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型生物活性陶瓷复合人工骨成骨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新型生物活性陶瓷复合材料成骨效应 ,为人工骨替代材料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小鼠 96只 ,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2 4只。采用具有诱导活性的骨形成蛋白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分别与羟基磷灰石 (hydroxyapatite,HA)、磷酸三钙 (tricalcium phosphate,TCP)、胶原复合羟基磷灰石 (collagen HA,CHA)及氟化羟基磷灰石 (fluoridated HA,FHA)复合 ,将 4种复合材料 (HA/ BMP,TCP/ BMP,CHA/ BMP及 FHA/ BMP)分别植入 4组小鼠左侧股部肌肉内为实验侧 ,右侧分别植入 HA、TCP、CHA及脱钙牙基质 (decalcified dentin matrix,DDM)作为对照 ,在 1、3、5及 7周取材作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扫描电镜观察及生化测定。 结果 各组实验侧及第 4组对照侧植入后 1周软骨形成 ,第 1~ 3组对照侧为纤维结缔组织 ;3周时各组实验侧均有较多的成熟骨组织 ,组织碱性磷酸酶 (alkalinephosphatase,AL P)染色均为阳性。各组对照侧材料被结缔组织包囊 ,AL P染色阴性 ,未见骨组织形成。各组实验侧材料AL P活性及磷 (phosphrus,P)检测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的对照侧材料 ,实验侧与对照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而 TCP/ BMP复合材料明显高于另 3种复合材料 ,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5、7周各实验侧及对照  相似文献   

2.
重组合异种骨在小鼠体内诱导成骨活性的剂量依赖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是本所重组合异种骨(RBX)的系列研究之一。采用碱性磷酸酶和钙量测定,成骨量微机图像分析,对牛骨形态发生蛋白含量不同的RBX诱导成骨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提示了bBMP含量不同的RBX诱导面骨能力的差异及其下限,并认为实验采用的成骨定量方法,是较可靠易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携载rhBMP-2微球的新型复合人工骨的释药及成骨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制备一种具有良好降解性和成骨活性,可注射的自凝固新型骨修复材料。方法制备携载rhBMP-2的聚乳酸与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球,并将其与rhBMP-2/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制备出rhBMP-2/PLGA微球/CPC复合人工骨。测定了复合材料释药速度,将复合材料及rhBMP-2-CPC分别植入兔双侧股骨髁骨缺损区域,通过X线、组织学观察比较不同时期材料的降解及成骨情况。结果 复合材料各时间点的体外释药量均大于单纯rhBMP-2/CPC组.与单纯rhBMP-2/CPC材料相比较,复合材料植入体内后不同时间点材料的降解和新骨生成均高于单纯rhBMP-2/CPC植入组。结论 rhBMP-2/PLGA微球的掺入可明显加快rhBMP-2的释放。提高材料的降解速度和成骨活性。  相似文献   

4.
脱钙骨基质诱导成骨活性的因素分析(文献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影响脱钙骨基质诱导成骨活性的主要因素作了详细的阐述,认为只要在脱钙骨基质制备过程中对这些因素加以注意,则可以较好地发挥其诱导成骨活性。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旨在评价通过生物模拟(仿生)与磷酸钙涂层结合的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的体外生物活性。从成熟雄性Wistar鼠的股骨分离骨髓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用不同浓度rhBMP-2的培养基进行细胞次代培养,形态学观察细胞外基质矿化程度,在37℃高成核状态下用浓集模拟体液浸泡钛合金24小时,薄层致密的磷酸钙则均匀地沉积在钛合金板上,钛合金板用不同浓度rhBMP-2(0、0.1、1.0、10μg/ml)的过饱和磷酸钙溶液浸泡48小时,制备含rh-  相似文献   

6.
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研制及其成骨效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自行研制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并评估其成骨效应。方法 取南海澄黄滨珊瑚碳酸钙在特定条件下经过“热液交换反应”,制成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HA)人工骨,并将其与基因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和几丁糖复合制成了三种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composite 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CHA)人工骨,将此三种不同配型的复合人工骨和单纯CHA人工骨分别植入四组24只SD大白鼠肌肉内。手术后2、4、6、8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计数高倍单位视野内的成骨细胞数量和炎性细胞数量。采用SPSS8.0统计软件处理系统分析。结果 术后各时期取材结果显示:B组(CHA rhBMP2)和D组(CHA rhBM2P 几丁糖)的单位视野内成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A组(单纯CHA)和C组(CHA 几丁糖):而C组和D组的单位视野内炎性细胞数量明显少于A组和B组。即D组人工骨的单位视野内的成骨细胞数量多、炎性细胞少。结论 rhBMP2-几丁糖/CHA复合人工骨不但具有显著的成骨诱导作用,还具有炎症反应轻及持续的诱导成骨作用,是一良好的骨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备CPC/BMP复合人工骨,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及相关问题,探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 参考有关文献方法合成CPC,并将其作为BMP的载体制成CPC/BMP复合物,植入兔桡骨15mm骨缺损处,术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通过生物力学测定,组织学染色分析,电镜扫描及X射线电子能谱分析。X线摄片,无机质含量测定以及骨密度测定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情况。同时以单纯的CPC及空白组作为对照研究。综合评价CPC/BMP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及对机体的影响。结果 术后CPC/BMP和CPC两组动物均无毒性反应。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浓度逐渐升高,尤以CPC/BMP组显著,提示CPC/BMP复合物和单纯的CPC均可以促进新骨形成,前者新骨形成量大,骨修复能力明显好于后者。CPC/BMP植入2周时可见大量间充质细胞分化,在材料与骨端之间出现一层软骨细胞。4周时软骨细胞向编织骨分化,16周时板骨层骨长人材料并与之相互分割包裹,24周时骨缺损初步修复,新骨密度明显高于CPC组,说明BMP的加入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新骨的形成,同时也加速了新骨的钙化。24周组标本生物力学测定结果表明,新骨形成的同时伴随材料的降解,CPC组材料降解速度缓慢,CPC/BMP组降解速度优于CPC组,但24周时仍有部分材料残存。在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过程中可出现血清钙浓度的一过性升高。结论 CPC是BMP的理想载体。CPC/BMP生物活性人工骨对骨缺损有较强的修复能力,可望成为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8.
仿生活性人工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制在成分和结构上与天然骨基质高度仿生的新型材料,应用于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方法 以Ⅰ型胶原蛋白分子为模板,引入钙磷盐生成体重,合成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NHAC)并以之为主体,以1:1的质量比加入聚乳酸(PLA)制备多孔框架,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复合后植入兔桡骨15mm缺损,观察骨修复情况。结果 所合成的材料具有纳米级的层装排列结构。层间距为11.7nm,实验组中10只兔术后12周骨缺损均完全愈合。结论 NHAC可能成为修复骨缺损的较理想材料,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马贵骧  戴兆琛 《中华骨科杂志》1994,14(5):301-305,T003
新型复合人工骨,HA/TCP/BMP为含孔块料,含孔率40-46%,孔径200-400μm该材料不但有一定的生物降解性能,良好的组织相容和隐固性,且具有诱导成骨作用。动物实验,经X-线,Y-照像,骨密度测量及组织学检查后表明:HA/TCP/BMP成骨效应高于HA/TCP,而HA/TCP和HA/TCP/BMP的成骨效应都高于不具生物降解性能的HA。新型复合人工骨是一种有希望过渡于临床应用的人体硬组织  相似文献   

10.
活性煅烧骨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侯希敏  刘永辉 《中华骨科杂志》1997,17(11):699-701,I004
验证煅烧骨是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理想载体。方法:将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自制煅烧骨按1:20的重量比例,组成活性煅烧骨,植入兔尺骨骨缺损处,术后14,28,56,84天时进行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新骨生成量观察及降解率测定,并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胶原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以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胶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34只新西兰白兔,于两侧桡骨干制成长1.5 cm骨膜骨缺损,左侧(A组)植入由200mg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10 mg BMP与0.2 ml胶原的复合物;右侧(B组)植入复合0.2 ml胶原的200mg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分别于术后2、4、8、12周进行影像学,组织学检查;术后8、12周行骨密度检测;术后12周行生物力学检查.另取8只仅加入0.2 ml胶原作为空白对照组(即C组).结果放射学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A,B两组骨缺损区均得到了比较彻底的修复,但A组在成骨速度、骨再生量、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B组.8、12周骨密度测试结果显示A组的骨密度值高于B组.12周的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显示三点弯曲实验结果表明A组极限强度值明显高于B组,而且A组的弯曲刚度也好于B组;轴向压缩实验结果说明A组的抗压刚度优于B组;扭转实验结果指出A组的抗扭转刚度和最大扭矩分别高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骨密度测定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证实了两组成骨情况的差异,这与新生骨的成熟程度不同有关.复合了BMP的A组因髓腔再通时间早,骨改建塑形更完善,新生板层骨的成熟度亦较高,耐受应力情况也更好.C组则不能产生骨性愈合.结论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作用令人满意,复合BMP后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曾玮  李刚  刘智  高春洪 《中国骨伤》2010,23(10):788-789
<正>四肢良性骨肿瘤与瘤样病变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将肿瘤病灶清除后,用植骨材料填充骨缺损,并根据骨缺损的情况适当辅助内固定或外固定。如何选择植骨材料修复病理性骨缺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可注射丝素蛋白增强型磷酸钙(silk fibroin/calcium phosphate cement,SF/CPC)复合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应用于绵羊腰椎椎体间融合的效果.方法 24只绵羊均建立L1.2、L3.4和L5.6前路椎体间融合模型.每只绵羊的3个腰椎间隙随机植入SF/CPC、CPC/rhBMP-2、SF/CPC/rhBMP-2和自体髂骨中的3种.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各处死12只绵羊.每个时段均获得36个腰椎手术节段,每种材料9个节段.通过大体观察、手触检测、CT扫描、非破坏性生物力学测试和组织学观察分析脊柱融合状况.结果 术后6个月时,手触检测SF/CPC、CPC/rhBMP-2、SF/CPC/rhBMP-2以及髂骨的融合率分别为0、33.33%(3/9)、55.56%(5/9)和77.78%(7/9);12个月时为11.11%(1/9)、44.44%(4/9)、77.78%(7/9)和77.78%(7/9).生物力学显示6个月时,前屈、后伸、左屈和右屈的融合刚度:髂骨>SF/CPC/rhBMP-2>CPC/rhBMP-2>SF/CPC;12个月时SF/CPC/rhBMP-2刚度与髂骨相近,SF/CPC最小.组织学定量表明:6个月时,髂骨新生骨量>SF/CPC/rhBMP-2>CPC/rhBMP-2>SF/CPC;而钙磷残留量依次增多;12个月时,SF/CPC/rhBMP-2新生骨量与髂骨相近;SF/CPC最少;钙磷残留量依次增多.结论 SF/CPC/rhBMP-2人工骨具有骨传导和骨诱导性,降解与成骨能力匹配,是一种理想的脊柱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4.
李刚  刘智 《中国骨伤》2013,26(4):277-280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联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联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法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不连患者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22~68岁,平均36.8岁.骨不连部位:肱骨6例,尺骨4例,桡骨3例,股骨10例,胫骨13例.伤后距治疗时间8~24个月,平均13.7个月.增生性骨不连22例,萎缩性骨不连14例 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骨折部位负重时疼痛,肢体肿胀X线片提示骨折线清晰伴骨缺损.术后通过观察手术切口愈合、植骨区及骨髓穿刺区反应、骨折愈合、邻近的关节功能恢复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未发现过敏和免疫排斥反应.骨髓穿刺区无感染及血肿形成.3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28个月,平均16.2个月.无骨髓穿刺区慢性疼痛、植骨区骨质感染、切口周围皮肤红肿或窦道形成.骨不连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12个月,平均6.2个月,无畸形愈合.骨不连愈合后骨折部位负重时疼痛消失、肢体肿胀消退.5例患者遗留邻近关节功能部分受限,其余患者均完全恢复.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联合自体红骨髓移植在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不连中具有来源广泛、安全可靠、加速骨愈合等优点,是其理想的植骨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携带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Tet-on基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微囊与磷酸钙骨水泥(CPC)多孔支架复合后分泌BMP-2及胶原蛋白的能力. 方法 以携带BMP-2/Tet-on基因的腺病毒转染大鼠BMSCs,应用微胶囊技术包裹BMSCs.采用食盐造孔法使CPC形成多孔支架.实验分为3组(每组4个样本):实验组在CPC多孔支架上复合BMSCs-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复合体,阳性对照组直接培养含BMP-2/Tet-on基因的BMSCs,单纯APA-CPC组在CPC支架上接种空壳微胶囊.培养第3、6、9、12天取3组培养基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BMP-2的浓度.实验组固定后做硬组织切片染色观察胶原蛋白的分泌情况. 结果 培养第3、6、9、12天,实验组BMP-2浓度平均分别为(4713.98±178.50)、(3288.85±194.38)、(1292.25±300.11)、(337.19±84.49) μg/mL,阳性对照组BMP-2浓度平均分别为(4663.87±242.99)、(3250.67±293.72)、(1276.74±157.10)、(293.65±92.48) μg/mL,单纯APA-CPC组BMP-2浓度平均分别为(105.14±10.93)、(91.42±18.00)、(89.63±12.99)、(108.72±23.90) μg/mL,同一时间点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分别与单纯APA-CP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硬组织切片染色后可观察到淡黄色类骨质、绿色胶原纤维. 结论 微囊化BMSCs在CPC中可以存活并预期表达BMP-2和胶原蛋白,可以进行下一步体内实验.  相似文献   

16.
松质骨粒磷酸钙复合材料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松质骨粒磷酸钙复合材料的理化性质及其生物降解性。方法制成不同松质骨粒含量的松质骨粒磷酸钙复合材料标本,分别测定其凝固时间及力学强度,最后选择最佳直径、含量的松质骨粒磷酸钙复合材料用于骨愈合研究;将12只犬腰椎侧前方显露,保留腰横动脉,在L3、L4椎体上制成5mm×5mm×6mm的缺损,分别填充松质骨粒磷酸钙复合材料(质量分数为20%的松质骨粒,其直径为0.5~1.0mm)和磷酸钙骨水泥(CPC),于术后2、4个月行X线摄片、组织学切片观察骨愈合情况。结果松质骨粒磷酸钙复合材料的理化性质研究显示:松质骨粒质量分数20%以下者具有良好的凝固性能,较小的松质骨粒(直径为0.5~1.0mm)不会影响其力学强度;松质骨粒磷酸钙复合材料的生物降解性研究显示:2个月时松质骨粒磷酸钙复合材料组其内部即有骨长入,4个月时已基本骨替代,其中的磷酸钙骨水泥大部分降解;而磷酸钙骨水泥组在2、4个月时仅有界面少量降解,两组显示截然不同的愈合能力。结论质量分数为20%(直径为0.5~1.0mm)的松质骨粒磷酸钙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理化和力学性质,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松质骨粒磷酸钙复合材料具有快速降解和骨愈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贮存时间对天然提取骨形态发生蛋白活性及抗原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贮存时间对天然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诱导成骨活性及抗原性的影响。方法 取1989~1998年提取并于4℃贮存的6个批次的bBMP,以SDS-PAGE凝胶电泳法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108只Balb/c雄性小鼠被分为6组,每组18只,按Urist方法于每只鼠股部肌间隙肌袋内植入2mgbBMP,术后第7、第14及第28d取材,以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分别测定抗体滴度及阳性染色率;以酶动力方法  相似文献   

18.
聚乳酸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载体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聚乳酸(polyldac acid,PLA)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on 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载体的可行性及观察其诱导成骨能力。方法 手术造成日本大耳白兔左尺骨中上段12mm骨缺损实验模型。随机分为实验。对照及空白组,实验组植入以PLA为载体的BMP10mg、对照组植入以牛松质骨基质为载体的BMP10mg、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术后摄X线片观察各组不同时相骨缺损修复情况,并于术后第4、8、12周观察各组缺损内组织学变化。图像分析骨小梁的生成量。结果 实验修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无论是骨连接发生时间还是骨成熟时间,实验组均较对照组提前2周左右,同期骨生成量也明显多于对照组,而空白组缺损内主要形成纤维组织。结论 PLA可以作为BMP的载体修复骨缺损,它比异种松质骨基质载体的成骨效  相似文献   

19.
辐照对rhBMP-2骨诱导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γ射线辐照对基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 P-2)骨诱导活性的影响及胶原载体的作用。方法以胶原海绵为载体制成rhBM P-2胶原复合物,分为4类:(Ⅰ)对照组:复合物未辐照;(Ⅱ)复合物辐照组:剂量为15、20、25和50kGy;(Ⅲ)载体辐照组:胶原载体接受50kGy辐照,然后复合未辐照的rhBM P-2;(Ⅳ)BM P辐照组:将rhBM P-2辐照25和50kGy,然后复合于胶原载体。各类BM P胶原复合物植入大鼠股骨肌袋内,术后2周和4周取出包块,进行大体、X线和组织学观察,通过组织形态分析对成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术后2周,复合物辐照15、20和25kGy组与对照组包块的大体、X线和组织学所见相似,包块内见大量未成熟的编织骨,成骨定量分析见20kGy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合物辐照25kGy组新生骨量明显低于复合物辐照15kGy组(P<0.05);复合物辐照50kGy和BM P辐照组无新骨形成。术后4周,各组均出现含有骨髓的成熟骨组织,其中复合物辐照25kGy组与对照组相似;复合物辐照50kGy组有成熟骨但数量较少;载体辐照和BM P辐照组新生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20和25kGy剂量辐照对rhBM P-2骨诱导活性没有影响或仅有一过性抑制;在辐照过程中,胶原载体对BM P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