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慢性移植物肾病组织补体C4d沉积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移植物肾病中补体C4d的沉积及其意义.方法选择慢性移植物肾病活检标本(CAN组,n=28),应用免疫组化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4d在移植肾组织中的沉积,比较其与正常移植肾组织(对照组n=10)间的差异.结果对照组肾小管周毛细血管无C4d的沉积,但肾小球系膜区、基底膜和肾小管基膜上有C4d的弥漫沉积,部分动脉内膜也有C4d的沉积.CAN组8例(29%)出现管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C4d的线性沉积,而肾小球毛细血管少见C4d的沉积(1/28,4%).间接免疫荧光法显示C4d弥漫性沉积,主要见于管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结论补体的活化导致裂解片断的沉积,慢性移植物肾病中出现肾组织C4d的沉积,体液免疫可能是导致慢性移植肾损伤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2.
张敏;赵明;李留洋;郭颖;陈剑荣;钱俊 《广东医学》2008,29(9)
[摘要] 目的 探讨体液免疫在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C4d在移植肾组织沉积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36例经病理确诊的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opathy,CAN)的移植肾穿刺标本做C4d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4d沉积情况,研究C4d 沉积与慢性排斥病理形态表现及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pannel reactive antibody,PRA)的关系。 结果 36例CAN患者中,C4d阳性率为52%,C4d沉积与肾小球基底膜增生分层、动脉内膜纤维性增生和肾小管管周单核细胞浸润显著相关(P <0. 05),C4d阳性与C4d阴性患者在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差异无显著性;C4d沉积与术后PRA显著相关(P <0.05)。结论 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参与了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损伤过程;C4d是慢性体液排斥反应的特征性病理诊断指标。
[关键词] C4d 体液免疫 慢性排斥 慢性移植肾肾病 群体反应性抗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C4d和C4c在先兆子痈性肾病(PN)肾组织中的分布,探讨PN与体液免疫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4例PN肾活检组织中C4d、C4c及各种免疫球蛋白。设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组。方法:14例PN肾小球C4d和C4c均呈强阳性表达。主要沿血管攀沉积,各种免疫球蛋白少或缺乏;正常肾组有少量C4d沉积在系膜区,其余各种免疫球蛋白无明显沉积。结论:PN时肾小球血管攀C4d及C4c呈强阳性表达,而免疫球蛋白沉积稀少,是其较特异的形态表现;补体C4的激活可能在PN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慢性失功移植肾组织中C4d的表达,探讨抗体介导的慢性活动性排斥反应与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关系.方法 对本院27例经病理证实为慢性移植物损伤的移植肾组织行免疫组化或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C4d的沉积,分析C4d沉积与移植相关因素和移植肾预后的关系.结果 27例患者中,C4d阳性率为55.6%.C4d沉积阳性组病理改变以肾小球基底膜分层和动脉内膜增厚为主,C4d沉积阴性组以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为主;C4d沉积阳性组患者术前预致敏(PRA> 10%)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均高于C4d阴性组移植肾功能出现明显异常的时间早于C4d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体介导的慢性活动性排斥反应在移植物慢性失功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标志物C4d对诊断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不断问世以及对移植免疫的进一步认识,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肾移植物1年存活率大为提高,但长期存活率提高不甚明显。慢性移植肾功能损害已成为阻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以往称之为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CR),近年来多用慢性移植物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或慢性移植物失功(1ate graft loss)来描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治疗慢性肾病并发重症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8例免疫抑制剂治疗慢性肾病并发重症肺炎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致病原因、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情况。结果本组患者致病菌中革兰阴性(G―)杆菌占首位(66.6%),机会感染也占一定比例,革兰阳性球菌和G―杆菌均具有较高耐药性。结论免疫抑制剂治疗慢性肾病并发重症肺炎病原菌多样、耐药性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补体因子C4d是体液性排斥反应的重要标记物,是由补体C4通过不同的补体激活途径裂解产生的补体片段,可与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结合,并可以稳定保持数小时至数月,从而可以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显示。C4d的检测方法主要为活检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包括冰冻切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和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2种方法。C4d在各种移植物活检中的检测已经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它表达于肾皮质和(或)髓质组织内肾小管周毛细血管(PTC)内皮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心肌细胞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小肠的血管内皮细胞等。C4d可以作为移植物体液性排斥反应组织学诊断的可靠指标,对于明确移植物功能障碍的原因、发生机制和确定诊断,对于指导临床防治以及预后判断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肾移植后慢性肾损害的病理类型及可能诱发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我院收治及跟踪随访的23例肾移植术后6个月以上,具有蛋白尿或肾功能异常者.结果:移植后慢性肾脏损害的病理类型为慢性排斥21例(85.4)%,系膜病变2例(14.6%),免疫抑制剂治疗中感染巨细胞病毒抗原(CMV-Ag)、克萨奇病毒抗体(CBV-IgM)、肠道病毒RNA(EVS-RNA)6例.血肌酐上升水平与血压上升同步1例.出现移植术后肾功能损害,经多种治疗未见好转,血肌酐一直高于正常水平1例.慢性移植物肾病换用免疫抑制剂后血肌酐恢复正常3例,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后肌酐恢复正常11例.结论:移植后肾损害的最常见病理类型仍为慢性排斥.与慢性排斥相关的因素可能与免疫抑制剂的剂量及免疫抑制剂适应性的个体差异、病毒感染、供肾年龄及匹配度,以及一些非免疫因素、缺血时间延长、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有关.高血压、高血脂及蛋白尿为移植肾远期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随着应用更好的免疫抑制剂,外科技术的改进,以及感染的控制,移植肾的短期存活率已明显提高.然而,将近40%的移植肾在手术后数月失功能,10年内发展为肾功能衰竭.手术一年以后的移植肾失功最重要的原因为慢性排异反应,又称移植肾肾病或慢性移植肾肾病(CAN).免疫及非免疫因素均与CAN发病机制有关.CAN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是非特异的,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肾小球病变、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人类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术后的长期存活率。方法 收集我院自1977年10月至1996年5月肾脏移植的资料,以及手术切除的无功能移植肾病理标本,共85例作为实验组:收集其相应的肾脏移植术前活检组织作为对照组。从临床病理学的角度,比较临床上不同的免疫抑制剂治疗组间的细胞凋亡程度,分析与免疫抑制剂治疗对移植肾功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环孢霉素A(CsA)+泼尼松(Pred)+硫唑嘌呤(AZa)三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液免疫在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C4d在移植肾组织沉积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经病理确诊的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opathy,CAN)的移植肾穿刺标本做C4d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4d沉积情况,研究C4d沉积与慢性排斥病理形态表现及术后群体反应性抗体(pannel reactive antibody,PRA)的关系。结果36例CAN患者中,C4d阳性率为53%,C4d沉积与肾小球基底膜增生分层、动脉内膜纤维性增生和肾小管管周单核细胞浸润显著相关(P<0.05),C4d阳性与C4d阴性患者在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差异无显著性;C4d沉积与术后PRA显著相关(P<0.05)。结论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参与了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损伤过程;C4d是慢性体液排斥反应的特征性病理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大鼠的组织学改变与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表达的关系?方法:以F344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行原位异体肾移植,建立大鼠CAN模型,作为CAN组;以Lewis大鼠做供?受体,行原位异体肾移植,作为对照组?12周后,观察两组大鼠肾功能?肾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OPN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AN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及尿素氮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根据Banff 97评分标准,CAN组和对照组肾小管萎缩评分分别为1.70±0.82?0.10±0.30,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评分分别为2.20±0.79?0.3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CAN组移植肾肾小管上皮细胞中TGF-β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100%,而在对照组移植肾组织中未见阳性表达;CAN组移植肾组织中OPN的阳性表达率为90%,而在对照组移植肾组织中未见阳性表达,两者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OPN在CAN大鼠移植肾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作为TGF-β1的下游分子参与TGF-β1介导的慢性移植肾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冬虫夏草发酵制剂百令胶囊对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患者肾功能的作用效果,寻找防治CAN的有效方法。方法以CAN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n=31),对照组(B组,n=25)。A组病人在原有免疫抑制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百令胶囊(2.0g/日,3次/日),前后共观察6个月,B组维持原治疗方案。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病人的SCr、BUN、CCr、24h尿总蛋白(24hUpro);同时测定尿TGF-β1浓度以及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尿β2-微球蛋白(β2-MG)。结果服用百令胶囊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A组的SCr和CCr均有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值均小于0.05),B组无明显改善;而BUN在两组中均无明显改善(P>0.05)。另外,A组的24hUpro和肾小管性尿蛋白组分(RBP及β2-MG)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B组无显著性变化。A组的尿TGF-β1明显低于B组(P<0.05)。同时,A组中肾功能好转18例,稳定10例,恶化3例;B组中肾功能好转3例,稳定12例,恶化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加用百令胶囊治疗CAN,可减少患者尿蛋白的排出,改善或稳定移植肾功能的恶化,延缓CAN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鼠细胞保护蛋白A20、HO-1和Bcl-XL的表达水平与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Kamada法行SD大鼠向Wistar大鼠原位肾脏移植,建立强化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速大鼠CAN模型的形成,按照处死时间进行分组.对各组移植肾标本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三种细胞保护蛋白A20、HO-1和Bcl-XL的表达.结果 A20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和浸润淋巴细胞;HO-1主要表达于浸润淋巴细胞,但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也有表达;Bcl-XL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也有表达.随着肾移植术后时间的延长,CAN病变的加重,三种细胞保护蛋白的表达呈现递减趋势,四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CAN模型中A20、HO-1和Bcl-XL的表达水平与CAN病变严重程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细胞保护基因高表达有利于阻止慢性移植肾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CAN患者分两组:治疗组41例予缬沙坦治疗,平均治疗(3 6.0±7.2 )个月;对照组3 1例不予缬沙坦治疗。动态观察患者血肌酐(SCr)变化以及血压、血红蛋白、2 4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结果:经过3 6、3 4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分别有7例(17.1% )和11例(3 5 .5 % )发生初级终点事件,即SCr上升≥5 0 % (P =0 .10 ) ;治疗组联合终点事件(指患者死亡或返回透析)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8%和3 8.7% ,P <0 .0 1) ;且治疗组达到联合终点的时间也显著长于对照组(分别为5 3 .9个月和41.5个月,P =0 .0 2 )。治疗组患者尿蛋白排泄量明显降低(P =0 .0 13 )。缬沙坦治疗的常见副作用是高钾血症和贫血。结论:缬沙坦治疗可有效降低移植肾功能丧失发生率,延缓移植肾功能衰竭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C4d在难治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体液性排斥反应在移植肾丢失中的可能性作用。方法选择因难治性排斥反应致移植肾切除标本为研究对象,应用兔抗人C4d多克隆抗体对标本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4d在失功移植肾中的表达情况,统计失功移植肾的存活时间,分析体液性排斥反应对移植肾存活的影响。结果 40例失功移植肾标本中,C4d阳性17例(42.5%)。40例移植肾存活时间:2周~110个月,平均为(35.0±7.5)个月。经统计学分析:C4d阳性移植肾存活时间为(39.2±8.3)个月,C4d阴性移植肾存活时间为(65.7±6.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 9)。结论体液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影响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