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普通人群的超声骨密度水平和骨质疏松的流行现状,为本地区人群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对9111名健康体检者的跟骨超声声速值(SOS)进行测定,同时测量记录受检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男、女性的跟骨超声声速值(SOS)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50岁以上各年龄组男性的跟骨SOS值均明显高于女性(P<0.05);②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5%,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4.7%。除20~29岁组外,女性各年龄段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均高于男性;③骨质疏松组的BMI值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BMI<18.5的男性的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BMI≥18.5的男性(P<0.05);④绝经是女性骨质疏松的重要危险因素,绝经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是非绝经女性的2.8倍。结论成都地区普通人群男性和女性的骨密度变化规律和骨质疏松流行水平存在差异,低体重指数的男性和围绝经期女性是骨质疏松的重点防治对象,应定期监测骨密度,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健康人群跟骨超声骨密度与年龄、身高、体重等的关系,初步建立该地区健康人群跟骨超声硬度指数(SI)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Achilles Express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对广西地区1816名(男性775名、女性1041名)11~90岁健康志愿者进行跟骨SI测定。按不同性别,每5岁为1个年龄组,70岁以上合并为1组,男女各分为13组,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女跟骨SI分别在21~25岁(111·45±21·19)和16~20岁(101·26±17·51)年龄组达到峰值,之后均随年龄而下降,女性呈现出典型的双峰特征;61岁以上女性的SI显著低于同年龄组男性(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男女SI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01);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男性P<0·05、女性P<0·01);女性SI与身高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但男性SI与身高无相关性。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健康人群SI与年龄、身高、体重均有显著的相关性,本研究获得的SI值可为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中诊断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掌骨X线片图像分析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能量超声(QUS)检查80例女性病人进行手部正位X线摄片,在计算机上测量第二掌骨中部骨横径、髓腔横径及第二掌骨远段光密度值,并计算掌骨指数。将X线片所得数据与QUS测量结果(骨硬度指数)按年龄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不同年龄组掌骨指数、骨硬度指数、掌骨远段光密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1.32~18.29,P<0.05),表现为5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掌骨指数、骨硬度指数呈下降趋势,掌骨远段光密度值呈上升趋势。骨硬度指数与掌骨远段光密度值呈线性负相关(r=-0.80,P<0.01),与掌骨指数呈线性正相关(r=0.75,P<0.01)。结论 掌骨X线片图像分析对于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具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与双能X线(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进行对比,确定跟骨定量超声(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在结缔组织病患者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126名女性结缔组织病患者,采用DXA检测腰椎及右髋部骨密度,同时采用QUS扫描其右侧跟骨。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43.4±19.8)岁(30.0~80.0岁)。根据DXA结果,36例(28.6%)骨密度正常(T值≥-1.0),90例(71.4%)骨密度异常,其中45例(35.7%)骨量减少(-2.5相似文献   

5.
何敏  姚珍薇  唐良萏  卢起  骆建云  王雅 《重庆医学》2012,41(29):3041-3042,3045
目的了解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变化规律及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量40岁以上人群正位腰椎骨密度2 325例,按年龄、性别分组统计。结果男女骨密度值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中老年男性骨量减少患病率为42.2%,骨质疏松为37.3%;中老年女性骨量减少为19.8%,骨质疏松为66.5%;50岁以后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男性骨量减少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42.3%,女性为79.7%,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显著高于老年男性(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患病率逐年增加,女性比男性更易患骨质疏松,低骨量是导致骨质疏松骨折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深圳市人群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OP)的发病状况,为OP的防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日本ALOKA骨密度测定对深圳市21~73岁的人群600人进行尺桡骨BMD检测。结果男女骨峰值均在21~30岁年龄段,随年龄段增高BMD逐渐下降,51岁以上女性和61以上男性骨量呈快速下降(P〈0.05);骨量减少发生率男女性各年龄段均较高,61岁以上年龄组骨量减少发生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而严重骨质疏松发生率则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结论骨质疏松发病率与年龄和性别相关。从青年起定期监测骨密度,并尽早调治骨量减少是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重要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呼伦贝尔市城区健康成年人骨质疏松现状,指导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法: 选择2014 -
02 ~ 2015 - 02 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进行体检的40 ~ 64 岁呼伦贝尔市城区居民3121 名,应用双能X 线骨密度
仪( DXA) ,测量腰椎正位L1 - 4 骨密度,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受试者生活习惯及其对骨质疏松症的认
知度。结果: ( 1) 经统计学处理后显示不同年龄组健康成年男性腰椎骨密度值差异无显著性( F = 35. 5,
P > 0. 05) ,LSD 检测不同年龄组间比较显示40 ~ 44 岁年龄组与60 ~ 64 岁年龄组差异无显著性( P = 0. 078) ,与
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42,0. 031,0. 039) ; 不同年龄组健康成年女性腰椎骨密度值差异有显著
( F = 5. 59,P < 0. 05) LSD 检测不同年龄组间比较显示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47,0. 04,0. 039,0. 026) 。( 2) 体检
人群男性腰椎BMD 峰值出现在55 ~ 59 岁年龄组; 女性腰椎骨密度峰值早于男性,腰椎在50 ~ 54 岁年龄段。骨
质疏松症与骨量减少患病率经标化后,健康成年男性各年龄组骨质疏松症及骨量减少患病率经χ2 检验无显著
性差异( 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比较χ2 = 6. 458,P = 0. 167,骨量减少患病率比较χ2 = 1. 656,P = 0. 799) ; 健康成年女
性各年龄组骨质疏松症及骨量减少患病率经χ2 检验有显著性差异( 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比较χ2 = 62. 332,P <
0. 05,骨量减少患病率比较χ2 = 81. 079,P < 0. 05) ; 3121 例受试者中有吸烟饮酒、缺乏体力活动者的筛查率为
11. 84%和19. 45%。通过散点图计算分析,体重与骨质疏松的风险评估显示: 超重为骨质疏松中低风险因素。
: 呼伦贝尔市市民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较高,不同年龄组( 40 ~ 64 岁) 健康成年男性腰椎骨密度值检测、骨质
疏松症及骨量减少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 不同年龄组( 40 ~ 64 岁) 健康成年女性腰椎骨密度值检测、骨质疏松症
及骨量减少患病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超重为骨质疏松中低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梁晓红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1):1891-1893
目的 分析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跟骨定量超声与双能X线吸收(DXA)骨密度测定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以101例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3组:﹤65岁38例,65~75岁48例,>75岁15例。均行跟骨定量超声与DXA骨密度检查,分析两者相关性;并以DXA T值评估结果为标准,分析跟骨定量超声相关指标BUA、SOS、T-score和SI对骨质疏松和骨密度降低的诊断效能。 结果 >75岁患者的DXA平均T值明显低于﹤65岁患者和65~75岁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75岁患者的BUA、T-score、SI明显低于﹤65岁患者,>75岁患者的BUA、T-score、SI明显低于65~75岁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A值、T-score、SI与DXA T值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2=0.3154、0.3207,P<0.05),三者对骨质疏松和骨密度下降均有良好的诊断效能。BUA值、T-score、SI诊断骨质疏松的最佳工作点分别为:BUA=55.205 dB/MHZ,T-score=-2.47,SI=65.635;诊断骨密度降低的最佳工作点分别为:BUA=60.725 dB/MHZ,T-score=-1.605,SI=79.196。 结论 跟骨定量超声结果BUA和T-score与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骨密度密切相关,对骨质疏松具有预测作用,有望成为其临床筛查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赤峰地区成年人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变化规律,为OP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赤峰市4 633例成年人采取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Dpx Bravo型骨密度仪,检测腰椎、股骨颈及大粗隆处骨密度(BMD),对测定结果分性别、年龄段进行分析,比较各年龄段女性和男性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患病率。结果:赤峰地区骨量减少总患病率为39.30%,其中男性为39.46%,女性为39.21%,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36~50岁以及75岁以上年龄组男性骨量减少的发生率高于女性(P<0.05)。骨质疏松总患病率为15.43%,其中男性为5.31%,女性为21.58%,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岁以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女性50岁以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以大于5%的速度增长,且女性50岁以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同年龄组的男性(P<0.05)。结论:①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远高于男性,绝经后及老年女性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早期进行骨密度筛查防治骨质疏松与骨折的发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②男性骨质疏松往往被忽视,男性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均不低,如何重视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预防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玉春 《吉林医学》2010,31(12):1655-1656
目的:通过活体组织跟骨定量超声检测,探讨成年人骨密度变化、影响因素及其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性。方法:采用Achilles Express型超声跟骨测定仪检测3463例受检者的骨密度。结果:不同年龄组人群发病不同,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女性在41~50年龄组出现了一个突增。女性低骨量、骨质疏松发生人数约为男性的2倍。结论:探讨骨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以便进行健康指导,实行健康干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正常人群呼气峰流速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立蒙古族人群不同年龄、身高、性别的呼气峰流速(PEF)的正常参考值,从而正确判定蒙古族人群及患者的肺功能。方法: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对内蒙古地区蒙古族聚集居住地的蒙古族人群,采用美国明尼苏达IML呼吸检测产品制造商生产的IMI呼气峰值记录仪,按要求进行PEF测定,共1 200例,其中男530例,女670例,得到合格数据共1 137份,男490份,女647份。采取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EF与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有很好的相关性,PEF在20~30岁之间最高,之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PEF均随身高和体重的增加而增加;按身高、体重、年龄的不同分组中,男性的PEF均大于女性(P<0.01)。建立不同性别的PEF与身高、体重、年龄的回归方程,PEF男=56.802-3.176×年龄+2.569×身高+2.236×体重,R=0.482;PEF女=273.658-2.011×年龄+0.542×身高+1.293×体重,R=0.394。结论:所测PEF范围适合蒙古族人群肺功能判定,为诊断支气管哮喘、长期病情监测、指导哮喘阶梯疗法及家庭监测和管理及判定标准等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川北农民高血压抽样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1年7~9月在川北地区的西充县义兴镇抽样调查15岁及以上的汉族农民3776名,发现高血压292名,患病率为7.73%。高血压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35岁以前的男性多于女性,35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急患病率女性多于男性。高血压的发生与遣传及饮酒呈正相关,与体重和吸烟在男性呈正相关,在女性无关,脉率与高血压的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文通过对辽河油田地区健康体检成人骨密度状况的调查,为了解该地区骨密度现状和诊断、预防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放射线吸收法测量了参加健康体检的长期居住在辽河油田地区的2 131(男性1 209,女性922)例成人的第2~4手指的平均骨密度.记录年龄,测量身高、体重,计算出体重指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辽河油田地区指骨骨密度男性大于女性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BMI峰值均出现在30~39岁组,40岁以上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2)人体在40岁后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女性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男性.(3)男女性BMD值均随BMI增加而升高.结论 辽河油田地区健康体验成人指骨骨密度随年龄变化,并与性别、BMI有关.  相似文献   

14.
昆明地区2156例正常人骨矿物质含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昆明地区1—91岁2156例正常人(男1079人,女1077人)尺桡骨矿含量(BMC)调查,结果:(1)BMC 30岁前上升,30—39岁在高峰,40岁后下降,尺、桡骨矿水平无显著差异。(2)从16岁开始,女性BMC显著低于男性,50岁以后两性差异更显。(3)青春期骨矿加速增长,女早于男,平均年增7.38%,男后来居上,年增10.69%。(4)女性绝经以后骨盐丢失加快,平均每年丢失0.83%,是男性0.27%的三倍。(5)75岁以后,女性保留骨量占峰值的74.78%,男性保留占89.14%%,差异非常显著.(6)BMC与身高、体重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A large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Australians aged 14 years or more was interviewed about smoking. Forty-one per cent of the males and 29% of the females aged 16 years and over currently smoked cigarettes. Smoking rates for both sexes were highest in the 20 to 24 years age group. People in metropolitan areas smoked more than those in rural areas. There was a clear excess of smoking among British immigrants. Higher socioeconomic level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smoking rates, with higher ex-smoking rates and with more frequent choice of low-tar brands. Low-tar cigarrettes were used more where health education had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ar content. Choice of brands among young smokers appeared related to the advertis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cigarette companies. The majority of ex-smokers over 60 years of age had given up more than five years previously. Although comparison with earlier surveys of smoking habits is difficult, the results suggested a decrease in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males and a slight increase among femal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分析广州地区人群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OP)的发病率,为骨质疏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GE-Lunar公司生产的Prodigy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别测试4 152例20~100岁受试者的L1-4及股骨上段的骨密度(BMD)值。按照年龄、性别进行不同分组,以10岁为1个年龄段。结果 随着年龄增加骨量减少发生率不断增加,由15.5%增加到最高49.4%,在60岁以上年龄组增加不明显;其中50~60岁各年龄组女性骨量减少明显高于同组男性。骨质疏松发生率在50岁以上各年龄组骨质疏松发生率增加明显,由7.6%增加到最高33.7%,在70岁以上各年龄组增加最高,女性明显高于同组男性。结论 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同年龄组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出现骨量减少时应及时治疗,以免进一步发展为不可逆转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呼吸酒精经时变化方法学,通过检测20~22岁青年酒精摄入后呼吸酒精经时变化反映血酒浓度,比较酒精代谢动力学性别差异。方法: 采用警用呼吸酒精检测仪检测呼气末酒精浓度的经时变化,使用代谢动力学软件DAS 3.0对代谢动力学数据进行分析,比较20~22岁青年饮酒后代谢的性别差异。结果: 该方法检测变异系数小于5 %。男女青年饮42°100 mL白酒后,女性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大于男性,体内驻留时间MRT(0-t)明显长于男性,清除率CLz小于男性。结论: 该方法简便、无创、可行,重现性好。20~22岁青年饮用同等量的白酒,男性代谢快于女性。体内酒精完全清除女性平均需要3.5 h左右,而男性仅仅需要2.0 h左右。建立了该年龄段的青年饮酒代谢动力学数据。  相似文献   

18.
陕西地区正常人骨密度测量结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侯素敏  李晓娟  薛健  贾瑛  李文献  于红  张亚靖 《医学争鸣》2002,23(12):1115-1117
目的:获得正常人骨密度(BMD)参数,明确不同性别、不同部位的骨峰值及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为骨质疏松症的群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美国Luner公司生产的DPX-IQ型双能X线骨密度测度仪(DXA),随机对陕西地区20-89岁的受试者2524人进行腰椎(L2-4)及股骨上端(Neck,Ward's,Troch)的BMD测定。结果:骨峰值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且较女性早10a,骨峰值平均在20-39岁,无明显性别差异;在任何年龄都是女性的骨量小于男性;BMD的变化与年龄增长关系密切,女性存在着与年龄因素和绝经期因素有关的骨量丢失;松质骨(腰椎和股骨上端各部位)从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骨量逐渐丢失,股骨上部各部位BMD累积丢失率明显高于腰椎。结论:不同部位松质骨骨量丢失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股骨Ward's三角最敏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中国不同地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 ,OP)患病率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分层多段整群抽样方法对中国五大行政区 5 5 93例 4 0岁以上男女人群进行骨密度测量和问卷调查。结果 我国部分地区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 (按累计丢失率最高部位计算 )为 16 1%。其中男性 11 5 % ,女性19 9% (P <0 0 1) ;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差异亦存在非常显著性 (P <0 0 1) ;城乡之间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差异 (女性 )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重点在中老年女性 ,对男性骨质疏松症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