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总结355例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的经验。方法:分别对胸中段食管癌102例,胸下段食管癌253例行切除术,于主动脉弓上食管床行食管胃单层吻合附加大网膜覆盖,结果:术后并发吻合口瘘1例死亡(0.28%)吻合口狭窄4例(1.1%),同期也采用主动脉弓前胃套入食管双层吻合,无大网膜覆盖方法治疗胸中段食管癌51例,胸下段食管癌91例,其中吻合口瘘7例(4.8%),死亡3例(2.0%)、吻合口狭窄4例(2.8%),结论:与主动脉弓前胃套入食管胃双层吻合,无大网膜覆盖方法相比,该手术方法可降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Zou JH  Liang X  Duan DP 《癌症》2008,27(2):174-177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穿孔往往发生在癌肿进展期,易并发胸内感染,病情危重。保守疗法包括食管旷置、肠内或静脉营养支持以及内镜下放置支架,但是这些方法既不能消除癌肿又难以控制胸内感染,近期死亡率高。本研究分析外科治疗食管癌穿孔的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治疗特点。方法:对41例食管癌穿孔患者(其中穿入右肺19例,穿入纵隔17例,穿入气管5例)进行手术治疗。开胸手术39例,其中右胸三切口术式16例,分期手术23例,经胸骨后间隙胃或结肠代食管35例,经食管床胃代食管4例。2例只做胃造瘘姑息手术治疗。结果:36例患者获得手术成功,康复期能经口腔进食保证营养,生活自理,术后随访3~72个月,其中生存3个月2例,6~12个月31例,24个月2例,72个月1例,手术后死亡2例,2例胃造瘘姑息手术者和1例术后吻合口气管瘘再通者自动出院后1个月内死亡。结论:手术治疗食管癌穿孔成功恢复消化道的连续性,明显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生活质量;手术径路以右胸三切口术式(胸骨后胃或结肠代食管)或分期手术为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癌放疗后食管气管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食管癌放疗后食管气管瘘病例15例,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应用:①行食管癌切除、气管瘘口大网膜覆盖修补、胃食管一期吻术。②行食管癌切除、气管瘘口直接缝合加(或)带血管蒂肋间肌覆盖修补、颈部食管旷置、胃造瘘术;二期消化道重建。③行颈段食管闭合外置、贲门闭合胃造瘘术;即胸段食管(含食管气管瘘)旷置术。结果:本组15例,术后死亡2例,死亡率为15.38%,总并发症发生率30.76%。术后1年生存率50%,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结论:食管癌放疗后食管气管瘘的病例,经过积极的术前准备、合理的手术方法以及术后精心的护理,可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总生存率有改善。  相似文献   

4.
胃切除后食管癌手术方法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后再患食管癌手术治疗术式。方法 回顾分析 199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收治胃切除术后再患食管癌 2 9例资料。食管癌切除后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残胃代食管术 2 0例、空肠代食管术 3例、结肠代食管术 6例。结果  2 9例除 1例颈部食管结肠吻合口瘘、1例胸部食管残胃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3例肺部感染、其余均Ⅰ期愈合。结论 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中下段癌采用残胃代食管术 ,食管中上段癌行结肠代食管术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颈部食管胃侧侧吻合术的治疗效果及应用前景。方法:18例中上段食管癌患者行食管癌切除、颈部食管胃侧侧吻合术,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按肿瘤手术切除原则常规游离食管及近端胃,切除肿瘤,将胃缝缩成管型;取颈部切口,暴露并游离颈段食管;根据手术切口的不同,采取不同径路将管型胃经食管床上提至颈部,将管型胃与颈段食管重叠约5cm,在胃前壁距胃底约5cm处戳一小口,将食管断端切成前长后短的斜行,将切割缝合器的钉槽插入胃内、钉仓插入食管腔,击发缝合并切割,将食管斜行断端与管型胃前壁缝合,形成长约3cm的吻合口;管型胃顶端固定于吻合口上方的颈椎前筋膜,完成颈部食管胃侧侧吻合。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分期分别为Ⅱa期(4例)、Ⅱb期(9例)、Ⅲ期(5例),手术径路分别为不开胸颈腹两切口(8例)、右胸颈腹三切口(9例)、左胸颈两切口(1例)、全部病例均手术顺利,术后出现吻合口瘘1例,发生率为5.56%,颈部引流、禁食2周后治愈;全部病例出院前复查上消化道钡透均见吻合口通畅、无狭窄,术后随诊1~5年不等,均未见吻合口狭窄,但有2例患者出现返流性食管炎症状,发生率为11.11%。结论:颈部食管胃侧侧吻合术可有效预防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发生食管胃大动脉瘘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与预防措施。方法 对18例术后食管胃大动脉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其中食管癌14例(食管中段癌7例,下段癌7例)、贲门癌4例。食管胃弓上吻合术的7例(其中2例胸顶吻合),食管胃弓下吻合术的11例(其中4例弓窝吻合)。手术至出血发生时间最短的11 d,最长的93 d。1例再次手术行瘘修补术后生存18 d。18例全部死亡。结论 食管贲门癌应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方法值得探讨。避免吻合口瘘和食管胃消化性溃疡穿孔才能预防食管胃大动脉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食管贲门癌术中应用机械吻合的技巧及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81年1月~1995年12月,我们使用沪产GF-1型管状吻合器对603例食管贲门癌行食管胃或肠作机械吻合,效果良好,现将在应用中的技巧及经验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食管瘤377例,责门癌223例,食管胃重复癌3例;男449例,女154例;年龄21~79岁;手术行超胸顶吻合41例,弓上吻合285例,弓下吻合277例;作食管胃吻合589例,食管空场吻合11例,食管结肠吻合3例;食管癌病理分期;I期9例(2.4%),Ⅱa期157例(41.6%)Ⅱb期55例(14,6%),Ⅲ期1把例(39.3%),Ⅳ期8例(2.1%)。食管癌切除后食管切线癌残留16例(4.2%)。2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肺同期联合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行食管肺同期联合切除手术32例的临床资料。26例行同期食管癌根治术及肺叶切除术或肺楔形切除术,6例先同期行食管、肺叶切除术、胸部淋巴结清扫、空肠及颈段食管造瘘术,待病情及营养状况好转后二期行胸骨后胃、颈段食管吻合术。结果食管癌合并肺良性肿瘤7例,食管肺双原发癌21例,食管癌肺侵犯4例。围术期死亡2例,均死于吻合口瘘后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及肺不张8例,心律失常12例,吻合口瘘1例。1年生存率为64.0%(16/25),5年生存率为33.3%(3/9)。结论对于食管癌伴肺部肿块或食管癌肺侵犯,在排除转移的基础上均应积极手术,而同期食管肺联合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对部分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可考虑一期切除二期吻合。  相似文献   

9.
Wang LF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7):555-557
目的评价食管癌切除术行食管胃单层宽边连续吻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手术条件的936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68例,均行手术治疗,试验组行食管胃单层宽边连续吻合,对照组行食管胃丝线间断缝合。结果试验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0.2%),吻合口狭窄1例(0.2%),其他并发症17例。对照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8例(1.9%),吻合口狭窄11例(2.4%),其他并发症24例。两组间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9和0.004),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结论食管胃单层宽边连续吻合方法简便,可有效预防食管胃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残胃贲门癌和食管癌的外科术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残胃贲门癌和食管癌的外科术式选择及处理要点。方法 1991-2003年间18例残胃贲门癌和食管癌患者,其中食管中段癌3例,食管下段癌2例,贲门癌13例。行残胃代食管2例,结肠代食管3例,空肠代食管胃13例。结果 全部治疗病例中术后吻合口瘘1例,17天死亡,上切缘阳性1例。1年生存率72.2%(14/18)。3年生存率50%(9/18)。结论 结肠代食管是颈部吻合较理想的选择。胸腔内吻合可视具体情况选择残胃、空肠代部分食管及胃。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综合治疗与单一手术治疗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评价Ⅱ、Ⅲ期食管癌术前化疗的价值。方法对50例Ⅱ、Ⅲ期食管癌患者进行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并与同期内50例单纯手术患者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提高Ⅱ、Ⅲ期食管癌患者的远期疗效。结果单纯手术组5年生存率为32.0%,术前化疗组5年生存率为46.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化疗复发率及转移率低,术前化疗组5年生存率高于单纯手术组。  相似文献   

12.
Duan HB  Wu HY  Su XD  Zeng CG  Dai WQ  Huang L 《癌症》2007,26(7):771-774
背景与目的:食管是小细胞癌肺外发病最常见的部位,但其标准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未确立.本研究拟探讨原发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尤其是化疗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收集1985年1月至2005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33例原发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式对患者生存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及log-rank法分析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对原发食管小细胞癌预后的影响.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1.3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5.1%、16.6%、3.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单用局部治疗(手术或放疗)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3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31.1%、23.5%、8.2%;局部治疗联合化疗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5.4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9.3%、34.6%、28.7%.结论:对早期原发食管小细胞癌,手术辅以化疗可改善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Ivor-Lewis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采用改良Ivor—Lewis手术治疗的胸中下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率计算采用Kap/an.Meier方法。结果术后10例出现并发症,占16.1%。死亡2例,占3.2%。淋巴结转移率58.0%,上纵隔转移率最低(16.5%),下纵膈转移率最高(40.9%)。全组平均生存时间为(52.06±3.21)个月,3、5年生存率分别为52.2%、24.5%。Ⅰ、Ⅱ、Ⅲ期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4%和70.5%、49.3%和27.5%、36.2%和12.6%。结论改良Ivor—Lewis手术具有良好的手术视野.淋巴结清扫彻底的优点,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期.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鳞癌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蛋白表达在食管癌术后放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5年3月至1998 年2月间95 例有临床随访资料的食管癌术后患者,其中45例根治术后行辅助放疗,50例单纯手术的患者作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食管癌石蜡切片中HIF-1α 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及预后分析。结果 HIF-1α在食管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肿瘤细胞核内,其HIF-1α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8.9%;HIF-1α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T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复发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0.05);在单纯手术组和术后放疗组中HIF-1α蛋白阳性者和阴性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IF-1α是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结论 HIF-1α蛋白阳性表达是食管癌患者预后较差的指标之一,HIF-1α蛋白表达阳性者较阴性者对放疗敏感性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可溶性人类MHC-1类分子链相关基因A蛋白(sMICA)检测对食管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对50例术前食管贲门癌患者和其中27例术后患者及20名健康人血清sMICA含量进行测定,并对血清sMICA含量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食管癌患者血清sMICA含量为(322.42±9.09)pg/ml,明显高于健康人的(176.00±11.6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TNM分期中,sMICA含量Ⅱ、Ⅲ、Ⅳ期依次增高(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sMICA含量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1);在组织病理分型中,腺癌患者血清sMICA含量高于鳞状细胞癌患者(P〈0.01);Ⅲ期患者术前血清sMICA含量均高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sMICA的检测有助于食管贲门癌的临床辅助诊断,对判断食管贲门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sMICA可能成为新的肿瘤标志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术后预防性照射范围和适应证.方法 选择行根治性切除、胸腹2个野淋巴结清扫术的胸段食管癌229例,分析不同病变部位淋巴结转移主要方式和转移规律,探讨不同病变长度和病理学分期对淋巴结转移度的影响,为胸段食管癌术后预防性照射范围和适应证选择提供参考.结果 胸上段食管癌局部转移达57.1%;胸中段食管癌局部转移、跳跃转移、上行转移、下行转移和双向转移分别为39.0%、19.5%、5.2%、28.6%和7.8%;胸下段食管癌下行转移占72.2%.上纵隔、中纵隔、下纵隔和腹部淋巴结转移度胸上段食管癌分别为19.0%、6.7%、9.8%和14.3%(x2:2.75,P=0.433),胸中段食管癌分别为26.1%、7.4%、11.8%和11.9%(x2=17.98,P=0.000),胸下段食管癌分别为0%、1.6%、5.3%和10.0%(x2=5.96,P=0.051).食管癌标本病变长度≤3、>3~5、>5 cm组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9.1%、11.6%、11.7%(x2=3.93,P=0.140).Ⅲ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度为19.3%,明显高于0~Ⅱ期的4.8%(x2=131.06,P=0.000).结论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情况极为复杂且较为广泛,胸上和胸中段食管癌大野照射有一定理论依据,上纵隔应为重点照射区域;而胸下段食管癌似乎可适当缩小照射范围.Ⅲ期患者淋巴结转移度较高,是术后预防性照射的主要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淋巴结(lymph node,LN)转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根治术后LN转移患者共411例临床资料,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进一步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配对后确定最佳治疗策略.结果:入选患者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Ⅱ~Ⅲ期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三维适形放疗(3D-CRT)预后的病理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44例胸段食管鳞癌术后辅助3D-CRT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以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回归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全组3、5 a总生存率分别为54.1%和45.0%,3、5 a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1.1%、44.6%.中位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分别为46个月和42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癌栓、肿瘤细胞分化程度、N分期、TNM分期和淋巴结引流区域转移组数是影响食管癌术后3D-CRT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的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脉管癌栓(P=0.010)、肿瘤细胞分化程度(P=0.009)和N分期(P=0.014)是影响Ⅱ~Ⅲ期胸段食管癌术后3D-CRT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而脉管癌栓(P=0.024)、N分期(P=0.001)和切缘(P=0.034)是影响Ⅱ~Ⅲ期胸段食管癌术后3D-CRT无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食管癌根治术后3D-CRT能降低局部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脉管癌栓、肿瘤细胞分化程度、N分期是预测食管癌术后3D-CRT生存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食管鳞癌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首程行三维适形放疗的食管鳞癌患者140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预后影响因素行Log-Rank法单因素分析和Cox法多因素分析。结果:三维适形放疗是治疗食管癌的有效手段,全组食管癌患者1、3、5年生存率为64.3%、39.3%、23.1%,三个民族之间近远期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3DCRT治疗三个民族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近远期疗效相似。影响3DCRT治疗效果的单因素是性别、治疗前CT可见食管病变长度、TNM分期、是否联合化疗、GTV体积,60Gy与66Gy两种放疗剂量的患者预后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性别、食管病变长度、T分期、N分期和GTV体积都独立影响食管癌预后。结论:相对50Gy放疗剂量来说,更高剂量的食管癌患者放疗后的预后没有改善,影响生存的因素有食管病变长度、GTV体积、T分期、N分期、序贯化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 791例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特点。结果:1 791例食管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35.18%,淋巴结转移度为8.33%。基底细胞样鳞癌及腺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与鳞癌无明显差异(均P>0.05),而腺癌及神经内分泌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淋巴结转移度明显高于鳞癌(均P<0.05)。肿瘤分化、病变长度、T分期及是否有脉管癌栓是淋巴结转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并且肿瘤分化、T分期及是否有脉管癌栓是影响N分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上段食管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要高于中、下段食管癌(P=0.002),而纵隔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在不同部位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肿瘤分化、T分期及是否有脉管癌栓是影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及N分期的重要因素;上段食管癌更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无论肿瘤位置都应加强对腹腔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