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中医之"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藏象学说即是以研究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中心,结合脏腑与形窍的关系以及脏腑和自然界关系的学说.中医以藏象学说为核心来阐释人体,其重"象"的思想贯穿中医理论与实践始终.今从观象、悟象、辨象、治象四个方面浅析中医之"象".  相似文献   

2.
试以一"气"定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铁  李盈 《国医论坛》2003,18(5):44-45
研究《内经》阴阳、藏象等篇章,尝试探源知流,从藏象学说的形成,“气”概念的引入,重新界定中医之脏腑,并与解剖学之脏腑作比较,促使从事藏象研究的人员树立立足中医理论、探源知流的意识,培养有中医特色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3.
图像是保存和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而中医古籍中的脏腑图是研究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文献资料。以《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收载的肺脏图像和膀胱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图像及其所附文字加以整理比较,并从中医理论的文化背景和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阐释肺脏图中肺管九节、肺为八叶和膀胱图中膀胱有无上口所蕴含的中医藏象理论。尝试说明古代中医学者是如何处理目视观察水平下解剖实体与肉身经验及人体生理现象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通过图像隐喻地构建、表达脏腑的形态和功能,从而揭示概念隐喻理论在中医藏象学说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4.
用系统论原理分析中医“肾藏精”理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肾藏精是中医藏象理论中肾的重要生理功能,因而"肾藏精"理论是中医藏象学重要内容。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是一个概括人体一系列生理、病理学的系统。因此,中医"肾藏精"理论中的肾不仅包括肾的解剖学概念,还包括了肾的生理病理功能。文章通过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分析中医"肾藏精"理论,用系统论的原理讨论肾与精之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气血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等理论都密切相关。气血辨证遵循中医基础理论,特别是脏腑学说中有关气血的理论,分析气血的病变,对机体功能活动状态做出判断,进而辨认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察全国统编《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的藏象章节,对比分析各版本教材藏象章节的理论结构,认为从理论结构的角度分析,现代中医藏象理论的结构为"体-用-象"。其特点有三:1)生理功能的产生皆来源于实体或系统,这些实体或系统是形而下的概念。2)脏腑功能为用是藏象学说研究的主要内容。3)"象"是脏腑生理功能的结果,与脏腑生理功能联系密切。这种结构与古代的藏象理论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主流观点认为,"体"为"道"属于"形而上",现代中医理论将其重新定义成"体"为实体或系统,属于"形而下"。将"象"的概念从原来的"体之象"重新定义为"生理功能的结果"。这种转变使古代中医藏象理论中的"象"及"象思维"被边缘化。自《黄帝内经》以降,"象"及"象思维"一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目前学界突出强调"结构""机理""机制",边缘化"象"及"象思维"的情况是一种新现象。  相似文献   

7.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现代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先生指出:“临床上辨证论治,归根到底都是从脏腑出发.”然而,由于藏象学说的框架源于《黄帝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吸收历代医家的不同学术观点,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存在着某些概念不清晰、名词术语含义不统一、使用不规范的现象,这不但阻碍了藏象学说的深入研究,也使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发展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研究中医藏象学说。本文以"五行藏象"模型为例,认为五行藏象体系是一个基于人类经验体验构建的概念隐喻系统;是基于"可能世界"的类比;是一种"隐喻重描";是一个"信念系统"。本文提出中医藏象学说研究的重点不是寻找其客观物质基础,而是要对其特有的语言进行分析,要注重揭示中医脏腑概念在那些层面是可核实的,以及隐喻认知在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
李檬 《河南中医》2008,28(2):11-12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其研究水平更直接关乎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发展。本文从藏象学说中五脏"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两个角度进行探讨,认为五脏的生理特性是中医的特征性内容。并通过对中医藏象学说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阐明了中医藏象学说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形体医理和机能医理的认识基础,就其概念、表达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内涵进行了探讨;根据两个医理在中医藏象研究中的方法,探讨了脏腑藏象在形体与机能各自范畴的表达内容和意义,对现代中医学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进行了学科的理论上的有机分化与链接。认为:两个医理的认识完善,对于促进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和发展,对中医理论及实践在学科发展的创新中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新世纪中医藏象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 ,藏象学说是其核心内容 ,它有宏观性、整体性、动态性、综合性的特点。 2 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中医藏象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机遇 ,期望于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团结合作中 ,在保持和发扬中医藏象学说理论特色的基础上 ,将宏观辨证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同时积极吸取利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等现代科技的新成果 ,不断实现中医藏象研究的思维与方法创新 ,使藏象研究实现质的飞跃 ,从而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及 2 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刍议藏象与脏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文奎 《中医研究》1990,3(1):16-17
藏象与脏腑(藏府)均始见于《内经》,历经各代医家的诠释和阐发,尤其是近40年的中医教材的编纂,业已形成中医理论中的核心,然而,藏象学说抑或脏腑学说,诸家纷说不一,有的以藏象立命,却寓有脏腑之实质,有的以脏腑冠首,又有藏象之涵义,由此,藏象与脏腑是否系同一概念,究竟各自包涵几多?尚须正名。今试从文献学及其沿革略呈管见。藏象论“藏象”二字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经云:“帝曰:藏象何如?歧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在此“藏象”列为篇名,似可见及其之重要。考《素问》篇章命名之方式有多种,其中有部分篇名是节取  相似文献   

13.
建立中医系统辨证的新体系——肺系统辨证(连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笔者曾以系统论思想对中医藏象学说进行过较详细的论述(见《辽宁中医杂志》1980年第11、12期及1983年第8~12期),认为藏象学说是关于人体物质代谢、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三个最基本的内容.这种认识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中医临床的整个过程实质上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而中医的辨证方法主要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精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  相似文献   

14.
从藏象学说起源、藏象学说内涵、藏象学说与科学、藏象学说研究现状和藏象学说研究方向等5个方面阐述了中医藏象学说的科学观.认为藏象学说研究应从概念的重新界定、建立系统藏象学和具体构想3个方面进行,以藏象学将人体藏象分为5个基本系统,完全对应于传统藏象理论的五脏.  相似文献   

15.
运用易之意象思维比较分析李东垣"阳升阴降"与朱丹溪"阴升阳降"的差异,得出两者所论藏象不同,而脏腑气机升降、阴阳交感的实质相同,两者皆完善了中医升降学说。援易解医之法是学习理解中医理论的回归,亦即中医经典理论的运用,学易解医是理解与运用中医经典理论的正道。  相似文献   

16.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肾藏精理论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诸子百家著作的系统研读,提出肾藏精之精的概念内涵与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万物始于精气的理论关系密切;阴阳五行学说,特别是精水合一理论为肾藏精理论的确立奠定了哲学基础;天人合一系统思想与象思维是中医肾藏精理论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7.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证"研究的基石。本文回顾分析了近10余年来对藏象学说研究的概况,从文献研究、思维模式研究、证候规范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多学科研究、中西医对比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藏象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藏象研究的某些局限或不足,旨在为藏象理论以及"证"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运用藏象学说辨治哮喘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师侍诊,研读周老医案及中医经典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周老善于运用藏象学说辨治哮喘病,提出了"重视脏腑相关的整体治疗"原则,指出:痰哮重在治脾以杜痰源,虚哮主在治肾以清痰本;发作期邪实者以治肺为要,缓解期正虚者则当调补脾肾,且尤应以补肾为要。结论: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论三焦实质     
三焦是中医藏象中六腑之一,有名有形,而非后世《温病条辨》中的"部位之三焦"。它的形态如同解剖学中的网膜、脂膜,附着在其他脏腑之外,是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之间联系的通路。三焦的具体功能是主持全身气机和气化,疏通水道、运行水液。正确地认识三焦的实质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的藏象学说及整体观,使中医理论体系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20.
论分子生物学对中医学未来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分子生物学学科形成的历史为背景,讨论了分子生物学的创立与发展对中医学发展与提高的启示,并首先分析了阴阳学说、藏象学说二者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孰轻孰重的地位,进而认为藏象学说是我们运用分子生物学知识与技术研究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突破口。通过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中医藏象学说及治疗方法等的研究,可望把中医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辨证分型、治疗法则、疗效机理等在分子水平上统一起来,新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便将得以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