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心肌缺血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90例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心脏收缩期桥段血管受压的轻重程度分为两组:A组235例,收缩期压迫〈50%;B组135例,收缩期压迫≥50%。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结果390例左前降支冠状动脉肌桥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45.70%,远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2.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家族史、吸烟史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相比,心肌桥近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肌桥患者心肌缺血的主要机制是肌桥收缩时的挤压和肌桥近端动脉粥样硬化。②对靶血管进行再血管化是治疗心肌桥患者较为合理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52例心肌桥患者,其中30例有肌桥近段血管粥样硬化者(A组),22例孤立性心肌桥患者(B组),观察A组患者肌桥近段置入支架后预后情况。结果肌桥的检出率1.41%,均发生在左前降支的中、远段,A组和B组的肌桥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的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明显重于B组(68.3±14.0)%和(53.2±15.0)%,P<0.05。随访中A组14例行支架置入者,9例出现心绞痛,复查造影,其中7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为50%,7/14);B组预后良好。结论心肌桥有促进其近段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的倾向,且与心肌桥的狭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0岁以上患者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与近端桥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相关性,以确定前降支心肌桥能否成为近端桥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通过256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检查明确诊断冠心病的患者986例,其中左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389例,共发现心肌桥486根。采集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等信息,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于前降支心肌桥与近端桥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关系。结果:389例心肌桥患者中,前降支近段48例(占所有心肌桥患者比例为:12.3%),前降支中段254例(65.3%),前降支远段51例(13.1%),第一对角支19例(4.9%),钝缘支17例(4.4%)。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1,比值比(OR)1.07,95%可信区间(CI):0.02~0.09]、糖尿病(P0.01,OR:4.48,95%CI:0.75~2.24)、前降支中段心肌桥(P0.01,OR:4.98,95%CI:0.81~2.41)与前降支近端桥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明显相关;年龄(P0.01,OR:1.08,95%CI:0.04~0.12)、糖尿病(P=0.01,OR:3.49,95%CI:0.30~2.19)与前降支中段桥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相关,前降支中段心肌桥与前降支中段及远段动脉粥样硬化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前降支中段心肌桥的老年患者中,近端桥前血管粥样硬化狭窄发生率较高,前降支中段心肌桥可作为老年近端桥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肌桥狭窄程度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近端狭窄发生率的关系,以及心肌桥近端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于2011年10月~2014年12月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心肌桥患者244例,其中女性86例,平均年龄(58.52±6.95)岁,男性158例,平均年龄(54.22±10.34)岁,根据心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分级(Noble分级):Ⅰ级(收缩期狭窄50%),Ⅱ级(收缩期狭窄50~75%),Ⅲ级(收缩期狭窄≥75%)。比较不同心肌桥压迫程度组间性别、年龄、心肌桥近段狭窄发生率、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以及心肌桥近端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Noble分级Ⅱ~Ⅲ级组与Noble分级Ⅰ级组间性别、年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Noble分级Ⅱ~Ⅲ级患者心肌桥近段狭窄率较Noble分级Ⅰ级组明显高(56.4%vs.28.3%,P0.05)。Noble分级Ⅱ~Ⅲ级患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53.8%,33.3%)较Noble分级Ⅰ级(12.7%,6.0%)发生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OR=1.78,P=0.010)、高血压(OR=1.75,P=0.013)、Noble分级(OR=2.31,P=0.016)是心肌桥患者伴有近端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肌桥压迫程度越重,心血管事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心肌桥近段狭窄发生率高;性别、高血压、Noble分级是心肌桥伴有近端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与心肌桥本身介入治疗疗效的比较,观察心肌桥近端血管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试验组选择心肌桥近端动脉粥样硬化并严重狭窄(≥70%)者28例(A组),对照组选择有症状的单纯心肌桥改变且收缩期严重狭窄(≥195%)者16例(B组)和单纯前降支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狭窄(≥70%)者54例(C组),应用普通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结果三组均成功行介入手术,三组支架置入后的血管内径及支架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6个月内4例(14.3%)再狭窄,B组6个月内7例(43.7%)出现再狭窄,C组8例(14.8%)再狭窄,A组和c组的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低于B组(P〈0.05)。三组中再狭窄患者均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心肌桥近端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介入治疗疗效未受心肌桥近端异常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但心肌桥病变本身的介入治疗远期再狭窄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心肌桥诊断的应用,研究心肌桥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523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资料,分析心肌桥检出率,观察心肌桥的发生位置、壁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程度、心肌桥血管合并粥样斑块的位置、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全部1523例患者中,201例患者检查结果正常,1225例患者检出粥样斑块,231例患者检出心肌桥.心肌桥检出率为15.2%,共检出心肌桥235处.心肌桥位置:右冠状动脉1处,左主干1处,旋支1处,对角支3处,左前降支229处,以左前降支中段多见,壁冠状动脉收缩期轻度狭窄为主.纯心肌桥97例.134例患者心肌桥血管合并粥样斑块144处,斑块位置:心肌桥近端111处,心肌桥段19处,心肌桥远端14处.心肌桥近端血管粥样硬化较心肌桥段、心肌桥远端发生率高,但粥样斑块的形成与壁冠状动脉收缩期的狭窄程度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心肌桥多见于左前降支中段血管,壁冠状动脉收缩期多为轻度狭窄,血管合并粥样硬化,多见于心肌桥前端,但粥样斑块的形成与壁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心肌桥及心肌桥合并粥样硬化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14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CT检查数据及临床资料.分析心肌桥的检出率,观察肌桥位置,测量肌桥长度,分析壁冠状动脉类型,再根据有无心肌桥分组分析比较粥样斑块的特性.结果 全部病例检出心肌桥81例,检出率为37.85%,肌桥分布左前降支80例,中间支l例,均为单支单段血管受累.左前降支近段心肌桥8例,中段肌桥67例,远段肌桥5例,肌桥平均长度(19.3 ±8.9)mm,肌桥的长度与发生位置无相关(P>0.05).壁冠状动脉类型以表浅型多见.伴有心肌桥的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检出斑块35处,远段2处.合并有心肌桥的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P<0.05),但斑块性质、长度、管腔狭窄程度与肌桥无相关性(P>0.05).结论 心肌桥以左前降支中段好发,多为表浅型,肌桥的长度与发生位置无相关性;伴有心肌桥的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但斑块的性质、长度、管腔狭窄程度与肌桥无相关性.冠状动脉CT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对心肌桥和无心肌桥患者在冠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影响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肌桥合并冠脉粥样硬化患者78例(A组),无心肌桥的冠脉粥样硬化者73例(B组),再进一步将A组根据心肌桥在收缩期的狭窄程度分为A1组和A2组,比较A组与B组、A1组与A2组的冠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A与B组、A1与A2组在年龄、胸痛、BMI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与B组在餐后2h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与A2组在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桥者因其特殊结构而较无心肌桥者更易受危险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冠脉粥样硬化,更早干预和更严格控制心肌桥者的危险因素可能有利于预防和延缓冠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收缩期狭窄率越重其所需形成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越少,心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可能是粥样硬化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心肌桥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中心肌桥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和结果  2 55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人群中 ,共检出心肌桥 1 7例 ,发生率为 0 665% ,均为左前降支心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 >50 %的有 1 4例 ,均有心绞痛症状 ,心电图提示有ST段移位、T波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 ;5例行心肌核素显像的病人提示有前壁心肌缺血。有 1例患者为陈旧前壁心肌梗塞 ,心肌桥于收缩期致 1 0 0 %血流阻断。 1 7例病人中有 3例左心室造影提示有室壁肥厚。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心肌桥现象并非罕见。心肌桥的存在可引起心肌缺血及相应的心电图、核素心肌显像缺血改变 ,严重的心肌桥压迫可引起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心肌桥与缺血性心脏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 (心肌桥 )的特征和心肌桥与缺血性心脏病 (IH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 2 398例患者 ,其中共检出心肌桥 2 2例。结果 心肌桥检出率为 0 92 % ;心肌桥最常出现在左前降支 ;心肌桥段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是最主要征象 :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 5 4 5 % ;有心肌桥患者临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结论 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是心肌桥最主要征象 ;冠状动脉心肌桥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用27只日本大耳白家兔通过饲喂胆固醇的方法,诱发动物发生心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实验分三组,11只为重病变组,饲喂17周胆固醇1g/天;10只为轻病变组,饲喂13周胆固醇1g/天;6只为对照组,喂基础饲料。实验结束时,所有动物均静注大剂量肾上腺素(50μg/kg),重病变组出现了复杂性室性早搏。三组动物的病变积分值与室性早搏Lown氏级分值呈正相关关系。重病变组猝死率高于轻病变组。本实验表明,在体内儿茶酚胺增多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其猝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血栓呈“蜂窝状”或“藕孔状”机化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冠状动脉造影表现的特点、介入治疗的方法与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冠状动脉造影呈现“蜂窝状”或“藕孔状”征象的血栓机化病变并进行了介入治疗的病例。结果 10例患者中7例有明确的该类病变冠状动脉支配区域的心肌梗死病史,心肌梗死的发病时间均在1个月以上(1月~20年);3例无明确的心肌梗死病史。“蜂窝状”或“藕孔状”病变发生于右冠状动脉7例(7/10,70.0%),前降支3例(3/10,30.0%)。10例中8例有心肌缺血依据的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成功7例(成功率87.5%)。7例介入治疗成功的患者,最终通过的导丝依次是Runthrough(3例),Fielder XT(2例),Fielder(1例),Pilot 150(1例)。结论 冠状动脉内呈“蜂窝状”或“藕孔状”表现的血栓机化病变多发生于右冠状动脉。其介入治疗主要依靠导丝采用滑(sliding)的技术通过病变中的微孔道,应首选亲水导丝。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不同严重程度与心血管各种危险因素强度关系。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病变 3 10例 ,其中三支病变 (三支病变组 ) 116例 ,二支病变 (二支病变组 ) 80例 ,单支病变(单支病变组 ) 114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 (正常组 ) 13 2例。造影前常规测定 :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甘油三酯 (TG)。询问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并记录患病年限。询问是否吸烟并记录年限。是否有冠心病家族史。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三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与正常组相比 :风险比值 (OR)较大均为TC。三支病变组与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相比 ,OR较大为糖尿病。结论 :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升高 ,对冠心病发生起主要作用 ,而糖尿病则是单支病变或二支病变向三支病变发展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3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予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对比患者手术前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结果患者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PTCA)及支架植入后IMR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TCA后与支架植入后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的股动脉、冠状窦hs-CRP水平在PTCA后与支架植入后均明显升高,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可致冠心病患者术后IMR与hs-CRP水平升高,考虑与手术器械压迫冠状动脉血管壁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管内皮损伤相关,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的微循环障碍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部分梗死相关动脉内呈“凝胶状”表现的未完全机化血栓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和介入治疗特点。方法 收集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内呈“凝胶状”表现的未完全机化血栓病变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规律特点。结果 6例患者入院前均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均为右冠状动脉。心肌梗死发病距冠状动脉造影时间为1~3周。影像学和介入治疗特点为:梗死相关动脉100%闭塞;导丝通过后仍为TIMI 0~1级血流;球囊扩张后血流改善不明显;支架置入后血流全部为TIMI 3级;吸栓和ⅡbⅢa受体拮抗剂效果差。结论 该类病变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内未完全机化的血栓病变,多发生在心肌梗死后1~3周,右冠状动脉多见。  相似文献   

16.
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女性冠心病(CHD)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并探讨常规和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方法:将72例临床疑有CHD的女性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分为3组:冠状动脉狭窄≥50.0%为CHD组(32例),冠状动脉狭窄<50.0%或正常并除外X综合征者为非CHD组(31例),符合X综合征者为X组(9例);并比较各组临床特征。结果:普通和动态心电图诊断CH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似均约为45.0%和60.0%。CHD组中28.1%有典型心绞痛,71.9%为单支血管病变,其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积分为6.14±4.12,其中绝经和危险因素≥2个者占80.0%以上,相反非CHD组和X组约占30.0%。结论:女性CHD患者心绞痛不典型且冠状动脉病变较轻,多发生于绝经后;心电图对女性CHD患者的诊断受到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30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者,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g)水平,观察其不同的冠脉狭窄支数及程度与Fig水平变化及其直线相关性。结果:(1)197例冠心病患者之Fig水平明显高于103例冠脉正常(NS)组(3.41±1.17vs2.74±0.65g/L,P<0.001)。(2)在不同狭窄支数亚组中,Fig水平虽随狭窄支数增多有升高趋势,且每组的Fig水平均明显高于NS组,(P<0.001);但CHD各亚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3)冠脉狭窄程度与Fig水平间轻度相关(r=0.2111,P<0.001)。(4)Fig对于冠心病发病危险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即以≥3.40g/L为界值,其敏感性41.1%,特异性83.6%。提示血浆Fig浓度水平可能为冠心病的发病危险因素之一,但未发现其与冠脉狭窄程度的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245例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将245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形分为心肌梗塞组(101例)、心绞痛组(76例)、不典型心绞痛组(45例)和非冠心病组(23例)进行分析观察,其中224例有满意的左室造影可供分析。结果发现164树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阳性改变,其利心肌梗塞组阳性率96.1%,心绞痛组71.1%,不典型心绞痛组28.9%,非冠心病组无一例阳性.共查出病变冠状动脉血管290支,依次分布于前降支130支、左回旋支80支、右冠状动脉67支、左冠状动脉主干13支.224例在室造影阳性表现为节段运动异常或室壁瘤,心肌梗塞组阳性率86.5%、心绞痛组55.2%、不典型心绞痛组34.1%、非冠心病组5%.结果提示冠状动脉造影仍是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温通煎能预防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就如何利用中西医两种医学防治心血管病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从辨证与辨病、整体观念与综合调控治疗、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药理研究相结合等方面,寻找提高中医药防治临床心血管病疗效的具体方法和有效途径。方法500例冠心病介入性治疗后随机分为温通煎组250例,选用由制附子、山楂、决明子、丹参、水蛭、黄芪、麦门冬等组成的温通煎口服与常规温通煎组250例作对照,6个月后观察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指数、运动平板实验后心电图的变化,临床表现及是否有再狭窄或再堵塞。结果温通煎组与常规用药组血压、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无差异(P>0.05)。高密度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指数和空腹血糖有差异(P<0.05)。温通煎组有13例未完成6个月的治疗;常规用药组有14例中途改用中药治疗,另有6例死亡。温通煎组运动平板试验5 min后感心前区不适(心前区闷痛)者11例,但心电图无病理性改变;常规用药组运动平板试验5 min后感心前区不适者46例,心电图S-T段水平压低者29例,斜下压低者12例,5例心电图未改变。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与上次比较加重20%以上者16例。温通煎组无再狭窄或再堵塞病例,明显优于常规用药组(P<0.05)。结论温通煎可以预防冠心病介入性治疗后再狭窄及再堵塞。并能调节冠心病人的脂质代谢紊乱,改善冠心病人介入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不同冠状动脉评分方法评价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3种不同评分方法评价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将15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根据冠状动脉损害的严重程度分别用Leaman评分法、Gensini评分法和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评分法进行评分。采用相关、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3种不同冠状动脉评分方法的关系。结果:3种评分方法高度相关,Gensini和Leaman的相关系数为0.912,ACC/AHA和Leaman的相关系数为0.807,Gensini和ACC/AHA的相关系数为0.716。OR值有差异。结论:3种评分方法均可作为诊断冠心病严重程度的量化指标,可根据临床实际需要选择任一种方法进行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