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电图(ECG)V_1导联 QRS 波呈 QR 型,酷似右室肥厚(RVH)的右束支导管阻滞(RBBB),在临床上并非罕见,笔者曾迂某师医院将一名 RBBB 的患者,误诊为 RVH,误诊近一年之久。目前 ECG 检查已普及到基层卫生单位,对 ECGV_1导联 QRS 波呈 QR 型,  相似文献   

2.
1 病例报告  例 1 ,女 ,74岁 ,因间断心前区疼痛 1 0余年加重 1 0 h于1 998年 1月 1 0日入院。患者 1 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 ,含服速效救心丸 3~ 5min缓解 ,每 d发作 2~ 3次。1 0 h前 ,患者自觉上述症状加重 ,伴胸闷、不能平卧。查体 :BP2 5.2 / 1 0 .6k Pa,神清 ,两肺呼吸音清晰 ,未闻及干湿罗音 ,心界向左扩大 ,HR76/ min,律不齐 ,可闻及早搏 1 2 / min,S1亢进 ,心尖部可闻及 2 / 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腹软 ,肝脾肋下未触及 ,双下肢轻度水肿。入院后 ECG示频发房性早搏 ,ST- T改变。Holter示窦性心律 ,房性早搏 (9…  相似文献   

3.
《中外健康文摘》2007,(8B):34-34
问: 体检时我的心电图检查显示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这是怎么引起的,该如何治疗?浙江朱先生  相似文献   

4.
<正> 心电图资料患者男性,24岁,诊断风湿性心肌炎于1988年4月7日入院。心电图系住院当天描记,基本节律为窦性,心房率113~115次,P~P间期基本均齐,部分P波后的QRS脱漏,房室比例4:3至6:5不等。QRS多为正常传导,呈左心室肥厚图形;部分QRS多为右束阻滞图形,均出现于1次QRA脱漏的长间歇之后。心电图改变在多数导联比较典型,以V_5及aVL导联为例,按梯形图分析(见图A及B),P波下传心室有逐渐延长趋势,其增量进行性减小;R~R间期先缩短后突然延长,长R~R间期分别为0.96秒及0.98秒,构成典型的文氏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平原和高原地区心电图检出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者20例作了心电向量图的对比分析。平原地区6例不完右无1例有明确的右室肥厚。高原地区14例不完右中,7例为右室厚肥的反映,2例左室肥厚,1例双室肥厚,4例正常与大致正常。  相似文献   

6.
文献报道 ,在束支及分支阻滞中 ,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占72 .66% ,而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CRBBB)占 7.88% [1] ,而且 ,后者 90 %以上见于器质性心脏病[2 ] ,以肺心病最多见[3 ] 。本文旨在总结CRBBB的疾病种类并分析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对象 我院 1991年 1月— 2 0 0 0年 1月住院患者 ,共2 31例 ,男 170例 ,女 61例 ,年龄 2 1~ 85岁 ,平均 62岁 ,≥ 40岁 2 2 1例。1.2 诊断标准[4 ]  ①QRS波群时间延长至 0 .12s以上 ;②QRS波群形状改变 ,V1、V2 导联出现rsR’波群 ,V5、V6 有宽而不深的S波 ,肢体导联a…  相似文献   

7.
右束支传导阻滞是临床心电图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引起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主要病因是冠心病、心肌病、风心病,但也可见于健康人,还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纤维化病变、急性或慢性肺心病等。本文对一年来积累的100例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以供临床鉴别诊断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 患者男性,68岁,临床诊断: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左心衰竭。1985年5月30日描记心电图(见附图)。心电图分析:V_1第1、2、8心动呈rsR′型,V_3第8、9心动呈rsR′S′型,QRS时间均为0.14秒,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型的窦性心搏。  相似文献   

9.
高方余 《当代医学》2008,14(22):159-160
目的 调查中小学教职员工中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病情况及临床特点,了解该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干预.方法 在2006和2007年分别对4541名中、小学教职员工进行心电图等临床检查,分别按年龄、性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女≥60岁右束支传导阻滞患病率为2.18%,随年龄降低其患病率降低,男性患病率为2.18%,女性为0.48%.结论 右束支传导阻滞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关系,男性患病率是女性的4.5倍,性别差异明显,与临床关系密切,应该视为有独立危险因素的临床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意义。方法 :观察了我院 1995年 1月至 2 0 0 0年 7月 339例住院AMI患者的心电图、血清磷酸肌酸激酶 (CK)及其同工酶 (CK MB)的峰值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 :5 4例AMI并发RBBB患者 (占 15 .93% )预后明显差于无并发RBBB者 ,表现为血清CK及CK MB浓度更高 ,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增高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 :AMI患者并发RBBB通常是心肌大面积梗死的表现 ,RBBB是一个独立的可判断预后的指标 ,冠脉的再灌注可影响传导的可逆性 ,可预防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或限制其持续时间 ,积极的心脏介入性治疗及血管重建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意义。方法比较分析19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和461例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化、临床事件、心电图、冠脉造影和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72.36±19.21 vs 62.97±12.21,<0.05),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6.23±15.36 vs 146.32±30.74,93.69±10.42 vs 78.25±17.58,<0.05),其中52.6%的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冠脉造影显示100%有前降支病变,89%为多支病变,溶栓和介入治疗后生存率达79%。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血管病变多为伴前降支病变的多支病变,早期溶栓和介入治疗可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2.
不典型右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晓英 《湖南医学》2001,18(1):31-31
  相似文献   

13.
高方余 《当代医学》2008,14(11):159-160
目的调查中小学教职员工中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病情况及临床特点,了解该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干预。方法在2006和2007年分别对4541名中、小学教职员工进行心电图等临床检查,分别按年龄、性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60岁右束支传导阻滞患病率为2.18%,随年龄降低其患病率降低,男性患病率为2.18%,女性为0.48%。结论右束支传导阻滞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关系,男性患病率是女性的45倍,性别差异明显,与临床关系密切,应该视为有独立危险因素的临床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16例AAMI患者,将合并新发CRBBB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50例不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的AAMI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心脏彩超、Killip分级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平均Killip分级观察组为1.63±0.93,对照组为1.22±0.62(P=0.013)。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组为(41.6±4.2)%,对照组为(48.2±4.4)%(P=0.00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观察组为(276.6±63.5)U/L,对照组为(171.5±29.4)U/L(P〈0.001)。肌钙蛋白I峰值(TNI)观察组为(11.01±2.39)μg/L,对照组为(6.03±1.52)μg/L(P〈0.001)。冠脉造影结果观察组前降支近段病变(26/43,60.5%),对照组前降支近段病变(15/50,30%)(P=0.003)。结论:合并CRBBB的AAMI患者多为前降支近段病变,心肌梗死面积更大、心功能更差,应对这些患者尽早采取再灌注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邢玉娥  陈红艳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0):1356-1356
患者,男性,49岁,患者无不适症状,来门诊健康体检。既往:历年教工体检I期高血压、血脂异常4a(拒绝服药),近1年胸闷胸痛发作2次,心电图检查正常,无糖尿病史。体检BP:140/90mmHg,心率平均60次/min,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甘油三酯1.7mmol/L,总胆固醇5.4mmol/L,低密度脂蛋白3.5mmoL/L,高密度脂蛋白0.8mmol/L,血糖5.4mmol/L。  相似文献   

16.
右束支传导阻滞是临床常见的心电图改变,发病年龄低,且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变,与左束支传导阻滞症发病年龄高,多见于器质性病变相反。临床医师必须提高对其的认识、诊断和分析能力,避免给病人造成医源性疾病。为此,我们收集了本院心电图(ECG)室1994,2000的100例右束支传导阻滞患,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年来,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发病率逐年增多,一般多见于右心室增大的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间隔缺损、急性肺栓塞、慢性肺心病和冠心病等。现将自1996年——1997年的53例RBBB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  相似文献   

18.
<正> 位相型传导阻滞是近十多年来心电图学的重要进展之一。临床上,3位相传导阻滞并不少见,但急性心梗后出现房颤伴3位相右束支阻滞罕见报道,且这种间歇性束支阻滞易于室性心律失常及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相混淆,现将我们遇见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将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AMI患者共240例分为AMI伴RBBB组和不伴RBBB组。根据RBBB发生的时间、持续间期以及是否合并左束支分支阻滞将前者分为新发生RBBB、陈旧性RBBB、持续性RBBB、短暂性RBBB、双束支阻滞和单纯性RBBB 6个亚组,观察各组的临床经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240例AMI伴发RBBB 26例,占10.8% ,与不伴RBBB比较,其磷酸肌酸激酶(CK)峰值、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显著增高(P < 0.01)。RBBB组高发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并非源自陈旧性RBBB和单纯性RBBB,而是来源于新发生RBBB和双束支阻滞。新发生的持续性RBBB住院病死率最高,为50%, 短暂性RBBB为11.1% , 而持续性RBBB的再灌注治疗率较短暂性RBBB明显降低(25% vs 88.9%, P < 0.05)。结论AMI患者伴发RBBB提示预后不良。再灌注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杨延灵  刘文卿  谢蓉  董春秋 《广东医学》2003,24(10):1087-1088
目的 探讨间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与呼吸周期及原发慢性器质性疾病的关系。方法 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平卧和坐位深呼吸过程中记录Ⅱ和Ⅴ1导联心电图,随访2~12年。结果 12例随呼吸成组间歇出现的RBBB图形;1~4周恢复正常10例,长期追踪2例发展为持续RBBB。结论 12例间歇性RBBB与呼吸周期有明显相关性,并且随着原发器质性疾病的控制而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