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痹痿辨析论     
痹病和痿病是中医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两类疾病 ,可以囊括现代医学里的很多病种。其二者的临床表现、证候特征及发展演变有诸多相似之处 ,在某些医师的实践诊疗过程中往往不能透察明晰 ,称痹为痿 ,或称痿为痹。这种对疾病本质认识上的含糊不清会影响对患者的正确处方用药 ,而导致治疗上的错误 ,延误病情。为能更好地认识此两类疾病 ,笔者现将其二者做一辨析 ,阐述如下以飨读者 :1 病名溯源当分为二痹、痿两病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为之设专文二篇“痹论”、“痿论” ,《灵枢》中也有专文“周痹” ,并散载于《内经》其他篇 ,广泛地…  相似文献   

2.
中医论消渴兼证“骨痿”“骨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骨痿"、"骨痹"、"消渴"的范畴.文章从消渴兼证"骨痿"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医治疗等方面加以研究并详细阐述.提出中医药以其天然、无毒、价廉、效优的点,在防治本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痿证与痹证 ,在《黄帝内经》中即有专题论述 ,但隋代《诸病源候论》统以“内”来概括 ;唐宋时期盛行服食风 ,人们好用温燥 ,《局方》沿其弊 ,痿痹不辨 ,概用温燥 ,贻害匪浅。朱丹溪论治痿痹 ,设立了痿证专论 ,以“痛风”来命名痹症 ,治痿重用泻火养阴 ,治痹注意凉润滋养以治本 ,兼用温通以治标 ,标本兼治 ,颇多创见。1 设立痿证专论由于痿证主要表现为肢体手足的痿软不随 ,与痹的病在手足相类 ,许多医著不设痿专论 ,而与痹并列 ,统述于“风”之下。如《诸病源候论》“风身体手足不随候”论述的是痿证 ,但冠以“风” ;《千金要方》“诸风”…  相似文献   

4.
痿痹之证 ,诸方书无合称之名 ,而临床上有同见之实 ,散见于西医之多发性神经炎、急性脊髓炎、进行性肌萎缩等病中。今据临床所见及运用吴氏中焦宣痹汤治疗该病的体会 ,书之于后。1 一般资料患儿 18例 ,男孩 15例 ,女孩 3例 ;年龄最大者 9岁 ,最小者 1.5岁 ;城镇患儿 1例 ,乡村患儿 17例 ;病程最长者 2个月 ,最短者 7d;所有患儿均以下肢疼痛 ,不能站立 ,而经西医确诊为多发性神经炎 ,西药治疗无效后方就诊中医 ;1例病前高热 (T 39.3℃ ) ,1例病发于菌痢后 ,其余病例均无明显外感史而突然发病 ;起病后 ,双下肢均疼痛不能站立者 10例 ,剧烈疼…  相似文献   

5.
痹病与痿病,《内经》即有专题论述,但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曾一度痿痹不辨,究其原因有病因均与感受湿邪有关,症状均表现为手足肢体的病变,以及痹病日久可转痿病。痿病和痹病是有区别的,痹之为病必有疼痛及酸麻不仁感,痿病为筋肉弛缓枯细及肢体无力运动;痹病病因为外感风寒湿邪所得,痿病病因较复杂,有外感、感热和内伤;痹病以阴寒性质多见,痿病则以阳热为主。  相似文献   

6.
痹病、痿病为不同疾病,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方面有明显不同,但痹病可以导致痿病的发生。类风湿关节炎(RA)主要累及关节,亦可影响周围的筋脉肌肉,从而形成痹痿并存的病状。RA"因痹至痿"病因病机为热邪浸淫、肉痿筋弛,邪中于经为痹、邪中于络为痿、气虚邪滞等3个方面。治疗以痹为本以痿为标,急则治其痹,缓则治其痿,不可滥用风药免伤气血。  相似文献   

7.
痿、痹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痿病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二者在病位、病因病机、症状表现、辨证施治等方面多有相同,  相似文献   

8.
骨痿治验     
骨痿治验张留国河南省宝丰县前营乡卫生院(467492)骨痿是指双下肢痿软不用,不能行走,重则不能站立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遵循《素问痿论》论述,以刘河间地黄饮子为主方加减变化,治疗骨痿二例,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例一:张××,男...  相似文献   

9.
“脚气”理论在晋唐时期已较为成熟,在宋金元时期出现了较大转变,病机认识从以风为主导到以湿为主导,并且由于其病名、症状较多,出现与多种疾病混淆的情况。“脚气”非痿证、非厥证,属“风病”“痹证”范畴,病因为脾肾内伤,外感风湿、瘴气等邪气,主要病机为外邪侵袭先中于足,脾肾内伤,湿气下注于足,发为脚弱、脚痛、足胫肿胀、呕吐心悸气喘(即脚气冲心)等症状,此类症状可独立出现,并伴有发热、身痛等,亦可同时出现,风、湿为其辨证要点。  相似文献   

10.
《中藏经》托名汉代华佗所作,书中所论骨痹与《素问·痹论》骨痹、肾痹不同,其与现代医学骨关节疾病的关系亦无系统论述,本文试图作一探讨。原文:骨痹者,乃食欲不节,伤于肾也。肾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不能关禁,则中上俱乱;中上俱乱,则三焦之气痞而不通;三焦痞而...  相似文献   

11.
骨痿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当中医范畴中属于“骨痿”、“骨痹”,而且认为肾虚、脾虚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脾肾之虚均可导致气血的运行不利,出现血瘀的病理特点。因此,治疗上采用补肾健脾、活血通络的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病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提供可靠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2.
骨痿释析     
通过查阅历代骨痿文献,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对骨痿的病名定义进行考据,阐明骨痿的病象及证侯特点。分析其病因病机,总结骨痿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列举了一些古代医家对骨痿的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3.
骨痿治验二则江苏省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医院陈琪儿关键词:骨痿,中医药治疗《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素问·痿论》也说:“肾气热,则腰背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所以祖国医学认为,骨痿是因肾热内盛或邪热伤肾...  相似文献   

14.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痹、痿两种疾病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均不相同,但痹病可以导致痿病的发生。类风湿关节炎主要影响肢体关节,亦可影响筋脉肌肉,从而形成痹痿并存的症状。“脾虚”在痹与痿的发病、发展以及演变中具有重要作用。脾虚为本,营卫失和,外湿引动内湿,湿邪困脾,加重脾虚,影响五脏,故外及肢体,内及脏腑。病情进一步发展,脾虚失养,或脾虚湿阻,因痹致痿,故出现肉痿筋弛,肺痿咳喘。据此提出:健脾化湿,以调营卫、滋气血、利关节、濡肌肉、强筋骨,同时兼顾补脾养五脏,通五脏痹,养五脏痿。故从脾论治类风湿关节炎,可以涵盖类风湿关节炎各个病理阶段,实现痹与痿同治。  相似文献   

15.
骨痹,病在关节,涉及肝、脾、肾,复感风寒湿邪,骨失滋养,痰瘀痹阻。中医药辅针灸、推拿等特色疗法,内外标本兼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抗痿通痹贴膏的制备,观察对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聚丙烯酸钠(PAANA):氧化锌:丙三醇:聚乙二醇(PEG400)=1:4:7:0.5:1:3.5:10为基质制备抗痿通痹贴膏,并以抗痿通痹贴膏为治疗组60例、以抗痿通痹搽剂为对照组60例观察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结果:抗痿通痹贴膏在膝关节部位附着时间长,贴适性良好,由于药物在贴膏中缓缓释放后迅速透过皮肤吸收,有利于维持有效药物浓度,使治疗作用持续时间长,因而抗痿通痹贴膏的治疗效果较优于其他剂型。结论:抗痿通痹贴膏具有祛风通络、活血、宣痹止痛、补肝益肾的功效,用于膝骨性关节炎治疗,治疗效果较优于其他剂型。  相似文献   

17.
李辉  代媛媛  李国勤 《北京中医》2010,(11):839-842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临床以干咳或咳痰量少、咳吐白色涎沫、胸闷气短、动则喘息为主要表现,与中医古籍中"肺痿""肺痹"病证颇相类似。通过重温历代医籍中相关证治的论述,我们得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以肺气不足、肺络痹阻、气虚血瘀、痰浊内生、甚或阴阳俱虚为基本病机,治疗应以益气活血、疏通络脉、祛除痰浊、滋阴温阳为重点,对于今天运用中医药方法防治本病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密度逐渐降低,骨微观结构遭到破坏,甚至导致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骨病,骨折是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中医古籍中并无骨质疏松这一病名的记载,医家多将其归入"骨痿"范畴[1].骨折的发生不会出现在骨痿的早期,而是随着病情加重,骨量降低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是一个逐渐进展的过程.以往对于骨痿病机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治痿点滴     
覃伦 《四川中医》2007,25(11):83-84
痿证是一种公认的难治病症,作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悟出痿必寓痹一理,常于治痿之际,佐以宣痹通络之法,每每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重温肺痿肺痹文献,探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辉  代媛媛  李国勤 《北京中医药》2010,29(11):839-842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临床以干咳或咳痰量少、咳吐白色涎沫、胸闷气短、动则喘息为主要表现,与中医古籍中"肺痿""肺痹"病证颇相类似.通过重温历代医籍中相关证治的论述,我们得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以肺气不足、肺络痹阻、气虚血瘀、痰浊内生、甚或阴阳俱虚为基本病机,治疗应以益气活血、疏通络脉、祛除痰浊、滋阴温阳为重点,对于今天运用中医药方法 防治本病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