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阴道哑铃锻炼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产后综合管理门诊诊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肌力<Ⅲ级伴有轻度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Ⅰ~Ⅱ期)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使用阴道哑铃配合盆底肌肉锻炼(即Kegel运动)治疗;研究组60例采用盆底肌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阴道哑铃Kegel锻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程度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盆底肌手测肌力、Ⅰ类肌纤维最大值、Ⅱ类肌纤维平均值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升,且研究组患者盆底肌力、盆底Ⅰ类肌纤维最大值、Ⅱ类肌纤维平均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均有改善,有效率分别60.0%、85.0%,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盆腔器宫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分期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及生物反馈疗法联合阴道哑铃Kegel锻炼更有助于患者产后盆底肌力增强、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症状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子宫切除术后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磁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行子宫全切除术的60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研究组(30例,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PFD发生率、盆腔器官脱垂(POP-Q)情况、Ⅰ类肌疲劳度、Ⅱ类肌疲劳度、阴道压力、盆底肌力。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PFD发生率、POP-Q评级≥Ⅱ度占比、Ⅰ类肌疲劳度、Ⅱ类肌疲劳度均低于对照组,POP-Q评级为0~Ⅰ度的占比、盆底肌力分级、阴道压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磁治疗能提高子宫切除术后PFD患者的肌力及张力,有助于改善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与盆底肌收缩力的关系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产后42~60天有产后尿失禁(UI)或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妇女为研究组(102例),其中UI患者66例(UI组),POP患者36例(POP组);另选择同期产后复查的正常产妇100例为对照组。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肌电图描记法对UI组、POP组和对照组的盆底肌力进行评估。结果:1研究组的年龄、分娩前体重指数(BMI)、新生儿体重、阴道分娩率及有腹压增高史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2研究组肌电图持续收缩值和快速收缩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研究组中UI组的快速收缩值明显低于POP组和对照组(P0.01),研究组中POP组的持续收缩值明显低于UI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产后PFD的发生可能与年龄、分娩前BMI、新生儿体重、阴道分娩等因素有关;产后PFD与盆底肌收缩力下降有关,其中POP可能与Ⅰ类肌力下降有关,而UI可能与Ⅱ类肌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锥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67例PFD患者,随机分为A组(产后给予盆底肌肉锻炼指导,56例)、B组(加用阴道锥辅助肌肉锻炼,57例)、C组(B组基础上联合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54例)。干预6个月后,评估3组患者的盆腔肌纤维肌力、肌电压变化、PFD症状发生率及性生活质量。结果:C组干预后Ⅰ类(87.0%vs 67.9%、70.2%)、Ⅱ类肌纤维肌力(83.3%vs 62.5%、64.9%)达到Ⅲ级以上比例均显著高于A、B组(P0.05),A、B两组干预后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干预后Ⅰ类[(9.21±1.79)μV vs(8.07±1.36)μV、(8.65±1.42)μV]、Ⅱ类肌纤维平均电压[(9.43±1.58)μV vs(8.19±1.12)μV、(8.85±1.31)μV]均高于A、B组(P0.05),B组干预后Ⅰ类和Ⅱ类肌纤维平均电压均高于A组(P0.05)。C组干预后阴道壁脱垂发生率(14.8%vs 33.9%、28.1%)、性生活质量评分(37.0±3.5 vs 35.2±3.2、35.7±2.9)均显著优于A、B组(P0.05),C组干预后子宫脱垂发生率(9.3%vs 25.0%)显著低于A组(P0.05);A、B两组干预后PFD症状、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锥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PFD能显著提高盆底肌纤维肌力,改善器官脱垂、尿失禁等症状,提高性生活质量。单纯阴道锥辅助盆底肌锻炼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女性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300例产后42 d恶露已经干净的哺乳期妇女,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0例。研究组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对产妇的盆底肌肉的肌力和肌纤维受损类型进行检测和评估,并进行以生物反馈、电刺激为主的盆底康复治疗,观察并探讨其临床效果。对照组只使用仪器检测并逐一记录,自然恢复,不使用仪器治疗。结果:治疗前盆底肌力分级≤Ⅳ级的259例,占86.3%,治疗1个疗程之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阴道压力、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等级明显改善(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为主要治疗方法的盆底康复技术,结合家庭训练,可以有效提高产妇阴道内压力、增强盆底肌强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复合富血小板血浆(PRP)盆底肌多点注射治疗产后盆底功能缺陷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已完成产后盆底康复训练,但恢复效果不佳的二胎及以上经阴分娩高龄女性10例,行异体huCMSCs复合PRP盆底肌多点注射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其静息、缩肛、Valsava三种状态下盆隔裂孔面积、盆底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分布及阴道收缩压变化,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满意度及整体印象改善度(PGI-I)评分。结果:盆隔裂孔面积治疗后静息状态较治疗前显著变小(P0.05),治疗前后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力明显增加;治疗后阴道收缩压力除1例外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治疗前后阴道收缩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3、CD4、CD4/8、B细胞、NK细胞等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满意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4.61±0.42 vs 2.13±0.45,P0.05),PGI-I评分为6.47±0.25。结论:huCMSCs复合PRP盆底肌多点注射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缺陷具有治疗作用,且无免疫原性,是治疗产后盆底功能缺陷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盆腔器官脱垂手术前后行盆底电生理评估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因重度子宫脱垂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5例,于手术前1周及术后3个月进行盆底电生理评估,评估指标包括Ⅰ、Ⅱ类肌纤维肌力、疲劳度、最大肌电位、盆底动态压力、A3反射和盆腹肌肉收缩是否协调;并同时进行盆底POP-Q各位点的测量。结果 35例患者均可完整采集盆底肌电数据,术后3个月与术前盆底电生理各项检测指标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OP-Q各位点测量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手术只能恢复盆底解剖,不能改善患者的盆底电生理特性,即不能改善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康复器锻炼)对产后早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2010年12月—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产后42 d有不同程度的压力性尿失禁(SUI)或合并盆腔脏器脱垂(S+P)的产妇236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78例于产后42 d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阴道康复器锻炼,哑铃组78例于产后42 d进行阴道康复器(阴道哑铃)锻炼,对照组80例进行产后一般健康教育。3组均于产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盆底肌力测定、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 (ICIQ-SF)调查和POP-Q分度。评价盆底功能障碍的恢复效果。结果:治疗组盆底肌力的恢复优于哑铃组,哑铃组盆底肌力的恢复优于对照组。产后3个月治疗组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疲劳度比对照组低,而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电压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和6个月时治疗组和哑铃组SUI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时3组S+P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6个月时治疗组S+P的发生率低于哑铃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是提高盆底肌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有效降低SUI和PO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时间对顺产妇的产后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360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第二产程时间分为3组,即:A组(1小时)、B组(1~2小时)和C组(2小时),比较各组之间产妇盆底肌力的差异。结果:3组产妇产后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值全部异常;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86.0%、90.3%和77.8%,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二产程时间的长短并不影响顺产初产妇的产后盆底肌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产妇200例,治疗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其中每组中分别有择期剖宫产及阴道分娩产妇各50例。治疗组进行盆底肌康复治疗,2组分别于产后6~7周及产后5~6个月应用多功能盆底生物反馈仪进行盆底肌力检测。结果:完成产后6个月随访者171例。经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后,阴道分娩产妇治疗组Ⅰ、Ⅱ类肌纤维肌电活动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择期剖宫产患者Ⅰ、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及ⅡB类肌纤维收缩个数较对照组提高(均P<0.05)。2种分娩方式产妇产后6个月的盆底肌力治疗组均比对照组增强,尤以阴道分娩组明显。结论: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于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均有助于盆底肌功能恢复,尤其适用于阴道分娩后的产妇。  相似文献   

11.
盆腔器官脱垂手术治疗可以恢复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盆底解剖,改善部分盆底功能障碍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对其盆底肌肌力、疲劳度、肌电位及压力等电生理指标没有改善,亦不能显著提高正常A3反射及盆腹肌肉收缩协调的比例,即不能改善盆底电生理功能。因此,提出盆底手术前后应重视盆底电生理的评估,及时行盆底功能康复治疗,以达到既恢复盆底解剖又改善盆底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式经阴道盆腔器官脱垂手术治疗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要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998年12月至2018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接受阴式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1262例,其中采用新式经阴道盆腔器官脱垂手术患者725例为研究组,阴式子宫切除+传统阴道前后壁修补术537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治疗相关指标和随访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62.8±18.7)min vs.(83.6±24.3)min]、术中出血量[(67.4±21.6)m L vs.(110.1±51.3)m L]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住院日[(5.8±2.1)d vs.(6.3±1.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修补术后阴道长度[(10.3±1.2)cm vs.(8.4±2.2)cm]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4.3%vs. 15.1%,P=0.198)。结论新式经阴道盆腔器官脱垂手术,利用阴道自然腔道治疗盆腔器官脱垂,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安全、康复快、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无需昂贵手术设备和材料(腹腔镜、网片),经济实用,适用于广大基层医院,亦适用于包括子宫切除术后阴道顶脱垂的各种类型POP。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身组织修复和网片置入两种盆底重建术后盆底肌肉的功能及术后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盆底重建手术,并于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门诊随访患者共130例。以是否放置网片将患者分为网片组及自身组织修复组,以随访时间不同分为术后3个月随访组及术后1年随访组,在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对其进行盆底肌肉功能评估和生活质量、性生活质量的评估。结果不同术式组、不同随访时间组术后盆底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术式患者阴道动态压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37),网片组优于自身组织修复组。不同术式阴道动态压力与POP-Q分度各指示点仅网片组与Aa点(P=0.029)、Ba点(P=0.031)相关,盆底Ⅱ类肌肌力与Bp点(P=0.041)相关,网片组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盆底Ⅰ类肌力与Aa点(P=0.026)、Ba点(P=0.038)、C点(P=0.038)相关,盆底Ⅱ类肌力与Aa点(P=0.049)、Ba点(P=0.025)、C点(P=0.011)、Ap点(P=0.032)、Bp点(P=0.05)相关;术后1年随访患者盆底Ⅰ类肌力与Aa点(P=0.015)、Ba(P=0.037)相关。结论网片置入盆底重建手术不影响患者盆底肌肉功能,盆底重建术可改善盆底功能。经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是否可加强盆底重建术后患者盆底肌肉功能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训练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56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128例。参照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试验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训练治疗,比较两组的阴道肌力、纤维疲劳指数、肌电压、阴道动态压力、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评分、夜尿次数及尿失禁情况。结果 试验组阴道肌力低于参照组,Ⅰ类、Ⅱ类肌纤维的纤维疲劳指数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Ⅰ类、Ⅱ类肌纤维的肌电压高于参照组,阴道动态压力高于参照组,PFIQ-7评分低于参照组,夜尿次数少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尿失禁发生率为78.12%,显著低于参照组的93.75%(P<0.05)。结论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功能,降低尿失禁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产后6周的初产妇609例,肌力为Ⅱ~Ⅳ级,随机分为8组:锻炼组、电刺激组、生物反馈组、两两联合组(3组)、三者联合组、对照组。用Phenix盆底治疗仪检测各组产妇治疗前后Ⅰ、Ⅱ类盆底肌纤维及肌电位均值和疲劳度情况;采用ICI-Q-SF问卷、POP-Q量表、FSFI问卷分别判定产妇的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及性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各组盆底肌电位均值明显升高、疲劳度明显降低(P<0.01);三者联合组盆底脱垂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042);盆底肌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三者联合组SUI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42);两两联合、三者联合组性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042)。结论:单纯、联合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均有疗效,其中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三者联合治疗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仿生物电刺激技术、生物反馈及Kegel锻炼等康复技术对盆底肌肉功能恢复及改善盆腔营养的作用及其对复杂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和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RBV)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121例RVVC和RBV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RVVC:咪康唑栓剂阴道给药,1粒/晚,共7~14 d,首次口服氟康唑150 mg,72 h加服1次;维持治疗药物:克霉唑栓剂或氟康唑1次/周,连用6个月或者伊曲康唑400 mg,1次/月或100 mg,1次/周,共6个月;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其中1种。RBV:甲硝唑、替硝唑或克林霉素口服,甲硝唑栓阴道用药,每晚1次,或2%克林霉素软膏涂擦,共7 d。观察组在阴道炎症非急性期给予盆底仿生物电刺激、生物反馈和Kegel锻炼。观察经盆底康复治疗1年内阴道炎复发的情况。结果盆底肌功能治疗前Ⅰ类肌肌力4、5级者4例,Ⅱ类肌肌力4、5级者8例;治疗后Ⅰ类肌肌力达4、5级者59例,Ⅱ类肌肌力达4、5级者60例(P0.001);治疗前阴道前壁脱垂53例,治疗后阴道前壁脱垂49例(P=0.328),治疗前阴道后壁脱垂25例,治疗后阴道前壁脱垂11例(P=0.005),治疗前子宫脱垂14例,治疗后子宫脱垂2例(P=0.002);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较盆底康复治疗后随访1年阴道炎复发率显著降低,61例阴道炎患者,治疗后只有2例复发(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明显提高盆底功能,显著恢复妊娠和分娩对阴道结构造成的松弛和脱垂。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盆底康复治疗明显降低RVVC和RBV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产后6~8周检查时无子宫出血的145例初产妇,分阴道分娩组90例,剖宫产组55例,由专门培训的人员经妇科检查+手法检测+诊断仪诊断盆底器官脱垂及盆底肌力分级,专人询问及填写孕期及产后的尿失禁问卷调查表,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剖宫产组不同程度阴道前壁脱垂、后壁脱垂,子宫脱垂与阴道分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盆底深层肌力受损17例(30.9%),浅层肌力受损24例(43.6%),阴道分娩组盆底深层肌力受损34例(37.8%),浅层肌力受损46例(5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共41例,患病率28.3%,其中剖宫产18例(32.7%),阴道分娩23例(2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SUI 27例,患病率18.6%,其中剖宫产10例(18.2%),阴道分娩17例(1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年龄、新生儿体重是盆底器官脱垂的高危因素,剖宫产是保护因素,盆底肌力的受损与分娩方式及产科因素无相关性.结论:与阴道分娩比较,剖宫产可以降低子宫、阴道脱垂的发生,但并不减少产后SU1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顺产和剖宫产者产后发现盆底肌力减退后,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产后42天复诊时经筛查发现存在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的产妇101例,其中经阴道分娩51例,剖宫产50例.产后42天用PHENIX检测仪量化评估盆底肌力后,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10次,在产后3个月和6个月再次检测产妇盆底肌力情况.16例未治疗阴道分娩产妇作为对照组.结果: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重度盆底肌力减退患者Ⅰ类肌力和Ⅱ类肌力评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产后42天)均有显著增高(P<0.01).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比较,治疗前(产后42天)盆底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产后3个月两组Ⅰ、Ⅱ类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产后6个月经阴道分娩组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治疗后产后3月与产后6月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疗效显著.对剖宫产产后发生重度盆底肌力减退者需要强化疗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再生育对盆底肌的影响和产后盆底康复干预最佳时间。方法:通过对门诊产后42天常规健康检查的女性进行问卷调查、盆底功能检查,产后3月、6月、1年盆底肌力随诊,共入组产妇426例,其中初产妇325例为初产组,二次分娩的经产妇101例为再生育组,观察比较两组盆底肌力受损情况(≤Ⅱ级),分析再生育与初产之间差异。结果:1产后42天,再生育组盆底肌Ⅰ类肌力受损率低于初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类肌力受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产后3月、6月、1年两组盆底肌力受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再生育组盆底肌力受损率各相邻时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天与产后6月盆底肌力受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初产组盆底肌力受损率产后42天、3月、6月3个时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月和产后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产对盆底Ⅰ类肌纤维近期损伤比再生育大,再生育盆底肌的恢复过程相对初产妇缓慢。需重视产后6月内盆底肌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不同分娩方式和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1 928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832例;选择性剖宫产组1 096例。所有初产妇在产后第6周进行盆底肌力和妇科检查,接受1个盆底肌肉训练疗程(产后第9周时)后,进行盆底肌力和肌电指数测定,记录相应结果。结果顺产组阴道前、后壁脱垂Ⅰ、Ⅱ度的发生率分别为55.29%、13.46%和32.69%、6.49%,显著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32.11%、2.74%和12.77%、1.28%(均P 0.05);顺产组盆底肌力为0~0+级的初产妇占82.69%,显著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75.00%(P 0.05);顺产组盆底肌力为Ⅰ~Ⅰ+级的初产妇占16.35%,显著低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22.99%(P 0.05)。两组急迫型产妇治疗后的基线值为(2.673±1.394)、(2.847±1.593),显著低于治疗前的(5.495±1.637)、(5.934±1.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顺产组、选择性剖宫产组的压力型产妇治疗后的耐受、持续收缩值,以及快速收缩最大值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阴道脱垂的发生率,不能避免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的风险;产妇早期盆底肌力功能障碍,可以通过康复治疗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