搏器植入后的电极性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制沙袋固定带联合早期下床活动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在本科住院的80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本科自制沙袋固定带压迫患者伤口4 h。对照组采用标准护理方案,观察组采用早期下床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沙袋移位、伤口渗血及囊袋血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舒适度、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沙袋固定带联合早期下床活动可有效提高患者住院舒适度和满意度,同时不增加患者伤口渗血及囊袋血肿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人工心脏永久起搏是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或程序刺激器发放人造电流脉冲刺激心脏,使心肌兴奋继而向心肌四周传导扩散,以带动心搏完成心房或心室的收缩的治疗方法.随着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广泛应用,其并发症也逐一显现出来,包括感染、导线移位、囊袋血肿、心肌穿孔、心律失常、血栓和栓塞等.本文主要将从静脉通路穿刺、导线、起搏器囊袋、起搏器型号模式这4方面入手来总结其并发症的国内外护理进展.  相似文献   

9.
王欣  段瑞萍 《现代护理》2006,12(10):897-898
人工心脏永久起搏是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或程序刺激器发放人造电流脉冲刺激心脏,使心肌兴奋继而向心肌四周传导扩散,以带动心搏完成心房或心室的收缩的治疗方法.随着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广泛应用,其并发症也逐一显现出来,包括感染、导线移位、囊袋血肿、心肌穿孔、心律失常、血栓和栓塞等.本文主要将从静脉通路穿刺、导线、起搏器囊袋、起搏器型号模式这4方面入手来总结其并发症的国内外护理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循证护理方法,将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早期下床对并发症的影响进行Meta分析,得出患者最佳下床活动时间。方法:检索英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ENBASE、web of science及中文数据库CNKI、维普、万方,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7年3月;纳入起搏器植入术后实验组卧床3~6 h后下床活动、对照组卧床24 h后下床活动的RCT文献,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文献,704例患者;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囊袋积血、电极脱位发生率及舒适度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侧关节僵硬疼痛、腰背酸痛、尿潴留及便秘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卧床3~6 h后下床活动不会增加囊袋积血、电极脱位的危险性,可以减轻患者关节麻木、腰背酸痛,降低尿潴留和便秘的发生率,增加患者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1.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已作为常规的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操作并不困难,但一旦出现并发症,均较严重且难以处理,故应积极预防,及早处理.作者分析了405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出现的各项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采取的相应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已作为常规的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操作并不困难,但一旦出现并发症,均较严重且难以处理,故应积极预防,及早处理。作者分析了405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出现的各项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采取的相应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96例永久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发生起搏器并发症25例,其中起搏器囊袋血肿16例,电极移位4例,囊袋破溃2例,电极导线断裂2例。结论:术前认真准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重视随访,及时发现,处理各种并发症可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金茜  顾建明  于江 《全科护理》2011,9(33):3061-3062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人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发放由电池提供能量的电脉冲,通过导线电极传输到心房或心室肌,造成一个人为的异位兴奋灶,以代替正常心脏起搏点引起心脏激动,达到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目的[1]。我国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  相似文献   

15.
郑英花  曲鹏 《护理学报》2014,(17):77-78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伤口局部需沙袋压迫,为防止沙袋滑落需对局部进行固定。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研究设计出一种随体稳定、保暖舒适的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肩部固定带。该固定带采用纯棉布料制作,穿着舒适、透气性好。结构设计上由前襟、后襟、单侧袖子、系带及后襟延长片组成。前后襟于术侧肩部及腋下部缝合,肩部及腋下部之间设计有长及上臂接近肘窝处的袖子,保证了沙袋压迫的稳定性,同时起到了保暖的作用;固定带前后襟远离袖子一侧为开放式,制作有系带,根据体形通过系带调节松紧,保证了固定带的随体性,且穿脱自如;后襟处加工有延长片,应用于肥胖患者时可覆盖住身体,保证有效压迫的同时,具有保暖作用;前襟上部内面设计有沙袋套,可牢靠地固定沙袋防止脱落。该固定带舒适、随体、稳定、加工过程简单、可反复清洗消毒且成本低。  相似文献   

16.
李娥  严秋萍 《护理学报》2021,28(10):72-74
目的 总结68例儿童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6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并发症观察与护理要点。结果 68例儿童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出现并发症有17例,包括囊袋感染2例、手术切口感染1例、胸腔积液1例、起搏器综合征1例、电极功能异常12例,经过治疗及精心护理后,症状较术前改善均顺利出院。结论 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儿容易发生伤口愈合不良、感染及电极故障等术后并发症,及时发现并通过积极治疗,加强术后观察,做好预防性护理,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7.
陈静 《当代护士》2014,(12):28-29
目的探讨情景短片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方法将117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其中康复组62例,对照组55例。康复组患者术后按照情景短片设计的循序渐进的方案进行功能锻炼,而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宣教。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的不适情况。结果康复组术后3个月随访时有6例出现肩部疼痛,对照组出现16例肩部疼痛,其中5例伴有肩关节活动障碍。结论情景短片在永久起搏器术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中的运用,避免了术后患者术侧肢体功能活动障碍及术侧肢体疼痛的现象,提高了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人工心脏起搏器(artificial pacemaker)是采用电子技术,模拟心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等电生理功能,用低能量脉冲短暂或长期(永久)地刺激心脏跳动,多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心脏介入治疗起步最早、发展迅速、独具功效的高精技术之一。目前全球每年约有90万台永久起搏器植入人体,我国心脏起搏器的植入量近10台/百万人,并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  相似文献   

19.
20.
<正>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已经成为治疗心脏起搏障碍或传导系统障碍的最有效方法[1]。截止2006年,心脏起搏器的植入量在我国已近10台/百万人,并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2]。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术后护理与患者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但仍存在较多争议,且个体差异不尽相同。本文就埋藏式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