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患者预后。为加强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对我院2000~2001年外科住院的手术患者进行切口感染专项监测。并对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外科手术部切口感染不仅延缓患者康复时间,增加其经济负担,也严重制约医疗质量提升。2011-01—2011-12,我们对本院356例清洁切口手术开展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以达到有效预防及控制感染,现分析如下1调查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2015-01—2015-12间,我院共实施外科手术368例,发生切口感染36例。现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探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旨在为制定有效降低其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68例患者中,男216例、女152  相似文献   

4.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调查2年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状况。结果切口类型、手术性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患者年龄等因素与切口感染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对切口感染的预防要针对其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手术切口的感染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手术对人体组织是一种创伤,切除病变、修复组织和缝合切口必然要破坏局部皮肤、组织的完整,从而损坏局部保护屏障。手术和其他因素对机体是一严重的打击,细菌可乘虚而入.造成切口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特别是无菌切口的感染尚没有完全解决。Cruse[1]统计Foothills 医院8年的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6.
<正> 外科手术无论切口大小,对人体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手术切口感染轻者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重者可导致手术失败或致残,甚至威胁生命。因此,预防切口感染和正确处理感染切口一直是外科界极为关注的问题。张肇达报道无菌切口感染率为2.2%,污染切口为14.7%,感染切口为40%,Cruse报道无菌切口感染率为1.8%,清洁污染切口为9.1%,污染切口为18.4%,污秽切口  相似文献   

7.
分析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干预措施。回顾分析2013—2015年普通外科手术362例,将其中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17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随机选取普通外科同期进行手术未发生切口感染的46例设为对照组,对发生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体重指数(BMI)≥24、手术时间≥2 h、夏季手术、手术切口长度≥10 cm、存在基础疾病、急诊手术、全麻、营养不良、住院时间≥10 d患者的感染率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非条件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0岁、BMI≥24、手术时间≥2 h和手术切口长度≥10 cm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临床上应给予必要的预防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高频电刀切割、止血对腹部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腹部外科手术中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愈合延迟,切口感染的发生增加.为了解用高频电刀切割、电凝止血对腹部手术切口愈合影响,对我院103例腹部手术切口愈合情况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结肠直肠手术部位感染的手术技术因素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外科手术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影响病人的预后,甚至导致死亡。美国CDC国家医院感染监视系统资料显示SSI是第3位常见的院内感染.占住院病人院内感染的14%~16%,其中结肠直肠外科手术的SSI发生概率较高,为8.6%~9.7%。美国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颁布的SSI预防指南指出.除外术中环境因素、无菌材料、无菌术等,手术技术和操作对SSI的防治具重要意义口。SSI其诊断标准已达成共识,包括切口浅部感染、切口深部感染、器官或腔隙感染等。现就结肠直肠外科SSI相关手术技术及其预防作一概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9.7%~17.7%[1]。切口感染发生后,通畅引流、细菌学培养是治疗的关键。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2年7月—2014年7月共收集Ⅲ类以上手术切口感染、积液40例,其中20例行简易持续负压冲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0例Ⅲ类以上手术切口感染患者根据是否应用简易持续负压冲洗分为A、B两组。A组20例行切口简易  相似文献   

11.
预涂抗菌剂缝线——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新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指发生在手术部位切口或手术器官、腔隙的感染,在国外日益得到重视,处理上以预防为主.全身应用抗生素后手术切口局部血药浓度较低,难以杀灭附着在缝线及线结中的细菌,在缝线上预涂抗菌剂可以杀灭缝线附近的病原菌,预防手术切口部位的感染.预涂有三氯生的薇乔线为预防SSI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黄威  孔荣  夏睿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12):1097-1099,1149
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将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对患者、家庭、医生和医院都会形成沉重的负担并直接影响患者预后。而骨科创伤内固定、关节置换及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又因其往往有内植物,引起感染的细菌多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金黄  相似文献   

13.
尽管抗生素已广泛地应用,仍不能降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因此,有必要加强各个环节,尽可能减少感染的发生。作者提出下列一套准则,希望通过它的实施,有助于减少切口感染。监测与分类:将所有手术区分为无菌、无菌~污染、污染或脏与感染等几类。各项资料必须记录完全,每6~12个月统计分析所有手术切口感染率与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一次,后者落实到医师本人。对出院病人进行随访,以了解手术后30天内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腹部外科患者并存糖尿病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的腹部外科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方法 对48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并存糖尿病时围手术期诊断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糖尿病以2型多见,老年患者占68.8%,病情隐匿,术前漏诊2例.48例患者中非急诊手术37例,急诊手术11例.术后发生酮症酸中毒3例,切口感染5例,肺部感染6例,泌尿系感染2例,真菌感染1例,腹部切口裂开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结论 对合并糖尿病的腹部外科患者,围手术期严格控制血糖,合理使用抗生素,选择合理手术时间和麻醉方式,有效的营养支持,是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神经网络建立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间39 321例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选取其中268例感染患者为试验组, 268例未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和术后感染情况, 使用SPSS 25.0, 应用Logistic回归和神经网络分别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及RBF神经网络模型, 感染患者按4∶1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比较2种模型的预测性能。用RBF神经网络模型对2022年7月至2022年11月5 600例外科手术患者进行预测, 根据此预测结果, 对每一例患者施行临床干预, 记录发生SSI的感染例数, 计算感染率, 并进行干预前后比较。结果共39 321例手术患者, 其中有268例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感染发生率为0.6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切口类型、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否患有基础性疾病、手术次数、手术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和手术切口数是外科术后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疝和腹壁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一般而言,在无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以预防为目的地使用抗生素不是明智之举。但在外科领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主要是为了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siteinfection,SSI),包括外科手术后的伤口感染和手术部位的深部腔隙或器官感染,如胸腔感染、腹腔感染、脓肿形成等。此类感染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全部外科病人感染的40%,可见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的感染发生率<2%,清洁污染切口为<10%,污染切口约为20%,污秽切口约为40%。抗生素对术后感染的预防作用不容置疑,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  相似文献   

17.
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9.7%~17.7%[1].腹部Ⅲ类切口的感染与切口受污染的程度、清创清洗、缝合技术、营养状态、电刀的使用有重要的关系,传统的切口敞开清创换药、Ⅱ期缝合大大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痛苦.对此我们探索于术中放置多侧孔的脑室引流管于皮下脂肪层与肌层之间,接负压引流瓶于床旁,每日用大量生理盐水持续冲洗,保持适度负压持续吸引,以预防腹部Ⅲ类切口感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蔡培强  邵玉凯  蔡培素 《骨科》2017,8(3):200-202,206
目的 探讨脊柱手术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行脊柱外科手术的79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疾病史、残腔以及内固定物植入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93例脊柱手术病人中,切口感染病人18例(迟发2例),感染率为2.27%.与术后切口未感染病人相比,术后切口感染病人年龄明显偏大,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38、2.75、6.35;P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χ2=5.31,P=0.02)、糖尿病病史(χ2=4.65,P=0.03)和内固定物植入(χ2=4.31,P=0.04)为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而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了以上因素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性(OR=2.875,P=0.021;OR=2.609,P=0.031;OR=2.625,P=0.038).结论 年龄、糖尿病病史和内固定物植入对脊柱手术病人术后切口感染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这些病人应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腹壁切口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切口疝患者补片感染的预测模型,为临床预测切口疝修补术后发生补片感染提供一种可视化评价工具。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就诊的475例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术后恢复情况,随访补片感染情况。使用Lasso回归筛选预测因子,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模型的预测效力。 结果475例接受切口疝修补手术的患者中有11例出现补片感染,发生率为2.3%。Lasso回归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OR=1.206,95% CI 1.034~1.407)、糖尿病史(OR=6.484,95% CI 1.233~34.108)、术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OR=37.095,95% CI 4.253~323.532)是切口疝患者发生补片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利用上述变量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补片感染发生AUC为0.880(95% CI 0.785~0.975)。 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一种具有良好预测效力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助于提高对补片感染高危切口疝患者的早期鉴别能力,为改善切口疝患者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HIV感染患者普外科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及感染发生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72例HIV感染患者的诊疗情况,选择同期在本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60例HIV阴性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以及发生感染的情况,并对研究组患者的手术切口愈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愈合不良率(27.7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愈合不良率(8.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感染率(20.8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手术时间均对HIV患者切口的愈合率有明显影响。研究组愈合较差的患者与愈合较好的患者相比,研究组愈合较差的患者年龄越大、体重指数越低、血红蛋白越低、血清蛋白越低、总淋巴细胞计数越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低、HIV感染临床分期越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临床分类C类患者明显高于B类与A类,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3级的患者高于2级与1级的患者,数据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感染患者的伤口愈合不良率与切口感染率高于HIV阴性的患者,这与HIV感染患者的免疫力降低以及营养不良的状况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