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小儿外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PSICU)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患儿住院期间营养不良及营养摄入情况。方法分析2014年10月—2017年11月入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PSICU、住科时间 72 h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患儿458例的临床资料。记录患儿相关人体测量指标、入科后营养摄入等情况,并分析导致患儿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入科时营养不良119例(26. 0%),其中68例(14. 8%)为重度营养不良;出科时营养不良127例(27. 7%),其中81例(17. 7%)为重度营养不良。出生体重及住科天数是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患儿入科前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患儿在我科住科期间平均总能量摄入量为(161. 1±84. 0) kJ/(kg·d),肠内营养摄入量为(75. 0±29. 3) kJ/(kg·d),平均蛋白质摄入量为(1. 3±0. 9) g/(kg·d);住院期间手术、住科天数、总能量摄入量、肠内营养摄入量是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患儿住科期间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SICU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患儿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且住院期间患儿能量供给量常不能达到目标需求,会使营养状况进一步恶化,延长住院时间,因此术后早期合理的喂养途径对改善患儿能量摄入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标准化流程管理在先天性心脏病延迟关胸术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延迟关胸患儿96例,按照性别、年龄、病情、体质量匹配的原则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和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肠内营养标准化流程管理。比较两组患儿术后恢复效果、喂养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7 d营养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呼吸机置管时间、经鼻喂养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喂养期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消化道出血、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标准化流程管理在先天性心脏病延迟关胸术后患儿运用中具有积极效果,可有效改善患儿术后各项营养指标,减少喂养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描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营养及喂养现状,为形成针对性的喂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自制营养管理调查表和婴幼儿喂养指数评分对 2014 年 4 月至 2015 年 2 月在上海、南京、武汉、深圳、浙江和重庆地区 6 所医院就诊的 732 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营养及喂养现状调查。 结果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急慢性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26.1% 和 13.9% ,手术患儿急慢性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 30.7% 和 18.7% ,非手术患儿急慢性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 24.9% 和 12.7%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喂养困难的发生率为 17.5% ; 6~12 月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喂养合格率为 9.7% ;纯配方奶粉喂养患儿的能量摄入为( 370.15±151.50 ) KJ/ ( kg · d ),仅 45.2% 的患儿达 WHO 建议正常婴儿能量需要量。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存在能量摄入明显不足、喂养困难以及喂养不合格,目前无标准喂养策略,仍需临床研究以探索最佳干预方法,以针对性解决患儿喂养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制剂加温预防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患儿肠内营养胃肠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PICU行肠内营养支持患儿12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行肠内营养支持期间营养制剂为常温。观察组使用带有加热功能的肠内营养泵将营养液加温至35~37℃。观察两组营养支持7 d内胃肠并发症发生率及喂养耐受情况。结果观察组胃肠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质量增长、平均摄入奶量、胃内残留量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肠内营养制剂加温能有效预防PICU肠内营养支持患儿胃肠并发症,有利于提高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改善患儿营养状况,有利于患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建立标准化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实施流程,提高患儿喂养耐受以及改善营养不良。方法采用Delphi法对16名专家进行两轮问卷咨询建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流程。结果专家权威系数为0.90,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以及协调程度均较高;最后形成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以及20个二级指标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流程。结论两轮的专家咨询结果可靠,专家一致性好,为临床针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提供了科学、系统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针对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集束化护理方案。[方法]将接受手术治疗的低出生体重CHD患儿118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两组术后均接受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案,观察组成立肠内营养小组,根据循证结果制定集束化管理措施并实施,比较两组营养支持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实际完成研究57例,对照组56例。观察组经鼻喂养持续时间、呼吸机置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每日热量供给明显高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集束化护理能够提升低体重CHD患儿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不同时段开始肠内营养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2016年两年间入住本院心脏重症监护室(CICU)的57例经体外循环的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入选本研究。2015年的28例患儿为早期肠内营养组,术后24 h开始肠内营养;2016年的29例患儿为加速肠内营养组,术后6 h开始肠内营养。回顾性收集两组患儿营养相关实验室指标、术后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以及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加速肠内营养组的出室白蛋白量、出室前白蛋白量高于早期肠内营养组,并且术后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体重增长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6 h开始肠内营养方案与术后24 h开始肠内营养方案相比,可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促进患儿康复,可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8.
周轩宇  安珊珊  贾艳 《全科护理》2016,(26):2716-2718
从营养评估工具、术后营养支持、个体化营养支持3方面综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营养评估及营养支持的现状.指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进行营养评估可以筛选出重度营养不良的患儿,术后早期开展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患儿康复;个体化营养支持及健康教育也能为患儿围术期营养供应及相关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是未来护理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6个月以下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儿术后的营养摄入状况,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脏中心收治的6个月以下行CHD手术的9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及anthro3.2.2软件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结果本组93例CHD术后患儿中,低体质量30例、生长发育迟缓28例、消瘦17例,发生率分别为32.3%、30.1%、18.3%,非营养不良的患儿仅有18例(19.3%)。结论对于CHD术后患儿,医护人员应加强有效喂养,制订合理的喂养方案,建立长期营养支持系统,尽可能满足术后患儿对营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鼻肠管营养支持在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9月医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92例,按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取鼻胃管喂养,观察组采取鼻肠管营养支持,两组均持续观察至患儿出院。比较两组患儿体质量、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和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和家属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儿术后7 d体质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4天体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Hb、ALB、PA水平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Hb、ALB、P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中营养支持方式、操作技术、服务态度、操作安全、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肠管营养支持在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促进患儿体质量增长,提高患儿营养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总结5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延迟关胸患儿程序式喂养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由儿童心脏病专家、心胸外科医生、心脏专科护士、营养师、胃肠病专家、康复治疗专家联合制订程序式喂养方案;微量喂养以维持其肠道功能;肠道功能评估后尽早启动肠内营养,初始喂养量设定为1~2 ml/(kg·h);联合使用腹围测量(1次/12 h)、肠鸣音及胃肠道症状评估喂养不耐受;有序规律地推进肠内营养的实施,持续监测患儿的营养状况,每周监测2次体重、1次身长。本组均顺利关胸,达到全量经口喂养,病情缓解后出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肠内外营养治疗手段对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摄入的影响和不同营养方式与生长发育情况的关系。方法:8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包括超低出生体重儿)按照肠外营养(PN)应用的时间分为两组,组1:PN<10d,平均(4.97±2.25)d,共计37例;组2:应用PN≥10d,平均(14.11±5.70)d,共计47例。记录两组出生体重及住院期间的体重变化(每天测量1次),逐日记录两组生后4周内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液体及能量摄入量,比较分析两组生后4周内的营养摄入和生长情况。结果:组1在生后第2、3、4周摄入能量、总液体量、蛋白质、脂肪均大于组2,组1能量早于组2达到120Kcal/(kg·d),而生后第1周两组则相差不大。且早期建立肠内营养、PN时间短的婴儿体重下降幅度小,平均体重增长快,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早,体重较早达到出院标准(2000g),住院时间短。结论:早期进行胃肠道喂养、应用PN时间短的营养方式能提供更足够的能量及营养素以满足极低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对比肠内免疫营养和普通肠内营养对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不同作用.方法 48例食管癌切除术后伴有营养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免疫营养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在手术后第2~8天给予等热卡[125.1 kJ/(kg·d)]营养支持;在术前1 d、术后1 d和术后9 d检测血清IgG、IgM、IgA、CD3+、CD4+、CD8+、CD4+/CD8+.结果 经过7 d营养支持,与普通肠内营养组相比肠内免疫营养组的IgG、IgM、CD3+显著增加(P<0.05),IgA、CD4+、CD4+/CD8+比值显著增加(P<0.01);肠内免疫营养组IgM、CD3+术后9 d与术前1 d差值显著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P<0.05),IgA、CD4+、CD4+/CD8+比值显著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P<0.01).结论 早期肠内免疫营养较普通肠内营养能更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减少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更好的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患儿肠内营养不同始动时间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2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机械通气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于术后24 h开始肠内营养,观察组于术后6 h开始肠内营养。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情况、各项营养指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C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观察组出手术室时各项营养指标高于对照组,术后C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体重增长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6 h开始肠内营养的方案优于术后24 h开始肠内营养的方案,改善患儿营养状况,缩短C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5.
1例亲体小肠移植术患者的营养支持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了1例短肠综合征患者二期肠道吻合式亲体小肠移植术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与护理。术前采取少量多餐的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脂、低渗饮食及肠外营养支持,总热量146~167kJ/kg·d);一期手术(受体移植肠血管吻合术)后给予肠外营养加移植肠袢肠内营养加与术前同原则的口服饮食,总热量167~188kJ/(kg·d);二期手术(移植肠二期肠吻合术) 后给予肠外营养加移植肠袢肠内营养加正常饮食,并逐步过渡到移植肠袢肠内营养加正常饮食。护理中注意配合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肠内营养比重。患者入院时体重34kg,D-木糖吸收试验0.226g(收集5h 尿量),术前体重增加至38.5kg。患者目前为一期术后210d,二期术后3周,体重42kg,D-木糖吸收试验上升至1.25g,平安度过手术期,未发生营养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术后达到全量肠内营养时间(time to establishment of full enteral nutrition,TEN)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急危重症医学科200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168例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术后均参照"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予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总热卡80 kcal/(kg·d);病程中根据患儿临床表现、有无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反指征、胃肠道耐受情况逐步增加EN,直至EN热卡达到生理需要量时停止PN而达到全量EN。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TEN的相关因素。结果 168例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术后达到TEN中位数时间为21 d; Cox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二次手术(P=0. 027)、吻合口漏(P=0. 038)、长段型食管闭锁(P=0. 043)、留置空肠营养管(P 0. 001)和首次EN时间(P=0. 031)是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术后TE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长段型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漏、二次手术等因素可显著影响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术后达到TEN,对于困难病例可采取术中留置空肠营养管、术后早期EN等措施,有助于尽快实现全量EN,减少PN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鼻空肠营养管在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患儿术后肠内营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8例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有无留置鼻空肠营养管并在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22例。观察两组术后开始喂养时间,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监护时间,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7 d体重增长量,入院当日及术后7 d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开始喂养时间、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1)。观察组患儿术后7 d体重增长量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儿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入院当日及术后7 d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新生儿术后使用鼻空肠营养管可以达到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目的,术后体重增长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两种不同喂养添加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64例收住ICU的早产儿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第1天和第2天以5 ml/(kg·d)的乳量喂养,第3天以15 ml/(kg·d)的乳量喂养,72 h后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实验组以30ml/(kg·d)的乳量逐日递增,对照组以20 ml/( kg·d)的乳量逐日递增,直至达到完全肠内喂养量150ml/(kg·d).喂养期间每天测量两组早产儿的体重,每周测量其身长、头围;矫正胎龄40周时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分.结果 实验组1月时的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矫正胎龄40周时的NBNA总分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在行为能力、一般评估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肠外营养联合30 ml/(kg·d)的肠内喂养添加量可以促进早产儿的体格及智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胃肠切除术后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血糖控制、胃肠道功能恢复、营养状况改善、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效果。方法 将40例胃肠切除术后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分成标准肠外营养支持组(30kcal/kg/d)、标准肠内营养支持组(30kcal/kg/d)、允许性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组(20kcal/kg/d)及允许性低热量肠内营养支持组(20kcal/kg/d),监测各组术前、术后血常规、肝肾功能、IgA等,并观察有无感染发生现象。结论 术后短期的允许性低能量摄入并不妨碍患者肠功能、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等的恢复及改善,而在此基础上的允许性低能量肠内营养支持依然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20.
婴儿心脏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所以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术后并发症。本文通过对129例婴儿心脏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与护理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