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入肝血流的超声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入肝血管(肝动脉、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探讨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检测35例正常健康人和37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人肝血管的血流参数,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入肝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肝硬化分级关系.结果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内径增宽,血流速度下降,充血指数增高,肝动脉血流阻力增高,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与门静脉内径无显著差异(P>0.05),Child C级门静脉血流量显著减少,Child肝功能分级与门静脉的充血指数有关.结论测定入肝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有助于判断肝硬变门脉高压症的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彩色多普勒对人肝血管餐前、后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测正常成人入肝血管(肝动脉、门静脉)餐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探讨其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测量50例正常成人餐前、后入肝血管的血流参数,包括门静脉主干的直径(D),最大血流速度(Vmax),血流量(Q),肝右动脉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max),舒张末期峰值速度(Vmin),时间平均速度(Vmean),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等,探讨其相互关系。结果餐前肝右动脉和门静脉各主要血流参数分别为肝右动脉RI0.65±0.04,PI1.20±0.17,门静脉主干最高血流速度为(17.80±2.14)cm/s,血流量为(905.55±162.50)ml/min;餐后肝右动脉和门静脉各主要血流参数分别为肝右动脉RI0.73±0.04,PI1.74±0.51,门静脉主干最高血流速度为(22.40±3.25)cm/s,血流量为(1279.24±239.84)ml/min。结论餐前、后肝右动脉和门静脉各血流参数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量存在彼消此长的关系,以维持入肝血流的相对衡定。 相似文献
3.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栓塞前后肝血管的血流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肝动脉栓塞前后肝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栓塞(TAE)治疗前后肝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研究。结果(1)TAE后肝动脉血流减少(P<0.05),而阻力指数(RI)和肝动脉内径改变不明显(P>0.05);(2)门静脉血流于TAE后增加(P<0.05),门静脉内径无明显变化(P>0.05);(3)TAE后瘤体明显缩小,瘤体血供减少(P<0.05);(4)肝静脉的血流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CDFI是观察原发性肝癌肝动脉栓塞治疗前后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级别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颅内、外段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及相关性。方法 将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高血压分级分为1~3级高血压组,另选正常对照组50名。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分别对各组颈内动脉系颅外段的颈内动脉和颅内段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以及椎-基底动脉系的颅外段椎动脉2和颅内段的大脑后动脉、椎动脉1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血管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进行检测。结果 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均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增加,PSV和EDV减低,PI和RI增加。颈内动脉系的PSV和EDV在2级高血压组减低,椎-基底动脉系在1级高血压组EDV减低,RI增加。椎-基底动脉系除3级高血压组的颅内段大脑后动脉和颅外段椎动脉2的PI及RI呈负相关外,两系的2级和3级高血压组的颅内、外参数相关均呈正相关。结论 2级高血压患者颈内动脉系PSV和EDV降低,1级高血压患者椎-基底动脉系EDV降低和RI增高。颅内、外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仅在2级高血压以上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肝肿瘤实时超声造影的血流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47,自引:10,他引:47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9例患者共34个肝内实质占位病变进行实时谐波超声造影检查.其中16个原发性肝癌.4个转移性肝癌,9个肝血管瘤,5个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结果经超声造影后,34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并有不同的增强特点。肝癌表现多为整体快速增强,呈不均状.并在门脉期快速消退;肝血管瘤多呈周围向心性增强.呈环状或周围结节状.并持续较长时间;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表现为中央扩散型快速均匀增强.并充盈整个门脉期。如以肝肿瘤在动脉期增强而在门脉期减退呈低回声作为诊断肝癌的指标.则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5%(19/20)、100%(14/14)和97%(33/34)。结论实时超声造影能反映不同肝肿瘤在不同时相上的不同表现,可帮助提高肝肿瘤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长期转归规律.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121例原位移植肝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自术前直至术后4年进行长期定期随访.记录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脾脏厚度并与4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1) 肝移植患者术后1~3 d内门静脉血流速度显著增加,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至术后12个月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1);(2)肝移植患者术后脾肿大逐渐缩小,但持续至术后4年,与对照组比较肿大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肝移植患者术后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可在较短时间与正常人群无差异,但是脾肿大的持续时间明显延长,提示内脏血流动力异常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恢复.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胆囊壁的高频超声分型与门静脉主干及右支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胆囊壁的不同分型与门静脉主干及右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联合二维及彩色超声观察肝硬化组(69例)和对照组(30名)的胆囊壁分型、厚度、门静脉主干内径(D_(pv))、门静脉主干血流速度(V_(pv))、门静脉主干血流量(Q_(pv))、门静脉右支内径(D_(rpv))、门静脉右支血流速度(V_(rpv))、门静脉右支血流量(Q_(rpv)).同时根据胆囊壁的不同分型将69例肝硬化患者分为胆囊壁不厚亚组、单纯增厚亚组和双边亚组,对比肝硬化各组与对照组以上检测指标的差异.结果 各组间胆囊壁厚度均存在差异(P<0.05);D_(pv)除胆囊壁不厚亚组与单纯增厚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V_(pv)仅单纯增厚亚组与对照组、双边亚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_(pv)在双边亚组与其余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_(rpv)、Q_(rpv)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V_(rpv)对照组分别与单纯增厚亚组及双边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与对照组Q_(rpv)/Q_(pv)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壁厚度与D_(pv)呈正相关(r=0.886,P<0.01).结论 肝硬化时高频超声下胆囊壁的不同分型与门静脉主干血流动力学变化关系密切,而与门静脉右支血流动力学变化无相关性;胆囊静脉回流受阻并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胆囊壁变化主要的血流动力学原因,其发生可能有更内在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模拟失重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模拟失重环境下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方法研究对象为16位健康男性志愿者,平均年龄(20.38±2.00)岁,身高(174.75±3.85)cm。受试者取-6°头低足高位,连续卧床21d。受检者空腹8h以上,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采用GE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安静状态下检测门静脉的血流变化。结果模拟失重后门静脉左右径和前后径均有增加趋势,但与模拟失重前1d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失重后1d门静脉最大流速即显著下降,由模拟失重前1d的(19.8±7.7)ml/s下降为(17.1±6.8)ml/s。模拟失重后3d、7d、14d和21d门静脉最大流速继续逐步下降,与模拟失重前1d相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模拟失重直立后,门静脉最大流速逐渐上升,至直立后7d上升为(18.7±7.4)ml/s,与模拟失重前1d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失重前1d门静脉的血流量为(1028.27±237.14)ml/min,模拟失重后1d门静脉血流量即下降为(906.23±209.89)ml/min,此后的3d、7d、14d和21d,其血流量持续下降,与模拟失重前1d相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模拟失重直立后1d,门静脉血流量即上升为(934.29±217.13)ml/min,至直立后7d上升为(980.48±227.41)ml/min,与模拟失重前1d门静脉的血流量基本持平。结论模拟失重后,肝门静脉血流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变化类型为不适应型。临床应加强肝脏对抗失重环境的防护措施研究,以确保航天员的航天训练和太空飞行安全。 相似文献
9.
脂肪肝血流动力学的超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利平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0,12(9):618-620
脂肪肝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而脂肪肝患者时肝细胞内脂肪的聚集以及细胞体积的增加会引起肝微循环的损害.超声作为脂肪肝首先进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简便、易行、无创.本文总结了脂肪肝患者肝静脉频谱、门静脉及肝动脉的超声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超声造影对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并分析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利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了10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及24例正常人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并将10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按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硬化门脉高压门脉血流动力学检查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门脉高压组门静脉(PV)内径明显增宽、血流速明显减慢、血流量参数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脾静脉(SV)肠系膜上静脉(SMV)内径(D)、血流速度(V)、血流量参数(Q)也有类似改变。A、B、C三级肝硬化的PV内径,按A、B、C顺序显示门静脉宽度逐渐增宽,C级的Dpv较A、B级均有显著性增宽(P<0.05),A、B级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B级较A级也有增宽趋势,按A、B、C顺序显示 门静脉血流速度逐渐降低,且各级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B、C级的Qpv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检测门脉血流动力学有助于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肝储备功能、门静脉高压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并发肝癌病例中的肝动脉峰值流速与阻力指数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肝动脉血流峰速度(Vmax)与阻力指数(RI)的动态变化早期诊断结节性肝癌(肿块的直径在1cm以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肝硬化的乙肝患者150例,应用超声定期检查肝动脉的Vmax、RI,直至患者被影像检查及临床诊断为结节性肝癌,计算Vmax、RI的动态变化值⊿Vmax、⊿RI,进而计算⊿Vmax、⊿RI动态变化的百分比;结果从肝硬化发展为结节性肝癌的23例患者的肝动脉Vmax、RI初检至癌变前无明显变化(P>0.05),出现结节性肝癌时飞跃性增加或降低(P<0.05),且⊿Vmax%、⊿RI%的95%参考值范围与癌变前的测值范围无重叠;结论肝动脉Vmax、RI等血流参数的动态变化是早期诊断结节性肝癌的可靠参数。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慢性肝炎门静脉及肝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超声测值与慢性肝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将457例慢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异常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选取12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全部受检者均行门静脉、肝动脉超声检测和血清学、病毒标记物检测,209例患者经肝组织活检病理证实.将超声测值与血清学检测的肝损害程度分期对照分析.结果 对照组与轻度组,在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肝动脉流速、阻力指数和收缩期峰值与舒张期峰值比值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轻度组与中度组、重度组在血流定量指标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慢性肝炎患者门静脉流速、肝动脉流速及肝动脉阻力指数等能反映肝脏肝功能损害程度,从而对慢性肝病的临床治疗评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CEUS评估门静脉高压患者术后肝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方法 对接受手术治疗的17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于手术前后均行CEUS检查, 记录肝动脉到达时间(HAAT)、门静脉到达时间(PVAT)及肝静脉到达时间(HVAT), 计算肝动静脉渡越时间(HAVTT)及门静脉-肝静脉渡越时间(PV-HVTT), 对手术前后各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HAVTT及PV-HVTT在手术后较手术前明显延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HAAT、PVAT及HVAT手术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CEUS参数中, HAVTT及PV-HVTT可用以较好地评估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内血流动力学变化, 为无创性评价门静脉高压患者术后近期疗效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乙醇性脂肪肝病人门静脉、肝静脉管径及血流频谱的变化特点。方法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59例轻、中、重度非乙醇性脂肪肝病人门静脉、肝静脉管径及血流频谱,与40例正常肝组织作对比分析。结果 轻度脂肪肝各项检查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随脂肪肝程度加重,肝静脉管径逐渐变小、异常波形增多,门静脉管径逐渐增大、血流速度减慢;轻、中、重度脂肪肝肝静脉管径与异常血流频谱(平坦波和衰减波)、门静脉管径与门静脉血流速度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66~3.85;χ^2=10.77、5.53,P〈0.05)。结论 非乙醇性脂肪肝肝静脉、门静脉管径及血流频谱的变化有其自身特点,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多普勒血流频谱变化可能成为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肝内动脉扩张:肝癌并发门脉栓子的一个重要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113例肝癌及51例肝癌合并门脉栓子的肝内动脉显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示:左或右肝动脉分支血流显示率:肝癌78.7%,无一例显示三支以上。肝癌合并门脉栓子时显示率90%,明显高于前者,显示三支以上者占60%。门脉完全阻塞时肝内动脉血流显示率100%,显示三支以上者占84.8%;部分阻塞显示率71%,三支以上者占23%,二组比较,差别显著(P<0.01)。结论:肝癌合并门静脉栓子可引起明显的肝内动脉扩张,门脉阻塞越重,扩张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F. Draghi G.L. Rapaccini C. Fachinetti N. de Matthaeis S. Battaglia T. Abbattista P. Busilacchi 《Journal of Ultrasound》2007,10(1):5-11
Various treatments for liver diseases, including liver transplant (particularly partial liver resection from a living donor), treatment of liver tumors, and TIPS, require detailed knowledge of the complex vascular anatomy of the liver. The hepatic artery and portal vein provide the organ with a double blood supply whereas venous drainage is furnished by the hepatic veins.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rovide undeniably excellent information on these structures. On ultrasound, the inferior vena cava, the openings of the hepatic veins, and the main branch of the portal vein can always be visualized, but intrasegmental vessels (portal, arterial, accessory hepatic venous branches) can be only partially depicted and in some cases not at all.In spite of its difficulty and limitations, hepatic sonography is frequently unavoidable, particularl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d the results are essential for defining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this reason, a thorough knowledge of the sonographic features of hepatic vascular anatomy is indispensabl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