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颌面部皮肤蕈样肉芽肿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颌面部皮肤蕈样肉芽肿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淋巴瘤,男性多于女性,本文报告2例均为男性,此病可发生于除儿童期以外的任何年龄,但一般发生于中年人,初期诊断较为困难,但通常可伴有临床和组织学上的特征,对蕈样前期,持续性痒,一处多处皮肤浸润性斑疹,特别是仅发生在面部者,应警惕皮肤蕈样芽肿。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38岁男性颌面颈部蕈样霉菌病病例,并复习有关蕈样霉菌病的相关文献。口腔颌面颈部蕈样霉菌病发病率较低,早期诊断较困难,容易误诊。本病虽然有特征性的临床分期,但一般需要通过病理检查确诊。蕈样霉菌病的治疗方法有光动力学治疗、放化疗等。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均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蕈样肉芽肿 ,又称皮肤蕈样霉菌病 ,是源于皮肤淋巴网状组织的恶性肿瘤。 1995年在成都召开的第四届淋巴瘤学会上 ,归类为低度恶性淋巴瘤。此病在口腔粘膜发病 ,较为少见。现将我院 1例报道如下 :患者女性 ,5 0岁 ,农民。 2年前偶然发现四肢及脐下皮肤红色对称性斑块 ,无不适 ,应用强的松及赛庚定口服有效。4月前感咽部不适 ,发现上腭部亦有类似红色肿物。门诊以“增殖型天疱疮”收入院。检查 : 心肺正常 ,双上肢肘关节尺侧各有一对称性暗红色斑块 ,约 5 0cm× 4.0cm大小 ,椭圆形 ,高起皮肤 ,界限清 ,无痛痒 ;脐下及双下肢股内侧亦有类… 相似文献
5.
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17例ELG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病理、治疗及疗效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ELG17例主要表现为多发性皮肤软组织肿块和淋巴结肿大,颌面部畸形,患者均无肝脾大,生长发育良好。单纯手术5例术后均复发,采用手术及局部放疗后未见复发。结论:ELG单纯手术切除易复发,采用手术及放疗综合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口面肉芽肿病 (Orofacicalgranulamatosis)是一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因不明 ,表现不一 ,可以是一种局部性病损 ,也可以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口腔表现 ,后者包括Crohn病和结节病[1] 。现就我们收集的 2例Crohn病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例 1.男性 ,2 4岁。半年前唇颊肿胀 ,右下牙龈溃疡不愈并逐渐扩大 ,自觉痛 ,抗炎治疗无效。两月前左上腭部出现溃疡 ,约 3cm× 3cm ,菜花状 ,触痛。腹部间歇疼痛 ,较轻。全颌曲面断层X线片无特殊改变。口腔黏膜组织学表现为黏膜和黏膜下组织呈现纤维化及灶性密集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淋巴水肿和淋巴管扩张 ;… 相似文献
7.
口腔颌面部肉芽肿性疾病是一组病因不同,但以肉芽肿性炎症和肉芽肿形成为共同病理特征的颌面部疾病的总称,该病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其诊断复杂,在治疗上也存在很大差别.本文将从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对口腔、颌面部发生的肉芽肿性疾病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8.
9.
口腔黏膜恶性肉芽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赵某,男,54岁,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前牙区牙龈及唇侧黏膜溃疡,约0.3cm×0.3cm大小,曾在当地抗炎治疗,效果不明显。半月来溃疡区逐渐向周围扩展,累及上前牙牙龈、硬腭部、上唇黏膜及鼻部。肿痛明显,低热,我院以急性坏死性龈炎收入院。入院专科检查:上唇部及左眶下区肿胀显著。上前牙区牙龈、上唇黏膜及硬腭前部黏膜广泛性坏死约4cm×4cm大小。坏死组织呈暗灰色,牙槽骨及硬腭部骨组织外露呈暗黑色。入院后局部症状未见明显减轻,坏死区表面呈灰白状,上前牙松动,左侧鼻翼部肿胀明显,鼻腔内黄色渗液,并有少量软痂脱落。组织病理检查示:炎症肉芽肿伴鳞状上皮轻一中度不典型增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颌面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及X线特点。方法:对18例颌面部骨嗜酸性肉芽肿资料,分别从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X线表现、误诊情况、治疗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颌面部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男11例,女7例;平均发病年龄16.62岁,平均病程5.5个月;11例为单发,7例为多发,共计29个部位,其中累计下颌骨21处(72.8%),上颌骨4处(13.8%),颅骨3处(10.3%),颧骨1处。主要临床表现为牙齿松动,牙龈肿胀、溃烂、疼痛、面部肿胀伴压痛。X线表现为颌骨中央不规则、溶解样破坏,破坏区呈地图状、网状、虫蚀样改变,骨破坏边缘不清晰。易误诊为骨肉瘤(3例),牙源性粘液瘤(2例),恶性淋巴瘤(1例),浆细胞骨髓瘤(1例),低分化癌(1例),其他恶性肿瘤(4例)。治疗方法6例采取单纯手术,7例采取手术+放疗,3例采取手术+化疗,1例采取手术+放疗+化疗。平均随访5年,14例无复发。结论:该病变特点显著,应正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分析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63例颌面颈部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恶性淋巴瘤163例中,男:女=1.86:1,中位年龄43.2岁。发病部位依次为颈部,腭部,腮腺及牙龈,首次就诊误诊率47.9%。主要采用单纯化疗及综合治疗。随访病人存活时间超过10年8例,超过5年31例,死亡病例平均存活20.6月,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结论:颈部恶性淋巴瘤首诊中易被误诊;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至关重要;化疗及综合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淋巴结生发中心进行性转化(progressively transformed germinal center,PTGC) 的诊断、预后,提出持续随诊和重复淋巴结活检的必要性,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2010—2012年收治的3例病理确诊的PTGC病例,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结果:3例均为青壮年男性,腮腺区2例,颈部1例,均行手术切除,随访8个月~2.5 a,均无复发。结论:PTGC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位于颈部,表现为孤立、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多数曾以淋巴结炎进行过治疗但疗效不佳。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注意与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15.
M. Shindoh T. Takami M. Arisue T. Yamashita T. Saito T. Kohgo K. Notani Y. Totsuka A. Amemiya 《Journal of oral pathology & medicine》1997,26(6):283-289
Fifty-two cases of non-Hodgkin's lymphoma (ahl) In The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comprising 31 submucosal (extra-nodal) and 21 cervical node Nhls, Were investigated. The patients' ages ranged from 5 to 86 years, with a bimodal age distribution among young people below 12 years of age (average 8 years) and in those aged 30 years or older (average 60.3 years). The male-to-female gender difference ratio was 1.3:1.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swelling as the major symptom. Histologically. diffuse, large cell malignant lymphoma was the most frequent type and 67.9".!'of lymphomas were of intermediate malignancy as defined by the Working Formulation for Clinical Usage. All submucosal lymphomas showed diffuse proliferation patterns, although follicular proliferation was identified in 5 of the 21 nodal lymphomas. Immunohislochemistry showed that the B-cell type was predominant, especially in nodal lymphomas. 相似文献
16.
带蒂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1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几种带蒂肌 (皮 )瓣移植在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和适应症。方法 :对1995 .1.-2 0 0 3 .9.间采用带蒂肌 (皮 )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 12 3例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 ,包括受区缺损情况、组织瓣的类型、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多方面。结果 :12 3例中 12 0例为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同期修复 ,3例为放射性颌骨坏死缺损的修复。 12 2例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1例在术后第 2d死于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导致的失血性休克。胸大肌皮瓣 ( 4 0例 )、胸锁乳突肌皮瓣 ( 3 7例 )和颈阔肌皮瓣 ( 3 5例 )为最多采用的组织瓣 ,占全部带蒂组织瓣的 91% ( 112 /12 3 )。移植成功率为 92 .6% ( 113 /12 2 ) ,受区和供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2 1%。结论 :带蒂肌 (皮 )瓣可以较好地修复口腔颌面部的组织缺损 ,应根据缺损的组织量、部位、缺损范围和全身情况选用不同的带蒂组织瓣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3例结节性筋膜炎性HE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和组织学观察,结果:3例结节性膜断断续续的为病史短,生长快,中年女性多见,发病部位为颊、舌、磨牙后区,肿物呈结节性,无包膜,直径在3cm以内,质偏硬,组织学特点为纤维母细胞增生活跃,核分裂象易见,“S”形结构,组织裂隙,外渗红细胞,粘液背是,Vim( ),SMA( ),Des(-).结论:结节性筋膜炎的本质是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其组织学构型有诊断价值,需注意与肉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口腔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CT检查的口腔颌面颈恶性黑色素瘤病例15例(23灶)。CT检查包括平扫(15例,23灶)和增强(12例,19灶)。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结果:22/23灶恶性黑色素瘤在CT检查中呈阳性表现.包括原发病变14灶和颈部淋巴结转移性病变8灶。病变呈软组织肿块者20灶,黏膜增厚者2灶(均为原发灶)。病变边缘不清者18灶,边缘清晰者4灶。增强CT显示:不均匀强化者9灶,均匀强化者5灶,无强化者5灶。病变压迫颈静脉变形3灶,侵犯上颌骨7灶,侵犯下颌骨2灶。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的CT表现具有多样性。病变多以边界不清并有增强的软组织肿块为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