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分析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总结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2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 及相关危险因素;根据颈动脉...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冠心病病人12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程度。结果 病人病变冠状动脉支数分组间,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斑块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相关(r=0.73),与颈动脉斑块积分相关(r=0.67)。冠状动脉造影积分与IMT相关(r=0.69),与颈动脉斑块积分相关(r=0.68)。结论 冠心病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颈动脉病变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本文通过对60例因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胸痛待查而入院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造影前后一周内对上述患者行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和正常组(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所测得的颈动脉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IMT值和斑块发生率随之增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关系密切,较早行颈动脉超声的检查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4.
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老年患者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 81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大。随冠状动脉病变加重 ,斑块的严重程度增加 ,内膜中层厚度呈增厚趋势。颈总动脉IMT与改良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患者颈动脉与冠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因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胸痛待查而入院的病人6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造影前后1周内对上述病人行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和正常组(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所测得的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IMT和斑块发生率随之增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密切,颈动脉超声的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5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其中冠心病组260例,非冠心病组90例;依据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患者进行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113例,双支病变组89例,三支病变组58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统计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分别为(1.37±0.23)、(5.37±3.98)、(23.32±7.33),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斑块检出率为79.8%和81.0%,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IMT分别为(1.31±0.21)mm和(1.37±0.27)mm,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与颈动脉IMT值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7.
郭宏  孟凡杰  李玲 《山东医药》2007,47(26):113-113
2003年1月-2006年6月,我们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和B超检测了2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变化,旨在探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特点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冠心病病人12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程度.结果 病人病变冠状动脉支数分组间,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斑块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相关(r=0.73),与颈动脉斑块积分相关(r=0.67).冠状动脉造影积分与IMT相关(r=0.69),与颈动脉斑块积分相关(r=0.68).结论 冠心病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颈动脉病变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301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及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3个亚组。测量颈总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计算斑块积分及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1)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斑块积分及IMT增加,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以IMT>0.85mm和(或)出现粥样斑块预测冠心病,特异性75.3%,敏感性84.6%,阳性预测率88.4%。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和(或)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34例心内科住院伴有脑缺血症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颈动脉造影或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根据造影动脉管腔狭窄的程度分别分成三个亚组,冠状动脉狭窄分为轻度狭窄组(5例)、中度狭窄组(4例)、重度狭窄组(25例);脑血管狭窄分为轻度狭窄组(6例)、中度狭窄组(4例)、重度狭窄组(24例)。结果冠状动脉狭窄与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程度分布一致,冠状动脉血管重度狭窄者25例,脑血管重度狭窄者24例,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Califf危险记分≥2分者,脑血管中、重度狭窄的比例高达92%,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颈动脉及脑血管狭窄的程度亦加重。随访发现中重度双重狭窄(冠状动脉狭窄同时伴有脑动脉狭窄)病变的心脑事件发生明显增多,其中双重度狭窄死亡3例。结论颈动脉或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率及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是平行的。故对冠状动脉狭窄合并颈动脉和(或)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者,尤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多重危险因素时,应给予积极强化的联合治疗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91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及175例正常对照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依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与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比较各组间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程度;并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情况.结果对照组与冠心病各组在左侧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发生率和狭窄率上存在差并(P<0.05),而且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也越重.以颈动脉斑块分级计分大于1、2和3分为标准预测冠心病的阳性预测值分别是68.5%、73.2%和74.6%.结论以上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价值的预测因素,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糖正常冠心瘸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77例确诊为冠心病的非糖尿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榆杏,依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有斑块组与颈动脉无斑块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使用Gensini评分。比较两组间Gensini评分,蚪根据有尤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冠心病的病变严重情况。结果两组问Gensini评分的对数值有显著差别..有斑块组显著高于兀斑块组(P=0.017),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厚度与冠脉狭窄程度间无明显的线性关系,并不是颈动脉内中膜越厚,冠脉狭窄程度越严重。结论以l:提示颈动脉俐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价值的预测因素,通过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仔在及其严重程度.但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勺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无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研究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与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38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和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查,其中8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未发现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为对照组;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为冠心病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稳定型心绞痛12例.将血管内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与颈动脉超声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0例冠心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71.21%±9.81%,血管内超声示有不同类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平均面积狭窄率80.88%±7.77%;8例对照组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与血管内超声平均面积狭窄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与血管内超声平均面积狭窄率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663,P<0.01).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计算的Gensini积分分别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和斑块数三项指标间均有相关性(P<0.01).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痛的阳性预测值为70%(21/30),阴性预测值为75%(6/8).结论 应用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能准确诊断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并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率;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血管内超声对评价冠状动脉病变更准确.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相关性,了解IMT在预测冠心病方面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116名经CAG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超声观察颈动脉IMT及有无斑块形成并与CAG结果比较。结果非冠心病组与冠心病组比较患者颈动脉IMT、斑块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 0.634,P<0.01)。颈动脉IMT对冠心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论颈动脉超声可能是冠心病诊断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颈动脉超声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分析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冠心病患者160例,其中76例合并2型糖尿病(糖尿病组),84例未合并糖尿病(非糖尿病组),对2组冠状动脉病变及颈动脉超声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检测空腹血糖、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记录糖尿病病程,分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组体质指数、T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冠脉3支病变、弥漫性病变、闭塞性病变比例高,颈动脉内斑块增加(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不合并糖尿病患者严重,颈动脉斑块增加,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低HDL-C、收缩压、舒张压、高TG、糖尿病病程、年龄是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84例拟诊冠心病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AS)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和斑块数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和P<0.001),冠脉单支和多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亦有明显差异(<0.001和P<0.0001);冠脉造影积分和冠脉病变支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和斑块数均呈显著的正相关。颈动脉超声的敏感性为86.4%,特异性为64.0%,总的诊断符合率为79.8%。结论: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病理分型对冠心病的预测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为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对94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采用Sutton法,结果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单支组和多支组内膜一中膜厚度,斑块积分显著高于正常组,冠状动脉病变多支组显著高于单支组(P均<0.05),斑块指数与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收缩压以及高血压病程及程度密切相关,结果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是平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