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高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行PCI冠心病患者895例,分为老年组(80岁,627例)和超高龄组(≥80岁,26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和PCI治疗特点。结果:与老年组比较,超高龄组的高血压(57.7%比69.0%),糖尿病(27.0%比34.7%),心律失常(23.3%比46.3%)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或0.01);冠脉造影显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14.2%比23.1%)、右冠状动脉病变(15.8%比24.1%)比例显著升高(P0.05或0.01);在急诊PCI比例,多支血管病变比例,每例植入支架数以及药物支架应用数量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别(P均0.05)。结论:超高龄冠心病患者临床并发症多,而PCI治疗对于超高龄患者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37例,应用常规方法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或)支架术。结果 病例成功率为94.6%,病变成功率为87.7%,32例患者接受支架术,共置入支架47枚。住院期间,介入治疗成功的患者都无心绞痛发作或症状减轻,死亡2例。33例患者接受6~42月随访,平均(24±9)月,15例无心绞痛发作,9例心绞痛明显减轻,2例非致命性心肌梗死,1例因支架内再狭窄行冠脉搭桥术,3例死亡。结论 高龄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并且安全,近期和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行PCI的冠心病患者200例,根据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情况分为氯吡格雷反应正常者126例(对照组)和氯吡格雷抵抗者74例(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是否吸烟、有无糖尿病、有无高血压、血脂指标及瘦素水平,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37.0%(74/200)。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三酰甘油(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BMI、吸烟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瘦素水平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OR=4.589,95%CI(1.067,4.556)]、吸烟[OR=2.225,95%CI(1.006,3.968)]、糖尿病[OR=2.189,95%CI(1.007,4.440)]、高血压[OR=1.985,95%CI(1.067,4.547)]、LDL[OR=2.356,95%CI(1.231,3.987)]、瘦素[OR=3.569,95%CI(1.056,4.569)]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较高,而肥胖、吸烟、糖尿病、高血压、LDL、瘦素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针对上述人群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氯吡格雷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短期及1年期预后的差异。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行PCI治疗的75岁以上老年患者1 105例,其中男性739例,女性36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手术结局及临床预后。结果老年男性患者的吸烟率(20.3%比5.7%,χ2=39.670)、心肌梗死病史(27.9%比19.9%,χ2=8.156)及肌酐异常比例(20.2%比10.9%,χ2=14.718)均高于女性(均为P<0.01);而老年女性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73.2%比65.8%,χ2=6.284,P<0.01)、血红蛋白异常比例(20.5%比15.8%,χ2=3.702,P=0.054)均高于男性。老年男性患者采用血管内超声的比例高于女性(5.8%比1.9%,χ2=8.645,P<0.01),选用桡动脉路径的比例也高于女性(79.6%比73.2%,χ2=5.642,P=0.02)。老年女性患者的院内净不良临床事件率显著高于男性(7.7%比3.9%,χ2=6.946,P<0.01),主要源于穿刺点相关的大出血事件率的差异(3.0%比0.5%,χ2=11.100,P<0.01)。老年男性与女性患者1年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比7.9%,χ2=1.117,P=0.29);同时1年期的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事件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行PCI治疗的老年女性患者院内净不良临床事件率高于男性患者,主要为穿刺点相关的大出血事件的差异。对老年女性患者的穿刺点进行有效管理是提高PCI质量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冠脉)腔内介入治疗术(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43例≥80岁的冠心病患者的48支相关血管进行PCI45次,其中右主干11支,左前降支25支,回旋支11支,左冠状动脉1支。与237例<80岁行PCI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比较。结果37例患者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86.1%,再通42支病变血管(87.5%),置入冠脉内支架16枚,成功率100.0%。6支血管再通失败,其中5支左前降支(LAD),手术相关并发症2例,均为LAD近端闭塞扩张后再闭塞或引起左主干(LM)夹层,其中1例术后1周死于室性心动过速。随访37例,平均随访时间(18.0±8.8)个月。手术后6~12个月行冠脉造影随访25例,再狭窄率36.0%。结论对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脉搏血氧仪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桡动脉压迫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宿迁市泗洪县人民医院住院并行经桡动脉途径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52例,根据止血方式分为常规组75例和测试组77例。常规组患者采用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测试组患者在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基础上采用脉搏血氧仪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血糖、血压,PCI术后3 d桡动脉狭窄(RAS)及桡动脉闭塞(RAO)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肌酐、血糖及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3 d常规组患者RAS、RAO发生率高于测试组(P<0.05)。结论脉搏血氧仪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PCI术后桡动脉压迫止血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有助于减少RAS及RAO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的预后因素. 方法 1981例经皮介入治疗后的冠心病患者被分为老年组(≥65岁)801例和对照组(非老年组,<65岁)1180例.术后随访12~84个月(平均36个月). 结果 老年组全因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4%和2.3%,P<0.01);老年组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明显高于对照组(18.9%和3.7%,P<0.01).影响介入治疗后死亡的因素为年龄65岁(OR=1.05,95% CI=1.02~1.10,P=0.014),左主干病变(OR=4.78,95% CI=2.36~17.22,P=0.027),冠状动脉3支病变(OR=5.68,95% CI=3.17~15.32,P=0.018),合并糖尿病(OR=6.24,95%CI=2.11~16.36,P=0.001);影响介入治疗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因素为年龄65岁(OR=2.06,95%CI=2.23~4.32,P=0.007),左主干病变(OR=3.64,95%CI=1.86~15.34,P=0.001),冠状动脉3支病变(OR=4.35,95%CI=2.54~13.82,P=0.017),合并糖尿病(OR=5.35,95% CI=1.77~14.51,P=0.001).性别和高血压不是影响总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因素. 结论 年龄、糖尿病、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3支病变是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而性别和高血压对预后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月益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88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试验组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左心功能指标〔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LVDs、FS、LVDd、LVEF及NYH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LVDs和LVDd低于对照组,FS和LVEF高于对照组,NYHA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4.4%,对照组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9.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常导致冠状动脉收缩,其发生机制尚不明了。本研究对PTCA的1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血浆内皮素水平,平均血压和心率的观察。结果表明,PTCA后股动脉血浆ET水平无明显改变,冠状窦血浆ET浓度明显升高,而平均血压和心率在PTCA前后均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接受PCI的女性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合并出血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CI的1020例冠心病患者(男性760例和女性260例)的临床特点及用药情况,进行出血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男性发生出血6例,出血发生率0.79%,女性发生出血8例,出血发生率3.0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患者中3支(包括左主干)病变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3支(无左主干)病变(P0.05)。与男性比较,女性患者3支病变、应用低分子肝素和替罗非班更易发生出血(P0.05,P0.01)。女性患者应用替罗非班(OR=7.99,95% CI:1.07~59.66,P=0.043)和术前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OR=87.99,95% CI:3.95~1958.01,P=0.005)是发生出血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PCI术后女性患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应用替罗非班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女性患者PCI术后发生出血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1.
高龄冠心病介入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龄冠心病患者具有病变复杂、介入并发症发生率高的特点,是否积极进行血运重建治疗目前尚有争议。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不断增加,在循证医学研究基础上,积极探讨其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远期疗效,分析影响此类患者转归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PCI治疗的175例LVEF<50%老年冠心病患者(观察组)临床资料,以一般资料基本一致为要求,1:1纳入175例LVEF≥50%老年冠心病患者(对照组)为对照。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并进行持续性的电话随访,统计并对比预后。采用Cox回归分析LVEF<50%组远期主要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LVEF对预测LVEF<50%组远期主要终点事件的作用。结果住院期间,两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出血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799.81±272.03)d,随访期间观察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分别8.00%、6.86%,明显高于对照组2.29%、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主要终点事件(心肌梗死、卒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及次要终点事件(再次心绞痛复发、非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SYNTAX积分、吸烟史是影响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VEF是影响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LVEF对预测观察组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的最佳截断值为42%,此时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0.552。结论LVEF<50%老年冠心病患者PCI介入治疗的围术期安全性与LVEF≥50%患者相似,但前者中远期全因死亡及心源性死亡风险明显提升。且对LVEF<50%老年冠心病患者,LVEF下降程度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原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回顾性分析,研究引起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可能原因。方法入选我院2008—2011年所有复查造影的冠心病支架治疗患者210例,平均年龄(68.9±7.8)岁;男125例,女85例,将其分成支架内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分析两组间可能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因素。结果 210例患者共置入352枚支架,其中有37枚支架发生再狭窄(支架内再狭窄定义为随访时造影提示支架内管腔内径损失≥50%)。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特征及支架长度、直径,是否为药物涂层支架等因素;支架内再狭窄组及无再狭窄组在脂蛋白(a)、支架长度、和药物/非药物支架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仅支架长度(P=0.007)、直径(P=0.022)和药物/非药物支架(P=0.036)为冠心病介入患者发生ISR的预测因子。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发生再狭窄的主要原因为支架长度、直径及是否为药物支架。  相似文献   

15.
老年冠心病人再发心脏事件的临床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访曾住院的265例老年冠心病人2~8.5年,观察增龄、男性、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清总胆固醇(T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4.5、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无痛性心肌缺血和左室肥厚等临床危险因素对再发心脏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塞和心源性猝死)的影响。由Kaplan-Meier生存曲线得到8年累积再发心脏事件率为23.9%。单因素分析提示,除增龄外的每个危险因素都使再发心脏事件明显增加。Cox多因素分析提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TC与HDL-C比值≥4.5,无痛性心肌缺血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是再发心脏事件的重要的独立预报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对40创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10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磨术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旋磨术成功率分别为82.5%和80%;经立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组46处病变经扩张后狭窄度由80%±14%降至20%±10%,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磨术组17处病变经旋磨后狭窄度由84%±9%降至29%±2%,两组残余狭窄有显著性差别(P<0.05);经文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旋詹本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7.5%和80%(P<0.001),重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5%和50%(P<0.001),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组无死亡病例,放房本组死亡一例。由此认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疗效及安全性均高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废水,且适应症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磨术适用于某些“硬”病变或解剖类型不适合作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者,残余狭窄显著时需辅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对40创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10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磨术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旋磨术成功率分别为82.5%和80%;经立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组46处病变经扩张后狭窄度由80%±14%降至20%±10%,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磨术组17处病变经旋磨后狭窄度由84%±9%降至29%±2%,两组残余狭窄有显著性差别(p<0.05);经文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旋詹本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7.5%和80%(p<0.001),重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5%和50%(p<0.001),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组无死亡病例,放房本组死亡一例。由此认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疗效及安全性均高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废水,且适应症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磨术适用于某些“硬”病变或解剖类型不适合作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者,残余狭窄显著时需辅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为调查冠心病和内皮素之间存在的联系,并评价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过程中各种刺激因素对内皮素水平的影响,观察了15名采取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成功的患者股动脉血及尿液的内皮素水平,并与10名健康人作对照。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血、尿基础内皮素值高于正常(P<0.01)。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股动脉血中内皮素水平无显著增加,尿中内皮素水平却增加3~6倍(P<0.01),且持续24h以上。收缩期主动脉压力与尿中基础内皮素水平呈正相关(r=0.87,P<0.01,n=15)。结果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内皮素水平高于正常。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过程中的血管损伤引起水后内皮素释放,尿内皮素值能较敏感地反映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内皮素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