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薏苡仁酯 ( coixenolide,CXL)对实验性鼻咽癌的治疗作用及机理。方法 采用裸鼠肿瘤移植法观察 CXL的药效 ,MTT法和骨髓粒单系祖细胞 ( CFU- GM)培养法检测该药物对免疫和造血功能的影响。结果 CXL以量效方式抑制移植瘤生长 ,累积 ID50 为 1 0 -3.710 mol/kg,相对效力 ( relative potency,RP)是 5 -氟尿嘧啶的 2 0 .2 3%。CXL对骨髓造血细胞无毒性。相反 ,能促进荷瘤小鼠 NK细胞活性的恢复。结论 CXL能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 ,其机理与直接作用及提高免疫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3.
薏苡仁酯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薏苡仁酯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形态学方法 ,流式细胞术 (FACS) ,DNA凝胶电泳等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 ,应用RT 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Fas与FasL的变化。结果 薏苡仁酯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并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细胞表现为细胞固缩 ,核染色质碎裂 ,DNA凝胶电泳显示清晰的DNA梯形条带 ,FACS检测到凋亡率最高为 13%。AnnexinV标记的方法检测凋亡时发现 ,坏死与凋亡共存。在薏苡仁酯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 ,凋亡相关基因Fas转录水平比用药前增强 ,而FasL转录水平减低。结论 除了坏死 ,凋亡也为薏苡仁酯抑癌的机制之一。薏苡仁酯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可能与Fas基因与FasL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5.
康莱特对晚期鼻咽癌放疗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康莱特注射液 (KLT)加放疗治疗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及其对毒副反应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治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 6 2例。分为综合组 (KLT联合放疗组 )与单放组 ,各组 31例。对两组的疗效和副反应予以观察对比。结果 :综合组和单放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93 6 %和 83 9% ,两组差别无显著意义 ,P >0 0 5 ;两组生活质量提高率分别为 71 0 %和 19 4 %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主要毒副反应的发生率综合组均明显低于单放组 ,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结论 :康莱特注射液加放疗能减轻晚期鼻咽癌患者放疗的毒副反应并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V)对鼻咽癌细胞CNE-1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用药组(10、20和50 μmol/L RV)、单纯照射组(1、2、3、4、5和7 Gy)以及实验组(药物+照射).利用多靶单击模型拟合放射剂量-细胞生存曲线,检测RV对鼻咽癌细胞CNE-1的放射增敏效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RV对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RV作用48 h后,10、20、50 μmol/L RV的放射增敏比分别为1.07、1.32和1.66,呈药物浓度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RV和照射均可使G2/M期细胞阻滞,凋亡值(AI)增加,单纯用药组(10、20和50 μmol/L RV)、单纯照射组(1、2、3、4、5和7 Gy)和实验组(药物+照射)的G2/M及AI值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值均<0.01.形态学检测可见凋亡小体,且两者具有协同作用.结论:RV对人鼻咽癌细胞CNE-1具有放射增敏效应,其机制可能与RV抑制细胞修复、导致G2/M期细胞阻滞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未能被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的,具有S期细胞DNA含量的时相比例(USPF)存在的另一种可能机制,即所谓“半成品库”机制。方法运用BrdU/DNA双参数流式细胞计量术分析了不同培养状况下人鼻咽癌CNE细胞放射前后有关细胞增殖特性参数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USPF和LSPF之间存在可逆性;(2)可逆性USPF存在可以不伴有S期时间的变化;(3)上述可逆性与放射引起的细胞再增殖速率有关。结论除了BrdU弥散不均和S期阻滞(流产)机制外,还可能存在“半成品库”机制。后者存在的合理性在放射效应试验中已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8.
青蒿琥酯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乏氧杀伤和辐射增敏作用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乏氧杀伤及辐射增敏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Mosman′sMTT细胞增殖检测法。结果:青蒿琥酯(Artemisinin,Art)能够抑制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7μg/ml,在乏氧条件下,青蒿琥酯对HeLa细胞的IC50O 30μg/ml,在本实验条件下,咪嗦哒唑(MISO)的辐射增敏比(SER)为1.39,而青蒿琥酯在10μg/ml的SER为1.32,在30μg/ml的SER为2.00。结论:青蒿琥酯具有一定的辐射增敏作用,其辐射增敏作用是否与其结构有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西妥昔单抗(C225)以不同序贯方式联合顺铂(DDP)对人鼻咽癌HNE1亲代和顺铂耐药细胞株HNE1/CDDP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以人鼻咽癌HNE1亲代和DDP耐药细胞株HNE1/CDDP作为研究对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HNE1和HNE1/CDDP细胞EGFR蛋白的表达;MTT法和克隆形成法检测C225单药或与DDP联合对HNE1和HNE1/CDDP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1)HNE1和HNE1/CDDP细胞EGFR的阳性率分别为(87.75±5.44)%和(89.63±4.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4,P=0.481.2)在1~200 μg /mL范围内,C225对HNE1和HNE1/CDDP细胞的最大生长抑率分别为(28.17±3.47)%和(17.65±1.73)%,其生长抑制作用均不呈剂量依赖性,P>0.15.3)10 μg/mL C225与DDP联合作用于HNE1和HNE1/CDDP细胞,无论先C225后DDP还是先DDP后C225的序贯联合用药方式,均呈现相加作用.结论:C225单药对鼻咽癌HNE1亲代和顺铂耐药细胞株HNE1/CDDP有较温和的生长抑制作用,与DDP联合时不受序贯顺序影响,均呈现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高能X线诱导人鼻咽癌细胞系移植瘤的凋亡来观察其特异的形态学特征,凋亡与时间、剂量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CNE-2细胞系移植瘤模型经加速器给予一定的剂量,按不同的时间取出肿瘤,于光镜下观察HE染色切片,并计数凋亡细胞;通过电镜及凝胶电泳分别观察了凋亡细胞的超微结构和特殊的梯度DNA片段。结果发现照射后鼻咽癌凋亡细胞出现典型的形态学特征及梯度DNA片断。照射4Gy和8Gy,分别于受照后0.5小时、2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切取肿瘤,其凋亡指数分别为1.32%、1.71%、3.77%和1.91%(24小时未测);1.84%、4.21%、6.60%、4.19%及3.04%。然后按0,2,4,8,12,20Gy照射肿瘤,6小时后其凋亡指数分别为0.35%、2.36%、3.77%、6.60%、9.93%及13.59%。结论CNE-2细胞移植瘤的最大凋亡率出现于照射后6小时,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凋亡指数也随之增加,没有出现明显的变缓。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顺铂对人鼻咽癌CNE-2Z细胞端粒酶活性、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以探讨顺铂诱导CNE-2Z细胞凋亡与端粒酶活性水平的关系以及顺铂诱导鼻咽癌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分别以不同的药物浓度作用于体外培养的CNE-2Z细胞不同的时间,用TRAP-ELISA的方法定量检测CNE-2Z细胞在顺铂处理前后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同步进行细胞形态观察,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改变并检测凋亡。结果CNE-2Z细胞端粒酶呈阳性。用不同浓度的顺铂不同的时间作用于CNE-2Z细胞,结果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1期,出现细胞凋亡,下调端粒酶活性,且呈时间依赖性及剂量依赖性。结论化疗药物顺铂可能是通过改变细胞周期分布(G1期阻滞)并同时诱导细胞凋亡、下调其端粒酶活性而发挥抗癌作用的,故可将化疗前后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作为鼻咽癌化疗敏感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规范鼻咽癌外照射的建议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规范鼻咽癌常规外照射技术,(方法)头颅固定CT和(或)模拟定位,头颈同一体位,采用低熔点铅不规则挡块技术进行等中心照射。采用面颈联合野+下颈锁上区前切线野及面颈联合缩野+颈后三角区野或面颈联合野+下颈锁上区前切线野及耳前野+颈前切线野,颅内侵犯辅以颅底野。(结果)能使鼻咽,颅底,口咽,鼻腔,副鼻窦,上颈部处于同一靶区,剂量计算准确,分布合理邻近正常组织受到有效保护,(结论)该设野方法可适用 相似文献
13.
鼻咽癌放疗后耳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鼻咽癌放疗后耳聋的现状。方法 对162例(316耳)鼻咽癌放疗后耳聋患者进行纯音听阈测试,并对测试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神经性耳聋占26.6%(84/316),传导性耳聋占4.7%(15/316),混合性耳聋占68.7%(217/316);95。3%(301/316)的耳有骨导听损,放疗后10年内耳聋患者骨导听损较轻,放疗10年后耳聋患者骨导听损明显加重;73.4%(232/316)的聋耳有气导听损,放疗后不同时间段传导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的平均骨气导差稳定在27dB左右。结论 骨导听损虽然广泛,但程度较轻,发展缓慢;气导听损相对恒定,但程度较重。放疗后的耳聋主要是气导听损所致。通过治疗,有望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鼻咽癌细胞株HNEl-LMPl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 鼻咽癌细胞在含3μmol/L的As2O3培养基中培养48小时。然后在无含砷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48小时后,收集此时间点贴壁的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用细胞-基质黏附实验、细胞运动实验和肿瘤细胞重组基底膜侵袭实验检测As2O3对HNEl-LMPl细胞黏附、运动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用激光共聚焦的方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LMPl)的表达情况。结果 肿瘤细胞-基质黏附实验结果显示,经As2O3处理的HNEl-LMPl细胞,其黏附能力(平均吸光度为0.524±0.09)低于对照组细胞(平均吸光度为0.665±0.14),两者相比有差异(P<0.05)。运动实验和肿瘤细胞重组基底膜侵袭结果均显示,经As2O3处理后,穿过游离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膜(PVP-F)的肿瘤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同时As2O3能够下调LMPl的表达。结论As2O3具有抗人鼻咽癌细胞株转移的潜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LMPl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人鼻咽癌多药耐药细胞株TW03/DDP并研究其与肺耐药相关蛋白(LRP)的关系。方法:以顺铂(DDP)为诱导药物,诱导人鼻咽癌细胞TW03,建立鼻咽癌多药耐药细胞株TW03/DDP;MTT法检测药物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测定倍增时间,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免疫印迹法、RT-PCR检测LRP的表达。结果:TW03/DDP对顺铂、5-氟尿嘧啶、阿霉素、阿糖胞苷、长春新碱等药物的耐药指数分别是40.85、5.65、26.68、1.60与28.19,其半数抑制浓度与TW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细胞株的细胞倍增时间相对于其亲本细胞略有延长,其G0/G1期明显减少而G2/M期则相对增加;免疫细胞化学、免疫印迹法、RT-PCR检测显示LRP及其mRNA在TW03/DDP中的表达明显高于TW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人鼻咽癌多药耐药细胞株TW03/DDP,其LRP在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的表达高于亲本细胞,表明LRP的表达上调与其耐药机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程同期小野加量放射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对经放疗(D,50Gy)后疗效为PR、SD、PD的25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分割放疗纽(对照组)及后程同期小野加量放射治疗组(研究组)。结果治疗结束时,研究组和对照组原发灶CR、PR率分别为33.60%、66.40%和22.40%、77.60%(P〈0.05),放疗后3~6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原发灶CR、PR率分别为42.40%、57.60%和29.60%、70.40%(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1、3、5年原发灶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7.60%、83.20%、79.20%和95.20%、75.20%、68.00%(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60%、76.80%、59.20%和93.60%、67.20%、46.40%(P〈0.05);研究组急性放射反应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晚期放射损伤相同.结论对放射治疗肿瘤消退较小鼻咽癌患者,予后程同期小野加量放射治疗的疗效高于常规放疗.且毒副作用无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7.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脑损伤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射性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6年6月我院收治的49例鼻咽癌放射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鼻咽癌单程放疗及再程放疗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2.31%(30/1 298),9.64%(19/197)(P<0.05).单程放疗及再程放疗放射性脑损伤的中位潜伏期分别为50.5个月与25.5个月(P<0.05).颞叶型、脑干型及混合型放射性脑损伤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5.5%(37/49)、18.4%(9/49)、6.1%(3/49).经积极对症治疗后,放射性脑损伤的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但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结论:鼻咽癌放射性脑损伤与射野的设计相关.放射性脑损伤以颞叶型发生率较高,再程放疗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病率最高,且潜伏期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确定N0 期鼻咽癌颈部照射的合适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6例N0 期鼻咽癌病人治疗后颈部控制结果及相关因素。全部病例接受单纯根治性放疗 ,鼻咽中位剂量DT70Gy ;颈部治疗范围只包括双侧上半颈 ,治疗剂量DT( 4 0~ 72 )Gy(平均DT4 7Gy ,中位DT5 0GY)。 结果 共有 9例病人治疗后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 ,颈部 5年控制率 96 .1%。其中 4例同时合并鼻咽部复发 ,单纯颈部复发 5例 ,单纯颈部复发率 2 .5 5 % ( 5 / 196 )。颈部治疗剂量低于DT4 5Gy组的颈部复发率为9.0 % ( 6 / 6 7)明显高于剂量高于DT4 5Gy组的2 .3% ( 3/ 12 9) ;有鼻咽复发者的颈部复发率 13.3% ( 4 / 33)明显高于无复发者的 3.0 % ( 5 / 16 6 ) ;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0 期鼻咽癌病人放射治疗后颈部复发率很低 ,颈部治疗范围包括双上颈已足够 ,治疗剂量应高于 4 5Gy。 相似文献
19.
Yong-sheng Zong Chang-qing Zhang Feng Zhang Jian-bo Kuan Mo-ye Chen Kai-tao Feng Zhao-fang Yu 《Cancer science》1993,84(8):900-905
The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LCs) and accessory cells (ACs) including dendritic cells (DCs) and monocytes/macrophages in nasopharyngeal biopsies taken from 4 group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patients were observed by using an immunostaining technique and the correlation of the results to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follow-up data was examined.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NPCs without lymph node metastasis always had marked infiltrating LCs and DCs as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lymph node(s) metastasis. (2) Advanced NPCs with lymph node(s) involvement (T1–4N1–3M0) and a rapid development of distant metastasis followed by death within 1 year after radiotherapy always showed fewer infiltrating LCs and DCs as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lymph node(s) metastasis (T1–4N1–3M0) and having longer than 5-year survival after radiotherapy. The amount of both LCs and ACs, especially DCs, infiltrating in NPC tissues appears to be an indicator of the activity of host immune defence mechanisms against cancer and influences the progression of the neoplasm as well as the prognosi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