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家庭肠内营养对微创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3月在我院胸外科接受微创食管癌切除术后的1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8例, 对照组出院后采用经口进食,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肠内营养输注, 共2个月。监测并比较2组BMI、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及营养状况评分情况。结果 干预2个月后, 2组BMI、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在时间效应和组间效应上比较, 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血红蛋白水平在时间效应上比较, 具有统计学差异(F时间=22.935, P<0.001);2组出院后2个月营养状况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835, P=0.005)。结论 家庭肠内营养干预能显著改善微创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范富翠  童雅萍   《护理与康复》2020,19(5):45-47
目的观察管饲营养剂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后空肠造瘘管夹闭不使用,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经口进食补充营养;观察组经口进食营养干预方法同对照组,增加通过空肠造瘘管管饲营养剂,600 ml/d,持续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3个月时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结果观察组出院3个月时的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及前白蛋白等实验室营养指标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管饲营养剂能改善食管癌根治术后出院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年1月-2008年5月仪征市人民医院对38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实施了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38例,男28例,女10例,年龄42-78岁,术前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证实为食管癌。其中经左胸食管癌根治术31例,经右胸食管癌根治术2例,经颈部切口食管癌根治术5例。  相似文献   

4.
2006年1月~2008年5月仪征市人民医院对38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实施了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105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EN组)和对照组。EN组术中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常规静脉补液支持治疗外,早期予以肠内营养;对照组术后常规静脉补液支持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第3、7天测两组患者的体质量、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同时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出现并发症等。结果术前、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的体质量下降、白细胞总数、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无明显差异,第7天差异明显;EN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肺部感染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食管癌根治术后早期不同时间进行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接受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根据术后肠内营养时间,分为术后6,12,24h三组,每组40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营养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术后6h给予肠内营养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术后12 h组为45%,术后24h组为20%,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207,P<0.05);三组患者手术前后营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根治术后24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将不良反应降至最低,也不影响患者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7.
肠内营养混悬液对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混悬液对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患者分为营养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观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水平。结果:治疗后患者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比较,营养组与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营养组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促进食管癌术后早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行经皮内镜胃造瘘术建立肠内营养通道,提供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加强鼻咽癌同步放化疗患者营养状况的分析研究。方法对50例患者同步放化疗前行经皮内镜胃造瘘术,并从放化疗第一天开始至治疗结束1个月左右,完全经胃造瘘管行肠内营养支持。评价同步放化疗前、同步放化疗14 d、同步放化疗结束、治疗结束1个月的营养风险及营养状况。结果患者经胃造瘘行肠内营养支持,同步放化疗14 d、放疗结束、放疗结束后1个月的营养风险(NRS-2002)、营养不良的发生率(SGA)、各项营养指标与同步放化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鼻咽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前予以行经皮内镜胃造瘘术,及时有效地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降低营养风险,改善营养不良状况,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改善情况及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选择行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胸内吻合术后的患者20例,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结果: 20例患者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均未发生吻合口瘘,未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等较重的消化道功能紊乱情况.伤口愈合良好.术后第14天,总淋巴细胞数、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术前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有效,是值得推广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对比肠内免疫营养和普通肠内营养对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不同作用.方法 48例食管癌切除术后伴有营养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免疫营养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在手术后第2~8天给予等热卡[125.1 kJ/(kg·d)]营养支持;在术前1 d、术后1 d和术后9 d检测血清IgG、IgM、IgA、CD3+、CD4+、CD8+、CD4+/CD8+.结果 经过7 d营养支持,与普通肠内营养组相比肠内免疫营养组的IgG、IgM、CD3+显著增加(P<0.05),IgA、CD4+、CD4+/CD8+比值显著增加(P<0.01);肠内免疫营养组IgM、CD3+术后9 d与术前1 d差值显著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P<0.05),IgA、CD4+、CD4+/CD8+比值显著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P<0.01).结论 早期肠内免疫营养较普通肠内营养能更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减少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更好的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食管癌患者应激反应、营养状况及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EN组(42例,EN)和PN组(42例,PN)。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 d的应激指标、营养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7 d,PN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水平均高于术前及EN组(P<0.05);两组血清转铁蛋白(TRF)、白蛋白(ALB)水平均升高,且EN组高于PN组(P<0.05)。EN组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予以早期EN较PN更利于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营养状况并可促进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医学证实,危重脑卒中患者存在严重的代谢反应,包括高分解代谢和高血糖等。而传统的肠内营养治疗方法远远不能满足不同病情应激患者的能量和营养需求。目前现代临床营养理念为开展个性化、功能化肠内营养制剂支持,依据病情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疾病的变化及经济条件的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经鼻肠管肠内营养(TPN)支持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我科2006年3月。2006年8月收治的12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施行肠内营养支持,对营养液的输人、并发症的观察及相应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进行总结。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肠内营养治疗顺利,无护理并发症出现。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接受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干预对ICU危重症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74例ICU重症患者根据营养方式不同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7例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治疗和相应的肠外营养护理,观察组37例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及相应的肠内营养护理。比较2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营养状况。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蛋白(67.27±3.04)g/L,血清白蛋白(39.14±3.03)g/L,分别高于对照组的(61.21±2.89)g/L和(33.47±2.9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治疗可有效提高ICU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食道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食道癌患者42例,随机分为序贯肠内营养支持组及整蛋白肠内营养支持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第10天测定营养及胃肠道相关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2组患者营养指标均较术前下降(P<0.05),但同期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0天,2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均有上升,相对整蛋白肠内营养支持组,序贯肠内营养支持组升高更为显著,腹泻、腹胀发生率更低。结论序贯肠内营养支持较整蛋白肠内营养支持能更有效地提升食道癌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减少胃肠道不适,是更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和延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仁济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40例)和延期肠内营养组(40例)。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于术后24~48h开始肠内营养,而延期肠内营养组于术后48h至5d开始肠内营养。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相关数据,包括入院当天、肠内营养开始后14d时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浓度,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入住ICU的时间和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结果在开始肠内营养后第14天,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延期肠内营养组患者,且腹泻、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延期肠内营养患者,且住院时间短于延期肠内营养患者,出院时GOS高于延期肠内营养患者,差异均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有效、及时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营养状况,纠正患者低蛋白血症;同时还能降低腹泻、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液回输对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喂养不耐受和达标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72例食管癌根治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每组病人均经鼻胃管行胃肠减压引流收集胃液。实验组将胃液自鼻空肠管回输至空肠;对照组将等量生理盐水自鼻空肠管输入空肠。比较两组病人呕吐、腹痛、腹胀、腹泻发生率和营养达标率。结果实验组呕吐、腹痛、腹胀、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营养达标率高于对照组。结论胃液回输能改善食管术后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喂养不耐受,提高营养达标率,避免胃液经胃肠减压丢失,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简单的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患者肠内营养时间对其胃肠功能恢复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食管癌行根治术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在术后 24 -48h 内给予患者肠内营养,观察组在术后 12h 内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营养支持后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初次排便时间、初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 24 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显著提高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护理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行胃癌根治术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护理,观察组实施肠内营养护理。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营养指标水平,记录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比较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蛋白、血红蛋白、前清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 1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 67%(P 0. 05)。结论肠内营养护理能有效改善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鲁艳 《妇幼护理》2023,3(17):4176-4177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重症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其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在 2020 年 3 月至 2022年 9 月期间收治的 66 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3 例。对照组采取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比两组的营养指、神经功能、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血红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重症患者营养状况,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