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实验采用9种药物对64株口腔颌面部感染常见厌氧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就拟杆菌属中产黑色素与不产黑色素拟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对比观察。结果提示对厌氧菌拟杆菌效果较好的药物分别为甲哨唑、利福平、氯霉素及头咆唑啉。产黑色素拟杆菌有效药物敏感性与不产黑色素拟杆菌一致。 相似文献
2.
口腔和牙齿的微生物群,根据muore1982年的报告,口腔内约有264种或群在形态和生化反应上不相同的细菌。又有学者1980年报告,牙垢的含菌量约为108-9个/g,厌氧菌是需氧菌的10倍。口腔感染70~100%为厌氧菌[1]。D腔中常见的感染性疾患有:牙周炎、牙根尖周炎、牙龈脓肿等。在这些疾病中,主要是两种厌氧菌、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混合感染。一种厌氧菌的单独感染很少见。厌氧菌的种类繁多,有革兰氏阳性球菌和杆菌。有革兰氏阴性球菌和杆菌、放线菌属等。与口腔牙源性感染有关的常见的厌氧菌见”’表1和表2邓惠株对30例急性根尖周炎患者患牙根… 相似文献
3.
分析颌面部外科感染的厌氧菌病原学和应用替硝唑静脉输注抗感染的疗效,实验病例分替硝唑治疗组和甲硝唑对照组,45例颌面部外科手术和外伤,以及炎症病例培养有厌氧菌56株,治疗后细菌学检查转阴,治愈及好转率分别为96.4%和82.4%,提示替硝唑抗原厌氧菌感染的疗效甲硝唑为好。 相似文献
4.
抗厌氧菌和抗原虫病新药──替硝唑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药剂学教研室(116011)徐永昭替硝唑(服净,Tinidazole,fasigyn)为60年代后期,美国Pfizer公司研制出来的硝基咪唑类衍生物,其疗效比甲硝唑(灭滴灵,Metronid... 相似文献
5.
<正> 新生儿感染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新生儿败血症与厌氧菌感染是新生儿感染中的高危疾病,对它们的临床研究业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广与创建爱婴医院,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是我们迫不及待的任务。为此,笔者将新生儿败血症和厌氧菌感染的有关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甲硝唑的抗厌氧菌作用及临床新应用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周建宁甲硝唑(甲硝硝基径乙唑Metronidzolum)又名甲硝哒唑,灭滴灵(Metronidzoelfagyl)于1954年合成,原用于治疗滴虫,阿米巴病及兰氏贾第鞭毛虫药 ̄[1]。1962年Shi...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夏天无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共引用文献27篇。夏天无作为一味常用民间中草药,有着很好的研究开发前景,应进一步深入开展临床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光声层析成像(Photoacoustic tomography, PAT)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它结合了组织的光学吸收特性以及超声探测优势,具有对比性强、灵敏度高、成像深度深的优点。本文综述了PAT技术的原理和主要成像手段。并重点结合PAT的技术优势,讨论了它在临床医学中的巨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近几年汉防己甲素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对矸纤维化、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防治作用;对矽肺、高血压和心绞痛的治疗作用及其是一种有效的肿瘤耐药逆转剂,为汉防己甲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近10余年来姜黄素的抗癌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具体阐述了姜黄素发生演变的不同阶段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脑卒中及股动脉狭窄等疾病息息相关,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根据降血脂药物作用机制进行分类,对近年来上市或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降血脂药物作一综述,以期达到指导临床合理应用降脂药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甲基莲心碱是一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抗心律失常、降血压、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抗血小板聚集等广泛的心血管药理作用。概述了甲基莲心碱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对彭泽贝母的植物形态、生态环境、商品药材的鉴定、质量标准、化学成分、栽培技术、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总结出进一步对彭泽贝母进行深入研究的方向,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天然植物性激素去氢表雄酮(DHEA)的分子结构及其生理活性。对其制备及分离分析方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Viral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on throat swabs, rectal swabs and washed white blood cells from 27 cases of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positive Paul-Bunnell-David-sohn test), and from 22 controls. Four cytopathic agents were isolated in the test group, two of which were readily subcultured for at least three successive passages. Three cytopathic agents were recover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wo of which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adenovirus type 5 and adenovirus type 3. The unidentified agents tested so far are sensitive to ether and to pH 3. The results of acridine-orange staining and the 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using a conjugated control serum and two conjugated convalescent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sera, indicate that the isolated agent or agents in the test group are RNA-type agents with a cytoplasmic cycle of development. The overall results of this study lead the authors to suspect a respiratory syncytial-like myxovirus as the as yet unidentified agent which they recovered.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近年来有关溪黄草在基原、鉴别、化学成分、分析、药理、临床等方面的研究情况,指出今后应在化学成分、药理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