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感染相关死亡(IRM)的特点。方法回顾
分析127例接受allo-HSCT的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感染相关死亡情况并分析危险因素。结果观察期内
67 例死亡。5 年总生存率为(35.2±5.3)%,无病生存率为(30.8±5.6)%。28.3%(36/127)患者发生感染相关死亡。Ⅱ~Ⅳ°
aGVHD (P=0.049, OR=3.017)和移植后IFI(P=0.032, OR=3.223)是IR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感染作为移植相关死亡的主
要原因,相对于标危患者,在难治复发患者中占更高的比例。更多的关注严重GVHD后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力度是目前减少IRM
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抗人T淋巴细胞兔免疫球蛋白(ATG-F)在重型地中海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方法将重
型β地贫患儿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预处理方案ATG-F分为2个剂量组(低剂量15 mg/kg组和高剂量30 mg/kg组)进行
比较分析。预处理方案主要包括环磷酰胺,白消安,氟达拉宾赛替哌,以及ATG-F。结果两组在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植入时间
上无差别。II-IV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在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为12.5%,9.4%,低剂量组有更高的发生趋势,III-IV
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在低剂量和高剂量分别是12.5% 和6.3%,但无统计学差异。高剂量的ATG-F组临床拟诊真菌感染患儿
较低剂量组显著高(P<0.0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2年的总的生存率分别是90.6%、93.8% 。结论两组不同剂量的ATG-F作
为重型β地中海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预处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中影响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3月于我院接受ART
治疗并成功分娩的4348个周期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男女双方年龄、不孕原因、授精方式、移植胚胎期别、移植胚胎类型、分
娩类型(单胎、双胎分娩)、既往ART流产次数、ART分娩次数和分娩的5607名新生儿的性别,分析不同因素对于分娩新生儿性
别的影响。结果共有3019名男婴和2588名女婴出生,性别比为116∶100;单胎分娩的3087名新生儿出生性别比为117∶100;双
胎分娩的2520名新生儿性别比为116:100;经ART治疗一胎分娩5542名新生儿出生性别比为117∶100;二胎分娩新生儿65名,
出生性别比为117∶100。在单胎妊娠活产婴儿中,若女方或男方高龄,出生男婴比例较对照组(年龄<35 岁)显著增高(分别为
58.4% vs 52.8%,P=0.012;56.4% vs 52.3%;P=0.026),同时观察到ICSI组出生男婴比例较IVF组明显较低(45.7% vs 55.6%,P<
0.001),其它因素则对出生婴儿性别比无显著影响;在双胎妊娠活产新生儿组中,上述不同因素对出生新生儿性别比均无显著
性差异。ART治疗后生育一胎新生儿中,女方高龄组出生男婴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7.4% vs 53.0%, P=0.009),并可知ICSI组
中出生男婴比例显著低于IVF组(48.6% vs 55.4%, P=0.001);而ART治疗后生育二胎新生儿中,不同因素各组间出生婴儿性别
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女方年龄(OR:0.836,95% CI 0.731~0.955,P<0.05)、授精方式(OR∶
1.151,95% CI 1.027~1.289,P<0.05)对出生婴儿性别比产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因素对出生婴儿性别比则无显著影响。
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无独立的预测因素。结论经ART治疗后高龄女性生育男性婴儿比例更高,在单胎活
产婴儿中男方高龄与出生男婴比例增加相关,而ICSI授精方式较IVF女性婴儿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在化疗中期和中后期进行18F-FDG PET/CT显像判断预后的价值差异。方
法DLBCL初诊患者142例,于标准化疗第3~4个疗程结束进行首次18F-FDG PET/CT评价为化疗中期组,于标准化疗5~8个疗
程结束进行首次PET/CT评价者为化疗中后期组,两组各有71 例,首次PET/CT显像结果记录为阴性和阳性。所有患者随访
18~114个月(平均28.7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计算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比较化疗中期组与中后期组
患者首次18F-FDG PET/CT 显像结果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化疗中期组18F-FDG PET/CT 显像阴性和阳性率分别为63.4%、
36.6%,化疗中后期组PET/CT 显像阴性和阳性率分别为66.2%、33.8%,两组PET/CT 显像阴性率及阳性率无明显差异(χ2=
12.423,P>0.05)。PFS比较,化疗中期组首次18F-FDG 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者PFS分别为63.56和19.23个月(P=0.000),化
疗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者的PFS分别为65.78和24.32个月(P=0.000)。化疗中期组和中后期组首次PET/CT
显像阴性者PFS时间无显著性差异(63.56 vs 65.78个月,P=0.613);化疗中期组和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阳性者PFS时间也
无显著性差异(19.23 vs 24.32个月,P=0.274)。PFS率比较,化疗中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者PFS率分别为73.3%、
15.4%(χ2=12.423,P=0.000);化疗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阴性和阳性者PFS率分别为74.5%、16.7%(χ2=12.423,P=0.000)。
化疗中期组和中后期组首次PET/CT显像阴性者的PFS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73.3% vs74.5%,P=0.613);化疗中期和中后期组
首次PET/CT显像阳性者的PFS率也无显著统计学差异(15.4% vs 16.7%,P=0.274)。结论DLBCL在化疗中期和化疗中后期进
行18F-FDG PET/CT显像均可较好地判断预后,在化疗中后期行PET/CT显像判断预后并不优于化疗中期,因此在化疗中期行
18F-FDG PET/CT进行预测预后是合适的,不必延后到化疗中后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脾脏肿大慢性肝病患者发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后的临床特点和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慢性乙型肝炎病
毒感染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例,描述和分析脾脏肿大病人的临床特点。结果共纳入149例病人,4周死亡率48.3%。与无
脾脏肿大者相比,脾脏肿大的病人外周血小板计数(G/L)降低(78 vs 113,P=0.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N)水平低(1.98 vs
4.73,P=0.005),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低(2.03 vs 2.33,P=0.010),肝性脑病总体发生率接近(39.8% vs 38.8%,P=1.000),但
脾脏肿大者多为1~2级肝性脑病(P<0.001)。脾脏肿大者4周死亡率低(P=0.034),但90 d死亡率接近。脾脏肿大是4周死亡的
独立保护因素(RR=1.939,P=0.038),其他与4周死亡独立相关的因素包括中性粒细胞比例大于70%(RR=1.791,P=0.049)、肝性
脑病(RR=1.806,P=0.001)、血清肌酐水平(RR=1.457,P=0.004)及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RR=1.205,P=0.018)。新模型的
预测价值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曲线下面积0.860 vs 0.792,P=0.017)。结论脾脏肿大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病人具有相对独特的
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抗MICA抗体的致敏因素及其对肾移植的影响。方法采用液相芯片分析技术检测98例尿毒症患者血清
中10种抗MICA抗体及其抗体特异性,根据抗MICA抗体分为抗MICA抗体(+)组和抗MICA抗体(-)组,分析MICA致敏
原因;对其中已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患者,比较抗MICA抗体(+)组和抗MICA抗体(-)组两组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
率,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等资料。结果98例尿毒症患者中,16例检测到抗MICA抗体,阳性率为16.3%,抗MICA抗体(+)
组和抗MICA抗体(-)组输血、妊娠、移植、PRA等因素有显著性差异(P<0.05)。38例肾移植受者,6例发生AR,经甲基强
的松龙冲击治疗后均逆转。其中抗MICA抗体(+)组10例,4例发生AR;抗MICA抗体(-)组28例,2例发生AR。两组间
AR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40% vs 7%,P=0.031)。抗MICA抗体(+)组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14.6±4.7 d)高于抗MICA抗体
(-)组(8.2±4.5 d)(P=0.001)。结论输血、妊娠、移植等因素可以引起抗MICA抗体产生。对于抗MICA抗体(+)患者,需要
严格的配型和更强有力的免疫抑制药物,来预防排斥反应,提高移植肾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14~15 d胎鼠中脑来源神经干细胞(mNSCs)被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修饰并移植于帕金森病
模型大鼠纹状体区的治疗作用。方法取孕14~15 d胎鼠解剖显微镜下分离中脑腹侧组织进行mNSCs培养,培养5 d后行GFP/
GDNF基因修饰。PD大鼠模型的建立参照大鼠脑立体定向图谱,立体定向中脑背盖腹侧区、内侧前脑束注射6-羟多巴胺。将
PD大鼠随机分组,将基因修饰的干细胞以及无基因修饰干细胞移植到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区,建立空白mNSCs(PBS替代)移
植组、GFP基因修饰mNSCs移植组、GDNF基因修饰mNSCs移植组3个实验组。移植细胞前后进行行为学评估,以腹腔注射阿
朴吗啡(APO 0.5 mg/kg)诱导PD大鼠旋转圈数作为细胞移植的治疗作用评估手段。免疫荧光组织化学鉴定移植细胞存活、迁
移和分化。结果G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组较对照组和GFP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有明显的行为改善;移植56 d
后,GDNF基因修饰mNSCs移植组较其他两组检测到更多细胞存活,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较其他两组都有增加趋势。结论
GDNF基因修饰mNSCs移植可显著改善PD大鼠的运动障碍,其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是否能减少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感染及腔内修复术后综合征发生。方法入选从2011年
9月到2012年10月接受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并且住院资料完整患者。根据术前是否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分为预防性抗生素组(PA
group)和非预防性抗生素组(non-PA group)。感染的判定由两位卫生副高级职称以上医生根据2001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腔内修复术后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主要为排除感染的术后体温大于37.5 ℃。结果共入组95例患者,
包括35例PA组和60例non-PA组。non-PA组一例发生感染相关的死亡,PA组一例患者出现支架近端逆撕形成Stanford A型夹
层并死亡(1.67% vs 2.85%,P=1.00)。两组间术后感染发生率(5% vs 2.86%,P=1.000),住院时间(9.30±7.21 vs 10.06±5.69,P=
0.094),感染相关的死亡率(1.67% vs 0%,P=1.00),术后发热发生率(70.90% vs 91.43%,P=0.20)。根据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手
术后不同时间点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831,P<0.001),而是否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F=0.978,P=
0.326)。结论目前的数据不能证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以减少术后感染和腔内修复术后综合征发生率。但未使用预防性性
抗生素的患者发生的术后感染可能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类链相关基因A(MICA)抗体对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
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检测2009年~2010年本院197例未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肾移植受者术前MICA抗体及其特异性,随访
其后接受尸体肾移植手术的139例受者的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和移植肾功能。结果197例肾移植受者术前MICA抗体
阳性45例(22.84%)。MICA抗体特异性分析发现有11种抗体,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抗MICA019(占65.7%),出现频率最低
的是抗MICA015(占8.6%)和抗MICA017(占8.6%),高、低频率抗体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4.48,P<0.01)。45例阳性受者中
单一特异性抗体18 例(占51.4%),多种特异性抗体17 例(占48.6%)。197 例受者中139 例在术后有39 例发生早期AR(占
28.1%);其中,45例术前MICA抗体阳性受者中38例接受移植后有14例发生早期AR(占36.8%);152例术前MICA抗体阴性受
者中有101 例接受移植后有25 例发生了早期AR(占24.8%)。结论中国人群中最常见的MICA抗体中为抗MICA019,推测
MICA019为中国人群中较常见基因是其表现出临床上高频率抗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4月~2012年10月开展单孔腹腔
镜胆囊切除,简志祥主任单人完成的141例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病例患者,并与同期进行的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进行对
比分析。结果在141例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病例中,3例因胆囊三角显露不清改行多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例中转开腹行传
统胆囊切除,术后发生1例不明原因的肠穿孔,发现脐部脂肪液化2例,与同期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的306例患者对比分析发现,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及腹部手术史等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28.5±19.3 min vs 33.4±14.2 min,P=
0.001)、术中出血量(6.4±18.9 ml vs 9.8±20.6 ml,P=0.06)、关腹所需时间(5.1±3.8 min vs 5.8±4.3 min,P=0.06)及术后并发症(3/
141 vs 5/306,P=1.00)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但TSPLC组中转开腹率(2/141 vs 25/306,P=0.001)及术后住院天数(1.2±1.4 d vs
2.6±1.7 d,P<0.01)均相对于传统腹腔镜少,术后患者满意程度两组比较亦有显著统计学差异(8.5±1.1 分vs 7.9±0.7 分,P<
0.01)。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有效,且术后患者满意程度普遍较高,值得有条件的医院采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Q-PCR)法监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血浆巨细胞病毒(CMV)DNA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之间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318例患者,自移植应采用RQ-PCR每周监测血浆CMV-DNA水平,6×102拷贝/ml视为CMV-PCR阳性.结果 共136例患者(42.8%)检测出1025例次血浆CMV-DNA阳性,首次阳性出现的中位时间为42 d,最高拷贝数及初始拷贝数中位值分别为1.5×104拷贝/ml和4.5×103拷贝/ml.318例患者中共发生CMV肺炎及肠炎23例,累积发病率为7.2%.14例患者在发生CMV病之前出现CMV血症,4例在出现临床表现后方检测出病毒阳性,另有5例CMV血症阴性的患者诊断为CMV疾病.发生CMV病的患者其CMV-DNA最高拷贝数高于未发生组患者(4.3×104拷贝/ml比1.3×104拷贝/ml,P=0.009),但初始拷贝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103拷贝/ml比4.7×103拷贝/ml,P=0.63).CMV-DNA最高拷贝数随着发生CMV感染的次数增加而增高,在发生CMV感染1~4次的患者中,中位数值分别为82.6×102、261.3×102、440.8×102和10 659.0×102拷贝/ml(P<0.01),且CMV肺炎及CMV肠炎发病率也从2.7%(5/182)明显上升至50%(2/4)(P=0.001).结论 采用RQ-PCR法监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血浆CMV-DNA水平对CMV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意义,高CMV-DNA拷贝数及多次感染者预示着CMV病发生概率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心梗后不同时间血清白细胞介素-37(IL-37)的浓度及其与C反应蛋
白(CRP)的关系。方法筛选2012年6月~2013年12月因胸痛入院,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ASTEMI患者作为心梗
组(n=20),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26)。分别在心梗后第1、3、5、7天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
法(ELISA法)分别测量患者血清IL-37和CRP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L-37在心梗第1天急速升高,第3天达到高
峰,第5天出现降低,第7天显著降低,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与CRP的变化一致;且血清IL-37与CRP具有正相关性
(r=0.63,P<0.05)。结论IL-37可能参与ASTEMI过程中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缬更昔洛韦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患者巨细胞病毒(CMV)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7年l至7月行HSCT的19例移植后CMV血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移植后应用定量多聚酶链反应(PCR)定期进行病毒DNA监测,CMV-DNA阳性,定量>6.0×102拷贝/ml的患者应用缬更昔洛韦900 mg 2次/d诱导治疗14 d,然后900 mg 1次/d维持治疗14 d.结果 HSCT后发生CMV血症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第40(20-83)天,诊断时CMV-DNA中位数3.346×103(9×102~4.2×103)拷贝/ml.缬更昔洛韦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7%,14 d转阴率84.2%.治疗前后CMV-DNA每日降低中位数0.084(0.045-0.25)10g 10拷贝·ml-1·d-1.常见不良反应为贫血、血小板下降和白细胞减少,且多为轻度;随访6个月无1例发展至CMV病.结论 缬更昔洛韦用于治疗HSCT后患者CMV血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葡萄胎病理相关新基因F10与绒癌细胞系JEG-3裸鼠皮下成瘤的关系。方法通过细胞转染技术及RNA干扰
技术,分别建立和筛选出F10 基因稳定过表达及沉默的绒癌细胞系JEG-3。取SPF级裸鼠(4~5周龄)30只,随机均分为JEG-3
F10过表达组、JEG-3 F10沉默组、JEG-3未处理组(n=10),分别接种F10基因过表达的JEG-3细胞、F10基因沉默的JEG-3细胞
和未处理的JEG-3细胞株5×107个于颈背部皮下。接种后每3~4 d称量裸鼠质量观察,记录肿瘤发生时间,观察皮下肿瘤的生长
情况。绘制在体肿瘤生长曲线,计算各组裸鼠的成瘤率。结果3组的成瘤率均为100%(10/10)。JEG-3 F10过表达组、JEG-3
F10 沉默组、JEG-3 未处理组的成瘤时间分别为6.2±0.78、7±2.49、6.3±0.67 d,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0.781,P=0.468)。
JEG-3 F10过表达组肿瘤的在体生长速度较JEG-3 F10沉默组、JEG-3未处理组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EG-3 F10未
处理组肿瘤的在体生长速度较JEG-3 F10沉默组快(P<0.05)。细胞接种5周后处死小鼠,取瘤组织称重,JEG-3 F10过表达组、
JEG-3 F10沉默组、JEG-3未处理组肿瘤重量分别为571.1±221.10 mg、136.2±66.25 mg、354.5±116.23 mg,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
差异(F=21.199,P=0.000)。结论F10基因与绒癌细胞系JEG-3的增殖调节有关,可增强JEG-3细胞系在裸鼠体内的致瘤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熊果酸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方法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将48只Wistar大鼠
随机分为4组。A组为正常角膜对照组,B组为Wistar鼠自体原位角膜移植,C、D 组为SD-Wistar大鼠之间进行同种异体角膜移
植。术后当天腹腔给药,A、B、C三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D组给予熊果酸(UA)(20 mg·kg-1·d-1),连续给药12 d。
根据Larkin等角膜排斥反应评分系统,判断术后植片排斥情况。比较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和植片存活率。术后14 d检测各组
中IL-2、IFN-γ、NF-κBp65、VEGF及ICAM-1的表达含量,并对角膜植片进行组织学检查与Western blot分析。结果D组角膜
植片的存括时间为29.12±9.58 d,与C组9.67±2.16 d 相比,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14 d D组角膜植片中的
IL-2、IFN-γ、NF-κBp65、ICAM-1及VEGF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而IκB-α蛋白含量较高。未见明显淋巴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形
成。结论熊果酸作为NF-κB的核因子抑制剂,可以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与排斥反应,从而显著延长大鼠角膜植片的存活
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后应用多种油脂肪乳(SMOF)的肠外营养治疗对胃肠外科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2例胃肠外科重
症患者按照前瞻、随机、对照原则分为SMOF组及对照组,分别给予含SMOF及中、长链脂肪乳的等热量的肠外营养支持,于使
用前及使用后第4、9天分别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
及外周血内毒素水平,并统计两组患者的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抗菌素使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计量数据采用
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结果术后第4天,SMOF组CRP、TL-6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9天,SMOF组ALT、
TBIL、CRP、TL-6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ALB及外周血内毒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术后ICU入住时间、抗菌素使
用时间,SMOF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感染性并发症,SMOF组低于对照组,但二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χ2=1.047,P>
0.05)。结论胃肠外科重症患者术后应用添加SMOF的肠外营养能够有效减少炎症介质释放、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减少术后并
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正性调控因子的异常表达与人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并评价其在判断甲状腺肿瘤细胞增殖
活性和病人预后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 例甲状腺癌、30 例甲状腺腺瘤、30 例结节性甲状腺
肿及20 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MCM7、CDK2 及Ki-67 蛋白的表达。结果癌组中MCM7、CDK2 及Ki-67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
显著高于在腺瘤组、结甲组及正常组中的表达(均为P<0.01),分别为100.00%(50/50)、80.00%(40/50)、84.00%(42/50)。癌组中
三者的蛋白表达两两比较,均呈正相关(均为P<0.01)。结论甲状腺癌中MCM7、CDK2 及Ki-67 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癌的
发生相关,三者联合应用或许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和评价预后的生物学指标。在评价甲状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方面,MCM7优
于Ki-67。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肾脏移植受者应用霉酚酸酯(MMF)的合理治疗窗浓度。方法选取110例肾移植受者分别于术后1月内、2~3
个月、>4个月应用酶放大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口服MMF(分两次服用,间隔12 h)12 h后全血谷浓度(即MPA-C0),并观察受者用
药期间急性排斥反应及药物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对所有受者随访时间均为1年。结果统计资料显示,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
率为13.64%(15/110),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为32.73%(36/110),其中白细胞减少症12例,MMF相关性腹泻10例,感染10例,肝
功能损害4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均成功逆转,药物毒副反应受者经治疗和(或)调整MMF剂
量后病情恢复,无死亡病例及移植肾摘除病例。通过ROC曲线计算得出,MPA-C0控制在1.40~2.80 mg/L可较好避免肾移植术
后急性排斥反应并减少受者的药物毒副反应。结论对肾移植术后服用MMF的受者进行MPA-C0监测,对MMF用量进行个体
化调整,有利于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和药物毒副反应发生,减少并发症,提高移植肾及受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与脊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6表达变化的时程关系,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脊髓FGF-2的动态变化规律及
致痛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0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2组(n=50):假手术组(Sh组)和手术组(SNI组)。于术前
1 d,术后1、4、7、14、28 d 观察疼痛行为学,检测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并于术后各时间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Western blot以及ELISA方法,检测脊髓FGF-2、TNF-α和IL-6含量。结果SNI后1 d PWMT下降,7 d达最低,28 d仍处于较低
水平,与Sh组术后各时间点和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SNI组脊髓FGF-2含量于术后4 d开始增加,14 d达高峰,28 d仍维
持较高水平,与Sh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显著(P<0.05)。SNI组术后各时间点TNF-α和IL-6的表达高于Sh组(P<0.05)。结
论大鼠SNI模型成功模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并且诱发损伤侧脊髓FGF-2以及炎性因子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