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常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成7组各10只,其中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模型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西洛他唑组、三联组均制备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建模成功后分别灌服安慰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连续7 d;假手术组在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制作中以生理盐水代替血栓微粒注入左心室,术后灌服安慰剂。实验期间各组均经腹主动脉取血,用自动血凝分析仪分别测定凝血参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采用血小板聚集率检测仪在6μmol/L的腺苷二磷酸(ADP)诱导下测量最大血小板聚集率,采用ELISA法测定环腺苷酸(c AMP)、血栓素A2(TXA2)和Ⅲ型磷酸二酯酶(PDEⅢ)水平;实验结束后,将各组大鼠仰卧固定消毒、麻醉,采用左颈外静脉、右颈总动脉置入聚乙烯管法检测血栓形成抑制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4个用药组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血栓形成抑制率显著升高,血浆c AMP显著升高、TXA2及PDEⅢ显著降低,尤以三联组为著(P均〈0.01)。实验第3~7天假手术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三联组上述凝血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诺他唑均可抑制血栓形成,三者联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减少血小板聚集、上调血浆c AMP及下调TXA2及PDEⅢ水平。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50岁,因间断胸痛、胸闷半月余入院。入院前1个月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行静脉溶栓治疗。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300 mg/d、氯吡格雷(商品名波利维)75 mg/d治疗。冠脉造影示:左主干(LM)远端狭窄约20%,左前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与氯吡格雷对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糖尿病患者1153例,随机分为西洛他唑组(n=577)和氯吡格雷组(n=576),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差异,以及比较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使用剂量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①西洛他唑组服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为(19±17)%,氯吡格雷组服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为(21±14)%,两组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无显著差异,氯吡格雷与西洛他唑疗效相同。②三酰甘油、胰岛素使用剂量均为西洛他唑抵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使用剂量为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使用西洛他唑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可能要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4.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是目前抗血小板治疗的标准组合.但两药合用导致的出血发生率增加、以及日益受到关注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使得现有抗血小板治疗难以满足临床需要.对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将进一步提高抗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男性,47岁,主因"发作性胸闷伴胸骨后烧灼感1月余"就诊于解放军第252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外院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一过性下壁、侧壁急性缺血性ST-T改变。入科心电图: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既往体健,吸烟20余年,每日约20支。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行冠脉造影术示前降支近段局限性狭窄95%,前向血流TIMI2级,左主干、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未见明显狭窄,于前降支病变处置入一枚 相似文献
6.
《心脑血管病防治》2017,(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用西洛他唑治疗携带CYP2C19*2功能缺失基因及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ate,HPR)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接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ACS患者334例,检测CYP2C19*1、*2等位基因及血小板聚集率。根据术后1周血小板反应性分组,A组(n=206)为快代谢型且不合并HPR组,给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标准双抗治疗;B组(n=128)为携带CYP2C19*2功能缺失基因且合并HPR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药治疗。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及随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及出血事件。结果 CYP2C19*2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携带者频率43.62%,B组24周后,血小板聚集率较1周时明显下降,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61±3.65 vs 48.11±6.92,P0.05),随访24周,两组MACE和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用西洛他唑治疗方案可改善携带CYP2C19*2功能缺陷基因及血小板高反应性ACS患者的疗效,且出血事件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西洛他唑+阿司匹林与西洛他唑+替格瑞洛两种双重抗血小板方案对氯吡格雷抵抗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疗效及预后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就诊的90例氯吡格雷抵抗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和替格瑞洛组(西洛他唑联合替格瑞洛双重抗血小板)。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血浆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PAR)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Ⅱb/Ⅲa复合物(CD61)、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水平等凝血相关指标及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2年,比较2组病人Bar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mRS)、NIHSS评分以及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 与阿司匹林组相比,治疗后替格瑞洛组血清MDA、血液流变学各指标以及CD61、PAC-1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SOD水平显著升高(P<0.05)。替格瑞洛组头痛症状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P<0.05)。随访2年,与阿司匹林组相比,替格瑞洛... 相似文献
8.
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监测的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方法在临床上运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血小板聚集引起支架内血栓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预防PCI术后与血小板有关的并发症日益受到重视。目前主要通过长期和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减少PCI术后的急性和亚急性血栓,但是少数 相似文献
9.
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西洛他唑对血小板聚集活性作用是否有类似改变。方法:入选的冠心病患者中合并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各45例。根据其口服药物又分为阿司匹林组、西洛他唑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各15例。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并测定血小板聚集活性、血浆血栓素(TX)B2、6-K-前列腺素(PG)F1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是影响血小板聚集的独立因素(R=0.914,P<0.01);(2)方差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活性、血浆TXB2、MPO水平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高,6-K-PGF1a水平降低(P<0.001);(3)非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组和西洛他唑组血小板聚集活性和TXB2没有明显差异,西洛他唑组血浆6-K-PGF1a水平高于阿司匹林组,而MPO水平低于阿司匹林组(P<0.001);糖尿病患者西洛他唑组血小板聚集活性、TXB2和MPO水平低于阿司匹林组,而6-K-PGF1a水平高于阿司匹林组(P<0.05~0.001)。结论: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西洛他唑较阿司匹林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志明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12):915-918
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仍然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氯吡格雷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但因其价格昂贵,目前仅在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阿司匹林无效者中使用。联合用药只推荐缓释型双嘧达莫加小剂量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1.
西洛他唑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蛋白激酶B(PKB)的活性变化。方法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48例,随机分2组,即西洛他唑(cilostazol,CS)组和阿斯匹林(aspirine,AS)组;26例健康老年人作对照组(NC组)。UAP组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同时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即CS组给予CS100mg口服;AS组给予AS300mg口服。于用药前10min及用药后35h、6h、24h测定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PKB的活性变化。结果所有老年UAP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较NC组明显增加(P<001);胞膜PKB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而胞浆PKB表达则显著降低(P<001)。口服CS、AS后6h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较用药前降低最明显(P<001),但24h时CS对血小板聚集仍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AS已不明显。口服CS6h后UAP组患者血小板胞膜PKB活性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001);而胞浆PKB表达则已明显升高。AS组二指标虽有所变化,但用药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UAP患者体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CS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作用优于AS,为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杨洪清罗飏马俊吴俊超杨国华杨静清 《实用老年医学》2020,(3):270-27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西洛他唑用于合并氯吡格雷抵抗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二级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合并氯吡格雷抵抗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共1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在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治疗。比较2组终点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西洛他唑辅助用于合并氯吡格雷抵抗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可有效预防终点事件发生,改善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且安全性更佳,其价值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血栓弹力图(TEG)血小板图检测的心脑血管患者363例,根据用药种类和剂量分为A、B、C、D 4组。A组术前2 h予以阿司匹林300 mg联合氯吡格雷300 mg鼻饲或纳肛,术后予以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 mg/d)口服,TEG检测时间为用药7 d左右。B组为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 mg/d)的患者。C组只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D组只服用氯吡格雷(75 mg/d)。比较各组间二磷腺苷酸(ADP)、花生四烯酸(AA)激活的血小板活性[MA(AA),MA(ADP)]和抑制率(AA%,ADP%)的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A组的MA(AA)和MA(ADP)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的MA(A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B组与D组的MA(ADP)和A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P=0.254)。年龄、性别、体重是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的影响因素,而... 相似文献
15.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血小板疗法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主要策略,研究证据最多.本文介绍了常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指南性建议和临床试验证据.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推荐使用静脉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是惟一经过循证医学证明有效并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药物.在卒中二级预防中,推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与缓释双嘧达莫,后者的联合应用是目前惟一证明有附加受益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6.
西洛他唑对健康人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出血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洛他唑(商品名:培达,pletaal)是新研制的一种抗血小板药物,目前用于治疗周围血管血栓性疾病和抗血小板聚集功能[1,2]。近年已在我国上市,为了了解它对中国人群的药理作用,我们观察了健康人一次服用西洛他唑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出血时间的改变,并以阿司匹林和盐酸噻氯匹啶为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观察对象:健康人90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27岁。分三组,每组30例,男、女各半。观察对象血小板数均在正常范围,实验前两周及实验期间,未服用影响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女性避开经期。2检测方法:(1)血小板聚集性测定:实验采… 相似文献
17.
“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的概念是类似的。因此,一些研究者干脆称之为“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患者可以仅表现为“阿司匹林抵抗”或“氯吡格雷抵抗”,或二者兼而有之,即“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抵抗”。事实上,“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根据研究报道的不同,可将其可分为“临床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和“生化抗血小板药物抵抗”两种。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45岁。因“间断胸痛3周,再发2小时”入院。患者3周前于劳累后出现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程度剧烈,向咽部放射,伴乏力、大汗,症状持续1小时,休息后仍不能缓解。就诊于我院,予负荷量氯吡格雷600mg口服、阿司匹林300mg口服。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近段100%闭塞,远端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内溶栓后血流分级(TIMI血流分级)0级,前降支近段及中段50%狭窄,远端TIMI血流3级。冠脉右优势型, 相似文献
19.
2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支架内血栓的基石,CURE^[1]和CREDO^[2]等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已确定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的地位。但近年来,支架内再狭窄(R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