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谢海洲 《中医杂志》2001,42(11):647-647
土茯苓,原植物名菝葜,很早即入药用,李时珍对其治湿痹、解毒之功,作了重要补充,市场上所见商品为切厚片,土黄褐色,与其相似的饮片有萆薢、乌药,认药时应鉴别。土茯苓治梅毒始于《滇南本草》,用它治疗早中期梅毒效果很好,一般与苍耳子同用。此外,对麻风病亦有效果。笔者还常与萆薢同用,因萆薢利水湿、泌清浊,可以治疗下焦湿浊引起的膏淋,症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或如鼻涕,或如脂膏,溲行不畅者。  相似文献   

2.
萆薢、土茯苓、菝葜的临床鉴别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中药品种的真伪,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临床上医生常有辨证无误,处方凝神禅精,而患者疗效未显著,其原因盖与此有关。经笔者多年来对药物鉴别的经验,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如下三种药物易混淆的地方作一比较,供同仁们参考。 该类药易混淆之处在于地区用药习惯不同,同名异物,导致药品用误。如:成都地区把萆薢叫红萆薢,土茯苓叫白土苓,而重庆地区把萆薢叫白萆薢,土茯苓叫红土苓。但萆薢和土茯苓确是两个不同的品种。红土苓又与同属植物菝葜在药名,外观近似,容易混淆,现就这三种药品来源、外观、功  相似文献   

3.
言土茯苓皆谓其"治杨梅毒疮",然近代名家提出土茯苓为治头痛之要药.本文通过土茯苓的中医药性记载、古今医家们重剂土茯苓治疗头痛的临床应用、现代药物学研究及头痛的病因病机,对其进行探讨,验证了重用土茯苓疗湿热头痛的有效性.临证时,凡遇湿热所致之头痛,重剂用之,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正> 名代近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萆薢味淡、性温。因其味淡而温,故能直趋膀胱,温补下焦气化,治小儿夜睡遗尿,……患淋证者禁用.”认为“萆薢为治失溺要药,不可用之治淋。”张锡纯氏在自拟醒脾升陷汤及萆薢解中强调“曾用萆薢以治小便频数不禁,屡次奏效,是萆薢为治失溺之要药可知矣。乃萆薢分清饮竟用之治膏淋,何其背谬若是?”笔者甚为疑惑,《杨氏家藏方》萆薢分清散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白浊,频数无度”;《本草纲目》谓“萆薢之功,长于祛风湿,所以能治  相似文献   

5.
土茯苓治头痛、疗痛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茯苓甘淡性平,入肝、胃两经,功可解毒,除湿利关节。古籍谓其擅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疔疮、痈肿、瘰疬诸疾。近代又有用于防治钩端螺旋体病的报道。朱师经过实践验证,证明其为治疗湿浊上蒙清窍所致之头痛及痛风之要药,或可补前人之未逮也!头痛病因纷繁。土茯苓所主之头痛,乃湿热蕴结,浊邪害清,清窍不利而作痛。若延之日久,经脉痹闭,  相似文献   

6.
正萆薢渗湿汤出自高秉钧(清)《疡科心得集》,为治湿热下注之臁疮漏蹄等证而设。萆薢渗湿汤为皮肤科常用名方之一,临床应用广泛。萆薢渗湿汤全方渗湿化浊,清热解毒,性较平和,多无苦寒伤胃之忧。方由萆薢、薏苡仁、黄柏、赤茯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8味药组成,具有清热利湿、解毒化浊之功。笔者用来治疗多种常见、顽固皮肤病,疗效较佳,现报告如下。1典型案例1.1湿疹患者,男,44岁,湿疹病史多年,2012年6月于我  相似文献   

7.
土茯苓原名禹余粮,始载于《名医别录》。而今为了与同名异物的涩肠止泻药“禹余粮”的区别,已很少用此名。土茯苓之名见于《本草纲目》。为百合科(Liliaceae)植物土茯苓(光叶菝葜SmilaxglabraRoxb)的根茎,为正品。主产于广东、广西、江苏、浙江、湖南等地。是一味临床中医常用的清热解毒药。然而笔者在本地区的几个医院和药店作初步调查发现,土茯苓的使用品种较为混乱,一个地区居然用3个品种,有的用金荞麦、红萆薢作“土茯苓”入药。现就3味药的性状及功用作一简单介绍,以供同行参考指正。1土茯苓1·1性状本品略呈圆柱形,稍扁或不规则条块…  相似文献   

8.
贠明东  熊娜  郭明阳 《中国中医急症》2011,(9):1406-1407,1421
目的观察土茯苓萆薢汤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2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分别给予土茯苓萆薢汤(中药组)及秋水仙碱(西药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12周分别观察患者血尿酸水平、临床疗效及关节症状体征,对两组间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2周,中药组血尿酸水平明显低于西药组,两组间临床疗效及关节功能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2周,土茯苓萆薢汤组血尿酸水平明显低于秋水仙碱组,土茯苓萆薢汤组临床疗效优于秋水仙碱组。结论土茯苓萆薢汤可显著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浮萍汤系一同道传余,用于治疗湿疹、荨麻疹疗效尚好。浮萍汤由浮萍30克,土茯苓30克,豨莶草15克,萆薢15克,苏叶10克,薄荷10克组成。本方具有辛凉疏泄、宣散风热、祛风除湿、解表止痒之功。重用浮萍为本方特色,《滇南本草》谓能“祛皮肤瘙瘴之风。”举病案二则如下: 例1:陈××,女,24岁,1979年5月12日来诊。自述3天来面部突然瘙痒流水。诊见面部有大片红色丘疹,呈糜烂渗出,边缘无明显界线,痒甚。口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g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中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文献,构建方药数据库,通过频次统计、系统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进行研究。结果:共纳入方剂476首,所用药物315味,使用频次共计6 905次,使用频数前10位中药分别是土茯苓、薏苡仁、牛膝、黄柏、苍术、萆薢、甘草、泽泻、威灵仙、白术,用药类别以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化湿药为主。痛风高频药对前3组为薏苡仁-土茯苓、土茯苓-萆薢、薏苡仁-牛膝。中药药性主要为寒性药,药味为甘,主归脾(胃)经。聚类分析得到14个中药组合。关联分析得到二项关联药物组合29项;三项关联药物组合21项;四项关联药物组合27项。复杂网络分析核心处方为:牛膝(川)、黄柏、薏苡仁、苍术、土茯苓、萆薢、甘草。结论:中医药治疗痛风用药以祛邪为主,清热化湿健脾之法贯穿病程的始终并以四妙散加土茯苓、萆薢的组方为核心,兼以活血化瘀止痛、利湿泄浊除痹、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等法。  相似文献   

11.
<正>一些常见中药饮片外观性状十分相近,如萆薢(粉萆薢、绵萆薢)、土茯苓、菝契、金荞麦等。现将几味药的经验鉴别介绍中下。1萆薢1.1正品正品萆薢有两个品种,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里将其分为粉萆薢和绵萆薢。两种萆薢虽是同种植物,功效主治相同,但性状鉴别却各有不同。粉萆薢:是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的干燥根茎。本品为  相似文献   

12.
一、萆薢、晚蚕砂: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痹证、水肿、腰痛、淋证、带下等病。萆薢味苦性微寒,入肝胃膀胱经。本品善走下焦而利水湿、泌清浊,为治疗小便浑浊、色白如米泔水之膏淋的要药;又长于祛风湿而通络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腰痛等。晚蚕砂辛甘微温、归肝脾胃经,祛风除湿、和胃化浊、舒筋定痛。《本草求原》谓本品“为风湿之专药”。两药相伍、具有祛湿毒、泌清浊、祛风湿、和筋骨等作用。多用于湿聚热蒸、蕴于经络而拘急痹痛;湿热下注,膀胱不利而尿频涩痛、湿浊带下、湿着腰痛、下肢浮肿、转筋腹痛、皮肤湿疹等。若湿热淋  相似文献   

13.
土茯苓新用     
土茯苓是一味清热解毒药,尤擅解湿热之毒,兼具除湿利关节之功,可用于痈肿、湿疹、梅毒、关节疼痛及湿热下注之小便短涩赤痛或带下等,还可解汞毒。近年来土茯苓还用于以下疼痛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萆薢是中医使用已久的传统药材,在其利尿还是缩尿的观点上,历代医家却多有争论,不利于研究。历史上萆薢药材来源混乱,早期多杂于菝葜、狗脊,明朝后常与土茯苓相混。考据文献发现,明清时期是萆薢利尿缩尿争论产生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调节脾肾说”“疏泻水道说”等新观点。现代研究认为萆薢降尿酸、保肾脏,可缓解急性痛风性肾病加重期的少尿、无尿,减少慢性痛风性肾病早期多尿、夜尿,但尚未发现较明确直接利尿或缩尿作用,其混用品土茯苓则能剂量依赖地直接利尿。分析药材来源与文献论述演化,发现争论的发生发展与其药材来源变化具有相关性,结合现代药理后推测争论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一是药材来源混乱导致萆薢与土茯苓的功用混淆,二是医家对痛风性肾病不同病理类型、发展阶段产生的不同认识,其利尿缩尿争论并非二元对立而是辩证统一,实质是对萆薢功效认识的发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15.
<正>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块茎,又名禹余粮、刺猪苓、仙遗粮、土萆薢等,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土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肝、胃经,临床主要用于痹证、头痛、中毒、癌毒、淋证、泄泻、皮肤疮肿、妇科疾病等的治疗,为治杨梅疮的要药。1古代医籍中土茯苓的应用笔者研习古代医籍文献发现,明代之前土茯苓记载较少,《本草经集注》载其:"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粮,而弃其余",称其为"禹余粮";《本草拾遗》言其:"肉赤味涩,人取以  相似文献   

16.
总结曾庆琪教授运用萆薢治疗男科疾病的经验。萆薢可祛风除湿、利湿分清、化阴助阳、壮骨健步,并入阳明经祛湿利浊,走厥阴经助阳通经。曾教授在男科病的治疗中,取萆薢祛风除湿之功以治阴汗,取其利湿分清之功以治精浊,取化阴助阳之效以疗房劳,取壮骨健步之效以起骨痿。同时,曾教授认为萆薢对房事后腰痛、阴痛等疼痛性疾病尤其显效,其镇痛作用值得挖掘。  相似文献   

17.
<正>虫类药是动物药的一部分。清代医家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提出":动物之攻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动物之本性能行,而又具有攻性。"明确指出了虫类药的特性是行走攻窜,搜剔之功远非草本植物所能及。叶天士对此也有认识,谓病"久则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逐",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虫类药  相似文献   

18.
<正> 本文对萆薢类药材及易混淆品土茯苓等菝葜类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薄层鉴别比较,根据图谱所显示的不同特征,可达到区分和鉴别它们的目的。萆薢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粉背薯蓣、福州薯蓣、棉萆薢以及为数不多的纤细薯蓣等植物的干燥根茎。萆薢与百合科菝葜属植物土茯苓、菝葜等药材在外形和功效上都十分相似。特别在地区用药习惯上是长期混用、代用,十分混乱。历代本草著作中所谓  相似文献   

19.
答:桂枝汤所治为中风发热自汗之证。其病所出之汗系外感表虚。病机在于卫不与营和之自汗出。风中肌肉,著于营分,而卫气不伤故卫强而营弱,行水之卫气不伤,故毛孔自能作汗,行血之营气受困,故肌腠不能作汗,营卫不和。曹颖甫称此等出汗为病汗。桂枝汤能发肌理之汗而使营卫自和。为此甚至要用热粥、卧床温覆,曹颖甫言此汗当名曰药汗,而别于病汗。病汗、药汗之区别有二:①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②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功乃大著。药汗有排除毒素的作用,故服药后营卫调和,出汗之后再无病汗。显然,桂枝汤通过微发其汗而收止汗之功,《医宗金鉴》谓桂枝汤“发汗中寓敛汗之意”。  相似文献   

20.
【歌诀】乳糜尿王属萆薢,分湿化浊湿痹解。治湿最长次风寒,化阴伸阳肾气摄。【释义】中药治疗乳糜尿疗效最佳之品首选萆薢。萆薢善利湿而分清去浊,为治膏淋之要药。其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善治腰膝痹痛。【药解】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Dioscorea septemloba Thunb.、福州薯蓣D.futschauensis Uline ex R.Kunth或粉背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