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糖尿病是基于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患者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0%~40%[2],在欧美已成为引起终末期肾衰竭的第一位病因,在我国也已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的第二位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智龙  陈宏  吉学群  薛莉  宫军  王春梅 《中医杂志》2011,52(16):1379-1382,138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搜集162例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四诊及辅助检查信息,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医证候进行初步客观化分析。结果经因子分析后,可获得15个基本符合中医证候诊断的公因子;以症状和体征为自变量通过聚类分析,将162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为5类;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最终确定了各类别的证候模型。结论经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将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证候归为5大类,即痰湿血瘀证,气阴两虚证,脾虚湿盛证,阴虚热盛证,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中风病气滞血瘀证型进行更加系统的分析整理,为临床治疗中风病提供帮助。方法对中风病气滞血瘀证的相关文献研究、临床调查及临床客观化研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从文献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从病因而论,气血内虚是最终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进而发为中风;而从病机而论,瘀血阻于脑脉,脑脉不通,清窍失灵,亦发生中风。此外,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发现,气滞血瘀证型在中风病所有证型中分布广、频率高的特点,以及气虚血瘀型中风病在发病部位和血液检验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掌握气虚血瘀的证候特点在临床上对判断中风病病因病机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通过现代的影像学与血液检验学特点可以更好的针对气虚血瘀型中风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该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患者体型与证候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型与证候特点。方法:以居民小区为基本抽样群,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宣武区、昌平区及平谷区的3个社区20岁以上长住居民5208人进行糖尿病筛查,并对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医生访谈的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中医证候学研究。结果:88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肥胖(含超重)621例,占70.0%,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患者768例,占80.8%,肥胖2型糖尿病实证患者中,肝胃郁热证占69.3%。结论:2型糖尿病与消渴病存在较大差异,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的肥胖患者为2型糖尿病的主体,肝胃郁热证为肥胖2型糖尿病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型与证候特点。方法:以居民小区为基本抽样群,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宣武区、昌平区及平谷区的3个社区20岁以上长住居民5208人进行糖尿病筛查,并对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医生访谈的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中医证候学研究。结果:88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肥胖(含超重)621例,占70.0%,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患者768例,占80.8%,肥胖2型糖尿病实证患者中,肝胃郁热证占69.3%。结论:2型糖尿病与消渴病存在较大差异,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的肥胖患者为2型糖尿病的主体,肝胃郁热证为肥胖2型糖尿病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KD)不同分期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演变规律,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横断面、回顾性调查的研究方法,依据Mongensen分期标准选取我院住院DKD(Ⅰ-Ⅱ、Ⅲ、Ⅳ、Ⅴ期)患者273例,收集其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DKD不同分期中医本证方面,Ⅰ-Ⅱ期以阴虚燥热证为主,Ⅲ期以气阴两虚证为主,IV期及V期以脾肾气虚证为主,随着病情进展,DKD的主要证候呈现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的发展趋势;DKD不同分期中医标证方面,血瘀证贯穿DKD发生、发展的始终;DKD早期湿热证所占比例较高,随着病情进展,湿热证逐渐减少,痰浊证和寒湿证逐渐增多。结论:DKD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肾气虚证为主,标实以血瘀、湿浊证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分布及变化规律。方法:对345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证候分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因新诊断2型糖尿病病人症状不典型或无明显症状,有25.22%的病历无法按所选标准确定征候;入选病历中实证和虚症出现频数基本相等;在单证中实证出现的比例大于虚症;证候为三种及三种以下者占69.86%;在组合证候中无纯虚症组合。结论:燥热、胃热、气虚、阴虚是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重要表现。实证在糖尿病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和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42例,据患者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69例,尿酸正常组73例,比较分析2组的临床及中医证候特点。结果:高尿酸组饮酒比例、体质量指数(BMI)、舒张压、脂代谢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肌酐、尿素氮、合并冠心病、下肢血管病变、脂肪肝、泌尿系结石及并发肾病、视网膜病变等高于尿酸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证候气阴两虚、阴虚火旺、肝胃郁热及兼痰证、瘀证、浊证人数及构成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合并症并发症情况严重;中医证候以气阴两虚、阴虚火旺、肝胃郁热为主,多兼痰、瘀、浊等。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对糖尿病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将近几年2型糖尿病辨证分型及其代谢特征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2型糖尿病(T2DM)辨证研究进行了归纳,根据T2DM体质肥胖与非肥胖的特点并通过对不同医家证候研究的分析,笔者提出本病的易患体质是其证候演变的基础,不同的诱发因素是证候演变的条件。形体肥胖者多脾肾气虚胃强体质,非肥胖者多肝肾阴虚体质,在长期诱因作用下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不同体质患者证候演变表现出相应规律。因此,T2DM的辨证论治应将体质、病期、病理变化与具体的脏腑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把握其辨证论治规律。  相似文献   

11.
初发2型糖尿病中医病机与证候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初发2型糖尿病(YZDM)中医病机与证候特点.方法:以居民小区为基本抽样群,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近郊、远郊及市区的3个社区20岁以上长住居民5465人进行糖尿病筛查,并对其中初发T2DM患者进行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探讨其病机与证候特点.结果:344例T2DM患者中,肥胖(含超重)患者267例(占77.6%);虚实病机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实热、痰湿、阴虚、血瘀、气虚、气郁、阳虚、血虚,实证明显多于虚证;痰热互结证101例(29.4%),阴虚热盛证85例(24.7%),气阴两虚证32例(9.3%),其他证型26例(7.6%),无证候者100例(29.1%).结论:初发T2DM肥胖患者占多数,无症状占很大比例,病机以实热、痰湿多见,痰热互结证是初发T2DM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及非肥胖患者的证候差异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揭示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证候分布特点及相关指标特点,为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规范化防治奠定基础。方法:将收集到的187例2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按是否肥胖分为肥胖组及非肥胖组,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颁布的《消渴病中医分期辨证参考标准》(1990年)进行证候分型,共分11型,包括虚证4型: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实证7型:燥热证、血瘀证、气郁证、气郁化热证、痰湿证、湿热证、胃肠结热证。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BMI、腰围、腰臀比、糖尿病病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尿酸、颈部斑块或动脉硬化、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异同。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主要证候特点是郁热,以气郁化热证为主要证型;肥胖组在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上明显高于非肥胖组,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明显低于非肥胖组。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中医证候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并发症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方法将60例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按中医证候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3组,观察舌象和脉象以及病程和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结果 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发病年龄50~70岁以阴虚燥热者为多,70岁以上以阴阳两虚为主。病程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5 a者居多。阴虚燥热组以舌红、苔黄燥、脉弦数为主,气阴两虚组以舌红、苔少、脉濡细数为主,阴阳两虚组以舌淡胖、苔白腻、沉迟脉细为主。结论 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的舌象脉象均符合中医基础理论对证候的认识。用客观的方法分析中医证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医证候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归纳精神分裂症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证候病机特点,为指导精神分裂症的中医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基础与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近5年关于精神分裂症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论治病例1659例。结果:癫病辨证分型中以痰气郁结型、心脾两虚型、肝郁气滞型为多见,狂病中以痰火内扰型、阴虚火旺型、痰结血瘀型最为多见,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中医临床辨证应以阴阳为总纲,从痰、瘀、气、血、郁、虚六大病理因素分期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15.
血瘀的致病特点及其证候特征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均宁  刘持年 《中医药学刊》2003,21(8):1299-13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 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6 0例 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 10 6例 2型糖尿病非血瘀证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 ,观察其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脂肪百分比 (% Fat)、空腹血糖 (FBS)、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L - C)、三酰甘油 (TG)、内皮素 (ET)、血浆胰岛素 (INS)等指标的关系。结果 :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年龄和HDL - C二项指标差异显著 (P<0 .0 1) ;多元线性相关结果显示瘦索与 ET、INS、TG呈正相关 ;在逐步回归分析中FBS、HDL - C、ET、TC最后进入方程。结论 :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变化不大 ;FBS、HDL - C、ET、TC、INS等是与血清瘦素水平变化的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邓铁涛教授的五脏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32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流行病学,非线性主成分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多元统计方法研究2型糖尿病中医五脏之间的关系。[结果]以口干多饮、视物模糊、多尿、乏力、下肢麻木发凉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发症以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肾病为主。肺与心、肺与肾、脾与肺之间的关系符合五脏相关学说。[结论]五脏中的任意两脏或多脏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其中一脏生理功能的异常都会影响到其他脏。从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出发,探讨五脏之间的内在关系,可以为本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人群的中医证候类型,并探讨其中无症状人群的中医辨治思路。方法: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患者108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有证候和无证候两组,有证候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无证候组进行中医体质分类,两组均进行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值的比较。结果:有证候组属气阴两虚证者最多,热盛伤津证次之,痰(湿)热互结证最少,3种证型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有显著差别(P0.05);气阴两虚证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最高、热盛伤津证次之、痰湿互结证最低。无证候组以气虚质、痰湿质、阴虚质、平和质为主,其中气虚质和痰湿质最多,4种体质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无差别(P0.05)。有证候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高于无证候组(P0.05),无证候组年龄明显小于有证候组(P0.05)。结论:新诊断糖尿病人群可分为有证候和无证候者,有证候者可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无证候者可辨体质和辨病机。无证候并非"无证可辨",应把"辨体质"与"辨病机"列入中医辨治思想中,补充四诊及辨证论治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97例中医证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金玲 《河北中医》2009,31(5):678-679
2型糖尿病发病率在逐年提高,而慢性并发症是影响患者健康、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合并脑血管病后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2005--2007,我们将97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患者与92例非糖尿病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中医证候比较,探讨中医证候特点,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血瘀证候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惠萍  吴华阳  关秋红  王程  张利文 《中医杂志》2008,49(10):922-923,930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血瘀证候特点.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COPD中医证候信息采集表,建立证候四诊指标信息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中医血瘀证候四诊指标频数及分布.结果 血瘀症状发生率为95.13%,血瘀证诊断病例165例,占76.74%.血瘀症状发生频数以舌下络脉粗张为多,发生率为98.1%;气虚所致血瘀症状发生率在95%以上.结论 血瘀症状贯穿COPD的始终,随着病情分级的加重,血瘀证逐渐形成;舌下络脉粗张可作为COPD中医血瘀早期辨证的客观指征,爪甲紫暗的出现提示病至中晚期;因虚致瘀是COPD血瘀形成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