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乌司他丁对瓣膜置换术患者粘附分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 (Ulinastatin)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粘附分子的影响。方法  2 0例择期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的风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10例 ) ,乌司他丁组应用 12 0 0 0U/kg于麻醉诱导后静脉推注 ,对照组不加乌司他丁。分别在麻醉诱导后、CPB30min、手术结束时、术后第一天和第二天抽取血标本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CD11b、CD18和CD11b/CD18阳性细胞百分率 ,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的内皮细胞表达的细胞间粘附分子 - 1(ICAM - 1)。结果 CPB30min直至术后第二天 ,对照组中性粒细胞CD11b、CD18和CD11b/CD18阳性细胞百分率均较乌司他丁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术后第一天及术后第二天 ,对照组血清ICAM - 1含量较乌司他丁组明显增加 (p <0 .0 5 )。结论 乌司他丁能明显抑制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CD11b/CD18以及血清ICAM - 1的表达 ,从而有效降低瓣膜置换术患者由CPB引发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围体外循环(CPB)期冠状静脉窦血细胞因子水平和心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择期在CPB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10例。分别于转机前(T0)转机30m in(T1)、CPB停止即刻(T2)CPB停止后2 h(T3)、CPB停止后6 h(T4)CPB停止后24 h(T5)采集冠状静脉窦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浓度变化。同时,于CPB前和CPB结束时取右心房心肌组织标本,检测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上ICAM-1、VCAM-1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T2~T5时点,U组血浆TNF-α、IL-6、IL-8及cTnⅠ的浓度均低于C组(P<0.05),IL-10的浓度高于C组(P<0.05);U组停机时ICAM-1、VCAM-1的表达低于C组停机时(P<0.01)。结论乌司他丁通过上调抗炎因子IL-10的分泌和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IL-8等的释放,抑制CPB过程中心肌ICAM-1、VCAM-1的表达,减轻CPB所致的心肌局部炎性反应及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日间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对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肝移植术后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应用日间CVVH治疗后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肝肾功能变化及副作用情况。结果日间CVVH能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改善肝肾功能、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好。结论日间CVVH是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脏替代治疗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重症肺炎患者血浆TNF-αI、L-6和IL-8水平变化的特点以及使用乌司他丁(UTI)是否对其产生影响。方法:选择重症肺炎3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n=18)和对照组(n=16)。观察组在对照组的一般治疗前加用乌司他丁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T1)、治疗后24小时(T2)和治疗后72小时(T3)3个时间点,检测血浆TNF-αI、L-6I、L-8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TNF-αI、L-6和IL-8水平均超过正常范围(P<0.05),病程中TNF-α释放高峰较IL-6和IL-8提前(P<0.05),治疗组相应时段的IL-6和IL-8水平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血浆TNF-αI、L-6和IL-8生成和释放明显增加,使用UTI可抑制其生成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肺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32例择期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和治疗组(16例),治疗组于麻醉诱导后即将乌司他丁20万U持续静脉输注,之后每12h重复使用。麻醉诱导后20min(T1),诱导后90min(T2)及术后1、2、3d(T3~5)抽取静脉血测定并比较二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结果二组患者NE、E、Cor、IL-6、IL-8、TNF-α、IL-10和MDA浓度在T2~4时高于T1(P〈0.01),SOD浓度在T2~4时低于T1(P〈0.01)。治疗组IL-6、IL-8、TNF-α以及MDA水平在T2~4时低于对照组(P〈0.01),IL-10和SOD水平在T2~4时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食管癌开胸患者围术期使用乌司他丁可以抑制IL-6、IL-8、TNF-α等炎性因子的生成和释放,增加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同时可以减轻机体的氧化损伤,但对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以及皮质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施行的516例同种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件分析.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发生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106例(20.5%),其中属轻度21例,中度40例,重度45例.分别采取了纠正肾前性因素、调整免疫抑制方案、药物疗法和血液净化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其中有21例重度肾功能不全者术后需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本组资料中,原发病为重型肝炎患者75例,术后36例合并ARF,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原发病(P<0.05);4例术前存在重度肾功能不全者,术后有3例发生ARF,明显高于其他术前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的术后ARF的发生率(P<0.05).106例肝移植术后早期ARF患者,术后1个月内死亡37例,病死率为34.9%,且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值≤20分组的1个月存活率显著高于MELD值为20~30分组和>30分两组.结论 肝移植术后ARF的防治是一个从术前评估到术后管理的系列过程;术前完善对患者的评估,术中采取多方面措施保护肾脏功能,术后减少药物性肾功能损害和必要时行CRRT治疗是肝移植围术期防治ARF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我科1964—1982年12月收治的急性重型肝炎(ASH)139例和亚急性重型肝炎(SSH)64例。对两组表现特点进行了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别(P<0.05)的是:ASH平均发病年龄较小,农民居多,HBsAg阳性者少,严重黄疸、腹水、肝肾综合征较少,脑水肿脑疝综合征、肝性脑病、肝明显缩小者较多,中枢性呼吸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SSH男性多,年龄偏大,HBsAg多属阳性,黄疸殊深,腹水严重,肝肾综合征、严重消化道出血、并发感染多见并常是致命原因。存活者经长期随观察,ASH多康复;SSH很少康复,多演变成慢活肝肝硬化甚至肝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重型肝炎和肝癌患者肝移植围术期的麻醉管理进行总结,为临床处理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43例静吸复合全麻下因重型肝炎(A组)或肝癌(B组)施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统计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出入量、酸碱电解质变化、凝血功能、凝血-抗纤溶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结果 两组病人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一致,无肝期10min,新肝期10min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晶体液、白蛋白输入量B组多于A组,血小板输入量A组多于B组(P<0.05);红细胞输入量A组虽多于B组,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中各期经相应治疗,两组酸碱电解质的变化趋势相同;围术期clot rate、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A组均低于B组(P<0.05),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纤维蛋白用量A组大于B组,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结论 重型肝炎围术期凝血功能较肝癌患者差,术中需输注血小板量较多;围术期经过积极监测和及时处理,两组血流动力学、凝血-纤溶系统功能、酸碱电解质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术前血浆置换对慢性重型肝炎肝移植手术过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4年8月至2008年10月连续82例慢性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6例于肝移植术前2~3h行血浆置换治疗。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后,肝功能、凝血功能显著改善(P〈0.01)。血浆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少,输血量也少(P〈0.01);术后脱呼吸机早(P〈0.05),胃肠功能及意识恢复快,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术后近期并发症率、1个月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移植术前血浆置换能改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术前状况,虽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提高术后生存率,但有利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运用肝移植术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9月~ 2004年10月间,本中心施行肝移植术治疗重型肝炎病人37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全组37例重型肝炎病人术后1年生存率为83.8%;围手术期死亡6例, 死亡率16.2%,死亡原因中4例为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为原发性移植肝功能不良合并肾功能衰竭,1例为术后4月脑梗死合并严重肺部感染.术后并发症中主要有急性肾功能衰竭12例(32.4%),其中2例行血液滤过治疗;肺部感染14例(37.8%),其中2例行气管切开;胆道狭窄和急性排斥反应各2例(各占5.4%).结论肝移植是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但必须正确把握手术时机,加强术后监管和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1.
血浆置换对重型肝炎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对重型肝炎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人选的82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治疗组(常规治疗+血浆置换),对比两组的疗效及肝肾功能各项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8%,明显高于对照组34.1%,且治疗后两组ALT、BUN、TBIL、门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血浆置换对重型肝炎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肝肾功能.从而促进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移植手术过程中引起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术前无明显肾功能损害的肝脏移植手术患者53例,分别于术中及术后抽取血标本进行血肌酐及尿素氮的测定,并根据Rimola等的诊断标准分为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组和非肾功能衰竭组。记录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用量及术中是否发生低血压、是否发生肝缺血再灌注后综合征,对以上数据进行单因素及逐步回归分析,确定术中危险因素。结果术后1周内共有14例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单因素分析表明术中无肝期时间、出血量、血制品输入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以及低血压事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单因素及逐步回归分析,无肝期时间长(≥60min)是术后早期发生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术中无肝期时间≥60min是术后早期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缩短无肝期、减少术中出血、增加组织灌注压有利于减少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与术后死亡率的增加及术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们对肝移植术后AKI的认识始终模糊不清,主要是因为尚无被广泛接受的定义,而针对终末期肝病的患者,一些常用于评价肾脏功能的指标均有其局限性,这使得对术后AKI的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变得很困难。根据国内外许多中心的研究,导致肝移植术后AKI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如何有效地预防、及时正确地诊断和处理此严重并发症已成为肝移植界的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14.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人工肝治疗急、慢性肝功能衰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人工肝治疗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和近期疗效。方法 急、慢性肝功能衰竭行MARS人工肝治疗共28 例56 例次,采用间歇治疗模式,每次历时6~8 h。结果 28例患者中,男23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50.57±13.38)岁。其中急性肝功能衰竭12 例,慢性肝功能衰竭急性加重16例。单次治疗后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总胆汁酸、血氨分别较治疗前下降31.47%、29.15%、35.91%和53.68% (P值均<0.01)。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和血压无显著变化。单次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由治疗前的(32.37±9.96) s缩短为(21.82±10.39) s (P<0.01),临床出血倾向明显减轻。24 例(85.7%)在治疗6~12 h后意识障碍好转,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明显缓解,食欲增加,短期存活率(30 d)为71.4%(20/28例)。2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7.1%)治疗痊愈出院, 10 例(35. 7%)成功过渡至肝移植, 8 例(28.6%)治疗后15~30 d好转,8例在治疗2~14 d内死亡,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内脏出血。结论 MARS治疗有助于抢救急、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安全性好,近期疗效显著,可作为肝移植前的过渡手段。  相似文献   

15.
CVVH和SLED在肝移植术后急性肾衰竭中的疗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模式静脉血液滤过(CVVH)和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SLED)对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所有患者资料均来源于上海市卫生局《急性肾衰竭的早期发现与防治》研究课题数据库。2004年1月~2005年12月,原位经典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并需要进行透析治疗的患者共26例,其中6例行SLED(SLED组),6例行滤过液剂量为35~40mL·kg-1·h-1的CVVH(CVVH-A组),14例行滤过液剂量为50~60mL·kg-1·h-1的CVVH(CVVH-B组)。观察各组患者透析前后肾、肝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的变化;于治疗前、治疗第4天和治疗终止后,采用APACHEⅡ评分评估疾病严重性,比较各组患者存活和肾脏存活情况。结果单次治疗后各组肾、肝功能等指标明显改善(P<0.05);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第4天时各组间APACHEⅡ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终止后,CVVH-A组与CVVH-B组之间APACHE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8±4.6vs20.7±10.4,P=0.025)。SLED组、CVVH-A组和CVVH-B组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33.3%、66.7%和50.0%;肾脏存活率分别为66.7%、83.3%和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的患者,CRRT和SLED均为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Peng ZH  Xing TH  Dai DJ  Chen GQ  Xu JM  Zhong L  Li T  Sun X  Wang SY  Wang ZW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4):953-955
目的评价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生存情况和分析影响移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连续施行的318例肝移植资料(随访至2005年12月),根据UNOS肝功能分级标准,对受体的术前状态进行评估,其中包括54例急性肝功能衰竭(UNOS1和2A)和264例慢性肝病肝硬化(UNOS2B和3),并统计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再移植率、再移植原因和死亡原因。结果术前肝功能状态为UNOS2B和3的移植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3.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再移植率1.1%,其1、3年生存率分别为91.3%和86,4%。术前肝功能状态为UNOSl和2A的肝移植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2,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6%,再移植率18.5%,其1、3年生存率分别为74,1%和68,5%。结论肝移植效果主要取决于肝外器官功能和术前肝功能状态,术前肝功能状态为UNOS2B和3的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近期和远期疗效较好,而术前肝功能状态为UNOS1和2A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则围手术期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kushenin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after renal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Fifty-fiv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by lottery to the treatment group (29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6 cases). The same immunosuppression therapy was given to all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kushenin 0.6 g once a day, while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liver protective agents such as vitamins. The treatment duration of both groups was 3 months. The incidences of serious hepatitis and acute rejection reaction, serum biochemistry parameters including indicators of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s, hepatic fibrosis index, and serum HCV-RNA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1) The incidence of serious hepatiti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3.45% (1/29 cases) and 11.54% (3/26 cases), respectively, which was in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335). (2) The incidence of acute re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6.90% (2/29 cases) and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69% (2/26 cases), showing in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335). (3) The differences in serum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direct bilirubin (DBIL), hyaluronic acid (HA), propeptide collagen type Ⅲ (PC Ⅲ), laminin (LN), collagen type Ⅳ(Col Ⅳ)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insignificant before transplantation (P〉0.05), while the above-mentioned parameter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ansplantation (P〈0.05). The difference in serum creatinine (SCr) and endogenous 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 (CC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insignificant before and after transplantation (P〉0.05). (4) The negative conversion rate of HCV-RNA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31.03% (9/29 case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value of 11.54% (3/26 cas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治疗重症胰腺炎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重症胰腺炎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9例,所有患者在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CBP治疗,对治疗前后的肾功能、小便量、APACHEⅡ及临床症状等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CBP治疗后患者的心率、呼吸及血淀粉酶等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有了明显的好转,尿量增多,逐渐正常。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24h〈48h。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胰腺炎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临床效果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并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是治疗重症胰腺炎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