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神经病理性疼痛以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为特征,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中枢敏化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脊髓兴奋性氨基酸及其NMDA受体介导了脊髓中枢敏化现象,参与了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的形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和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刺可通过降低脊髓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及NMDA受体的表迭,抑制中枢敏感化的产生,减缓痛觉过敏的形成从而达到镇痛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NMDA(N-甲酰-D-天门冬氨酸)受体是一种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MDA受体参与了体内许多复杂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如wind-up现象、中枢敏化、长时程增强、外周敏化和内脏疼痛、细胞坏死和凋亡等[1]。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枢与外周的NMDA受体在伤害性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汪健  孙磊  姚尚龙 《医学综述》2008,14(15):2354-2356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之一,其兴奋性在生理及病状态下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已有研究表明NMDAR对诱发和维持疼痛状态中的中枢敏感性及疼痛记忆意识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在许多环节上可调控NMDAR。如何选择NMDA的调控与理想疼痛治疗效果是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NMDAR及其调控在麻醉镇痛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神经递质在疼痛信息的传导中对致痛和镇痛发挥双向调节的功能,分娩疼痛是世界上疼痛阈值最高的疼痛种类之一,而针灸镇痛,历史悠久,效果明显。由此,本文对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参与针灸分娩镇痛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梳理出一种对分娩镇痛安全有效的方法及为电针分娩镇痛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氯胺酮应用于超前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利军  张宏 《医学综述》2006,12(4):242-244
实验证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激活与痛阈降低和中枢敏感化有关,全身或鞘内应用NMDA拮抗剂可抑制伤害性反应,拮抗痛阈降低和防止或逆转中枢敏感化;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氯胺酮在临床已用于急慢性疼痛的治疗,关于其在超前镇痛的作用基础与临床作了大量研究,但结果并不一致;本文就其最新临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郭家辉 《大家健康》2016,(3):294-295
疼痛机制一般是通过外周和中枢敏感化进行调节的,超前镇痛是指对外周和中枢敏感化进行干预,进而阻断疼痛的传播和放大,以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超前镇痛药物主要是局部麻醉药、阿片类药物、NMDA受体拮抗剂、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等,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本文论述了对于超前镇痛是否应应用于治疗术后疼痛等方面存在的争议,并讨论了超前镇痛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海马体NMDA受体的调节机制。方法:本项目采用电针足三里、中脘穴作为干预因素,以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为受试对象,运用免疫组化等多种技术手段,从边缘系统-脊髓-胃肠多水平研究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吸收、胃肠动力及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电针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海马体NMDA受体通路的分子机理。结果: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吸收功能、胃肠动力等有明显影响,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海马体NMDA受体有显著调节作用。结论: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是通过海马体的NMDA受体通路对认知情感中枢与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行良性平衡调节而实现的。这一作用的完成,可能是通过通过拮抗海马NMDA受体,进而纠正海马的"兴奋-抑制"失衡,重建稳态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下丘脑弓状核(ARC)内微量注射谷氨酸(Glu)对大鼠痛阈的影响,初步探讨Glu参与ARC痛觉调制作用的受体机制。方法ARC内分别微量注射Glu或NMDA受体激动剂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和拮抗剂5-甲基-二氢-丙环庚烯-亚胺马来酸(MK-801)以及非NMDA受体拮抗剂6-氰基-7-硝基喹喔啉-2,3-二酮(CNQX),用电刺激鼠尾-嘶叫法测定痛阈。结果ARC内微量注射Glu(3.0,5.0,10.0 nmol)能剂量依赖性地提高大鼠的痛阈,出现镇痛效应。ARC内微量注射NMDA受体激动剂NMDA(0.1,0.5,1.0 nmol)能模拟Glu的作用,也能剂量依赖性地提高痛阈,出现镇痛效应。NMDA受体拮抗剂NK-801可翻转Glu和NMDA的镇痛效应,而非NMDA受体拮抗剂CNQX不能翻转这种效应。结论ARC内微量注射Glu能参与ARC对痛觉的调制,产生镇痛效应,且这种调制是由NMDA受体介导的。  相似文献   

9.
5-羟色胺(5 hydroxytryptamine,5-HT)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功能的调控.5-HT及其类似物通过与不同亚型、不同部位的5-HT受体结合,对疼痛信号产生抑制或易化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下行的5-HT能神经元能够激活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而发挥镇痛作用,且镇痛作用的强弱与5-HT能神经元的受体类型和分布密度有关.在外周,5-HT受体能够参与疼痛信号的传导,与痛觉过敏密切相关.本文主要综述了中枢和外周不同亚型5-HT受体在不同部位对疼痛信号的调控作用,为急慢性疼痛治疗与康复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作用靶点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羟自由基致痛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羟自由基(OH)参与疼痛调控的机制。方法 分别用Ca2 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Ver)及N_-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氯氨酮(Ket)预处理观察OH的中枢致痛敏作用与Ca2 、NMDA受体之间的关系;并测定小鼠疼痛过程中脊髓、脑、血中前列腺素(PGs)的含量。结果 Ver(5mg/kg,ip)、Ket(30rag/0kg,ip;0.5mg/kg,ith)可拮抗*OH的致痛敏作用,但iev*OH后不影响PGs的含量。结论 *OH的中枢致痛敏作用的机制可能与细胞内高钙及NMDA受体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胡云波 《医学综述》2009,15(5):772-774
外周感觉神经末梢存在阿片受体,炎症能使其密度和活性增加,但临床局部应用阿片类药物尚未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如何能使阿片类药物局部应用达到临床镇痛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的阿片类药物和阿片肽代谢酶抑制剂也仅限于动物实验,临床实验尚未进行。免疫细胞是内源性阿片肽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外周炎症疼痛控制中有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免疫抑制的状态如癌症、糖尿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疼痛的解释以及炎症性疾病治疗策略的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Mrg是一类新近发现的、位于外周神经组织的阿片受体。N-甲酰-D天冬氨酸受体是一种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广泛存在于外周躯体或内脏的痛觉传导通路上,外周N-甲酰-D天冬氨酸受体的活化或表达的改变与疼痛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总之,阿片类药物的外周镇痛作用,可避免全身阿片类药物应用产生的呼吸抑制、成瘾、耐受等中枢不良反应,又为阿片类药物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枢神经系统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在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中NMDA受体NR2B亚基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尤为密切。NR2B在疼痛的产生、中枢性痛觉敏感化形成和疼痛治疗中有着深刻的意义。本文就NR2B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下丘脑弓状核(ARC)内微量注射NMDA受体拮抗剂及受体后蛋白激酶抑制剂对神经病理性痛觉过敏的影响,探索脊髓上水平痛觉过敏的中枢敏感化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部分结扎(PSL)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采用压爪缩腿法和辐射热缩腿法测定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观测ARC内微量注射MK801(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APV(NMDA受体竞争性拮抗剂)、PP2(Src家族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F109203X(蛋白激酶C抑制剂)后70min内PSL模型大鼠痛阈的变化。结果 PSL模型大鼠术后数小时痛阈即明显降低(P〈0.05),出现机械痛敏和热痛敏。ARC内微量注射MK801(5nmol)、APV(1.5nmol)后,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升高,痛敏现象明显减轻(P〈0.05);ARC内注射PP2(5nmol)、GF109203X(0.04nmol)后,痛阈升高幅度更大,痛敏现象也明显减轻(P〈0.05)。结论下丘脑弓状核内的NMDA受体及受体后蛋白酪氨酸激酶、蛋白激酶C在痛觉过敏的脊髓上中枢敏感化的形成和维持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吴涛  王忱 《医学综述》2009,15(6):819-821
NMDA受体是包含谷氨酸和甘氨酸结合位点的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传递和突触可塑性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证实的3种NMDA受体亚基,在体内有着不同的分布和功能,通过基因的选择性剪切可产生多种亚单位,组成不同构成的异聚体。NMDA受体是具有多个不同结合位点的大分子复合物,其生理特性同异聚体通道的装配密切相关。神经元中NMDA受体不同亚单位的构成及分布将会影响通道的活性和信号转导。  相似文献   

15.
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s, EAA)是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主要包括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受体可分为离子型和代谢型两类。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 NMDA)受体是离子型受体的一种亚型。NMDA受体可介导Ca2+内流,增强突触可塑性,参与学习记忆及神经系统发育。另一方面,机体兴奋性氨基酸剧增时,通过激动NMDA受体引起大量的Ca2+内流,细胞内Ca2+超载,进一步激活一系列胞内机制而导致细胞死亡。所以NMDA受体历来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NMDA受体活性调节的失衡可能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癫痫及缺血性脑损伤等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的基础。本文重点就NMDA受体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痛觉过敏及其脊髓谷氨酸(Glu)与NMDA R1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逐一行基础痛阈测定,剔除痛阈过高和过低者后,随机分出假手术组(n=16)和模型动物组.模型动物组实施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CCI)手术.待模型成功后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手术组和电针组(n=16).电针"委中"和"环跳"穴,观察其对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影响,并以OPA柱前衍生+HPLC荧光检测及免疫组化等方法分别测定脊髓Glu水平以及背角Glu和NMAR1阳性表达的变化.结果 CCI手术可明显降低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手术组10d时分别为(12.10±2.25)g和(10.09±1.23)s,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且手术组脊髓Glu水平明显升高,为(23.66±4.37)μmoL/mg,其损伤侧背角Glu阳性终末表达减少(0.16±0.01),NMAR1的阳性表达升高(0.12±0.03),与假手术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电针连续7次十预后,脊髓Glu水平以及背角Glu终末和NMAR1阳性表达均被逆转,与手术组各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与此同时明显改善CCI大鼠的痛敏状态与痛行为.结论 电针减轻神经病理性痛的脊髓机制之一,可能与其有效地抑制大鼠脊髓相应节段Glu的释放、调整NMDA受体的功能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中枢D_1和D_2亚型多巴胺受体与左旋四氢巴马汀镇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兔耳K~+透入测痛模型上,左旋四氢巴马汀(1-THP,8mg/kg,iv)的镇痛作用被双侧脑室注射多巴胺(DA)受体广谱激动剂DA或去水吗啡(Apo)以及选择性D_1受体激动剂SKF-38393减弱,被选择性D_2受体激动剂喹吡罗加强。另外,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分别观察到1-THP镇痛时脑脊液中cAMP含量降低,及DA及其代谢产物DOPAC含量升高。提示1-THP镇痛与中枢D_1和D_2亚型DA受体有关,其中D_1受体的阻断导致其镇痛,而D_2受体的阻断不利于其镇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