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前后机体内环境变化。方法对6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检测换血前后血清胆红素、血糖、电解质、血红蛋白水平。结果换血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换血前(P〈0.05),血糖、钙高于换血前(P〈0.05),血红蛋白高于换血前,但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钾、钠换血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对机体内环境影响不大,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对内环境的影响。方法对12例患儿采用外周动静脉穿刺,形成输入及排出回路,并检测患儿换血前后血清胆红素、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并形成分析比较。结果 12例患儿经换血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明显下降(P〈0.01),血糖升高(P〈0.01),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P〈0.01),钾+下降(P〈0.05),红细胞、血红蛋白、钠、氯、钙、尿素氮、肌酐在换血前后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疗法能明显降低血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水平,疗效显著,但对内环境有一定影响,需密切监测术后血常规和血生化的改变,注意术后感染和出血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其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对44例符合换血指征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进行治疗,比较换血前后血清胆红素、血糖、电解质,动脉血pH值及血红蛋白(Hb)、白细胞数(WBC)、血小板数(PLT)变化.结果:换血后总胆红素(TB)下降56.69%±5.58%(P<0.001),直接胆红素(DB)下降10%±16.97%.血糖显著升高(P<0.01),血钾、血钙、血镁及pH值下降(P<0.01),Hb、WBC、PLT也有下降(P<0.01).结论:经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但可引起高血糖症、血象改变,电解质酸碱失衡,对机体内环境有一定影响,应注意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的疗效.方法 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状况下,对10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结果 换血前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下降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 0.01).换血治疗后,血常规中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有显著下降,红细胞无明显下降.血电解质中血钾、钙、血钠无明显变化.结论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能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对机体内环境影响小,副作用少,是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卢国琇  蓝如料  李正国  张娜娜 《广西医学》2010,32(11):1356-1358
目的观察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疗效,以及换血对机体内环境影响。方法31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观察换血前后血常规、胆红素、电解质、血糖等变化。结果31例患儿换血治疗后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明显下降(P〈0.05)。使用新鲜血换血的A组及使用血库血的B组,换血前后血清胆红素、血清K+、Na+、Ca2+、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电解质及生命体征监测比较平稳,无致命性高钾血症;痊愈20例,好转11例。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疗效确切;在无新鲜血的情况下,使用3~7d内血库血换血临床上可行。  相似文献   

6.
曾海权 《中外医疗》2009,28(3):91-91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自动换血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6例。监测换血前后胆红素、血常规、电解质、血糖、pH值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并监测患儿换血过程中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外周动静脉自动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529.6±84.6)μmol/L、(219.8±89.6)μmol/L,换血前后间接胆红素分别为(463.3±51.8)μmol/L、(218.6±62.3)μmol/L。换血前后胆红素值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可有效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胆红素值,且具有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方法 对16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监测换血前后血清胆红素、血生化、血糖、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换血前后血生化、血糖、凝血功能指标稳定.结论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是抢救治疗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长靖  覃靖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4):119-120
目的探讨应用成分血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在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成分血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25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术前和术后进行血清胆红素、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等的监测。结果换血术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50.25%(P〈0.01),未结合胆红素下降51.21%(P〈0.01),结合胆红素下降34.82%(P〈0.01),换出的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最高下降63.25%;换血后血红蛋白变化不大(P〉0.05),白细胞下降(P〈0.01),血小板下降(P〈0.01)。结论采用成分血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满意,操作简便易学,值得广泛推广,尤其在基层二级医院推行。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溶血病双管同步换血疗法23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卞小玉  陈娟 《广东医学》2008,29(2):275-276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疗法在新生儿溶血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以肱动脉、头皮静脉作为换出、输入途径,输注与换出平衡的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法治疗23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换血前后监测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以及血压和常用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换血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换血治疗24 h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结论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疗法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改善机体内环境。该法具有疗效快、副作用少、操作简便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刘书艳 《中国医疗前沿》2012,(17):40+68-40,68
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采用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我院新生儿科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患儿共40例,应用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治疗,回顾相关资料。结果换血前后患儿血糖、血钠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血钙浓度、血钾浓度换血后呈下降表现,但仍属正常水平(P〈0.05)。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呈下降表现(P〈0.05)。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采用动静脉双管同步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显著改善了患儿临床症状,确保了救护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病历资料,观察换血后血常规、生化水平的变化。结果:换血后血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以及直接胆红素均较换血前显著降低(P〈0.01),总胆红素换出率为49.7%。换血后血白细胞、血小板明显下降(P〈0.01),血红蛋白、红细胞较换血前明显升高(P〈0.01),换血前后血总胆汁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罗吉平 《西部医学》2013,25(5):742-744
目的观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应用全自动换血疗法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方法采用全自动换血疗法对62例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进行治疗,观察比对换血治疗前后血常规、血生化、电解质、血胆红素以及基本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结果换血治疗后患儿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白细胞、血钙水平以及血小板数量降低明显(P<0.05或P<0.01);血糖含量以及血红蛋白较治疗前升高明显(P<0.05或P<0.01)。换血治疗前后血浆pH值、血钠、血钾水平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应用全自动换血疗法进行治疗,对新生儿机体内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对其构成生命危险,安全有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炎  温伟珍 《吉林医学》2013,(31):6472-6474
目的:探讨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52例采用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的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比较分析其换血前后的生命体征、胆红素等生化指标、pH值及血常规变化。结果:换血前后患儿的呼吸、心率、血压未见显著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后的TBIL、IBIL、AST较换血前显著下降(P<0.01),而K+、Ca2+、Na+、Glu、pH值换血前后则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后WBC、PLT较换血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多在正常值范围,Hb换血前后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能安全、快速降低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胆红素水平,操作简单,值得有条件的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采用换血方法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应用三种不同血球血浆比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53例,根据不同血球血浆比例随机分为A、B、C组,均给予换血方法治疗,A组采用新鲜全血,B组采用血球血浆1∶1成分血;C组采用血球血浆2.5∶1成分血,治疗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组治疗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WBC,PL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Hb及HCT水平明显低于A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球血浆1∶1,2.5∶1成分血和全血均可有效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但2.5∶1成分血换血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高于1∶1成分血治疗患儿,且更接近全血,更适合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6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所有患儿均实施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观察换血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水平改变情况。结果所有患儿均换血治疗成功,换血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238±42)μmol/L、间接胆红素(215±32)μmol/L及直接胆红素(18±10)μmol/L水平均显效低于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517±39)μmol/L、间接胆红素(477±51)μmol/L及直接胆红素(39±1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用不同的输血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79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均为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其分组的依据为采用不同的输血方法,其中Ⅰ组(n=31)、Ⅱ组(n=28)、Ⅲ组(n=20)的输血方法分别为洗涤红细胞输注、悬浮红细胞输注、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输血反应发生率及输血前后的Hb、RBC、网织红细胞及血清胆红素的变化。结果(1)与Ⅰ组及Ⅱ组比较,Ⅲ组患者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的较高(P〈0.05);(2)三组间的输血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输血后三组患者的Hb、RBC均显著升高,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均显著降低(P〈0.05);而与Ⅰ组比较.Ⅲ组的Hb、RBC、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均改善的幅度更大(P〈0.05)。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条件允许时选择红细胞制剂输注联合应用血液置换,能够使其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同步换血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蓝海平 《河北医学》2011,17(8):1055-1057
目的:探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治疗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换血方法对69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治疗,并比较换血前后胆红素的变化情况.结果: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在换血前显著高于换血后水平,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换出率48.5%.结论:同步换血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深静脉置管同步换血疗法与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组采用锁骨下静脉双腔置管作换出、换人途径,对照组用外周静脉作换入、换出途径,约置换出体内2倍血量,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脑病。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分别下降了(67.69±13.92)%和(53.49±13.03)%,观察组下降更迅速(P〈0.05)。两组血清胆红素和皮肤黄疸下降时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和贫血状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静脉双腔置管同步换血疗法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好、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经外周动静脉全自动换血疗法的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对12例患儿采用外周动静脉留置针穿刺,形成封闭的换血回路,静脉输血及动脉排血均由输血泵控制,使换血过程在封闭的回路中按设定的速度自动进行.结果换血过程顺利,12例患儿换血后总胆红素明显下降,换血前后胆红素对比有显著降低(P〈0.01).结论由输血泵控制,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是抢救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