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诊体外循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诊体外循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刘建林,李兆志,黄庆恒应用体外循环抢救4例心搏骤停病人,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例中男3例,女1例;年龄18~49岁,平均37.8岁。包括风湿性心脏病2例,冠心病及先心病各1例。心搏骤停原因为误输高钾液体、并发心...  相似文献   

2.
急诊科心肺复苏结果的5年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急诊科心搏、呼吸骤停的常见病因及心肺复苏(CPR)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存活率以及影响复苏成功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CP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年来行CPR 114例,平均年龄49.30岁,复苏成功52例(45.6%),9例(7.9%)存活出院。发生心搏骤停的常见病因分别为严重创伤35例,心脑血管病34例,电击伤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5例。CPR成功与未成功者在病因构成分布及CPR持续时间上有明显差别:在性别、年龄、发生心搏骤停至开始CPR时间方面均无差别。结论 严重创伤、心脑血管疾病是急诊科心跳呼吸停止的主要原因;发生心搏、呼吸骤停的病因构成分布及CPR持续的时间是影响急诊科CPR成功率及患者预后的两项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背景 心搏骤停是围术期非常严重的突发事件,虽然其发生率并不高,但抢救成功率低、患者病死率高,一旦发生将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即便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心脏成功复跳后也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在围手术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目的 为预防围术期心搏骤停的发生以及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提供指导与理论依据. 内容 总结分析近年来围术期心搏骤停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应对措施. 趋向 围术期心搏骤停的潜在危险因素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发现,心搏骤停发生后的抢救治疗措施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  相似文献   

4.
术中心搏骤停(IOCA)定义为发生在术中的心脏机械活动停止和有效循环丧失, 需要立即进行心脏按压和(或)电除颤[1,2,3,4], 并积极开展高级生命支持治疗以维持循环的紧急情况。IOCA是一种罕见但预后极差的灾难性不良事件, 死亡率25%~75%[5,6,7,8], 传统心肺复苏(CCPR)是复苏成功的基石, 但即使是高质量的CCPR也只能提供正常心排血量的四分之一, 因此复苏过程中组织还是处于持续低灌注状态, 随着CPR时间延长, 代谢紊乱进行性加重, 导致严重的多脏器功能衰竭, 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可能性降低[9], 如何提高IOCA的救治成功率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心脏大血管穿透伤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救治经验,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4年6月我院26例心脏大血管穿透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3例,年龄16~71(22.0±8.4)岁。其中刀刺伤25例,钢锥刺伤1例;心脏穿透伤23例,升主动脉刀刺伤2例,主肺动脉刀刺伤1例;心脏压塞型7例,失血休克型8例,心脏压塞+失血休克型2例,亚临床型9例。26例就诊后30 min至3 h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开胸手术治疗,侧开胸手术20例,前正中开胸手术6例,其中2例在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全组死亡2例,均为失血休克型,1例69岁右心室贯通伤和右冠状动脉主干损伤男性患者术中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38岁右心室前壁穿透伤男性患者术后死于纵隔感染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患者痊愈出院,救治成功率达92.3%。18例随访1个月至7年,无后遗症发生。结论迅速明确伤情,及时诊断,急诊开胸探查是提高心脏大血管穿透伤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急救配合与呐复苏护理措施。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发生心搏骤停且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60例,对其临床急救配合与脑复苏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与探讨。结果60例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急救与护理后:49人死亡,11人存活,存活牢为18%。死亡的49名患者中,13人因心肺复苏无效直接死产,36名患者经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循环,但其后行脑复苏时仍死亡;心肺复苏成功的11名患者中,有6人发乍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结论及时、正确、有效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不仅可以提高心肺复苏急救的成功率,减少脑复苏后遗症的发生率,还能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床边二次开胸止血的经验,并分析出血的原因,以减少心脏手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心脏手术后床边二次开胸止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47例,心瓣膜置换术3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大血管病手术4例,心脏肿瘤摘除术2例。结果床边二次开胸见胸腔广泛渗血或心包腔、胸腔积血27例次,主动脉出血25例次,心脏出血24例次,胸骨出血18例次,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16例次。床边二次开胸止血术后死亡12例(12.77%),死亡原因为心搏骤停、呼吸衰竭、低心排血量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术后伤口感染12例(12.77%)。结论术中严格止血是减少术后二次开胸止血的关键,减少二次开胸手术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伤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成功救治的关键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52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实行心肺复苏救治过程和结果。结果统计学数据显示CPR成败与年龄,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地点,合并何种基础疾病,通气方式,复苏前心率有关。结论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是尽早心肺复苏,尽早除颤,高级生命支持,同时应普及复苏知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AACD-CPR)救治心脏外科术后心搏骤停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2018-01—2021-01收治的心脏外科术后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ACD-CPR组(78例)和标准心肺复苏(STD-CPR)组(98例)。比较2组患者抢救时间、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2周后生存率。统计复苏前及复苏后15 min患者的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氧合指标。结果 AACD-CPR组抢救成功时间短于STD-C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ROSC率和2周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ROSC患者复苏后15 min的血流动力学和氧合指标均较复苏前显著改善,其中AACD-CPR组的改善效果均优于STD-CP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突发心搏骤停时,应用AACD-CPR和ST...  相似文献   

10.
重症心脏创伤救治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菊珍 《护理学杂志》1997,12(4):214-215
通过6例心脏创伤救治成功的护理配合,体会到到重症心脏创伤的预后取决于抢救是否及时,有效。在抢救虽,术前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快速大量输入液体和血液,在短时间内提高患者的血容量是剖胸手术抢救孤基础;术后严密监护,维护胸腔引流效能,防止低心排综合征和心脏危象发生是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侃 《中华外科杂志》1995,33(8):494-496
作者采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救治心脏泵衰竭48例,包括风湿性心脏病39例,先天性心脏病7例,冠心病2例。多心内直视手术后尖衰竭,平均每例使用IABP27小时。存活23例(48%),存活者经IABP后,临床生命体征迅速好转稳定,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改善;心排出量增加50%,心指数增加60%,每搏心输出量增加55%,每搏指数增加60%,左房压与肺毛嵌入压下降。死亡25例(52%),心律紊乱和肾  相似文献   

12.
心脏压塞是心脏介入治疗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部分患者需要紧急开胸手术抢救.2007年11月至2011年4月急诊手术抢救14例心脏介入治疗后心脏压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14例中男11例,女3例;年龄48~ 85岁,平均(65.6±10.1)岁.全组临床资料见表1.原发疾病为心律失常者2例,其中阵发性房颤和预激综合征者各1例,均为在接受射频消融过程中发生心脏破裂、心脏压塞;冠心病患者12例,其中1例合并房颤,余11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置入冠状动脉支架中9例发生心脏压塞,术后拔除临时起搏导线后发生心脏压塞(病例1、病例14)2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发生在病房中的高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的程序,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选择近年来在老年病房心肺复苏成功的15例患者.在科内即刻行CPR.,包括心脏电除颤,胸外心脏按压,开通气道予以有效人工通气支持,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同时给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等复苏药物.结果:15例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按上述程序复苏,取得了成功.结论: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与心跳骤停时能否及时电除颤、胸外按压的有效性和机体酸碱平衡调整密切有关,此外复苏患者的最终痊愈还和后期并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救活之间有关.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脏压塞是心内直视手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之一,我院自1990年1月~1995年6月共施行316例手术,其中10例发生急性心脏压塞(3.2%),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共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14~43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4例,先天性心...  相似文献   

15.
总结心脏介入术中并发急性心脏压塞患者的抢救和护理。认为做好术前、术中和术后常规护理的同时,需做好抢救准备,一旦出现心脏压塞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心包穿刺的紧急处理。经积极抢救和护理,8例心脏压塞患者均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萨勃心肺复苏机在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50例作为治疗组,2000年5月至2003年12月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复苏中患者收缩压和血氧饱和度(以复苏开始5~10min时的数据作为统计资料)、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住院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改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收缩压、血氧饱和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ROSC率及住院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4%、40%与25%、21%),P〈O.05。两组复苏期间主要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克服了徒手心肺复苏中因为医护人员或患者影响复苏效果的因素,使心肺复苏更趋标准有效。萨勃心肺复苏机能提高血液灌注压,增加每搏输出量,提高心脑的血氧供应,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心脏术后并发急性心脏压塞10例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我所2年内抢救的10例心脏术后并发急性心脏压塞,探讨了发病原因、临床观察、鉴别要点及护理体会,对以血压逐渐下降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心脏压塞病例,应进行血压、心率、呼吸的持续动态监测;严密观察胸腔引流液的性质、量和颜色;并阐述了CVP监测在观察急性心脏压塞中的重要作用及注意观察中可能出现的假象。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心肺复苏后的脑损伤是导致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针刺对脑具有保护作用,动物实验以及临床研究证实针刺可以提高复苏成功率,有效减轻心肺复苏后的脑损伤,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目的 综述针刺在CA后脑保护的研究进展。 内容 对近年来针刺在心肺复苏和脑损伤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趋向 针刺用于心肺复苏的救治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功率和存活率仍然很低,主要原因是CPR期间回心血量少,心脏和脑灌注不足。增加胸内负压的措施和器材明显提高心肺复苏的效果[1~4]。近来,Lu-rie等[5~10]又研制出在胸壁放松时增加胸内负压的阻力单向活瓣(inspiratory impedance threshold valve(device),ITV or ITD),使心肺复苏的效果进一步提高。1阻力单向活瓣应用的理论基础胸外按压是CPR的主要措施,临床应用已逾半个世纪。曾经认为,胸外按压作用于前胸壁,把心脏压向脊柱,随着连续性压-放动作的交替和循环,血液流入和流出心脏而产生人…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1981年1月~1989年12月在麻醉及手术期间发生心搏骤停15例(麻醉手术总数0.36‰),其中复苏存活9例。本文就其发生原因、抢救经过及提高心肺脑复苏存活率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