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淑芳 《医学信息》2018,(2):172-174
目的 探析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 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接收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9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预防与护理措施,分析措施实施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形成发生率、住院时间及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结果 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住院时间、生存质量显著优于预防及护理措施实施前,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预防与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临床护理中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下肢骨折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蓉 《医学信息》2007,20(6):995-996
目的探讨老年人下肢骨折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护理作用。方法对98例老年病人进行观察和对症护理,针对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结果在98例高龄骨折病人中只有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02%)。结论对下肢骨折、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病人做好预防和护理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谷爱青 《医学信息》2010,23(6):1636-1637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肌泵运动预防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 对68例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实践.结果 循证护理患者术后应用肌泵运动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应用循证护理指导临床实践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完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循证实践程序和实施步骤、确定护理方案对60例髋部骨折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实施循证护理并作出评价。结果60例患者有3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结论在髋部骨折患者中应用循证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积极有效的,使护理工作有证可循,有据可依,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血栓为突然发生的单侧肢体肿胀、疼痛,不能着地行走或行走时疼痛加剧.总结了20例我科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进行抗凝溶栓治疗的同时,严密观察病情,认真做好血栓肢体的护理,预防并发症,促进血栓肢体好转和康复.  相似文献   

6.
廖金芳  郭志敏 《医学信息》2010,23(3):634-636
目的应用循证护理探索预防腹腔镜妇科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护理方法.以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0月间我院妇科收治并进行腹腔镜妇科手术的72例患者运用查阅文献,选择最佳护理证据.制定护理干预措施等循证护理程序预防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通过循证护理,78例患者中,仅12倒患者术后24小时内出现轻度下肢疼痛,但症状均能在24h后自行缓解消失。所有病例均无出现下肢肿胀、瘀血、麻木不适或更严重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中,强化了手术室护理人员预见性护理的意识,制定并落实护理计划,有效防止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静脉血栓形成是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疾病.深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浅表静脉曲张.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是老年术后患者.术后血栓形成不但增加患者疾病痛苦及经济负担,血栓脱落还可威胁生命.因此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对术后患者的康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全膝置换术治疗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骨外科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回顾性探析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措施。结果本组22例患者中,12例患者彻底再通,I A型再通者4例,I B型再通者6例。随访调查1~5个月时间,全部患者均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结论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能够避免或减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已经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干预能提高再通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老年子宫脱垂患者行阴式手术围手术期的安全护理.方法 对35例老年子宫脱垂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前后的安全护理,术后做好尿管的护理,加强术后运动,预防肺部并发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结果 35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手术前后的安全护理,术后加强运动预防并发症发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转移癌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大手术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术后预防性抗凝尚无标准化的方案。 目的:比较骨转移癌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行开放手术治疗的73例脊柱、骨盆及下肢的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使用药物将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n=41)及利伐沙班组(n=32)。 结果与结论:低分子肝素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22%),利伐沙班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6例 (1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11,P=0.74)。2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32%和6.2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校正χ2=0.083,P > 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因此,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在预防骨转移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两者均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伴有一定的出血风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治疗、护理,未发生下肢坏死、溃烂及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药物预防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卫勇  李军  张勇  余浩  谢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27):4338-4342
文题释义:髋部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常常需要行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即使采用了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预防,下肢仍然常形成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并且可引发静脉功能不全的一种疾病,深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后流入肺动脉可导致肺栓塞以及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 背景: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容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但目前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 目的:统计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探讨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42例髋部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男99例,女143例,平均年龄69.1岁,其中股骨颈骨折18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53例。所有患者对治疗及试验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无抗凝禁忌,入院后予以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常规双下肢行血管彩超检查,根据结果分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组、下肢非深静脉血栓组(下肢伴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时术前行下腔滤器置入)。对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实验室检查(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红蛋白)、合并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的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①242例髋部骨折患者中58例(24%)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②下肢深静脉血栓组与下肢非深静脉血栓组的性别、骨折类型、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合并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2组患者的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5 d是髋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④说明髋部骨折患者即使在预防性抗凝药物治疗的情况下仍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其中高龄患者以及术前等待的时间长是其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ORCID: 0000-0001-8379-9230(卫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大量文献研究表明,空气波压力治疗在预防髋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方法: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加个人行为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置换后第2天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双下肢;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周,试验组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明显减少,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缓解患肢肿胀,改善凝血综合指数,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4.
杨维华  许金华 《医学信息》2007,20(8):1472-1473
由于深静脉血栓是医学界面临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因此,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而导致一系列的后遗症状,如:下肢水肿,即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者将面临截肢的危险,而在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的病人中更容易并发深静脉血栓。我院于2000~2006年间,共收治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者23例,作者通过对临床上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病人的病因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的总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了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护理干预对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 我院将妇科术后病人护理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强化血栓预防措施,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结果 观察组580例发生血栓6例,对照组450例发生血栓68例.结论 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若不能及时妥当地诊断及处理会引起患者病情迁延不愈,甚至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国内外研究并未确定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后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目的:观察高血压是否会影响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 年9月至2014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因膝骨关节炎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有高血压,将其分为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在置换后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比较两组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分析高血压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25 例患者,高血压组219例,对照组306例。全膝关节置换后20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其中高血压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3例(2.5%),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1.3%)。通过卡方检验分析,高血压组全膝关节置换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对照组患者的2.7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术前患有高血压病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其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高于术前血压正常患者。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抗凝药物的不同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依诺肝素组。观察两组病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术中出血量、总失血量、术后出凝血指标、D-D二聚体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利伐沙班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术中出血量为(150.64±20.35)mL,总出血量为(478.36±72.52)m L;依诺肝素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术中出血量为(147.36±25.83)m L,总出血量为(500.27±81.69)m 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值等凝血指标、D-D二聚体、出血性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伐沙班与依诺肝素两组的抗凝效果相当,可以有效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患者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与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总结95例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要求护士术前采取心理指导、术前评估、预防DVT相关知识宣教,术后遵医嘱及时、准确、规范给药,术后早期活动与锻炼、加强物理预防措施和药物预防等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无1例因护理措施不到位而发生DVT。结论全面的护理干预及早期功能锻炼可以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张燕 《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1):80-80,83
骨科的老年患者存在着长期卧床、手术创伤、合并心肺功能不全及其他系统疾病等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所以其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发病率尤为明显。因此,积极预防、及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老年患者护理的重点之一。根据个体状况制定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背景:文献报道各种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但是结合危险度预测评分系统及多种实验室指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诊断率的提高尚不明确。目的:使用Wells评分系统并结合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提高诊断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敏感性。方法:下肢骨折及脊柱骨折患者82例,排除患病前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曾患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入院后检测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酶原降解产物、纤维蛋白酶原、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及血沉相关指标,并做彩色多普勒下肢超声检测。根据下肢深静脉栓塞评分表(Wells评分表)评分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患者。结果与结论:彩色多普勒下肢超声检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组30例;非深静脉血栓形成组52例,两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峰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Wells评分低危患者13例、中危32例、高危37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正确率:中危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预测值为44.44%,而高危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预测值为70.9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ells评分中危及高危组实验室指标与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均为正关联(P0.05)。结果表明Wells评分结合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预测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