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产妇200例,治疗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其中每组中分别有择期剖宫产及阴道分娩产妇各50例。治疗组进行盆底肌康复治疗,2组分别于产后6~7周及产后5~6个月应用多功能盆底生物反馈仪进行盆底肌力检测。结果:完成产后6个月随访者171例。经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后,阴道分娩产妇治疗组Ⅰ、Ⅱ类肌纤维肌电活动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择期剖宫产患者Ⅰ、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及ⅡB类肌纤维收缩个数较对照组提高(均P<0.05)。2种分娩方式产妇产后6个月的盆底肌力治疗组均比对照组增强,尤以阴道分娩组明显。结论: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于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康复治疗均有助于盆底肌功能恢复,尤其适用于阴道分娩后的产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顺产和剖宫产者产后发现盆底肌力减退后,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产后42天复诊时经筛查发现存在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的产妇101例,其中经阴道分娩51例,剖宫产50例.产后42天用PHENIX检测仪量化评估盆底肌力后,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10次,在产后3个月和6个月再次检测产妇盆底肌力情况.16例未治疗阴道分娩产妇作为对照组.结果: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重度盆底肌力减退患者Ⅰ类肌力和Ⅱ类肌力评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产后42天)均有显著增高(P<0.01).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比较,治疗前(产后42天)盆底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产后3个月两组Ⅰ、Ⅱ类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产后6个月经阴道分娩组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治疗后产后3月与产后6月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疗效显著.对剖宫产产后发生重度盆底肌力减退者需要强化疗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3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后伴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阴道哑铃进行阴道收缩力训练,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进行盆底会阴肌力的康复治疗,对比两组产妇在治疗3个月后的盆底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产妇治疗后性交痛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产妇阴道收缩力均显著改善,观察组产妇的肌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性交痛发生率均显著降低,观察组产妇的性交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后女性盆地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中哑铃训练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能够有效改善产妇其盆底肌力强度,从而进一步减少产后盆底脏器脱垂以及尿失禁等病症的发生,提升产妇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功能障碍、阴道收缩力、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足月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分娩方式差异分为三组:会阴侧切组(n=41)、顺产组(n=40)和剖宫产组(n=39),对比三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阴道收缩力、性功能的差异。结果三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盆底肌力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产后6周、3个月阴道收缩力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会阴侧切组、顺产组产妇恢复性生活的时间明显短于剖宫产组(P 0.05)。顺产组、剖宫产组产妇会阴水肿率明显低于会阴侧切组(P 0.05)。结论分娩中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和限制会阴侧切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不同分娩方式和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1 928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832例;选择性剖宫产组1 096例。所有初产妇在产后第6周进行盆底肌力和妇科检查,接受1个盆底肌肉训练疗程(产后第9周时)后,进行盆底肌力和肌电指数测定,记录相应结果。结果顺产组阴道前、后壁脱垂Ⅰ、Ⅱ度的发生率分别为55.29%、13.46%和32.69%、6.49%,显著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32.11%、2.74%和12.77%、1.28%(均P 0.05);顺产组盆底肌力为0~0+级的初产妇占82.69%,显著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75.00%(P 0.05);顺产组盆底肌力为Ⅰ~Ⅰ+级的初产妇占16.35%,显著低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22.99%(P 0.05)。两组急迫型产妇治疗后的基线值为(2.673±1.394)、(2.847±1.593),显著低于治疗前的(5.495±1.637)、(5.934±1.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顺产组、选择性剖宫产组的压力型产妇治疗后的耐受、持续收缩值,以及快速收缩最大值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阴道脱垂的发生率,不能避免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的风险;产妇早期盆底肌力功能障碍,可以通过康复治疗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康复器锻炼)对产后早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2010年12月—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产后42 d有不同程度的压力性尿失禁(SUI)或合并盆腔脏器脱垂(S+P)的产妇236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78例于产后42 d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阴道康复器锻炼,哑铃组78例于产后42 d进行阴道康复器(阴道哑铃)锻炼,对照组80例进行产后一般健康教育。3组均于产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盆底肌力测定、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 (ICIQ-SF)调查和POP-Q分度。评价盆底功能障碍的恢复效果。结果:治疗组盆底肌力的恢复优于哑铃组,哑铃组盆底肌力的恢复优于对照组。产后3个月治疗组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疲劳度比对照组低,而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电压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和6个月时治疗组和哑铃组SUI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时3组S+P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产后6个月时治疗组S+P的发生率低于哑铃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是提高盆底肌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有效降低SUI和PO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不同分娩方式和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1 928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832例;选择性剖宫产组1 096例。所有初产妇在产后第6周进行盆底肌力和妇科检查,接受1个盆底肌肉训练疗程(产后第9周时)后,进行盆底肌力和肌电指数测定,记录相应结果。结果顺产组阴道前、后壁脱垂Ⅰ、Ⅱ度的发生率分别为55.29%、13.46%和32.69%、6.49%,显著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32.11%、2.74%和12.77%、1.28%(均P <0.05);顺产组盆底肌力为0~0+级的初产妇占82.69%,显著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75.00%(P <0.05);顺产组盆底肌力为Ⅰ~Ⅰ+级的初产妇占16.35%,显著低于选择性剖宫产组的22.99%(P <0.05)。两组急迫型产妇治疗后的基线值为(2.673±1.394)、(2.847±1.593),显著低于治疗前的(5.495±1.637)、(5.934±1.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顺产组、选择性剖宫产组的压力型产妇治疗后的耐受、持续收缩值,以及快速收缩最大值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阴道脱垂的发生率,不能避免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的风险;产妇早期盆底肌力功能障碍,可以通过康复治疗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早期盆底肌肉肌电值、肌力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妊娠36~38周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门诊产检、于盆底治疗中心行产前产后盆底功能检测、并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329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不同将所有产妇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162例与阴道分娩组167例,其中阴道分娩组分为会阴侧切组84例与非侧切组83例。分别对产妇分娩前、产后6周、产后3个月、产后5个月的盆底肌肉肌电值、Ⅰ类肌肌力与Ⅱ类肌肌力进行测定。结果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产后6周及3、5个月比较,除产后6周两组肌电位活力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各组肌电值相比较,剖宫产组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中,会阴侧切组与非侧切组产后6周及3、5个月比较,两组间各项肌电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产后6周及3、5个月3次复查中,剖宫产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32.26%、35.48%、27.42%,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61.29%、54.84%、46.77%;阴道分娩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1.79%、52.24%、46.27%;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71.64%、70.15%、62.69%。会阴侧切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1.17%、52.94%、44.12%;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79.41%、76.47%、52.94%;非侧切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2.42%、51.52%、39.39%,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63.64%、63.64%、51.52%。无论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还是会阴侧切组与非侧切组,盆底Ⅰ类、Ⅱ类肌肌力下降发生率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对早期肌电值的影响较阴道分娩小,对盆底肌力的影响与阴道分娩相比差异不大;会阴侧切无法减轻对产后盆底肌肉功能的影响;盆底肌肉肌电值与肌力在评价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时可能不具有同步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针对性盆底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及依从性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58例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针对性盆底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并发症、盆底肌恢复、治疗依从性等。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0%,低于对照组的2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I类肌纤维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Ⅱ类肌纤维收缩个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依从性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泌尿生殖障碍评分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针对性盆底康复护理,能够改善病情,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Glazer评估在产后盆底肌肉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在北京市房山区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后42 d复查的193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131例)和剖宫产组(62例)。采用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测定盆底肌的表面肌电值。结果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9.1±4.1)岁。(1)剖宫产组前静息肌电值(6.8±5.8)μV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5.5±3.3)μV(P0.05);(2)5次快速收缩阶段,剖宫产组的快肌最大肌电值(43.2±16.9)μV略高于阴道分娩组(38.2±15.0)μV(P0.05);(3)10 s持续收缩阶段,剖宫产组慢肌平均肌电值(29.7±13.5)μV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25.4±11.5)μV(P0.05);(4)60 s持续收缩阶段,剖宫产组慢肌平均肌电值(26.2±13.2)μV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21.5±9.8)μV(P0.05);(5)后静息阶段,剖宫产组平均肌电值为(7.0±5.2)μV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4.9±3.0)μV(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肌造成的损伤不同,阴道分娩对慢肌造成的损伤明显比剖宫产严重,但是剖宫产易导致盆底肌出现过度活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效果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48例分娩产妇,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24例。对照组应用常规Kegel训练方式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后盆底康复效果及性功能。结果 试验组产妇盆底收缩压、静息压、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及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均比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产妇4级、5级盆底肌力占比分别为33.33%、25.00%,均较对照组的8.33%、4.17%高(P<0.05)。治疗后试验组性功能评分相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分娩产妇产后予以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可以促进产妇盆底康复,提高产妇性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河南郑州地区产后6~8周复查妇女盆底功能及盆底功能障碍(PFD)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产后6~8周复查的4 000例产妇,统计盆底肌异常筛出情况,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盆底肌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①盆底肌纤维、肌纤维疲劳度、盆底动态压异常分别占62.25%、21.40%、65.00%;②产次、第二产程、助产、会阴撕裂、孕期体重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是产后盆底肌肌力异常、盆底肌疲劳度异常、盆底肌动态压异常的共同危险因素(P 0.05),年龄、BMI、分娩方式为产后盆底肌肌力异常的危险因素(P 0.05);BMI、分娩方式是产后盆底肌动态压异常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河南郑州地区产后6~8周妇女盆底肌电生理异常率较高,年龄、产次、产前BMI、孕期体重、分娩方式、产程、侧切、助产、新生儿体重均为盆底肌电生理异常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中实施自由体位娩胎是否会加重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对象为成功全产程实施自由体位分娩的产妇,根据第二产程胎头拨露或着冠时产妇选择的娩胎体位按是否应用重力作用分为直立位组(包括:坐位组、站位组、跪趴位组、蹲位组)和非直立位组(侧卧位组和截石位组),产后6~8周对成功实施自由体位娩胎的产妇进行盆底肌力、疲劳度和阴道压力的检测及诊断。结果:成功随访176例产妇,6组不同体位娩胎的阴道压力、Ⅰ类肌疲劳度、Ⅰ类肌肌力、Ⅱ类肌疲劳度、Ⅱ类肌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立位组产妇的盆底Ⅰ类肌肌力异常率高于非直立位(75.86%vs58.33%,P0.05),直立位组的阴道压力的异常率低于非直立位组(20.69%vs 35.00%,P0.05)。结论:未得到足够的证据证明不同体位娩出胎儿会增加阴道分娩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损害,但直立位的分娩产妇对盆底Ⅰ类肌的影响可能更大,尚需要今后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产后6~8周检查时无子宫出血的145例初产妇,分阴道分娩组90例,剖宫产组55例,由专门培训的人员经妇科检查+手法检测+诊断仪诊断盆底器官脱垂及盆底肌力分级,专人询问及填写孕期及产后的尿失禁问卷调查表,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剖宫产组不同程度阴道前壁脱垂、后壁脱垂,子宫脱垂与阴道分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盆底深层肌力受损17例(30.9%),浅层肌力受损24例(43.6%),阴道分娩组盆底深层肌力受损34例(37.8%),浅层肌力受损46例(5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共41例,患病率28.3%,其中剖宫产18例(32.7%),阴道分娩23例(2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SUI 27例,患病率18.6%,其中剖宫产10例(18.2%),阴道分娩17例(1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年龄、新生儿体重是盆底器官脱垂的高危因素,剖宫产是保护因素,盆底肌力的受损与分娩方式及产科因素无相关性.结论:与阴道分娩比较,剖宫产可以降低子宫、阴道脱垂的发生,但并不减少产后SU1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盆底磁刺激疗法在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产科于产后42 d行盆底功能筛查、确诊FPFD并治疗的初产妇,根据其选择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102例)行生物电反馈治疗;实验组(105例)生物电反馈联合磁刺激疗法。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行盆底肌电Glazer评分、盆底肌力、盆腔脏器脱垂、压力性尿失禁调查及ICIQ-SF问卷以及会阴超声下测量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度和肛提肌裂孔面积。结果经治疗,实验组患者盆底肌各阶段Glazer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盆底肌力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P及SUI发生率明显降低,ICIQ-SF评分显著降低,解剖学指标值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盆底磁刺激疗法可显著促进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预防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过不同盆底康复训练的干预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结合盆底生物反馈评估和修改的会阴肌肉测试法,对产后3天、6周初产妇按标准进行调查和评估.将175例产妇,配对分为Kegel训练、盆底生物反馈、阴道锥体训练组和对照组进行训练,每疗程8周,训练前后均进行评估,并评价训练效果.结果:各组产后6用SUI发生率较孕期明显降低(P<0.05);Kegel训练组、盆底生物反馈组、阴道锥体训练组训练后产后SUI发生率较训练前明显降低(P<0.01);各训练组训练后产后SUI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训练组训练后盆底肌电收缩强度和盆底肌力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盆底生物反馈组与其他3组比较亦明显增强(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阴道锥体和Kegel训练对产后SUI发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7.
Long Y  Bian XM  Zhu L  Teng LR  Li L  Lang JH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12):808-811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产科相关因素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初产妇120例,其中阴道分娩72例(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48例(剖宫产组),于分娩后6至8周间进行尿失禁问卷调查、盆底肌电图测定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妇分娩后SUI的发生率分别为21%(15/72)、10%(5/48).阴道分娩组盆底肌电图右侧活力值、功值分别为12.9±0.8和59±5,左右两侧平均功值为78±5;剖宫产组右侧活力值、功值分别为17.3±1.7和95±17,左右两侧平均功值109±15,两组各项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的年龄(P<0.01)、分娩前体重指数(P<0.01)、新生儿出生体重(P<0.01)及第二产程时间(P=0.003)是产后发生SUI的高危因素;年龄、分娩前后体重指数差、第一产程时间、会阴侧切口长度和角度对盆底肌电图的部分测量值有影响.结论 阴道分娩后SUI发生率与选择性剖宫产相似;产科相关因素可以影响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及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8.
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7年1~3月收治的165例住院分娩产后6周的产妇进入研究,随机分成两组。锻炼组81例于产后6周进行1疗程盆底肌肉训练(包括生物反馈及电刺激)。对照组84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两组均于产后3个月进行一般情况问卷及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调查,并进行盆底肌肉张力测定。产后12个月进行问卷调查及盆底肌肉张力测定和POP-Q分度,评价盆底肌肉训练的效果。结果锻炼组产后3个月、产后12个月盆底肌肉张力高于对照组。锻炼组及对照组产后3个月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2.5%(2/81)和11.9%(10/81),两组比较P<0.05;锻炼组及对照组产后12个月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3.7%(3/81)和11.9%(10/81),两组比较P<0.05。锻炼组及对照组产后12个月POP-QⅠ度脱垂发生率分别为33.3%(27/81)和48.8%(41/84),两组比较P<0.05。结论产后盆底肌肉训练能提高盆底肌肉张力,降低尿失禁发生率,改善阴道前壁脱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技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效果。方法对212例产妇相关基础资料进行收集整合并纳入本次研究中,遵从随机抽样原则等分分为两个组别,即对参照组106例、研究组106例。前组产妇未采用盆底康复治疗,后组产妇采用神经电刺激治疗仪器,统计整合两组与治疗的相关数据指标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脏器脱垂及尿失禁情况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采用盆底康复技术治疗后,产妇的盆底肌肉肌力有所改善,脏器脱垂及尿失禁情况所有减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不同盆底康复时机对高龄产妇产后PFD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广东省佛山复星禅诚医院进行分娩的187例高龄产妇为研究对象,均在产后6周复查诊断盆底功能障碍(PFD)后进行治疗,依据产后治疗时间不同分为观察组(产后6~8周治疗, n=98)、对照组(产后9~11周治疗,n=89),对比其治疗前后盆底肌力、Glazer盆底表面肌电参数、盆底功能相关参数、PFD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及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收缩个数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BSD-S高于对照组,而UVJ-M、PUVA-S、PUVA-R、BND、BSD-R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疗程后快肌阶段最大值、慢肌阶段平均值、耐力测试阶段平均值、总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SUI、盆腔脏器脱垂等的发生比例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 <0.05);观察组产后6个月躯体状态、精神状态、性生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产后早期(6~8周)开展盆底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