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眩晕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它可以在各个年龄段发生。中医对眩晕的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眩晕的病理机制在中医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和“诸风致眩皆属于肝”的记载。《证治要诀·眩晕》篇曰:“痰饮、头风、七气、失  相似文献   

2.
颈源性眩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源性眩晕的性质以真性眩晕为主;眩晕以发作性或发作性与持续性重叠为主;眩晕的发作或加重绝大部分与颈部活动有关;多伴有自主神经的症状;脑血流图或TCD检查多有椎基动脉缺血性改变。颈性眩晕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以肝肾亏虚,脾失健运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前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理论,也说明了眩晕的病机。法宜滋补肝肾,化痰开窍,活血通络;治疗当补肾生髓,化痰逐瘀并进。中医药治疗颈源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颈源性眩晕的性质以真性眩晕为主;眩晕以发作性或发作性与持续性重叠为主;眩晕的发作或加重绝大部分与颈部活动有关;多伴有自主神经的症状;脑血流图或TCD检查多有椎基动脉缺血性改变。颈性眩晕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以肝肾亏虚,脾失健运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前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理论,也说明了眩晕的病机。法宜滋补肝肾,化痰开窍,活血通络;治疗当补肾生髓,化痰逐瘀并进。中医药治疗颈源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眩,考《释名》:“悬也,目视动乱如悬物遥遥然不足也。一般把眩晕分为4型:肝阳上扰型;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痰饮中阻型。以上4型都有眩晕的感觉,但各有区别。笔者所讨论的眩晕,以自觉视物晃动不定,周围景物呈天旋地转感为主要特征,常伴有恶心呕吐,心悸,筋惕由瞤现象,患者多因眩晕而不欲张目或转动头部。这与痰饮晕颇相类似,对照上述前3型则不同。例如:肝阳眩晕不呈旋转感,有阵发性头痛,头胀及其他全身症状;气血亏虚和肾精不足的眩晕,则为慢性持续性头昏,程度较轻,并可见形体消瘦虚弱表现。《金匮要略·痰饮咳嗽》中叙述了这类眩晕的症状,并认为是因“心下有痰饮”所引起的,朱丹溪亦有“无痰不作眩”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眩晕,即旋转运动之意。患者自觉视物旋转运动,震掉欲仆,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船,虽闭目亦觉天旋地转,不能站立。眩晕作为一个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中,但若以眩晕为主症,则中医学又将其单列病名,称为眩晕病。其发病之由,既可因内伤而引起,亦可因外伤,特别是头部外伤而罹患。究其病因病机,《内经》中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眩冒,目无所见”等说。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以风火立论;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则以痰病立论,提出“无痰则不作眩”之…  相似文献   

6.
眩晕是内科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其病因复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其中之一,西医常用尼莫地平和/或西比灵等治疗,效果往往不佳,常令临床医师困扰。中医药治疗眩晕具有一定的优势,《景岳全书.眩晕》篇中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指出"无虚不作眩"。虚以"气血不足,肾精不足,肝肾阴虚"为主,其中气血不足最为多见。笔者自2006年1月—2011年12月拟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  相似文献   

7.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语》,是治疗风痰、眩晕、头痛的一个方剂,李东恒在《脾胃论》中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治,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熄风止头昏,共为君药,诸药合用,而具化痰熄风、健脑祛湿的功效。根据这一原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中风偏瘫,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医之“心痹”病系五脏痹之一。其病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诸病源候论·胸痹候》记载,胸痹之症“因虚而发”释其义即心阳痹塞,虚衰是导致血脉瘀滞不通的直接原因;而血脉不通又是心阳痹塞、虚衰的结果。其临床表现以《痹论》云:“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嗣后《难经》、[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眩晕,属于多系统病变,临床各科都较常见。眩是指眼目昏花,晕是指头脑有旋转的感觉,两者常同时或相继出现,统称眩晕。在中医文献中,根据眩晕出现的先后与轻重以及发病原因不同,而有巅眩、目眩、风眩、痰眩、虚眩、眩冒等不同的名称。本病的发生,以风、火、痰、虚四者为主因,而四者之中,又以虚为主,并较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不外肝、脾、肾;标实不外风、火、痰。笔者根据文献记载及临床所见,对本证的治疗归纳为八个证型,现分述于下,希同道指正。 (一) 眩晕的证型 1.肝火上炎型:证见眩晕头痛,面赤目红,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或弦滑有力。此型多见于高血压脑病,颅内占位性病变、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内耳药物中毒等。治宜清肝、渗湿利  相似文献   

10.
正中医眩晕是"眩"和"晕"的总称。"眩"为眼花,视物模糊;"晕"是头晕,临床上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之为"眩晕"。《内经》有目眩、目瞑、眩仆、眩冒等不同称谓。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人体后引起严重的免疫功能缺陷,进而导致病人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的一组综合征[1],病死率极高[2],HIV/AIDS患者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抑制而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是当前HIV/AIDS病人就诊和死亡的主要原因[3-4],可累及多器官  相似文献   

11.
收集整理《伤寒杂病论》中关于眩的论述,基于上、中、下部位三焦及少阳三焦角度探讨眩晕病之因机证治,其中上焦肺气虚冷,中焦水饮、胃热、湿热上扰清空,下焦阳虚水泛、水饮内停、阴阳气血亏虚皆可致眩,最后对少阳三焦致眩进行阐释,从而揭示张仲景对于各种原因所致眩晕的不同治法,反映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循经推拿治疗习惯性便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便秘”的名称始见于清代沈金螯《杂病源流犀烛》。《内经》有“大便难”、“后不利”的描述,《伤寒论》有“阴结”、“阳结”之称,《医学原理》中记载:“秘者,大便秘结干燥而不通也”。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民间有“十人九秘”之说。便秘是胃肠功能紊乱后所表现出的排便障  相似文献   

13.
潘冰雪  罗孟兰 《全科护理》2014,(25):2351-2352
颈性眩晕是由于来自于上颈椎本体感受器的不正常冲动传入前庭核所致,中医学将其病因总结为上虚、髓海不足,且进一步提出“上虚则眩”的观点[1]。颈性眩晕病情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为减轻病人的痛苦,我院对颈性眩晕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医之“心瘅”病系五脏瘅之一。其病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如《素向·瘅论》云:“心瘅者,脉不通”,《诸病源候论·胸瘅候》记载,胸痹之症,“因虚而发”释其义既心阳瘅塞,虚衰是导致血脉瘀滞不通的直接原因,而血脉不通又是心阳瘅塞与虚衰的结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陈暖 《实用医学杂志》1994,10(6):575-576
眩晕诊治体会广东省陆丰县人民医院(516500)陈暖有关眩晕发生的原因,历代医家说法颇不一致。《内经》论眩属肝、属上;仲景论眩,痰饮为先;丹溪论眩,主痰,主阴虚阳浮;东垣论眩,主气虚不足。凡此论各有所重,病因复杂,然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  相似文献   

16.
正中医眩晕最早见《黄帝内经》称为"眩冒"。在《黄帝内经》中对本病病因、病机作了较多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至金元时代,又对眩晕发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方法又有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到明清时期[1]对眩晕的发病又有更进一步认识,如《景岳全书·眩晕》篇中指出:  相似文献   

17.
新安医学发源于新安江流域的古徽州地区(今以黄山市为核心),肇始于南宋,鼎盛于明清,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自宋之张扩、张杲以来,见于史传的名医有900多位,有800余部医学论著流传于世。南宋张杲《医说》,明代吴岷《医方考》,江瑾《名医类案》,皆为相关领域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汪机《石山医案》,融温补养阴于一炉,开固本培源流派之先河;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侈言错简,发“错简重订”流派之开端;吴澄《不居集》首倡“理脾阴”之说,补先贤之未备;郑梅涧著《重楼玉钥》,创养阴清肺名方,为“养阴清润”派之鼻祖。汪昂《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程国彭《医学心悟》等名作,风行海内外,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18.
王瑞霞 《临床医学》1999,19(11):36-37
眩晕证,源出《内经》,历代医藉论述颇多,其病因病机,多以痰虚为。近年来,痰瘀同治研究亦多有报道。笔者在眩晕病的治疗中,采用痰瘀同治,每获满意疗效。现略述如下: 1 痰瘀同为眩晕的病因 痰与瘀是津和血运行失常停滞的病理产物,是第二致病因素。痰和瘀皆可致眩。古人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痰(饮)乃因脾肺胃三脏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影响正常敷布与排泄,以  相似文献   

19.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现代医学中其发病机制复杂,可为原发性或继发性疾病,常常与高血压、低血压、梅尼埃病、颈椎病、神经衰弱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中医学中早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则不作眩"的病机观点,为后世从"风痰"论治眩晕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就"风痰"致病因素,分析眩晕相关经络的相互关系、探讨针刺治疗眩晕的选穴规律,以明确眩晕从风痰论治的机制,进一步为临床针刺治疗眩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眩晕辨因证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眩晕是指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的症状,有经常性和发作性的不同,病位主要在脑髓官窍,多因气血营精不能上荣于头,或风阳、火热上扰,痰瘀阻滞,清阳被遏所致.风眩、脑络痹、虚眩、耳眩晕、子眩、子痫、产后血晕、晕动病、脑萎缩、神劳等疾病,头部外伤、项痹、某些药物中毒、脑瘤及眼耳鼻等五官疾病,皆可出现眩晕的症状.笔者依据<中医内科学>[1]中眩晕病加以辨证分析,供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