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2012年我中心收治的急救脑卒中患者270例,将其随机分成改进组和常规组,各135例。改进组采用我中心改进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常规组采用常规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记录两组患者从呼救到转入医院时间、接受治疗时间、致残率和病死率。结果改进组患者从呼救到转入医院时间、接受治疗时间、致残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常规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在某些方面存有不足,改进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可以缩短脑卒中患者救治时间,有效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急救医疗服务(EMS)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76例老年AMI患者,其中选择EMS 59例为观察组,未采用EMS 117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入院后48 h内完成相关问卷调查。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年龄、受教育程度、心脏病家族史、发病情况、既往EMS应用及自觉疼痛程度方面差异显著(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受教育程度、心脏病家族史、发病情况、既往EMS应用及自觉疼痛程度均为影响EMS应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EMS在老年AMI患者中的应用率较低,应加强EMS在70岁以下、教育程度低下、无心脏病家族史、初发、无EMS应用史及临床自觉症状程度轻的老年AMI患者中的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3.
院前早期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218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急危重症谱系中病死率最高的病种,也是猝死的重要原因,国内外资料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外早期溶栓救治及特殊护理是提高救治率、减少病死率的最有效措施和方法。我院急救中心从2003年2月-2006年2月开展了院外早期心肌梗死的特殊溶栓治疗与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218例院外救治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冯志成 《内科》2008,3(6):948-949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病急,病程进展快,病死率和猝死率高。快速高效的院前救治,选择转运时机,安全转运到医院接受专科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减少住院前病死率至关重要,对患者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院10年来共接诊62例AMI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通过回顾2008年起青岛市四方区卫生局组建的区域内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与区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前急救网络系统建设运行情况,以及转诊抢救成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例,总结出以院前急救网络为起点的链式急救系统是提高社区心血管急症抢救成功率的重要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搭建院前急救网络的主要平台.同时总结院前急救网络运行中的经验、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未来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2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自开展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前溶栓以来,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也有一部分患者在整个过程中出现了纠纷,现将26例AMI院前溶栓病例报道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临床上常见的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急症,其发病急骤、来势凶猛,临床表现不一,可出现各种并发症及猝死等严重事件。心电图检测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决定性手段,具有方便、快捷、准确等优点,对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急性心肌梗死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主要疾病。国外在急性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喉罩在院前急救人工气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喉罩组和气管插管组,各45例。观察两组患者插管效果、操作时间,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喉罩组插管成功率高于气管插管组,操作时间短于气管插管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气管插管组(P0.05)。结论喉罩在院前急救中能安全、有效地开放人工气道,具有方便、快捷、成功率高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危重心力衰竭患者在院前急救时应用机械通气缓解患者缺氧和呼吸困难的临床资料。结果经院前机械通气后,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80%。结论机械通气在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对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和多个随机临床试验已明确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最佳救治措施是尽早开通闭塞血管。当前国际上STEMI救治的热点已经从救治方法的优化转变为如何让更多的STEMI患者接受及时、高效的再灌注治疗[1]。近期的ACC/AHA[2]及ESC[3]的STEMI指南均推荐应在社区水平上建立优化协同的STEMI救治网络系统(Ⅰ类推荐),力争在最大程度上为时间窗内的  相似文献   

11.
冼秀群 《内科》2010,5(4):434-435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国际公认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病有增多趋势,而且趋于年轻化,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属于三高症。AMI在发病的最初4h内,心室颤动和猝死的危险性最大,因此,迅速判断并合理救治,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前救治延迟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纳入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睢宁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STEMI患者414例,根据出现症状至入院时间分为延迟组300例(>120 min),非延迟组114例(≤120 min)。比较2组基线资料和院内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结果 延迟组年龄、空巢老人、糖尿病、首诊非直接PCI医院比例明显高于非延迟组,非老人、非空巢老人、吸烟和使用救护车比例明显低于非延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延迟组直接PCI、LVEF明显低于非延迟组,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院内病死率明显高于非延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空巢老人(OR=5.223,95%CI:2.702~10.095,P=0.001)、糖尿病(OR=2.045,95%CI:1.211~3.455,P=0.007)、首诊非直接PCI医院(OR=2.821,95%CI:1.656~4.804,P=0.001)与院前时间延迟...  相似文献   

13.
《内科》2017,(5)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5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70例,采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救治;对照组患者65例,进行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救治,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院前急救时间、急诊抢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治疗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对照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86%和15.38%,病死率分别为1.43%和12.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护理救治,可显著缩短患者的总体急救时间,使患者更快获得救治,同时能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护理过程中实行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11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为对照组,选择2012年2—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AMI患者作为治疗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治疗组采用风险管理康复护理模式。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治疗组患者低血糖、无痛性心肌缺血、运动后心绞痛、室性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对饮食原则、用药方法、健康生活方式、运动量与方法、乐观心态、复查时间等的掌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护理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新疆石河子某三甲医院胸痛中心建立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发病至入院的时间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优化本地区胸痛中心院前救治流程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017-12-01-2018-11-31在石河子某三甲医院行直接PCI手术的222例患者,统计其发病至入院时间,描述院前救治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病至入院时间≤3 h者110例(49.5%),>3 h者112例(50.5%)。是否呼叫120、首诊医院为PCI医院、服药史和对疾病的认知是STEMI患者院前延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本地区在缩短发病至入院时间方面尚待提高,应加强心肌梗死预防及治疗方式的宣传普及,让群众了解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发病后及时拨打救援电话或到PCI医院就诊,可有效减少院前救治时间,提高抢救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两种急诊处理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以期探索一种效果显著的急诊处理方法.方法 随机抽取76例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静脉溶栓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38例,分别给予两组患者两种急诊处理方法且对急诊治疗效果、不同时间段的随访结果予以观察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第1个月和第2个月时,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显著,是处理此种疾病可行且有效的途径之一,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应用流程管理法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我急救中心收治的84例AM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院前急救及院内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流程管理法,对比两组急救情况、死亡率、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出诊反应时间、首次心电图时间、院前急救时间、急诊入院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85,P=0.000;t=6.055,P=0.000;t=24.030,P=0.000;t=6.305,P=0.000;t=8.761,P=0.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3,P=0.025);观察组死亡率为2.38%,低于对照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13,P=0.000);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8.09%,高于对照组5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0,P=0.034)。结论 ...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停留时间的影响因素,探讨针对影响因素进行的优化流程对诊疗效率的影响。方法:以我院急诊收入的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2017年8月至9月按胸痛中心常规救治流程诊疗的61例患者为常规救治组。分析常规救治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建立"并联诊疗"的优化救治流程,用于2018年2月至3月的优化救治组(66例)。比较两组急诊停留时间、登记挂号时间、心电图时间、医患沟通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的差异情况。结果:与常规救治组比较,优化救治组急诊停留时间[69.12 (59.88,77.73)min比35.00 (30.00,40.00)min]、登记挂号时间[12.22 (10.23,15.45)min比2.00 (1.00,2.25)min]、心电图时间[8.55 (8.14,9.05)min比3.00 (2.00,4.00)min]、医患沟通时间[9.41 (5.58,14.31)min比5.00 (3.00,5.00)min]、导管室激活时间[10.00 (2.00,17.00)min比3.00(2.00,4.00)min]均显著缩短(P均=0.001)。两组在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9)。结论:根据STEMI急诊停留时间影响因素制定的优化救治流程,能够显著缩短患者急诊停留时间及各关键环节的用时,提高救治时效性。  相似文献   

19.
曲雷 《山东医药》2010,50(24):65-66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不同评价方法对院前急救患者诊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对照组200例患者,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做出急救诊断;实验组240例患者,主要依据创伤评分做出急救诊断。对比两组现场救治、转运及延续抢救结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现场明确急救诊断、现场急救成功、转运成功、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例数明显升高,现场急救死亡、转运死亡、急诊科延续抢救死亡及收入ICU或专科病房2 h内死亡例数明显降低。结论创伤评分方法在现场尽快明确了急救诊断,保证了后续治疗,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及其重要性。方法回顾我科46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院前急救资料,总结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结果本研究46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1例经现场抢救无效死亡,45例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缓解时间10~35min,平均(15.3±7.4)min;转运途中无病情加重或死亡患者,45例全部安全回院进一步治疗。结论通过出诊、现场急救护理和转运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确保抢救急而有序,忙而不乱,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了左心衰竭患者的无效治疗期,提高了急救成功率,为后期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